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甘薯天蛾Herse convolvuli Linn'e又名旋花天蛾,幼虫俗称花豆虫,属鳞翅目、天蛾科,分布广,为间歇性发生的一种害虫。 建国以来,我区曾未有甘薯天蛾发生为害的记录,1994年在我区首次大暴发,据田间调查观察,甘薯天蛾在我区一年发生三代,第一代发生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第二代发生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  相似文献   

2.
甘薯天蛾的严重为害,是阜阳地区农业生产上的一个新矛盾。为了准确掌握虫情,达到巧、准、狠、省地消灭甘薯天蛾,保证甘薯丰收,专区曾派5个技术干部,从春初到秋末,轮守田间,日夜观察,了解发生规律,找出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 经过调查研究证明:甘薯天蛾在阜阳地区一年可以发生四代,以8—9月份最为严重,繁殖率高,一头雌虫平均能产卵1,035粒,一头幼虫一生可吃“胜利百号”甘薯叶片35片左右。初步分析,降雨是影响发生消长的重要因素,6—9月雨水偏少,则有利发生。6月中旬,第一代幼虫发生在春甘薯地里,这时虫口密度稀,春薯面积小,防治收效大,成本低。因此,1965年阜阳地区根据自力更生的精神,采取土法上马,做到了“三治、一消灭”。  相似文献   

3.
甘薯天蛾消长原因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薯天蛾在平阴县每年发生3代,部分年份出现不完整的四代。1993年以前发生较轻,1994~1996年本县甘薯种植区大面积严重发生。1996年8月11日,1支黑光灯诱甘薯天蛾成虫17627头,大田普查卵量一般为80~150粒/m2,最高达440粒/m2。据调查,由于二、三代甘薯天蛾大发生,造成当年甘薯减产1000~1500kg/667m2。而1997~2000年,甘薯天蛾在平阴未发生。现根据甘薯天蛾的特性,结合影响甘薯天蛾发生的外界因素,对其突然消长的原因及意义进行初步分析。1较高的繁殖率和稳定的环境…  相似文献   

4.
魏鸿钧 《植物保护》1965,3(2):64-65
“三蛾”指的是甘薯天蛾(Heres convolvuli(Linn.)、豆天蛾(Clanis bilineata Waeker)和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 Fabr.),这三种害虫近年来在黄淮地区普遍发生,为害严重,是当地农业生产上的重要问题之一。 甘薯天蛾(旋花天蛾)在安徽淮北的阜阳专区,近四年中有三年大发生,安徽省宿县专区、江苏、河南、以及河北南部都大发生过,冀南邢台专区发  相似文献   

5.
苹果金纹细蛾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纹细蛾属鳞翅目细蛾科。主要以幼虫潜食叶肉,1994年以来在豫西苹果园上升为主要害虫。1996~1998年3a两头大发生,1998年全市发生面积2.67万hm2,为害盛期一般果园虫斑叶率约30%,严重者达70%~80%,一片叶上有数十头幼虫为害,造成果树大量早期落叶,严重影响苹果树势和产量。1 发生规律及生活习性1.1 发生规律 金纹细蛾在灵宝市1a发生6代。其各代为害盛期分别为越冬代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一代5月中旬至5月底,二代6月中旬至6月下旬,三代7月中下旬至7月底,四代8月中下旬至9月上…  相似文献   

6.
黄杨金星尺蠖Calospilos suspecta(Wawen)严重为害大叶黄杨,过去研究甚少。本文根据作者自1983年以来的观察研究记述该虫的发生与为害情况,包括试用7种农药对其防治的初步结果。证实该虫在武汉地区1年发生3代,以第三代蛹越冬,第二代蛹越夏。越冬代成虫出现在4月中旬到5月下旬。第一代幼虫发生在4月中旬到5月中旬,成虫出现在6月上旬至下旬。第二代幼虫发生在6月中旬到7月上旬,成虫出现在8月下旬到9月下旬。第三代幼虫发生在9月中旬到10月中旬。为害最重的是第二代。化学防治以选用乐果或敌百虫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泗洪县地处洪泽湖西岸,常年种植水稻面积5.3万hm2,以单季晚稻种植为主,特别是优质品种武育粳3号种植比例大,占85%以上。水稻三化螟自1996年以来已连续6a大发生。其主害代第三代为害单季中晚稻,造成白穗,未防治的稻田一般减产8成以上。近6a来,笔者就三化螟严重发生情况下化学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和探讨。1三化螟的生活习性进一步观察1.1发生时期在泗洪地区三化螟1a发生3代。第一代盛孵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主要为害秧田期水稻;第二代在7月中、下旬,主要为害分蘖期水稻;第三代在8月中旬至9月上旬,往往…  相似文献   

8.
一、越冬基数调查 甘薯天蛾Heres convolvuli(Linn.)以蛹越冬,查明越冬虫口基数,以估计第一代发生的程度,为早期消灭提供依据。 调查时间第一次在11—12月,第二次在次年3月,第三次在4月间。调查地点应分别在甘薯地、及其周围作物地、路边、坟边、沟沿和坝岭等处进行。调查方法。随机取样,在每种类型的地块各调  相似文献   

9.
甘薯卷叶蛾(Brachmia triannuella Her-rich—Schaff)又名甘薯麦蛾、甘薯小蛾。自1991年以来在临沭县甘薯上严重发生,发生面积达25万余亩,占种植面积的71.5%。据调查,幼虫盛发期在7月下旬至10月初;世代重叠,一年约发生2—3代。发生地块一般卷叶率为50—80%,重发地块达90%以上;叶片被卷食后,仅剩一层透明的下表皮,严重影响了甘薯的正常生长。据测产,减产幅度为18—25%。经应用1605、甲胺磷等药剂进行  相似文献   

10.
咖啡透翅天蛾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咖啡透翅天蛾是湖北省桅子花的重要害虫之一,在宜昌1年发生2代,以第二代蛹在寄主树下土中做土室越冬,越冬代成虫5月下旬至6月下旬出现,第一代成虫发生于8至9月;幼虫共6龄,四龄后取食量约占幼虫食量的95%。第一代发生于6至7月,且为害重,第二代发生于8至10月。据观察该虫天敌12种,其中赤眼蜂、草蛉、蜘蛛是优势种群。化学防治以2000倍青虫菌6号液剂和40%氰戊菊酯8000倍液于幼虫一至二龄时喷雾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昆明桃园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2013年对昆明桃园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及为害特点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结果表明:3年来昆明地区梨小食心虫发生趋势基本一致,但各年度发生的大高峰期有差异,2012年成虫发生大高峰期为越冬代、第一代;2013年成虫发生大高峰期在第二、三代,这与当时的温度、降水量有很大关系。昆明梨小食心虫一年发生4代,越冬代成虫发生高峰期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第一代发生高峰期在5月上旬至6月中旬,越冬代、第一代主要为害桃树新梢,新植桃园幼虫更趋向在低龄桃树为害,幼虫蛀梢的高峰期在成虫羽化高峰期后15~30d;第二、三代发生高峰期在7月上旬至9月下旬,世代重叠明显,后两代主要为害果实。经饲养观察,桃园梨小食心虫性比[♀/(♀+♂)]为0.57~0.64,幼虫被天敌寄生率为26.9%,幼虫蛀果率为1.25%~5%。  相似文献   

12.
黄栀子咖啡透翅天蛾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咖啡透翅天蛾犤Cephonodeshylus(Linnaeus)犦在金溪县主要为害黄栀子。黄栀子属茜草科,栀子属植物。它的果实既是1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清热利湿、泻火解毒、凉血散瘀等功效,又是提取国际市场抢手的植物色素的重要原料。近年来,随着黄栀子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咖啡透翅天蛾发生为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2002年全县暴发为害面积达1200hm2,占种植面积的60%,受害严重的叶片、嫩枝全被吃光,严重影响开花结果,有的甚至枯死,为近几年所罕见。为此,笔者对黄栀子咖啡透翅天蛾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进行了3a的观察和探索。1各代发生期咖啡透翅天蛾在金溪…  相似文献   

13.
甘蓝夜蛾在我县一年发生2-3代,5月、10月发生为害,以5月最重。我县70年代大发生过一次。1990年冬和1991年春气候温和有利越冬,加之4-5月少雨,导致5月下旬暴发成灾。它不但为害甘兰、四季豆、牛皮菜、莴巨菜、茄子、海椒、玉米、甘薯、豌豆和黄豆等农作物,而且严重危害桑树,全县有200  相似文献   

14.
在我市危害夏高粱的穗部害虫有高梁条螟Proceras venosatus、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ralis、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高梁穗虫(隐斑螟)Cryptoblabes gnidiella Miler、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等。高粱条螟在我市一年发生2代,8月份为第二代幼虫为害期,一般每穗有虫2—3头,长势好的可达10头左右;桃蛀螟一年发生4代,在10月中下旬以第四代幼虫为害夏高粱穗部,一般百株有虫15头左右,最高单穗有虫12头;玉米螟常年发生3代,以第二、三代8月中旬至9月上旬为害夏高粱,一般每株有虫1—4头,最高8头;高粱穗虫一年发生2代,第二代于8月中旬末开始进入穗部为害,9月初进入为害盛期,一般每穗有虫1—2头,单株最高8头。此4种害虫为害夏高粱主要是蛀茎、食粒、造成断茎、破粒,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经1987年以来对防治适期、防治指标、防治用药试验,提出了心叶期适时用药的有效措  相似文献   

15.
亚洲玉米螟为害棉花及其卵量与为害数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省棉区亚洲玉米螟1年发生3代,各代均可为害棉花。由于耕作制度的不同,各代在棉田内发生为害程度不一。夏玉米—棉花混作区棉田一代发生量大,二、三代很少为害棉花;春玉米—棉花区主要以二、三代为害棉花;邻近玉米区的稻棉区棉田各代均发生为害,发生轻重与距玉米区远近有关,愈近发生愈重。一代幼虫为害棉花形成的被害数与其卵块在棉田内的密度呈线性关系,而二、三代的为害棉花各受害部位数量与卵块密度呈非线性关系。此外,被害量还与卵块在棉田内的分布有关,在一定的面积上,同样的卵块密度分布集中所引起的为害要轻于分布疏的。  相似文献   

16.
余庆县2007年白背飞虱大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贵州省余庆县水稻种植面积1.1万hm<'2>,全县白背飞虱发生面积1.933万hm<'2>次,综合发生程度4.8级;其中,第三代、第四代大发生,第五代为中等发生.全县累计防治白背飞虱面积1.8万hm<'2>次,占发生面积的93.10%,累计挽回损失1 251万kg,仍损失323万kg.发生特点为:始见期比2006年晚、与历年接近,第二代、第三代迁入峰次多,第三代迁入主峰期田间成虫量大,第四代补充迁入大.第三代、第四代大发生.田问虫量三代重于四代,后期第五代发生程度中等,重于2006年和历年.6月5日田间成虫量是预报第三代白背飞虱发生程度的重要依据:6月下旬第三代白背飞虱残存虫量和第四代补充迁入虫量是预报第四代发生程度的重要依据;7月下旬白背飞虱田间成虫量多少决定第五代白背飞虱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17.
翟永鍵 《植物保护》1965,3(5):164-164
五河县沿淮稻区常年因稻苞虫为害,稻谷减产2—3成,严重的可达5成以上。 根据田间调查和室外饲养观察,该虫在当地一年发生4—5代,第一代为害杂草;第二、三代多为害水稻,一般年份以第三代发生数量最多,危害最重;以第四、第五代幼虫转入杂草越冬(越冬虫态尚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8.
2003年中国草地螟的发生特点和成功治理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是中国北方农牧区草地螟的又一个严重暴发年,也是草地螟自1996年以来进入第三个暴发周期以后持续为害的一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累计发生面积4400万亩以上,发生面积比2002年减少65.6%,但虫口密度大,对发生地区的农业生产安全仍构成严重威胁。1发生为害特点1)以第二代幼虫  相似文献   

19.
粘虫季节性迁飞为害假说及标记回收试验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根据粘虫发生为害資料的分析及其种羣数量变动規律的研究,指出了粘虫发生在我国东半部地区有五种类型的发生区。各发生区之間,粘虫种羣数量的变动似有密切关系。据此提出了粘虫季节性南北接力式往返迁飞为害規律的假说。这一假说指出粘虫迁飞为害具有春、夏季从南向北飞迁;以及秋季由北返南的季节性規律。在一、五代及五代多发区,春季第一代或前一年末一世代的成虫于2—4月间羽化,除少数保留原区外,大部向北迁飞,集中到一代多发区繁殖为害;另一部分可能继續北迁以至二、三代多发区,而形成該区春季世代的外来虫源。在一代、三代及五代多发区,第一代粘虫发生于3—6月,5月中、下旬至6月上、中旬各区第一代成虫羽化后,除少数保留原区外,大部分继續向北迁飞,集中在二代多发区(以一代多发区为主,羽化盛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繁殖为害,形成該区主要为害世代的(外来)虫源。7月中、下旬二代成虫羽化后除部分保留在原区繁殖为害外,大部向南迁飞,集中在三代多发区繁殖为害,成为該区主要为害世代卽第三代的外来虫源。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第三代成虫羽化后,除少数保留外,絕大部分继續南迁,至五代多发区或一、五代多发区而形成該区主要为害世代——第五代(按迁飞概念应为第四代)的外来虫源。标記回收試驗的結果,使假設初步获得了証实。为进一步探索粘虫大发生世代虫源;提高預测預报技术与防治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邵振润 《植物保护》1984,10(4):25-25
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 Hue-b.)在北方菜区为害番茄,青椒、茄子、豆角和白菜,北京地区一年发生四代,越冬蛹4月下旬羽化,5月上旬是产卵盛期,此代幼虫数量少,且因寄主分散,为害轻,只需对定植早及地膜栽培生长旺、着卵量高的田块进行防治;第二代成虫6月上、中旬羽化,此时大田蕃茄正现蕾开花,棉龄虫集中在蕃茄上产卵,6月下旬至7月上旬是第二代幼虫为害盛期,此阶段温湿度合适,为害最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