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1 毫秒
1.
本试验以9个栽培红花品种为材料,进行了红花籽实含油率相关性状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种壳率是影响籽实含油率的首要因素,分枝高和株高次之。这3个性状两两间的互作效应大于单一性状对含油率的影响。对含油率的决定程度,以分校高与种壳率的互作效应居于首位。百粒体积和每果粒数保持相对稳定,降低种壳率或分枝高度,可有效提高含油率。其它性状不变,选择植株较高者,是提高含油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气候条件变异对吉林省玉米单产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78~2009年吉林省东、中、西部共8个县(市)玉米单产和气候条件数据,运用面板回归模型研究该时期内气候条件变异对吉林省玉米单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978年以来,吉林省玉米单产波动性较强,产能不稳定。日平均气温、日照时数、日降水量、相对湿度和风速均对玉米气象产量有显著影响。从影响方向看,除风速外,其他因素均对吉林省样本地区玉米气象产量产生正向影响;从影响程度看,玉米生育期内的日降水量影响最大,其次是日均气温和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和风速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3.
向日葵作为新兴的油料作物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植物油源。提高向日葵的籽实含油率已成为目前向日葵育种工作中主要的方向。很多遗传育种工作者对向日葵籽实含油率性状进行了一些遗传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性状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在育种工作中正确解释籽实含油率性状的遗传机制以及育种程序中特性的预报,取决于对基因型值的精确估计。而做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陇东塬区冬小麦灌浆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利用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观测资料,分析了气象条件对冬小麦灌浆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灌浆速率与日最高气温、日较差、日照时数、总辐射呈正相关,而与降水量、相对湿度呈负相关。通过通径分析,灌浆速率的主要决定因子是日较差和日照时数,其中日照时数影响最大,其直接通径系数达0.731 7,最高气温、日较差、总辐射主要通过日照时数对灌浆速率起间接作用。灌浆速率最大时期出现在冬小麦花后23d前后。  相似文献   

5.
在淡黑钙土上,向日葵吸收土壤氮、钾较多,而磷相对较少。吸收肥料氮多,磷少、钾居中。施肥对向日葵吸收土壤养分都有激发效应。向日葵吸收肥料养分的高峰期为出苗后60—77天。施用氮、磷、钾化肥后,向日葵籽实含油率均高于无肥处理,而蛋白质含量均低于无肥处理,但单位脂肪及蛋白质产量均提高。  相似文献   

6.
不同播种期油菜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善立  官春云 《作物研究》1994,8(3):31-34,38
将甘蓝型油菜不同熟期品种播种期试验资料与气象因子分析表明,不同播种期影响油菜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是日照时数和积温,关键时期是冬前苗期。播种期影响油菜产量的递进轨道是:播种期→生育期→苗期光热积累→冬前苗期长相→经济性状→产量。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对英德茶圆赤星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气候因素对英德茶圆赤星病发病率的影响,采用广东省英德市2014~2017年的气象资料,综合气候基本要素中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相对湿度等气候特征与英德茶树茶圆赤星病发病率进行统计分析,为茶树主要病害的预测和综合防治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春茶生长期的茶圆赤星病发病率比夏茶、秋茶生长期的发病率高。通过回归关系检验,春茶生长期3~5月份的日平均降雨量在11.62 mm时,茶圆赤星病发病率最低,为3.2%;低于或超过11.62 mm发病率就会增加。春茶生长期3~5月份的日平均降雨量和茶圆赤星病发病率呈显著的一元二次相关关系。日照时数、日平均温度和茶圆赤星病发病率呈中等负相关关系。在夏秋两季6~11月份的日平均温度较高、日照较长以及日平均降雨量较少的生长季节发病率都在3.6%以下,发病率较低。  相似文献   

8.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子粒含油率的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按Griffing方法4,用6个微胚乳超高油玉米自交系配制15个组合,研究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子粒含油率的配合力。结果表明:子粒含油率高的双亲在组配时有可能表现出超亲优势;子粒含油率的一般配合力(GCA)在各亲本间及特殊配合力(SCA)在各组合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子粒含油率的GCA效应与SCA效应之间无明显关系;以提高子粒含油率为育种目标,应选择具有较高子粒含油率和GCA效应值的自交系作亲本;子粒含油率有较高的遗传力,加性方差在遗传变异中起主要作用,子粒含油率宜在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9.
对食用型向日葵籽实性状遗传和选择研究中,其主要性状的遗传力为:籽实长度>百粒籽实重>籽实厚度>籽实宽度。对控制性状的最少差异主效基因数,籽实长度为4—5对,其余3个性状为1—2对。在选育食用型自交系时,组合的选配应以食用型和中间型为杂交亲本,早世代选择以籽实长度为主,F_4后代对子实的长、宽、厚三性状同等注意,并辅之以百粒籽实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灌浆期高温逼熟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威胁日趋严重,明确水稻不同耐热性品种对灌浆期高温逼熟的反应及其与气象因子间的关系,对提高优质稻栽培和育种水平意义重大。【方法】对48个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分4期进行大田播种,使各品种在灌浆期经历不同气象条件,探讨其主要产量、品质性状表现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多数品种粒重和品质指标在播期间差异显著;根据各指标变异系数和指标间相关性,确定千粒重、整精米率和垩白度等作为水稻品种灌浆期响应气象条件的主要农艺学指标;而气象因子中,日平均温度、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为主要影响指标。采用隶属函数值对品种进行分类,感性品种千粒重、整精米率和垩白度的平均差异分别比耐性品种大1.98 g、30.02%和19.81%。进一步分析隶属函数值随日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的分布发现,齐穗后1–15 d日平均气温≥28℃、相对湿度≤84%、日照时数6~10 h时品种间耐性差异最大。【结论】垩白度、整精米率和千粒重可作为品种对高温逼熟响应的代表性农艺学指标;田间形成高温逼熟危害的气象条件是以温湿度为主导的综合气象条件,齐穗后1–15 d日平均气温≥28℃、平均相对湿度≤84%和日照时数≥6.5 h时,品种间耐性差异最大,是田间高温逼熟耐性筛选和鉴定的适宜气象条件。  相似文献   

11.
黄淮海夏大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运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对黄淮海南一组5年夏大豆区域试验测定的大豆品种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与平行观测的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形成蛋白质和脂肪所要求的气象条件是相异的;影响蛋白质含量的综合气候关键期为8月中,下旬(鼓粒中前期),主导气象因子是温度;影响脂肪含量的综合气候关键期为9月上,中旬(鼓粒中后期),主导气象因子是日照时数。气温日较差对二者均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利用5个油分含量不同的亲本配成5个组合,研究其F_2—F_5油分含量的遗传基因作用方式和遗传参数。结果表明,大豆油分含量遗传以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但有一定的显性效应。后代平均表现与双亲均值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大豆油分含量的遗传力一般中等偏高,且随着世代的升高而增加。各组合F_2—F_5油分含量变异系数和遗传进度较大。  相似文献   

13.
气象条件对花生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运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对河南省花生麦套区域试验测定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与平行观测的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形成蛋白质和脂肪所要求的气象条件是相异的,影响蛋白质含量的主导因子是温度,影响脂肪含量的主导气象因子是日照时数,温度日较差和降雨量对二者均有影响,但不是主导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14.
对150份不同类型大豆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大豆的蛋白质、脂肪含量与异黄酮含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蛋白质含量与异黄酮含量具有极显著负相关关系(r=0.378**,r=0.421**).野生大豆脂肪含量与异黄酮含量具有极显著正相关的关系(r=0.362**),栽培大豆脂肪含量与异黄酮含量具有正相关关系,但相关不显著.种间杂交后代材料蛋白质、脂肪含量与异黄酮含量无显著相关性.因此,利用低蛋白质、高脂肪大豆作为杂交亲本,可增加选择几率.  相似文献   

15.
用~(60)coγ射线照射油菜干种子,诱发含油量突变。结果指出:交变体间含油量的极差达6.99%,世代间的相关性达显著或极显著,亲本含油量对后代含油量的突变影响明显,并初步选育出一批比现有推广品种高5%—7%的高油分品系。  相似文献   

16.
大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选择效果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以高蛋白,高脂肪,高产3类型5亲本配制10个正交,10个反交组合,以F1-F3试验结果分析得出;大豆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性状均属中间遗传,正反交无显著差异;在双亲性水平近似的的组合较易出现两向超亲变异。在当前当地条件下,在优质育种目标要求下,下,提高产量和外观品质都很重要相对而言高脂肪育种在提高产量方面而高蛋白育种在提高完全粒率方面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7.
气象因子对大豆主要贮藏蛋白组分及亚基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个大豆品种为材料,同年同地点分六个播期种植,考察了整个生长期以及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时期的气象因子(总积温、总日照时数、总降水量、日均温差和日均相对湿度),对春大豆和夏大豆籽粒总蛋白以及主要贮藏蛋白组分、亚基相对百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 大豆籽粒总蛋白含量以及组分、亚基相对百分含量会随播期的改变而变化。(2)整个生育期间,5个气象因子极显著影响20份大豆总蛋白含量,对春大豆总蛋白含量的影响也达极显著水平,仅总积温、总日照时数和总降水量对夏大豆总蛋白含量影响达显著水平。(3)整个生育期的总积温和总日照时数与20份大豆蛋白11S相对百分含量和11S/7S比值显著负相关,总积温与20份大豆蛋白7S含量显著正相关;但气象因子对春、夏大豆的7S、11S相对百分含量和11S/7S比值的影响不显著。(4)整个生育期间气象因子对各组分亚基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夏大豆各蛋白组分亚基的相对百分含量受两个生育时期的气象因子的影响皆不显著,而春大豆许多蛋白亚基相对百分含量受两个生育时期的气象因子的影响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8.
以3个高油大豆品种(绥农14、红丰9、东农47)为试验材料,在2002年与2003年不同年份间探讨高油大豆品种蛋白质和脂肪积累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高油大豆品种在不同年份间,脂肪含量的相对排序保持不变.在不利脂肪形成的年份,蛋白质形成呈上升的趋势;在有利脂肪形成的年份,蛋白质含量积累呈现了凹型的曲线分布,而种子成熟后的蛋白质含量要小于大豆开花后50天时形成的蛋白质含量.脂肪的积累,在不利脂肪形成的年份,各品种由于其遗传特点变化较大,在大豆开花后70天是形成一个平衡的趋势与下降的趋势;在有利脂肪形成的年份,高油品种呈现了相同趋势的脂肪积累过程,都由开始的低,逐步上升,达到一个最高值以后,保持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9.
利用核磁共振方法测定油料种子含油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玉书 《大豆科学》1990,9(2):177-182
本文介绍用核磁共振方法测定油料种子含油量的基本原理,讨论了测定油料种子含油量三种方法:萃取重量分析法,近红外反射光谱法及核磁共振法的优缺点。与其它两种方法比较,核磁共振法更为准确,重复性更好。 宽线核磁共振技术测量种子中与油分和水分有关的总的氢含量,而与非油物质中的氢无关。如果种子干燥后再进行测量,则仪器的响应正比于种子中油含量。 而脉冲核磁共振方法,种子不需要干燥和称重。它是测量油料种子的固相(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和液相(油)的自由感应衰减(FID)信号。固相横向弛豫时间T_2远比液相短,这使我们有可能将两种信号分开,从而确定种子含油量。 与宽线核磁共振方法相比,脉冲核磁共振方法测量速度更快,更准确,它已用于种子的快速,非破坏检测,这一方法的推广有助于改进油料作物的选种和育种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