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红火蚁是一种外来物种,于2004年入侵中国大陆,其带来的危害相当严重。为此,需要加强对红火蚁的检查与治理。文章主要就红火蚁监测与治理技术进行探讨,以期可以更好地防治红火蚁。  相似文献   

2.
红火蚁作为一种对农作物有着巨大危害的害虫,不仅影响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同时还会导致农作物出现减产的情况,进而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由于红火蚁和热带火蚁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鉴别难度较大。该文首先介绍了红火蚁的形态与蚁巢特征,分析了红火蚁的危害,提出了从传播途径与技术手段上进行预防,利用水淹与药剂等进行治理,防止红火蚁对农业造成过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截至2019年,我国大陆发现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Buren发生危害已经15年了。在有关部门/机构的支持下,围绕着种群控制理论和技术,华南农业大学红火蚁研究中心坚持开展红火蚁相关基础研究和防控应用工作。本文系统总结了我国大陆红火蚁入侵、传播和扩张的时空规律,阐明了红火蚁暴发灾变的生物学基础和规律以及入侵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明确了其入侵优势和生态学效应,阐释了红火蚁的化学防治理论基础;介绍了监测技术体系、检疫除害技术体系和应急防控、根除与治理技术体系的创建,以及推广应用。研究成果可为我国红火蚁的防治提供重要科技支撑与保障。  相似文献   

4.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是我国最具危险的外来入侵生物之一,对农林业生产、人畜健康、公共安全、生物多样性等均具有严重影响。根据国际上红火蚁防控经验来看,化学防治手段较为成熟,但关键问题还是如何早期发现红火蚁,而诱饵诱集是早发现红火蚁的一种高效方法。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的红火蚁监测诱饵,并比较分析了该新型诱饵与市售火腿肠在诱集效果上的差异。结果表明,两种诱饵在5 min时已经诱集到红火蚁,两者之间的红火蚁数量差异不显著,而在15 min时,诱饵诱集到的红火蚁数量显著多于火腿肠;室外试验发现,新型诱饵与火腿肠的诱集效果无显著差异。鉴于新型诱饵的野外保鲜性、使用成本及操作便利等特点,我们认为新型诱饵更适用于红火蚁的监测调查。  相似文献   

5.
红火蚁的入侵、扩散、生物学及其危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5年1月,我国广东省吴川市等地发现红火蚁入侵后,广东省率先采取了应急防治措施,启动红火蚁防治应急议案,而作为广东省红火蚁防控专家组成员的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在积极参加广东省红火蚁的疫情普查及封锁控制扑灭工作的同时,承担了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广东省社会发展攻关项目以及广东省红火蚁防控技术研究项目等课题,开展了大量有关红火蚁发生、扩散和防控技术的研究。现将该项目近期取得的部分研究进展和有关红火蚁生物学、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综述文章在本刊2006年第5期发表,为我国红火蚁的检疫和防控提供重要的技术内容和研究参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1.澳大利亚2001年2月。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布里斯班市的Fisherman island和Richland地区,同时有人报告被蚂蚁叮咬,经农林渔业部专家鉴定为红火蚁。据分析,澳大利亚除沙漠外的大部分地区均属红火蚁适生区。通过在全国范围内的调查与监测,到目前为止共确定约发生600个疫情发生点,疫情均发生在昆士兰州,主要集中在布里斯班市港口地区.以及Meadowbrook和Mt Coot—tha的部分地区,发生区面积达7万hm^2。据DNA和种群分析研究,红火蚁在发现前已在该地区5年,其部分地区的红火蚁属单蚁后种群,也有部分地区属单蚁后和多蚁后混合种群,因此,其红火蚁从美国传入的可能性很大.也有可能从东南亚地区传入。通过实施红火蚁根除计划,目前昆士兰州的红火蚁根除效果已达99.8%。  相似文献   

7.
红火蚁是南繁区的重要入侵害虫之一,该虫在南繁区繁殖、扩散速度快,防治效果不理想,发生面积呈逐步扩大趋势。根据多年来防治红火蚁的实践和研究,提出适用于南繁区的红火蚁防控技术规程,规定了防治过程中毒饵、粉剂等药剂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以期为南繁区红火蚁的控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探讨了红火蚁的发生程度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番禺区红火蚁的发生与年降雨量呈负相关,在降雨少的年份,红火蚁发生相比降水多的年份较为严重,反之亦然。然而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风速与红火蚁的发生没有关联,因此从本研究结果可知,在番禺区这样的小范围内,红火蚁的发生主要与降水量相关。  相似文献   

9.
红火蚁防治药剂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利普芬(0.5%吡丙醚)、黑燕(0.15%氟虫胺).1.0%伏蚁腙饵剂、灭蚁威饵剂(0.2%氟虫胺)、0.01%毗丙醚颗粒剂.火蚁-扫清(0.5%硫氟磺酰胺)、灭蚁威饵剂(0.015%多杀霉索)、Advion颗粒诱剂.红火蚁克星Ⅳ型饵诱剂等10种诱杀剂均能在6—16d内基本杀灭蚁巢内的工蚁、兵蚁、有翅繁殖蚁和蚁后,使用方便,对环境安全,且对红火蚁引诱力强,适合红火蚁搬运,均可应用到红火蚁诱杀处理中,是防治红火蚁工作中大范围诱杀红火蚁和个别红火蚁蚁巢处理较理想的诱杀药剂。有机活菌抗菌.驱虫保护剂(喷洒剂).诺威粉剂撤施处理剂.红蚁净撤施处理剂3种药剂处理蚁巢,红火蚁死亡速度快,但劳动强度较大,适宜于红火蚁发生区第一次突击处理,可在短时间内压低虫口种群。  相似文献   

10.
红火蚁局域扩散规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调查研究了红火蚁在特定的生态环境类型中的自然传播扩散规律.结果表明在局部区域传入8年后,红火蚁扩散面积约为226hm^2,扩散边界分别为:向河的上游扩散至262m处,向河的下游扩散至3770m处.红火蚁在几种生境类型中的为害程度也不相同,大小依次为田埂〉河堤〉路边〉房屋周围空地〉河床.红火蚁在该区域的扩散速度为187.9m/年,同时,红火蚁蚁巢在扩散过程中向源头有明显的聚集倾向.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明红火蚁入侵湖北省的传播途径、有效监测红火蚁在湖北省的发生状况,本研究采用形态和分子鉴定技术确定了湖北武汉、黄冈、荆门和宜昌等地采集的蚂蚁样品为红火蚁,并开展了湖北省红火蚁实地调查与适生性分析。结果发现,上述新发地属于中等偏重或严重发生区,红火蚁蚁巢产生了有翅繁殖蚁,具备婚飞扩散能力。主要传播途径是从我国南方红火蚁发生区引进携带红火蚁的带土苗木。采用AcrGIS系统对红火蚁在湖北省的适生区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除了有效积温低和(或)降水量少的湖北西部地区(主要是恩施市)和北部地区(主要是十堰市和神农架林区)外,湖北省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条件能够满足红火蚁的生存和繁殖。因此,加强湖北省红火蚁适生区的植物检疫和监测防控工作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海南部分地区红火蚁的社会型,通过多重PCR(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技术及Gp-9b等位基因扩增2种方法,鉴定分析了采集自海南万宁、琼海、海口、陵水、文昌、屯昌和儋州7个不同地区的红火蚁的社会型。鉴定结果表明,采自7个地区的不同蚁巢社会型均为多蚁后型。本研究对海南地区科学监测红火蚁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为增强红火蚁的防治效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荔枝园红火蚁觅食活动的时序动态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火蚁轻度发生荔枝园与红火蚁重度发生荔枝园的红火蚁种群数量全年的波动均较大,红火蚁的取食活动受天气和季节的影响明显。温度是影响红火蚁取食的重要因素,不同月份因气温等环境因子的不同,工蚁的取食也表现各异。12月份和1月份时觅食活动最弱,诱集的红火蚁也最少,3~6月随着气温的回升,出现一个觅食高峰,诱集的红火蚁逐渐增多,7、8月份受高温和降雨的影响,觅食活动有一定程度的回落,9月中旬以后,红火蚁的觅食活动出现另一个高峰,外出活动的红火蚁数量又有所回升。对影响红火蚁种群波动主要因子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轻度发生,还是重度发生,环境温度对荔枝园红火蚁种群的直接作用较大,且其直接作用大于间接作用,环境温度变化直接影响到红火蚁种群的数量变动。环境湿度对红火蚁种群的间接作用大于其直接作用,且这种间接效应主要是通过环境温度的影响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4.
湖南嘉禾县红火蚁疫情普查和防控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湖南省嘉禾县红火蚁疫情的发生概况,疫情普查和监测防控的主要措施,以及防控效果和开展此项工作的经验和不足。疫情药剂治理过程,在红火蚁发生区施药14次,潜在发生区施药2次,累计防控面积205.5 hm~2,灭除蚁巢7 356个,共撒施"舒绝"毒饵2.68 t、"火蚁净"粉剂0.47 t。从2014年8月30日至2015年10月14日,经过对疫情发生区和潜在发生区多点、多次监测结果显示,疫情发生区在2015年8~10月已连续3个月未监测到红火蚁;潜在发生区在2015年7~8月连续6次监测未发现红火蚁,达到了彻底根除疫情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红火蚁特性:红火蚁,又名入侵红火蚁,属膜翅目,蚁科,切叶蚁亚科,火蚁属,是一种重大危险性害虫。红火蚁的繁殖力惊人,一只蚁后每天可产卵1500-5000粒,蚁后寿命达6—7年。它们可以通过爬行、自然迁飞、随水流扩散等方式传播,或通过人为的方式如垃圾运输、园艺植物污染、草皮污染、土壤废土移动、堆肥、园艺农耕机具设备、空货柜污染、车辆污染等进入其他国家或地区。  相似文献   

16.
重大入侵害虫红火蚁入侵我国大陆已有17 a的历史,在红火蚁生物学基础理论及其监测、检测、检疫、应急灭除与控制关键技术等方面均有研究;然而,红火蚁的扩散势头未被遏制,且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本文介绍一种红火蚁饲养装置,该装置是由亚力克柱形桶、特氟隆涂层、水槽、橡胶塞、装置架、车轮等主要零部件组装而成,通过使用透明的亚力克柱形桶以利于研究者观察红火蚁的生存情况和行为特征,同时,利用特氟隆涂层和水槽防止红火蚁逃逸。本装置不仅能保证红火蚁生存和稳定繁殖,而且能确保饲养过程中的安全性,为开展红火蚁相关研究提供材料保障。  相似文献   

17.
《农技服务》2019,(8):30-32
为东源县红火蚁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明确红火蚁在东源县的疫情发生与分布情况,2017年4月~2018年7月对东源县不同地区和不同生境类型的红火蚁发生率、蚁巢密度及危害等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东源县21个乡镇均发现红火蚁疫情,全县发生面积约为5.98万亩,平均发生率为88.00±2.82%,总体为重度发生,但不同地区红火蚁的发生率和发生程度轻重不一;不同生境类型红火蚁的发生程度存在明显差异,荒地、绿化带、苗圃、路边杂草等人为干扰较少的生境红火蚁蚁巢密度较高,而学校、农田、果园、菜地、居民区等人类活动较为频繁的生境红火蚁发生相对较轻。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入侵生物红火蚁的竞争能力,本文围绕双齿多刺蚁与红火蚁之间的干扰竞争现象进行观察实验;通过记录两种蚂蚁之间的攻击级别(攻击级别由弱到强分为Ⅰ、Ⅱ、Ⅲ、Ⅳ四级),并运用攻击指数公式与两者之间相对抗的死亡率来评价红火蚁与双齿多刺蚁在个体与群体水平上的攻击强度。结果表明:个体水平攻击测试中,双齿多刺蚁与红火蚁的总体攻击级别占比多为Ⅱ、Ⅳ级,并且随着红火蚁工蚁体型大、中、小的改变,Ⅳ级的攻击级别占比逐渐升高,分别为25.00%、45.00%、60.00%;群体攻击测试中,红火蚁与双齿多刺蚁的数量比例依照5∶1、3∶1、1∶1、1∶3、1∶5进行处理可发现,随着双齿多刺蚁数量的增加,红火蚁的死亡率逐渐升高,当两者数量比例为1∶1时,双齿多刺蚁死亡率为12.00%,红火蚁死亡率为27.33%(t=5.50,p0.01),可见在同等数量比例的对抗下双齿多刺蚁的死亡率低于红火蚁。综合试验结果可知,双齿多刺蚁对红火蚁的攻击程度较为激烈,该蚁在抑制红火蚁的扩张中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红火蚁是隶属于膜翅目蚁科 的一种昆虫,与我们常见的蚂蚁系 近亲。这种昆虫原产于南美洲的巴 西、阿根廷、巴拉圭。红火蚁的成虫 体长为3-6毫米,头部的线呈倒 "Y"形,大颚具4齿,中胸侧板有刻 纹或表面粗糙。 红火蚁的首次入侵发生于1918 年至1930年之间,入侵地为美国的 亚拉巴马州。红火蚁入侵美国南部 被认为是随贸易发生的,随后通过 苗木的运输,红火蚁迅速扩散到美  相似文献   

20.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是一种真社会性昆虫,是世界上最具危险的100种入侵有害生物之一。红火蚁表皮碳氢化合物(cuticular hydrocarbons, CHCs)是其同巢识别的信号物质,对其种群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已有关于红火蚁主要体表碳氢化合物在近缘种间和不同虫态及品级间的差异比较,但是不同地理种群和红火蚁身体不同部位CHCs组分及其相对比例的差异性却鲜见报道。本文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浙江省温州、丽水及义乌3个不同地理种群红火蚁老龄工蚁的CHCs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红火蚁头部CHCs含量最高,达到50%以上,其次是胸部和腹部,而且在其身体各部位之间显著差异,CHCs含量在不同地理种群之间无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CHCs主要组分的相对比例发现,该数值在红火蚁头部表现较为规律,5种主要CHCs中的3-甲基二十七烷和3,9-二甲基二十七烷在不同地理种群之间较为波动,而正二十七烷、13-甲基二十七烷和13,15-二甲基二十七烷在温州和丽水种群之间较为稳定。本研究能为今后揭示遗传及环境因素对红火蚁巢间个体CHCs主要组分的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