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文山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CPV) ,于1991 年、1992 年、1994 年,在坝心林区防治文山松毛虫,面积达1 729-27 h m2 ,松毛虫死亡率分别为90-78 % 、85-7 % 、89-6 % ;示范林内固定样地的松毛虫校正死亡率达93-29 % ,有虫株率由98-6 % 下降到27-66 % ,虫口密度由14-24 头/ 株下降到0-618 头/株。病毒能流行传染持续控制松毛虫的危害,最佳防治虫龄是3 ~5龄,林间空气湿润的季节,林木郁闭好和林下植被覆盖度高的林分持续控制时间长  相似文献   

2.
5%Nomolt胶悬剂飞机低容量喷雾防治油松毛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4月中下旬分别在北京市平谷县和辽宁省建平县以5%Nomolt胶悬剂和25%灭幼脲Ⅲ号胶悬剂飞机低容量喷雾防治油松毛虫DendrolimustabulaeformisTsai共213.33公顷,经防治,两地当年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99.4%和99.1%。此后北京市平谷县又于1992、1993年分别做了越冬前虫口调查,虫株率分别为20.0%和27.5%,虫口密度为0.4头/株和0.6/株,有效地控制了油松毛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林间摘茧挂袋养困法防治落叶松毛虫,虫口密度由34.1 头/株降至4 头/株,虫株率由100% 降至65% 。室内养茧发现有寄生蜂和寄生蝇两类天敌,平均寄生率20% 。试验结果表明,虫茧养困法防治落叶松毛虫是重要的生物防治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4.
我场从1976年以来连续利用生物防治松毛虫,效果显著.三年中都是以喷洒苏云金杆菌液剂为主要手段,害虫数量压缩85%以上,对漏网害虫用赤眼蜂和赤松毛虫液作辅助防治.没有使用化学防治.至今年春季调查,全部松林(1500亩)中,松毛虫有虫株率由33.3%下降到0.03%,虫口密度由9.2头下降到0.04头。实现了有虫不成灾,全场到处呈现出林木繁茂,鸟语花香的景象.现将具体做法介绍于下.(一)1976年9月第一次利用苏云金杆菌进行防治松毛虫试验.防治1—3龄幼虫,气温26.5℃,湿度75%,采用喷雾法,菌液浓度分为300、500、800倍三种.每种浓度喷三株标准树,喷后24—120小时检查,300倍的杀虫率达97.1%,500倍的杀虫率为  相似文献   

5.
封山育林技术推广应用综合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登市自1980年秋开始封山育林,经过20年的实践,封育区比非封区植被盖度提高8.6%以上,幼树密度提高78%以上,6年生赤松树高生长量增长60%以上;封育区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明显提高,林内温湿度条件明显改善;赤松毛虫和松干蚧的天敌种类和数量增加,有效地控制了松毛虫和松干蚧的蔓延,松毛虫虫口密度由封育前的20头/株下降到0.44头/株,松干蚧有虫蛛率降低50%。  相似文献   

6.
弧纹虎天牛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弧纹虎天牛Chlorophorus miwai Gressitt危害柏树、栎类等树木。1992年河南首次在南阳市博物馆院内古柏林中发现。在南阳市1年发生1代,以2 ̄3龄幼虫在木质南部表面虫道内越冬。采用涂药环、虫孔注药、涂白、营木措施进行综合防治,虫株率由3.1%下降到0.3%,虫口密度由11 ̄16头/株下降到0.04 ̄0.7头/株。  相似文献   

7.
临沧地区松毛虫病毒防治技术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毛虫在临沧地区危害较为严重,1992-2001年发生面积为100419.5hm^2,自1995年开始引进和应用CPV和NPV病毒防治松毛虫11513.3hm^2,防治率达69.82%,其中在4月份防治效果较好,防治率达72.85%;8月份较差,防治率为67.27%,应用该病毒防治松毛虫,能有效地控制松毛虫危害,达到持续控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我县群众在防治松毛虫的实践中发现灰喜鹊的除虫作用。为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涛雒公社华山大队和虎山公社梭罗树大队均成立了三结合小组对灰喜鹊捕食松毛虫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目前,全县以鸟治虫面积达10,000余亩。涛雒公社华山大队由于加强保护利用灰喜鹊,今年在林区居住的灰喜鹊已由1973年的240余只发展到近千只,保护的松林由500亩左右扩大到1,200余亩。一般年份虫株率在50%以下,株平均不到1条虫,今年春在松毛虫大发生的情况下,一般林区虫株率达90%以上,平均虫口18条  相似文献   

9.
文章论述了云南松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粉剂的制作及林间应用情况,结果显示:该病毒粉剂(15~30kg/hm^2)防治3~5龄云南松毛虫幼虫,幼虫感病死亡率达86.8%,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利用替代寄主生产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DpCPV对8种鳞翅目昆虫感染试验结果表明,棉铃虫最敏感,感染率达97.0%。DpCPV对棉铃虫的毒力LC50=7.65×104CPB/ml,浓度与感染死亡率相关性及回归方程均达到显著性。HaDpCPV与原毒种DpCPV的形态特征相同;棉铃虫可用人工半合成饲料配方2在小塑料盒内单虫饲养,幼虫成活率达98%以上、羽化率达90%,平均蛹重0.4006g,平均产卵量797.7粒,卵孵化率达98.2%;HaDpCPV对第一代4~5龄马尾松毛虫的毒力较强,LC50=1.14×104CPB/ml,与原毒种相比,毒力没有下降。用棉铃虫来生产DpCPV,采用23~26℃、3龄虫、使用浓度105CPB/ml以上,是比较理想的组合。将病毒喷在人工饲料表面喂虫,可获得较高的病毒产量,平均每条虫可产8.13亿CPB,与用原宿主生产的产量相接近。用HaDpCPV防治第一、二代4~5龄马尾松毛虫,防治效果达60.2%~84.0%。  相似文献   

11.
病毒围栏增殖方法由云南省林科院经过10多年病毒复制试验证明:该方法是增殖CPV用以防治松毛虫最经济实用的方法。其病毒投入少,产量高,风险较小。设置围栏采集6~7龄文山松毛虫幼虫,选用1×107CPB/mL的病毒感染浓度,接种后13~15天回收,感病虫回收率可达80%以上,单虫多角体病毒含量达20亿以上。本文详细介绍了围栏制作,增殖场地选择,围栏管理,最适病毒感染浓度及感病虫的回收时间和采集增殖病毒幼虫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大袋蛾生物防治技术综合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袋蛾是林业的一大害虫。在1998-1999年试验的基础上,2000-2002年在刺槐小片林和林网内对综合生物防治技术进行科技攻关和实践应用研究。试验结果表明,Bt制剂的防治效果达到80%以上;寄生蝇的寄生率在片林中达到25%,在林网中达21%;而大山雀的招引率也很高,平均达70%。3种生物防治方法综合使用后,刺槐片林大袋蛾老熟幼虫平均虫口密度由防治前的47.4头/株下降到防治后的0.39头/株,林网内由46.9头/株下降到0.78头/株,而相似的对照区大袋蛾平均虫口密度刺槐片林为34.8头/株,林网37.6头/株。  相似文献   

13.
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围栏增殖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病毒围栏增殖方法由云南省林科院经过10年多病毒复制试验证明,该方法是增殖CPV用以防治松毛虫最经济实用的方法,其病毒投入少,产量高,风险较小。设置围栏采集6-7龄文山松毛虫幼虫,选用1*10^7CPB/mL的病毒感染浓度,接种后13-15天回收,感病虫回收率可害80%以上,  相似文献   

14.
用棉铃虫做为替代寄主生产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应用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PCPV)防治马尾松毛虫,效果达7O%以上,且具有待效作用,一次防治可控制5-6年不成灾。但是,利用马尾松毛虫生产DpCPV受季节及虫源的限制,同时还存在林间生产的病毒质...  相似文献   

15.
苏力精防治马尾松毛虫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毒力效价为32000DPIU/mg含菌数为2000-3000亿/g的苏力精原粉、微胶囊的粉,以1:40-80(轻质碳酸钙):0.16-0.32(苯甲酸钠)的配方防治马尾松毛虫,每公顷施药量为2.25kg防治后第10天虫口 率为70.9-91.1%,防治后第25天虫口减退率为83.6-98.3%;平均达94.0%,校正防治效果为68.9-96.8%,平均达88.6%。苏力精防治以毛虫个有用量少,  相似文献   

16.
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CPV)混剂的研究结果表明,在3种药剂的9个组合中,以A1B1C1组合防治效果最好,在林间防治中,平均校正虫口下降率达97.3%,比单一使用病毒(浓度为2×107CPB/ml)的平均校正虫口下降率(80%)提高17.3%。  相似文献   

17.
灭幼脲与白僵菌混合防治马尾松毛虫效果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灭幼脲Ⅲ号胶悬剂与白僵菌孢子粉混合,用901烯释防治马尾松毛虫,其杀虫效果比二者单用分别提高9%~28.8%和21.9%~29.6%。灭幼脲与白僵菌最优配比为灭幼脲150g/hm^2和灭幼脲225g/hm^2加白僵菌45g/hm^2。喷洒混合剂后,林间松毛虫取食量减省得.4%以上,幼虫僵虫率提高17.5%左右。  相似文献   

18.
临澧县有马尾松林27万亩,占整个山林面积的43%。由于去年夏、秋、冬三季连旱,今春气温偏暖,松毛虫幼虫自然死亡率低,越冬代基数大。受其影响,今年大面积暴发了马尾松毛虫害,危害面积达14万余亩,占马尾松林58%,是近20年来发生面积最大,危害最严重的一年,危害延至14个乡镇68个村。据抽查,平均虫口密度达165条/株,最高达1000条/株,有虫率达94%。针对这一情况,对全县马尾松毛虫害较为成片的林分实施了飞机防治。6月28至7月8日,历时10天,全县共设9个飞防区,防治面积8万亩,飞行35架/次,总投入28万元,施用仿生农药灭胡脲…  相似文献   

19.
“自然控制”是通过人为措施,促进林木郁闭,形成合理的林分结构,建立相对平衡的生态体系;从而利用森林生态环境条件、调节生物种群、调整生态类型、保护天敌,控制松毛虫灾情的一种调控系统。马尾松林在人工促进下,可形成这种调控系统,在这个调控系统里,松毛虫个体发育速度慢,种群数量增长幅度小、发生世代少。虫口密度可下降到0.17—2.04头/株,下降率平均达80.20—96.85%,且日趋稳定,可实现林间局部“自控”,达到较好的防治效益。结合“分类施策”“综合控制”,试验林“自控”面积的比例可逐年提高,3年可达总面积的49.26%,化学防活面积比例可降到3.31%,天敌保存率可达96.69%,松毛虫虫口密度可下降到3.2头/株,下降率平均达85.12%,做到“有虫不成灾”,可控制松虫灾情。同时林内林木长强壮,与一般林地比较,马尾松高生长年平均增加0.3—0.8m,胸径年平均增加0.4—0.5cm;植被繁茂,极有利于恢复林间自然生态平衡。“自然控制”是控松毛虫灾情一条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河南北部林区自1985年发现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 Tsai etLiu,危害油松、樟子松、华山松等。经六年观察研究和防治实践,灾区虫口密度已由暴发时9.6头/m~2(幼林地)和20头/株(成林地),下降并隐定到0.02头/m~2和0.2头/株,初步达到“有虫不成灾”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