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文山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CPV),于1991年、1992年、1994年,在献词主林区防治文山松毛虫,达1729.27hm^2,松毛虫开遍率分别为90.78%、85.7%、89.6%,示范林内固定样地的松毛虫校正死亡率达93.29%,有虫株率由98.6%下降到27.66%,虫口密度由14.24头/株下降到0.618头/株。病毒能流行传染持续控制松毛虫的危害最佳防治虫龄是3~5龄,林间空气湿润的  相似文献   

2.
应用文山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CPV) ,于1991 年、1992 年、1994 年,在坝心林区防治文山松毛虫,面积达1 729-27 h m2 ,松毛虫死亡率分别为90-78 % 、85-7 % 、89-6 % ;示范林内固定样地的松毛虫校正死亡率达93-29 % ,有虫株率由98-6 % 下降到27-66 % ,虫口密度由14-24 头/ 株下降到0-618 头/株。病毒能流行传染持续控制松毛虫的危害,最佳防治虫龄是3 ~5龄,林间空气湿润的季节,林木郁闭好和林下植被覆盖度高的林分持续控制时间长  相似文献   

3.
大袋蛾生物防治技术综合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袋蛾是林业的一大害虫。在1998-1999年试验的基础上,2000-2002年在刺槐小片林和林网内对综合生物防治技术进行科技攻关和实践应用研究。试验结果表明,Bt制剂的防治效果达到80%以上;寄生蝇的寄生率在片林中达到25%,在林网中达21%;而大山雀的招引率也很高,平均达70%。3种生物防治方法综合使用后,刺槐片林大袋蛾老熟幼虫平均虫口密度由防治前的47.4头/株下降到防治后的0.39头/株,林网内由46.9头/株下降到0.78头/株,而相似的对照区大袋蛾平均虫口密度刺槐片林为34.8头/株,林网37.6头/株。  相似文献   

4.
5%Nomolt胶悬剂飞机低容量喷雾防治油松毛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4月中下旬分别在北京市平谷县和辽宁省建平县以5%Nomolt胶悬剂和25%灭幼脲Ⅲ号胶悬剂飞机低容量喷雾防治油松毛虫DendrolimustabulaeformisTsai共213.33公顷,经防治,两地当年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99.4%和99.1%。此后北京市平谷县又于1992、1993年分别做了越冬前虫口调查,虫株率分别为20.0%和27.5%,虫口密度为0.4头/株和0.6/株,有效地控制了油松毛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人工摘除云南松毛虫虫茧指标的确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云南松毛虫是我市柏木的主要害虫,经过十年的试验研究,采用人工摘除虫茧是有效防治手段,在暴发成灾后的第7年,平均虫口密度达到11.4头/株左右时,进行人工摘除虫茧能经济有效防治云南松毛虫。  相似文献   

6.
松毛虫赤眼蜂在落叶松毛虫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 ma dendrolimi)防治落叶松毛虫(Dendrolim us superans)是生物防治中的一种有效手段.桦南县2010-2012年在6个林场开展了释放赤眼蜂卡防治落叶松毛虫试验,对防治效果进行了调查,蜂卡卵平均出蜂率70%、80%、85%.落叶松毛虫卵平均寄生率30%、40.70%、41.37%效果良好.应用赤眼蜂防治森林害虫,具有一定的持续效果.在林间连续3年释放不同蜂量的松毛虫赤眼蜂,落叶松毛虫卵的寄生率提高6.10%以上.  相似文献   

7.
松毛虫红茧蜂Rogas Spectabilis Mats,是落叶松毛虫幼虫期主要寄生蜂。笔者于1974—1982年的观察试验,发现该蜂寄生率达37.4%,对抑制松毛虫为害起重要作用。该蜂适应性强,分布普遍,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松毛虫华丽寄蝇寄生落叶松毛虫幼虫的调查结果看出,其自然寄生率达48.8%,是落叶松毛虫幼虫期的重要天敌种类,为进一步对其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 松毛虫脊茧蜂(Aleiloles den-dralimi(Matsumura)是松毛虫类幼虫期的一种优势寄生蜂。自然寄生率为10%~85%,幼虫期240 d,雌蜂携卵量平均89粒。该蜂在河北丰宁县一年一代,以老熟幼虫在寄主体内越冬。采用科学方法和技术措施保护脊茧蜂,3年来在累计3万多hm2的防治区推广生物防治为主的抑制松毛虫防治技术,获经济效益2 167万多元,为害虫的生物防治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我场从1976年以来连续利用生物防治松毛虫,效果显著.三年中都是以喷洒苏云金杆菌液剂为主要手段,害虫数量压缩85%以上,对漏网害虫用赤眼蜂和赤松毛虫液作辅助防治.没有使用化学防治.至今年春季调查,全部松林(1500亩)中,松毛虫有虫株率由33.3%下降到0.03%,虫口密度由9.2头下降到0.04头。实现了有虫不成灾,全场到处呈现出林木繁茂,鸟语花香的景象.现将具体做法介绍于下.(一)1976年9月第一次利用苏云金杆菌进行防治松毛虫试验.防治1—3龄幼虫,气温26.5℃,湿度75%,采用喷雾法,菌液浓度分为300、500、800倍三种.每种浓度喷三株标准树,喷后24—120小时检查,300倍的杀虫率达97.1%,500倍的杀虫率为  相似文献   

11.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浙江省安吉县龙山林场连续应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马尾松毛虫(以下简称赤眼蜂、松毛虫),放蜂量每亩高达20万头以上,寄生率虽在80%~90%以上,但松毛虫还是经常发生,因而对赤眼蜂的治虫效果产生了怀疑。为此作者进行了调查和试验,探索提高赤眼蜂防治松毛虫效果的途径。本文着重报道放蜂量及放蜂效果,并对某些有关问题加  相似文献   

12.
封山育林技术推广应用综合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登市自1980年秋开始封山育林,经过20年的实践,封育区比非封区植被盖度提高8.6%以上,幼树密度提高78%以上,6年生赤松树高生长量增长60%以上;封育区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明显提高,林内温湿度条件明显改善;赤松毛虫和松干蚧的天敌种类和数量增加,有效地控制了松毛虫和松干蚧的蔓延,松毛虫虫口密度由封育前的20头/株下降到0.44头/株,松干蚧有虫蛛率降低50%。  相似文献   

13.
松毛虫内茧蜂[Rogas dendrolimi(Matsumura)]是松毛虫(Dendrolimusspp.)3、4龄幼虫的一种体内寄生蜂,广布于我省松毛虫发生林区。1982—1983年我们在调查松毛虫寄生天敌的同时,观察了2531头饲养的松毛虫3、4龄幼虫,松毛虫内茧蜂寄生率达12.9—29.0%。我们对此蜂  相似文献   

14.
应用白僵茵防治为害马尾松的桃蛀螟,可使有虫株率由防治前的24.86%降至0.86%,有效地控制了该虫危害。  相似文献   

15.
落叶松毛虫是落叶松的大害虫。发生猖獗时,会把叶子全部吃光,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1991年大兴安岭十八站林业局天然落叶松林内大量发生落叶松毛虫。有虫面积大约达到80万顷(严重危害7万公顷,中等危害33万公顷,轻度危害40万公顷),受害株率达100%。由于发生面积大,山势平缓,采用飞机超低量喷雾防治。  相似文献   

16.
松毛虫脊茧蜂的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毛虫脊茧蜂Rogas dendrolfmf(Matsmura)是松毛虫的劲敌,我省备松毛虫发生区均有分布。在我县分布更为普遍。据1970—1978年数年中观察,自然寄生率为1—5%,个别地点寄生率高达20%以上。因此,摸清松毛虫脊茧蜂的发生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它对松毛虫的抑制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是生物防治松毛虫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白石山林业局利用赤眼蜂防治落叶松毛虫,防治面积巳达到全局落叶松人工林总面积的50%。虫口密度巳由初期的平均每株17.4头,下降到每株0.08头。有虫株数从初期的83%,下降到0.011%。几年来,我们在实践中改进了赤眼蜂的繁育方法,为防治落叶松毛虫提供了大量的优质赤眼蜂,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8.
<正> 松毛虫脊茧蜂[ Rogds dendrolimi(Matsu-mura)] ,又名松毛虫内茧蜂、松毛虫红头小茧蜂,是松毛虫的主要天敌,在我省松毛虫发生区均有分布, 对油松毛虫寄生率很高。据1976—1985十年的观察,自然寄生率为10—20%,有的年份达50%以上。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种天敌防治松毛虫,多年来,我们对其习性和发生规律,以及保护和利用等方面,做了观察和试验研究,现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枯叶蛾绒茧蜂(Apanteles liparidis Bouche)为松毛虫幼虫期寄生蜂。分布范围较广,寄生率较高,在我省松毛虫发生区的赤松毛虫(Dendroljmus spectabilis Butler),油松毛虫(D.tabulaetormjs Tsai et liu)、落叶松毛虫D.Superans(Butler)及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幼虫体上均见寄生。1976~1977年在丰宁县对12块松林调查,枯  相似文献   

20.
弧纹虎天牛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弧纹虎天牛Chlorophorus miwai Gressitt危害柏树、栎类等树木。1992年河南首次在南阳市博物馆院内古柏林中发现。在南阳市1年发生1代,以2 ̄3龄幼虫在木质南部表面虫道内越冬。采用涂药环、虫孔注药、涂白、营木措施进行综合防治,虫株率由3.1%下降到0.3%,虫口密度由11 ̄16头/株下降到0.04 ̄0.7头/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