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刺萼龙葵是外来入侵的危险性物种,对人畜健康、农业生产、生物多样性都会造成一定的危害,刺萼龙葵在我国迅速蔓延,已引起整个社会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外来入侵生物已对世界各国的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生产及公众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刺萼龙葵(Solanum rostratum)起源于北美洲,其繁殖和适应能力很强,是具有潜在危险的外来有害杂草。对刺萼龙葵的分布、生物生态学特性、经济和生态影响及其控制和管理措施等进行了系统综述。根据生物生态学特性、潜在危险及管理控制的难度等特点,对刺萼龙葵进行了风险评估,得出其风险值为86,属高度危险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应当高度重视刺萼龙葵的入侵,积极采取措施控制其危害蔓延。  相似文献   

3.
薛爽 《现代农业》2015,(3):41-42
<正>近年来,吉林省大安市的雨水较为充沛,外来入侵生物刺萼龙葵呈暴发性发生,涉及区域广、面积大,对农牧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目前在大安市境内的月亮泡镇、两家子镇、安广镇、新艾里乡等14个乡镇均不同程度地分布有刺萼龙葵。2011年发生面积300多亩,2012年达到12000亩。一、刺萼龙葵的入侵危害刺萼龙葵的入侵不仅会直接对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棉花和马铃薯等重要农作物造成排挤性危害,还  相似文献   

4.
正刺萼龙葵又叫黄花刺茄,为有毒杂草。叶片不规则羽状深裂花黄色,果实球状,叶片、茎、果实均长满尖刺。其适应能力、繁殖能力、传播能力和竞争能力均较强,具有较大的潜在入侵危险性。被认为是谷仓前畜栏等地"讨厌的杂草"。刺萼龙葵最早出现在辽宁,沿着铁路生长。目前辽宁省北票市发生刺萼龙葵的乡镇有9个之多。据初步统计2014~2017年刺萼龙葵发生总面积已达到15.5万多亩。  相似文献   

5.
刺萼龙葵属茄科植物,原产澳大利亚。在引进澳大利亚绵羊的同时,刺萼龙葵的种子也随其体毛而侵入新疆。本文概述了恶性杂草刺萼龙葵在新疆的发生情况及综合防治技术,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紫茎泽兰对我国花生产业造成的潜在经济损失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紫茎泽兰对我国在生产业可能造成的直接影响,本研究在收集、分析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采用@RISK软件和随机模拟的方法,建立了紫茎泽兰对我国花生产业造成的潜在经济损失评估模型,从紫茎泽兰可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防治费用2个方面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显示,紫茎泽兰对我国花生产业造成的潜在经济损失总值可达46.49~582.39亿元,花生产业潜在经济损失的损失率在11.25%~59.19%。  相似文献   

7.
2010年,朝阳市范围内刺萼龙葵发生面积达到4.3万亩左右,与2009年发生面积基本持平,但经过2年的铲除治理,生长密度有所降低。2010年的重点发生区域依然为大凌河流域、部分撂荒地、铁路、公路两侧。其中大凌河沿岸河滩地以及北票市、朝阳县大凌河流域乡镇依然为刺萼龙葵发生的较重地区。为了科学有效地对刺萼龙葵进行防控,控制其在朝阳市的蔓延和危害,现将刺萼龙葵的形态特征、危害程度和防控关键措施总结以下。  相似文献   

8.
<正>刺萼龙葵是起源于北美的外来恶性有毒杂草,在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快速蔓延,严重危害面积已达480万亩,对农牧业生产和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在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的支持下,由环发所退化环境生态修复创新团队牵头,植保所农田杂草监测控制团队以及环保所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创新团队科研骨干为核心,开展针对刺萼龙葵综合防控技术协作攻关。项目组通过技术集成,构建了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刺萼龙葵综合防控技术模式,形成了一系列可  相似文献   

9.
本文叙述了外来入侵生物刺萼龙葵在大连的分布及危害情况,提出了人工防除、化学技术防除的刺萼龙葵综合防治技术,并指出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新农业》2019,(23)
刺萼龙葵又名黄花刺茄,属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野生开黄色花朵,植物浑身长满了刺,其生长力非常旺盛。此植物盛产于墨西哥和美国地区,而我国是在河北、吉林个别地区相继发现该物种的存在。目前在本市大凌河流域已经发现大面积的刺萼龙葵,且呈现较为明显的扩张趋势,已侵入到大凌河周边的果树园、蔬菜园以及大面积农作物土地上。必须引起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从刺萼龙葵的特点出发重点分析其危害,从而找出正确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雷竹经营过程中化肥的大量施用,是产区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养分管理技术可有效控制面源污染。为了探明减量施肥和有机肥施用对雷竹不同氮形态流失的影响,2012年在浙江省临安市雷竹产区设置了4种施肥处理:对照(CK);常规施肥(CF);减量无机(DI);减量有机无机(DOI),试验于5月18日、9月7日、11月9日分别施用肥料总量的40%,30%和30%,施肥后均进行浅翻,深度5 cm左右。通过建立径流场和土壤渗漏水收集装置,同时在试验田附近布置量雨筒,观察2012年不同氮形态浓度及流失负荷随降雨量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径流水硝态氮、水溶性有机氮(WSON)以及颗粒态氮的浓度分别在3.82-6.82 mg/L、0.89-1.85 mg/L和0.89-1.83 mg/L,其占总氮的百分比分别为60.9%-68.2%、16.0%-18.1%和15.1%-21.6%。不同施肥处理渗漏水中硝态氮、铵态氮及WSON的浓度分别在26.2-92.5 mg/L、0.50-6.42 mg/L和6.57-12.6 mg/L,其占总氮的百分比分别为75.8%-82.9%、1.50%-6.36%和11.2%-20.6%。不同施肥处理径流水的氮总流失负荷,减量无机和减量有机无机相对于常规施肥来说减少了46.9%和23.1%;不同施肥处理的渗漏水的氮总流失负荷,减量无机和减量有机无机相对于常规施肥来说减少了19.1%和52.1%,可见减量施肥和减量有机无机减少氮流失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The Russian wheat aphid, Diuraphis noxia, is an important pest of winter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and barley, Hordeum vulgare that has caused an annual economic loss estimated at over 1 billion dollars since it first appeared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potential of combining multispectral imagery with spatial pattern recognition to identify and spatially differentiate D. noxia infestations in wheat fields. Multispectral images were acquired using an MS3100-CIR multispectral camera. D. noxia, drought, and agronomic conditions were identified as major causes for stresses found in wheat fields. Seven spatial metrics were computed for each stress factor. The analysis of spatial metrics quantitatively differentiated the three types of stress found within wheat fields. Detec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wheat field stress may help in mapping stress and may have implications for site-specific monitoring systems to identify D. noxia infestations and help to target pesticide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3.
全球气候的变化已使得人类日益关注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变化.以福建省长汀县河田盆地为例,开展马尾松林碳储量估算模型的研究.通过2010年的野外样地调查获得了马尾松林的实测数据,并将其与同年的ALOS遥感影像对应样地的植被光谱信息进行比较.通过研究5种遥感植被指数与马尾松林碳储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从中选取了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研究区最佳马尾松林碳储量反演模型.精度分析表明,该模型平均相对误差为-1.95%,均方根误差为3.01 t/hm2,因此可以有效地用于反演研究区的马尾松林碳储量.利用该模型反演出河田盆地2010年马尾松林的总碳储量为114.58×104 t,碳密度为34.92 t./hm2.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旅游干扰下山地景区水蚀强度和经济损失变化规律,以水蚀典型区——西白杨沟流域山地景区为案例地,基于样地调查数据,采用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hinese soil loss equation,CSLE)与水蚀经济损失评估模型,定量估算不同旅游干扰强度下水蚀经济损失,分析西白杨沟景区水蚀经济损失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植被覆盖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旅游干扰强度下土壤理化性质、植被覆盖度差异显著。与对照组相比,重度干扰区土壤含水量、饱和含水量及土壤孔隙度的降幅分别为51.67%、32.23%、13.30%;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及有机质含量均随干扰强度增加呈下降趋势,而速效钾含量却趋于增加;与对照组相比,轻度、中度、重度干扰区植被覆盖度分别下降14.18%、43.32%、92.35%。随旅游干扰强度的增加,土壤可蚀性K值与生物措施B值明显增加,土壤侵蚀量呈显著增长趋势(P<0.05),与轻度干扰区相比,中度、重度干扰区土壤侵蚀模数增幅分别为79.31%、204.79%。场内经济损失、场外经济损失及水蚀经济总损失随干扰强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其中场内经济损失远大于场外经济损失,土壤养分损失及植被多样性损失作为水蚀经济总损失的主要部分,二者在轻度、中度、重度干扰区分别占水蚀经济总损失的93.56%、92.68%、94.94%,且干扰强度为中度、重度时,植被多样性损失高于土壤养分损失,分别达1.17×104元·hm-2·a-1和2.49×104元·hm-2·a-1。植被覆盖度对水蚀经济损失响应最为敏感,植被覆盖度每减少1%,水蚀经济损失增加4.98×104元。研究表明,旅游干扰强度是影响山地景区水蚀强度和经济损失的关键因素,为此应结合土壤侵蚀参数分析,加强山地景区土体裸露化管理,种植耐践踏植被,核算旅游容量,控制旅游干扰强度。  相似文献   

15.
皱瘤海鞘是亚热带海域分布最广和数量最多的附着生物种类之一.2012年1月-7月在典型的亚热带养殖海湾-大亚湾大鹏澳海域,利用沉积物捕集器现场测定了皱瘤海鞘(Styela plicata)的生物沉积速率,并测定了生物沉积物中有机物(OM)、总碳(TC)、总氮(TN)、有机碳(OC)和有机氮(ON)含量.结果显示:皱瘤海鞘的生物沉积速率变化范围为每天145.5-1011.8m/个,平均每天516.0mg/个,海鞘的生物沉积速率变化范围为每天154.8-1065.8 mg/g干重,平均每大463.3 mg/g干重.海鞘生物沉积物中OM、TC、OC、TN和ON含量分别为14.38%、10.80%、2.87%、3.06%和0.86%,高于自然沉积物中的含量,分别为13.39%、7.36%、2.32%、2.29%和0.67%.其中TC和ON含量要显著高于自然沉积物(P<0.05).皱瘤海鞘的OM、TC、OC、TN和ON的生物沉积速率分别为每天74.20,55.73,14.80,15.79和4.43 mg/个.实验期间附着在浮筏养殖设施和养殖牡蛎壳上的海鞘密度变化范围为54.9-222.1个/m2,平均147.5个/m2,养殖海域单位面积的海鞘生物沉积速率平均为每天76.1 g/m2,是自然沉积速率(平均每天62.7 g/m2)的1.21倍,其中OM、TC、OC、TN和ON的平均沉积速率分别为每天10.94,8.21,2.18,2.32和0.65 g/m2.据此可推算,大鹏澳筏式牡蛎养殖海区(约103 hm2)皱瘤海鞘的年生物沉积物负荷为29000 t,其中OM,TC,OC,TN和ON分别4100,3100,820,870和240 t.研究结果说明,海鞘等附着生物在大规模浅海贝类养殖中对养殖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转座元件(Transposable elements,TES)在燕麦中的表达模式,以14个Ty1-copia型反转录转座子和3个Ty3-gypsy型反转录转座子序列为种子序列对燕麦属(Avena)表达序列标签(EST)数据库中的Ty1-copia和Ty3-gypsy型反转录转座子进行检索和分析。结果表明:燕麦根中反转录转座子的频率显著高于叶(P0.05);强降雨模式的胁迫环境下叶组织中反转录转座子的EST频率显著高于大气降雨下的(P0.05),约为正常条件下的(Ee-10,0.12%)2倍;Ty1-copia和Ty3-gypsy型反转录转座子在根的分蘖期频率差异极显著(P0.01)。这些结果揭示了燕麦属Ty1-copia和Ty3-gypsy型反转录转座子的转录存在组织和发育的时空特异性及环境应答现象,为预测重复元件的表达模式提供了依据。同时,检索到的反转录转座子也有助于对燕麦基因组序列的注释。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南方小花蝽对不同猎物的捕食喜好性,室内用西花蓟马、蚕豆蚜、二斑叶螨、混合饲料(同时饲喂3种猎物)分别饲喂南方小花蝽驯化两代,研究了4种饲喂处理的南方小花蝽初孵若虫、5龄若虫和雌成虫对西花蓟马、蚕豆蚜和二斑叶螨的捕食量和喜好性.结果显示不同猎物饲喂处理驯化的南方小花蝽1龄若虫对同一种猎物的捕食量和喜好性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南方小花蝽5龄若虫和雌成虫对某种猎物的捕食量因前期取食的猎物种类不同而有显著差异.南方小花蝽5龄若虫和雌成虫均表现出对西花蓟马2龄若虫的正喜好性.蚕豆蚜饲喂处理的5龄若虫和雌成虫对蚕豆蚜表现出正喜好性,除二斑叶螨饲喂处理外其余3种处理的南方小花蝽5龄若虫和雌成虫均表现出对二斑叶螨的负喜好性.以上结果表明4种饲喂驯化处理的南方小花蝽1龄若虫的喜好性不受前期取食猎物的影响,但5龄若虫和雌成虫对前期取食过的猎物的喜好性增强,存在一定的学习行为.  相似文献   

18.
大麻对瓜列当和向日葵列当种子萌发诱导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当地种植的大麻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探索大麻在不同生育期(苗期、快速生长期、开花期)的根际土、根、茎及叶的甲醇和水提取液对瓜列当和向日葵列当种子萌发的刺激效果。结果表明:根际土提取液刺激瓜列当种子的发芽率大于向日葵列当。大麻植株的甲醇和水提取液刺激瓜列当种子发芽率高低顺序为根茎叶,其中甲醇提取液刺激列当种子萌发率高于水提取液。根与茎的甲醇提取液刺激瓜列当和向日葵列当种子发芽率均显著相关(R2=0.833 6,P0.001和R2=0.544 4,P0.05)。植株的甲醇提取液对瓜列当种子的萌发诱导作用在快速生长期最强(45.2%),而向日葵列当种子的萌发诱导作用则在苗期最强(41.5%),水提取液对瓜列当及向日葵列当种子萌发诱导作用均在苗期表现为最强,发芽率分别为53.6%和23.7%。本研究结果表明,大麻在苗期和快速生长期可以作为列当的"捕获"作物,结论可为生物防除寄生杂草列当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人工林是庙岛群岛典型的陆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对维护海岛地区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采用现有生物量相对生长方程和样地调查数据相结合的方法,以庙岛群岛中北长山岛为研究区,对海岛黑松纯林与黑松×刺槐混交林两种林型的碳储量进行了估算,并分析了土壤质地及其理化性质对海岛乔木层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黑松乔木层平均碳储量为84.00 t/hm2,接近于世界平均水平(86.00 t/hm2);黑松×刺槐混交林乔木层平均碳储量为29.60 t/hm2,高于山东省乔木层的平均碳储量(27.62 t/hm2)。应用因子分析法研究影响乔木层碳储量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土壤质地、pH值、含水量及含盐量是影响海岛乔木碳储量重要的影响因子。北长山岛土壤全氮、总磷、土壤有机质、碳氮比等其他理化性质对乔木层碳储量影响不是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