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姜瘟病是由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一种土传细菌型病害,该病害严重制约生姜产业的发展。本研究对生姜根内细菌进行分离,初步筛选出7株青枯菌的拮抗细菌,经鉴定,所得拮抗细菌属于阿氏肠杆菌Enterobacter asburiae和印度假单胞菌Pseudomonas indica。拮抗细菌表现出较强的青枯菌拮抗活性,其代谢物对青枯菌的抑制率达到90%以上。同时,拮抗细菌表现出较强的铁竞争优势,其代谢物中嗜铁素含量显著高于青枯菌代谢物。盆栽试验发现,所筛选的拮抗细菌能够在生姜根内有效定殖,并显著降低生姜根际青枯菌密度,姜瘟病发病率由90.10%降至21.43%,具有良好的生防效果。该研究为生姜地区姜瘟病防治提供重要的微生物资源。  相似文献   

2.
姜瘟病是一种细菌土传毁灭性病害,目前尚无特别有效的防治药剂.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在作物促生及防治病害方面极具潜力,为充分发掘姜瘟病的生防菌资源,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方法评价4株AM真菌对生姜的促生作用和对姜瘟病的防治效果,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优良菌株进行分类鉴...  相似文献   

3.
针对2017—2019年唐山地区姜瘟病的发生动态及发病因子开展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唐山地区姜瘟病为害严重,地上部茎叶和地下根茎均能感病,常引起全株枯死。2017—2018年定点监测,姜瘟病发病率在9.80%~11.52%之间,6月下旬始发,7月中旬至8月下旬为病害流行盛期,9月中旬以后病情逐渐趋于稳定。姜瘟病的发生流行程度受气温、降雨量等因素影响。当日均气温达到23.5℃以上开始发病,随降雨量的增多病害蔓延加速。唐山地区6个主栽品种以本地品种冀姜5号田间自然发病较轻,另外5个外地引入品种病株率、病情指数均明显偏高,提示外地调入的带菌姜种是主要侵染源。此外,随土壤连作年限的延长和化肥施入量的增加,姜瘟病发病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4.
两种防治姜瘟病的有效药剂浙江省生姜栽培面积约4万亩,主要分布在杭州、金华、嘉兴、温州、台州等地区。50年代末期,姜瘟渐趋严重,80年代后期为害猖獗。死亡率轻则20%—30%,重则70%—80%,甚至全田枯死。国内不少单位作过防治姜瘟病研究,但因农药毒...  相似文献   

5.
应用单克隆抗体免疫学技术检测种姜姜瘟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姜瘟病是由青枯病菌(PsedomonasSolanacearum)引起的一种细菌病害,俗称姜腐烂病。70年代以来,我国山东、浙江、福建和四川等生姜集产区均遭到其不同程度的危害。病地一般减产1至2成,重者达5成  相似文献   

6.
控制姜瘟病的关键在预防山东省东平县农委(271500)王玉堂姜瘟病又011姜腐烂病,是一种毁灭性的细菌病害,近年来在我国生姜产区普遍发生.为害逐年加重,一般减产10%一20%,重病地高达50%以上.对当前生姜生产威胁极大。据调查,姜瘟病在山东多于6月...  相似文献   

7.
姜瘟病的特效防治技术四川省富顺县琵琶镇政府(643200)张真德何安平姜瘟病,即姜腐烂病。此病由青枯假单孢杆菌侵染(也常与其它病菌同时侵染)。病菌随植株残体在土壤中可存活2a(年)以上,依靠流水、肥料、昆虫等作为传播媒介。高温、高湿是姜瘟病发生与流行...  相似文献   

8.
姜瘟病也称姜腐败病,是由青枯假单胞杆菌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病害。近几年,由于受栽培制度及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姜瘟病的发生逐年加重,一般姜田病墩率为25%,严重的地块达60%以上,特别是1998年,由于7~8月高温多雨,个别地块出现绝产,严重影响了姜的产量和效益。我们曾应用新植霉素、多菌灵等药剂防治,收效甚微。1999年以来,我们进行了氯化苦原液处理土壤防治姜瘟病的试验研究,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试验设计与方法  试验在龙口市大陈家镇1998年几乎绝产的姜田内进行。设每667 m2用99%氯化苦原液(大连染料化…  相似文献   

9.
姜瘟病在山东各姜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一般减产1至2成,重者达5成以上,甚至绝产。姜瘟病是由青枯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Smith)Smith]引起的维管束病害。除土壤和农家肥料外,带菌姜种是田间初次侵染的主要来  相似文献   

10.
王恒华 《植物医生》2008,21(3):22-23
姜瘟病是生姜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细菌病害,又称姜腐烂病.始发期一般在6月初,7-8月份最为严重.发病初期叶片卷缩,略下垂;中期姜株茎基部和根尖病斑变黄,地下茎开始腐烂;后期根茎内部软化腐烂,产生带有恶臭的灰白色汁液,最后只剩表皮,植株全部枯死.对于该病害,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用3%克菌康和青枯停与常年用于防治姜瘟病的农用硫酸链霉素,铜大师等农药进行小区对比试验、大田示范。小区试验结果显示,最后一次施药后15d和30d,3%克菌康对姜瘟病的防效分别为72.4%和73.5%,青枯停对姜瘟病的防效分别为72.17%和72.00%;示范田最后一次施药后27~29d调查,克菌康和青枯停的防效分别为80.33%和77.05%,两药均有较好的防效,证明这两种农药可在大田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姜瘟病是由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病害,被称为生姜种植产业的"癌症".本试验设计了一种"网隔栽培法",并探索其对土传姜瘟病发病率和生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连续3年的田间验证,相比传统栽培法,"网隔栽培法"种植可显著降低姜瘟病的发病率,平均减少了6.08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3.
姜瘟病病原细菌的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栽培的姜上发现有几种细菌为害,分别引起叶枯、软腐和蔫萎等症状,而一般所谓"姜瘟"是指为害最严重的萎蔫型细菌病害。根据江苏和山东两地姜瘟病细菌的形态、染色反应、生长适温、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反应、血清反应和致病性等性状的测定,并与番茄的青枯病细菌进行比较,证明引起姜瘟的细菌是青枯病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oIanacearum(Smith) Smith)。初步交互接种试验证明,姜瘟菌株与番茄青枯菌株的致病性有一定的差异,姜瘟菌株对番茄的致病性很弱;而番茄青枯菌株则不能为害姜。  相似文献   

14.
雷邦海 《植物医生》2011,24(1):16-16
由于高温高湿等不良气候影响和耕作水平的原因,凯里市姜瘟病、炭疽病、斑点病、姜螟等发生严重,影响生姜生长发育,造成产量和品质下降。为了有效防治生姜病虫害,笔者  相似文献   

15.
对候集镇姜瘟病发病情况及防治措施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姜是镇平县候集镇的名土特产,品质佳,无筋香辣,在国内市场享有盛名,种植面积由50年代的3千亩发展到当今的4万余亩,平均单产3、4千公斤,高的达5千公斤以上。但自近年姜瘟流行,亩产下降到1500公斤左右。一般病田发病率30—40%。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86—1990年,我们对姜瘟病的发病条件及防治措施进行了调查探讨。 发生情况 该镇姜田一般6月初发病,7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发病高峰。初发病先从母姜及抽生的假茎开始,然后再传至子姜,孙姜及其抽生  相似文献   

16.
朱光敏 《植物医生》2010,23(2):11-12
<正>在生姜生产中,常发生的病害有姜瘟病(又称姜腐烂病)、叶枯病、斑点病、炭疽病等,虫害主要有姜螟,对生姜生产影响大,造成减产。为了减少生姜损失,笔者现介绍乌沙镇生姜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阜南县位于皖西北阜阳市南,是盛产姜的农业大县。近年来随着姜加工出口企业异军突起,姜片出口原料需求量激增,姜种植面积达1万hm2,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20%,年总产姜65万t,已成为阜南支柱产业。但是,姜瘟病为害有加重的趋势。据笔者近3a的调查,其病田率达8.4%~25.5%,一般病棵率2  相似文献   

18.
雷蕾 《植物医生》2005,18(3):16-17
生姜是我国主要的经济作物,营养丰富,适应性强,产量高,成本低,具特殊辛香风味,不仅是重要调味品,而且可加工制成多种食品,出口创汇,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近年来面积逐渐扩大.但由于生姜种植具有一些特殊要求及条件,而且姜瘟病害造成严重损失,该文就生姜高产栽培技术及姜瘟病防治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20%噻菌铜悬浮剂防治姜腐烂病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瘟病是生姜上的主要病害,也是生姜生产中最大的障碍因素。2002-2004年我们用20%噻菌铜进行了药荆防治试验和不同施药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对姜瘟病有较好的保护治疗效果,最高防效可达67.61%。使用方法为用500倍液浸种,生长期500倍液灌根3次。  相似文献   

20.
吴云 《植物医生》2004,17(4):8-9
"凤头姜"主产于恩施自治州来凤县,是全国著名的8大生姜品种之一,块茎大、肉质细嫩、纤维少、鲜脆、辛香,营养丰富.姜的根茎和姜芽中含有人体所必需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纤维素、多种维生素、姜辣素(C17H26O4)、姜油酮(C11H14O3)、姜烯酚(C17H24O13)、姜醇(C17H26O)及无机盐.同时其产量高,一般667 m2产量800~1 000kg,高产栽培可达2 000~3 000 kg.但近年来由于姜瘟病的危害蔓延,每年造成大量减产,甚至是毁灭性的损失.针对上述原因,笔者对"凤头姜"姜瘟病的发病规律进行了一些调查,并对其防治措施进行了一些试验,现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