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我区小麦生产发展很快,种植面积超过了水稻,总产达到16亿斤,占全年粮食总产的37.1%,单产达到350斤,成为第二优势作物。但是,由于土壤肥力、管理等条件不  相似文献   

2.
1980、1981年在无锡东亭公社春雷二、五队进行日本引进水田农机具试验。两年的总产和单产都超过1979年,且远远超过太湖地区单季稻平均单产水平。试验方面积为390.6亩。1980年水稻总产400,602斤,1981年418,681斤,分别比1979年增产21,013斤,39,092斤即增长5.54%和10.29%;1980年单产1025.61斤1981年单产1071.89斤分别比1979年增加90.11斤和136.39斤,增长9.63%和14.58%,1980年高产田块有42.67亩,平均单产1136.12斤,最高田块单产1240.75斤,1981年亩产1100~1200斤的高产田块有90.63亩,最高田块单产1282.3斤。  相似文献   

3.
<正> 为在高产旱粮作物区改变粮食结构,增加经济收入,1976年以来,以井灌区大封公社为基点,对麦茬水稻旱种进行了连续7年的试验、示范工作.初步总结出了麦茬水稻早种的栽培经验.1982年共示范450亩麦茬水稻旱种,平均单产达664斤.其中50亩郑州早粳亩产696.7斤,45亩黎优57,亩产823.1斤.1.5亩地膜覆盖亩产889斤.稻麦两熟,年亩产1500斤以上.从而在旱粮区走出了一条发展水稻生产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于1980~81年在无锡县东亭公社春雷大队第二、五耕作队进行。目的是研究、探讨引进日本农机具的合理工艺和农艺途径,并考核其技术经济效果。1980年在水稻生长期间,虽然遇上阴雨、寡照、低温和强台风等极为不利的条件,“试验方”栽培的390.6亩水稻,1980年仍获得平均亩产1025.6斤的好收成。比1979年单产935.5斤,增加90.11斤,增长9.63%;总产达400602.75斤,比1979年(双季稻约占35%)增长5.54%。其中 IR661和 IR24,142.2亩,单产1024.68斤,5.93亩最高单产达1242.73斤。东亭3号51.9亩,单产1059.19斤,昆稻2号78.2亩,单产1026.71斤,嘉农76—298亩,单产1011.68斤,小品种21.3亩,单产960.94斤。1981年试验方平均亩产1071.89斤,超过1980年,比1979年增产14.585。实践证明,从日本引进的水田农机具,只要机械工艺与栽培农艺相互适应,密切结合,应用于单季稻栽培是能达到高产要求的。  相似文献   

5.
<正> 登封县位于嵩山腹地,是全省有名的穷县之一.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县委认真贯彻实农村各项经济政策,三年抓了两件大事,两年迈了两大步,取得了较好成绩.一是按照群众要求,实事求是地落实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粮食大幅度增产,1980年总产达2.86亿斤,比1979年增长四成;向国家贡献粮食3387万斤,比1979年增长147%;社员口粮由1979年的304斤提高到416斤多,改变了十多年吃统销粮的状况.1981年在多种灾害影响下,粮食总产仍与去年相平.二是在粮食增产的基础上,狠抓了  相似文献   

6.
正黑龙江省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商品率达到75%以上,水稻常年播种面积在6 000万亩左右,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4,总产近300亿kg,占全省粮食总产的近2/5,是全省单产最高、效益最好的作物。多年来,水稻生产一直以水稻旱育稀植技  相似文献   

7.
渭北旱原包括延安、渭南、咸阳、宝鸡和铜川五个地市的二十三个县,历来是我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当地的粮食丰欠,对全省粮食产量影响极大。1975年全省粮食增产8.6亿斤,本区即占65%;1976年全省减产6.84亿斤,本区就占74%。本区有耕地1600多万亩,其中90%以上是旱地。本区的种植业生产以粮食为主,粮食生产又以小麦为主。本区的小麦面积占耕地面积的50%,占粮田面积的61.2%。因此,小麦收成的好坏对本区粮食产量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期以来本区的小麦单产低而不稳,这对提高本区的粮食作物产量极为不利。澄城县1949—1980年粮食平均播种面积  相似文献   

8.
邵国军 《新农业》2011,(10):13-14
水稻是辽宁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分布在东南沿海晚熟稻区、中南部中晚熟稻区、中北部中熟稻区及东北部早熟稻区,年播种面积在1000万亩左右,约占全省作物面积的1/4,年产水稻50多亿公斤,约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2/5。近年来,辽宁水稻生产中出现大面积增产不均衡、单产和总产徘徊不前的局面,对于如何科学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个人观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省玉米生产和料研工作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推动下,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发展形势一派大好。玉米是我省主要作物之一,在我省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一九七四年全省玉米种植面积达到二千万亩,较解放初期扩大了30%,平均单产达到三百二十斤,较解放初期增产两  相似文献   

10.
1979年我场11278.5亩三麦,总产7978.8万斤,平均单产707.4斤.总产比超历史的1978年增长49.2%,单产也增加了147斤,增长26.3%.平均每个农业工人一季生产三麦4000斤.1979年三麦大丰收,除气候条件比较有利外,与耕作制度、耕作方法的改革有密切关系.现就这两方面的情况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种子是需要量很大的生产资料,就双城而言,双城区是农业大县,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是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年有效积温2800-3100℃,无霜期135-145天。粮食总产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现有耕地面积350.2万亩,是以玉米为主栽作物的粮食产区,玉米年种植面积290万亩左右,水稻20万亩左右,年需玉米种子900万斤左右,水稻种子140万斤左右。1、加强种子管理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日本农林省统计和情报局对1979年日本水稻的增产结构进行了分析。这一年日本水稻的平均单产为每亩642.6斤,作物指数为103。分析结果表明,日本水稻高产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 1、单位面积土的籽粒数增加。1979年每平方米的籽粒数为25,500粒,比过去5年的平均数增加500粒。  相似文献   

13.
湘潭是双季水稻主产区,水稻的单产和品质位居全省前列,湘潭县和湘乡市都是国家产粮大县,以水稻为主的粮食生产是湘潭农业生产的支柱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近年来,湘潭市通过推进粮食规模化生产,稳定了粮食生产面积,提高了水稻单产和生产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粮食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4.
粮食生产安全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的重要基础,粮食产量一直以来都是农村和农业工作的重点,随着种植面积的逐年减少,单产的提高、品质的改善变得愈发迫切.水稻是我市第一大粮食作物,是广大城乡居民的主食粮,确保全市稻米供给安全是我们农林部门的重要任务之一.近五年来,我市始终把粮食生产摆在重要位置,不断加大对水稻生产政策的扶持和财政投入力度,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新成果的应用,逐步提高了我市大面积水稻生产水平,并夺取了全市水稻单产连续五年位居全省第一的优异成绩.  相似文献   

15.
<正> 1976年以来,由于我市加强了水稻科研工作,推广先进经验,水稻种植面积和单产直线上升。1979年水稻播种面积达12万多亩,单产635斤。为了稳步发展水稻,我们对洛南灌区的自然和栽培条件进行了调查,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省杂交水稻生产迅速发展,种植面积由1976年的600多亩扩大到1979年的1097.1万亩,占单季中稻面积的55.4%。在大面积生产条件下,与常规中稻相比增产显著。以1978年为例,全省种植杂交稻626万亩,平均单产853斤,常规中稻945.37万亩,平均单产617.5斤,每亩增产235.5斤。国际稻(IR24,IR661等)虽先于杂交稻引入我省,但由于引入时间短加之杂交稻的迅速推广,尚未能在生产上扩大利用,仅作为杂交制种的父本应用。对国际稻的生产性能和高产栽培规律也缺乏研究。但从一些连年大面积种植单位的经验看,同样表现出高产稳产我院自1973年种植国际稻IR24及IR661以来,历年平均产量达到1000~1200斤左右,与杂交稻相比不相上下。  相似文献   

17.
以1980—1988年福建省20个粮食基地县的统计资料,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寻找粮食基地县生产系统中诸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粮食基地县以水稻生产为主,早、晚稻高产稳产的县仅达25%和35%.在水稻生产中,其薄弱环节是晚稻的单产.影响晚稻单产进一步提高的限制因素是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和每亩施肥量.  相似文献   

18.
1981年,丹阳县吕城公社麦、豆、稻百亩连片中间试验结果,村农2号元麦101.2亩,单产400.5斤;大豆101.2亩,单产174.3斤;南粳35号水稻86.5亩,单产857.5斤,三季相加折粮食年亩产1606.6斤(大豆1斤折稻谷2斤计算),比麦、稻两熟制年亩增产粮食186.6斤,比麦、稻、稻三熟制年亩增产粮食56.6斤.现将豆后稻南粳35号的栽培特性初步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近30年来粮食生产变化及增产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保持粮食总产增加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方面。本研究以统计资料为数据源,综合分析了黑龙江省1981-2011年粮食总产、单产、种植业结构等方面的变化,运用数理统计分析得出粮食增产主要依靠三方面,即作物播种面积扩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和作物单产水平提升,旨在为黑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提供依据。主要结论有:(1)黑龙江省1981-2011年播种面积由728.2万hm2增加至1375.9万hm2,尤其是2004年之后的7年间增加64.47%;(2)水稻、玉米这两类高产作物种植面积比重由1981年的24.73%上升到2011年的67.97%,而大豆、小麦这两类低产作物种植面积比重由1981年的54.79%下降到2011年的28.18%;(3)全省粮食平均单产年均增长2.90%,由1981年的1716.6 kg/hm2增加至2011年的4048.7 kg/hm2,增长了135.86%;(4)整个研究期内,粮食总产增加了345.65%。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加、种植业结构调整和作物单产提升对总产的贡献率分别为73.32%、15.98%和10.70%,但存在显著的时间差异。  相似文献   

20.
苏北地区粮食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1年,江苏省粮食生产在高起点上实现了八连增,苏北五市是江苏粮食生产主产区,粮食总产228.5亿kg,占全省粮食总产的69.1%,处于全省的前5位,但单产排名靠后,因此,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途径是提高粮食单产。为积累经验,建立起粮食生产工作长效机制,文章从粮食生产现状、单产潜力、粮食高产障碍因素几方面进行重点分析,提出发展苏北地区粮食生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