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浙江省无公害稻米标准及生产技术要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蒋学辉 《中国稻米》2001,7(5):26-28
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安全稻米产品的需求,提升稻米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提高水稻种植的效益,规范无公害稻米生产,加强无公害稻米的产品质量管理,促进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浙江省于2000年11月发布了《无公害稻米系列标准》,并于2000年12月30日实施。 无公害稻米是指按照无公害稻米生产技术准则要求生产,其农药残留、重金属、硝酸盐、有害病原微生物等各项指标均符合无公害稻米质量标准的稻米。浙江省公布的无公害稻米对产地、生产技术、卫生质量上有以下一些要求。 一、产地环境选取和要求 无公害稻米生产地…  相似文献   

2.
栽培对水稻生产至关重要,栽培管理对稻米品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施肥、用药、管水、播插期、田间栽培密度、收获时期等几个方面。对于无公害稻米的生产要求更为严格,生产过程中要符合无公害食品生产要求,严格按照无公害食品生产资料使用准则和生产操作要求,使稻米质量符合无公害标准。从培肥地力、稀播旱育、精细整地、合理移栽、浅湿灌溉、科学施肥、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方面介绍了营口稻区无公害水稻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水稻生产及其产业化现状、问题和发展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陈健 《中国稻米》2003,9(5):30-33
水稻是辽宁省重要的粮食作物。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粮食购销形势和稻米市场消费结构的变化 ,辽宁省优质稻米生产迅速兴起 ,水稻产业化有了新的发展 ,无公害生产面积逐年扩大 ,绿色稻米、有机稻米开发方兴未艾。一、近几年辽宁省水稻生产现状1.水稻生产消费情况“九五”期间  相似文献   

4.
谢伟东 《杂交水稻》2005,20(6):50-51
根据山区生产的稻米品质较优的实际情况,结合水稻优质栽培技术,提出了生产优质无公害稻米必须注意的几个环节.  相似文献   

5.
为了满足人们对安全、放心食品的需求 ,各地广泛开展无公害稻米生产。2000年绍兴市越城区皋埠镇等地在中国水稻研究所专家的技术指导和浙江省、绍兴市农技推广基金会的扶持帮助下 ,在无公害稻米生产中除了推广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禁用剧毒农药 ,增施有机肥料、减施无机化肥等生产适用技术外 ,还开展了“稻鸭共育”技术试验。通过三年努力 ,“稻鸭共育”技术示范推广应用面积不断扩大 ,2002年绍兴市应用面积达2000hm2,所产稻谷经中国水稻研究所抽样测定 ,19项指标全部符合无公害稻米标准。目前“稻鸭共育”技术已作为绍兴市无公害稻米生…  相似文献   

6.
过去由于我国粮食生产任务重.水稻生产多走重化肥、重农药、重产量的粮食生产路子,导致了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变劣.稻谷的有害物质残留偏高,品质下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步由“吃饱”向“吃好”、“吃安全”的方向发展.市场优质无公害稻米供不应求,发展优质无公害稻米生产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7.
我国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建议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总结“十五”期间我国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水稻生产因稻米消费市场变化引起的结构调整、品种多元化、增效简化栽培等重大变革凸现的病虫害新问题,按照生产无公害稻米、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水稻生产效益等协调并重的总体思路,提出了与此相适应的水稻重大病虫害可持续控制技术的研究方向和突破点。  相似文献   

8.
在总结“十五”期间我国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水稻生产因稻米消费市场变化引起的结构调整、品种多元化、增效简化栽培等重大变革带来的病虫害新问题,按照生产无公害稻米、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水稻生产效益等协调并重的总体思路.提出了与此相适应的水稻重大病虫害可持续控制技术的研究方向和突破点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衡阳市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现状与产业化开发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祚武  林金桥 《作物研究》2006,20(2):178-180
根据衡阳市优质稻生产、粮食加工企业、农田生态环境的现状,提出了建设无公害优质稻谷生产基地,严格按照无公害优质稻米的要求进行加工生产,全面监控确保无公害优质稻米品质,防治结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宣传提高全民农业环境保护意识,切实加强领导、部门通力协作的促进无公害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稻米无公害化生产的稻鸭共育技术应用推广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0~2002年,在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汤溪镇进行了稻米无公害生产的稻鸭共育技术应用推广效果研究。结果显示,每667m2稻田放养12只麻鸭或半番鸭,稻鸭共生期45~60天,以鸭粪肥田,基本能满足水稻生长所需的追肥;除草、除虫效果显著,可以取代化学除草剂除草和稻飞虱的药剂防治,并促进稻田生态趋向良性循环。稻鸭共育技术是当前有机、绿色、无公害稻米生产的重要技术之一。该项技术在金华市婺城区推广实施,使推广区农民总增收84.5万元,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