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了和田市的农业生产现状,运用R/S模型对和田市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动情况进行探讨。结果表明,2003~2011年和田市农业生产总值呈上升趋势,在产值结构中种植业、林业呈波动变化,牧业、服务业的比重表现为增长,其中服务业的增长趋势明显;渔业产值比重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根据R/S分析技术的Hurst指数、自相关系数Rt分析了和田市农业产业结构在未来几年变化趋势的持久性:农、林业的Hurst指数值小于0.5,趋势持久性不明显;牧渔、服务业的Hurst指数大于0.5,3者的变化趋势将继续持续,即渔业继续下降,牧业、服务业比重继续增加。  相似文献   

2.
一、河北省畜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 1.农业产业结构层次明显且呈优化趋势.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的产业结构构成是衡量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其中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是衡量畜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吉林省2001、2011年统计年鉴为数据源,选取一二三产业产值、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产值、耕地面积、各种作物种植面积及人均GDP等数据分析10a来吉林省农业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吉林省西部产业结构变化明显,由二一三转型为二三一,产业结构升级为后工业阶段;但农业结构变化不明显,种植业仍占农业的绝对优势,种植业中,粮食作物种植比例占绝对优势,粮食作物中玉米占绝对优势。种植结构单一的态势10a变化不大。据此提出吉林省西部农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VAR模型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1983-2007年<江西统计年鉴>的农业总产值和农民纯收入为统计分析数据,运用计量经济的向量自回归(VAR)方法,从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几方面分析了宜春市农业各产业产值间对农民纯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宜春市农业总产值不是形成农民收入增长的关键因素.从长期来看,牧业产值对农民纯收入的影响因素最大,为32.36%;其次是渔业产值,为31.65%;第三是种植业产值为20.54%.另外,林业产值对农民纯收入的影响为9.67%.即牧业的发展对农民增收的贡献最大,其次是渔业、种植业.说明,牧业是宜春市未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意大利是欧洲农业强国,据意大利农业部统计,意大利农业国内生产总值(GDP)相对平稳且稳居欧盟前列,农业产值在波动中上升,农业劳动力投入呈下降趋势,种植业相对稳定,畜牧业呈上升趋势,渔业呈下降趋势。意大利还是联合国粮农三机构(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和国际农业发展基金)总部所在地,其农业国际影响力较强。中国应关注意大利农业发展情况变化,以多边促双边,以双边促区域,切实加强中意双边农业合作及南欧次区域农业合作。  相似文献   

6.
利用1980~2013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对湖北省农林牧渔业产值与农民纯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分别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以及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结果显示,农林牧渔业与农民收入关联度均超过0.6,表明时间序列存在相关性,进一步运用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最后Granger因果分析显示种植业、林业以及渔业是农民收入变化的Granger原因,牧业并未对农民收入变化呈现Granger原因。  相似文献   

7.
鲁西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分析——以聊城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聊城市农业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对近10年来系统生产力、农业结构与效益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发现:1995~2005年,该农业生态系统的产品生产力、经济生产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产品生产力以水果增幅最大(431.8%),棉花次之,水产品、油料、粮食、蔬菜增产幅度较小;经济生产力以油料增幅最大(220.7%),水产品和棉花次之,而粮食有所降低,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基本实现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种植业、牧业、林果业、渔业产值在调查年度内均有较大幅度增加,其中以牧业与渔业增幅最大;从产值优势度看,牧业、林果业、渔业产值优势度均有较大增幅,其中牧业产值优势度增幅最大,牧业逐渐成为继种植业之后第二产值大户(优势度均值为26.11%),种植业产值优势度虽有所降低,但仍是该系统的最主要收入来源(优势度均值为70.95%),而渔业与林果业产值优势度所占份额很小(优势度均值不足2.0%);农业生态系统总体优势度略有降低但优势度值较高,系统稳定性指数明显增大,说明聊城市农业生态系统产值结构渐趋均衡,系统渐趋稳定。然而,该系统的产投比较小,且呈降低趋势,表明系统生产效益不稳定,并有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8.
邓志英  黄毅  方威  熊曦 《南方农业学报》2021,52(5):1422-1428
【目的】研究互联网技术发展与我国农业经济结构变化间的关系,为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及实现我国农业高质量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2001—2018年我国30个省份(不含西藏及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将农业经济结构细分为狭义农业经济结构和广义农业经济结构,以互联网普及率指标表示互联网技术发展构建面板回归模型,探究互联网技术发展与我国农业经济结构变化的关系,并分析其对我国农业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截至2018年底,我国30个省份互联网普及率为56.37%,是2001年的14倍,但互联网普及率存在不均衡现象,在沿海发达地区普及率最高的省份为78.00%,而西部地区普及率最高的省份不到50.00%。林业、牧业、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47.63%,是2001年的2.5倍,农业经济结构得到优化。相对于狭义农业经济结构,互联网普及率提高1%,经济作物种植比例提高0.33%,而移动互联网普及率提高1.00%,经济作物种植比例提高约0.60%;相对于广义农业经济结构,互联网普及率提高1%,林业、牧业、渔业产值所占比例提高0.04%,而移动互联网普及率提高1%,林业、牧业、渔业产值所占比例比例约提高0.10%。对农业经济结构影响而言,互联网普及率与物流水平适配性呈递增规律,且适配性对狭义农业经济结构的影响更明显。另外,财政支农对经济作物种植的影响是负向,表明财政支农政策在保障粮食作物种植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从事农业种植的人力资本平均受教育水平仍然偏低。【建议】积极推动互联网技术与农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为农业生产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精准服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物流能力与互联网技术间的适配性;提高互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销售等环节应用中的人力资本投入。  相似文献   

9.
利用江西省1992-2007年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产值指数,建立VAR模型,运用渐进分析法模拟的脉冲响应函数,研究江西省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种植业、林业产值不仅对来自自身的1个单位标准误差信息的反应最大,同时分别对渔业和畜牧业的冲击反应最大.而对各个行业产值与第一产业总产值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的分析也表明,在对第一产业总产值的贡献排名中,种植业排名居首位,其余排名顺序为畜牧业、渔业和林业.  相似文献   

10.
贾万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5,(8):262-263,345
根据2013年《吉林统计年鉴》数据,采用定量分析与趋势判断相结合的方法对吉林省农业内部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的效率及趋势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2008 ~ 2012吉林省农业内部分项产值统计表,肯定“粮食过腹转化”工程的功效,未来吉林省农业投资的主要方向仍然是加强牧业投资.其次,分析了2008 ~2012吉林省农林牧渔业内部分项产值统计表,指出了在牧业内部首先发展养猪业,其次是家禽饲养,再次是大畜养殖;在种植业内部,投资优先序是谷物、豆类、薯类.再次,分析了2013吉林省农业及后续产业部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指出了吉林省农业内部投资的优先序.最后,提出了吉林省农业结构调整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