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5因素5水平二次正交旋转回归的试验方法 ,在影响马铃薯产量的诸因素中选择垄距、穴距以及氮、磷、钾施用量作为生产上的决策变量,以马铃薯产量为目标函数,所得结果通过计算机数据分析,建立了二次回归数学模型,对模型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密度影响马铃薯产量中,穴距比垄距明显;氮肥、磷肥、钾肥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从高到低依次为氮肥钾肥磷肥,经计算模拟,氮肥、穴距和钾肥是影响马铃薯产量的主要控制因子。根据试验结果筛选出马铃薯的最佳密度和施肥方案为垄距80 cm,穴距15 cm,施氮肥(纯N)25.5 kg/667 m2、磷肥(P2O5)10 kg/667 m2、钾肥(K2O)39 kg/667 m2,氮、磷、钾的比例为1.00∶0.39∶1.53。  相似文献   

2.
采用四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回归试验方法,在影响甘蓝型黄籽油菜产量的施肥诸因素中,选择氮、磷、钾、硼的施用量作为生产上的决策变量,以油菜产量为目标函数,所得实验结果通过微机计算,建立了二次回归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主效应、交互效应的分析表明:施氮量、施磷量和施硼量是影响产量的主要控制因子,并根据试验结果筛选出最佳农艺措施方案.  相似文献   

3.
探索马铃薯单垄双行、高墒、高产综合栽培技术,重点对此项技术中的氮、磷、钾用量和种植密度进行研究,建立氮、磷、钾、密度与产量的二次回归模型,模型优化后,经微机模拟得出三种肥料的最佳用量,最高产量用量及合理的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4.
氮磷钾不同施肥量对结球甘蓝产量的肥料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云南省陆良县结球甘蓝进行氮、磷、钾肥料效应试验,研究氮、磷、钾的不同施用量与结球甘蓝的产量关系。  相似文献   

5.
采用二次回归"3414"设计,对马铃薯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及产量进行了分析。通过田间试验建立了绥中地区马铃薯的一元和三元施肥效应函数模型,得出了最高产量和施肥量,以及一些重要的施肥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在氮、磷、钾三要素中,氮肥和钾肥对马铃薯产量影响较大,磷肥较小。  相似文献   

6.
采用四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回归试验方法,在影响甘蓝型黄籽油菜产量的施肥诸因素中,选择氮、磷、钾、硼的施用量作为生产上的决策变量,以油菜产量为目标函数,所得实验结果通过微机计算,建立了二次回归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主效应、交互效应的分析表明:施氮量、施磷量和施硼量是影响产量的主要控制因子,并根据试验结果筛选出最佳农艺措施方案。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研究影响马铃薯产量因素的作用与它们之间的关系,制定优化的栽培技术,采用正交旋转回归设计的方法,选取氮、磷、钾和密度4个因素为决策变量,以马铃薯鲜薯产量为目标函数,通过田间试验获得的数据,建立了马铃薯产量与参试因子间的数学模型。对模型进行解析的结果表明,试验因素对产量的作用大小顺序为:氮肥>磷肥>钾肥>密度;中低肥力条件下,氮肥对马铃薯增产起着重要的作用。各因素对马铃薯的产量效应,氮与磷、密度与磷呈显著的负互作,密度与氮和钾、磷与钾为极显著的正互作,氮钾之间的互作不显著。对于马铃薯冀张薯8号,在中等肥水条件下,马铃薯要想获得较高产量,应增加密度,提高氮、钾肥的施用量,并配合一定量的磷肥。  相似文献   

8.
设施环境下人参最优施肥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人参优化施肥数学模型,为人参科学合理施肥提供可靠依据。[方法]以设施栽培的人参为试验样品,以氮、磷、钾为试验因子,人参产量为试验指标,采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案,应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建立了人参施肥效应回归模型。[结果]对产量反应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的分析表明,人参产量与施肥量呈正相关。氮、磷、钾的增产效应次序为氮、钾、磷。应用非线性规划方法对人参施肥效应回归模型求模型最优解,分析了氮、磷、钾的主因素效应和单因素效应。[结论]最高产量797.12 g/m2,最佳施肥量:尿素23.74 g/m2,过磷酸钙68.02 g/m2,硫酸钾41.27 g/m2。该模型拟合度好,预报性很高,实用价值大。  相似文献   

9.
采用3因素4水平二次回归最优设计,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氮、磷、钾施用量与绥阳朝天椒产量的二次回归函数效应,建立相应数学模型。结果表明:通过氮、磷、钾3因子对产能量指标的二次回归函数模型分析,氮、磷、钾的最佳经济效益施用量分别为7.62、6.00、2.79 kg/667 m^2,肥料利用率分别为39.75%、10.32%、23.29%。  相似文献   

10.
喜树叶用园施用氮磷钾肥料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三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建立了氮、磷、钾施肥与喜树叶产量之间的效应模型,经检验二次回归模型拟合较好。通过对肥料主效应的分析,结果表明:氮、磷、钾三因素对喜树叶产量的增产作用依次为氮肥>磷肥>钾肥;对两因素交互效应的分析得出:氮钾、氮磷、磷钾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正交互效应。模型经计算机模拟寻优,对于肥力较差地区水稻土上的喜树叶用园,氮、磷、钾因素的最佳施肥组合方案为N351. 6~454. 6kg·hm-2、P2O5 242. 5~332. 5kg·hm-2、K2O161. 4~376. 2kg·hm-2。  相似文献   

11.
氮磷钾肥对越橘的产量效应及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五年生高丛越橘品种“蓝丰”为试材,采用三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建立了氮、磷、钾肥与越橘产量间的效应模型,经检验二次回归模型拟合性较好。对肥料主效应的分析结果表明:氮、磷、钾肥对越橘的增产作用依次为氮肥>磷肥=钾肥。两因素交互效应分析结果:氮钾、氮磷、磷钾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交互效应。经模拟寻优,获得氮、磷、钾的最佳施肥组合方案为N 34.15-40.59 g/株、P2O515.02-19.35 g/株、K2O 15.02-19.35 g/株。  相似文献   

12.
试验应用四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回归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施用氮、磷、钾、有机肥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有机肥的合理施用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有非常显著的影响。通过株高、干物重、产量等指标的分析得出,氮肥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主效因素。  相似文献   

13.
郫县小麦高产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四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回归试验方法,在影响郫县小麦产量的施肥技术诸因素中,选择氮、磷、钾施用量和追氮时期作为生产上的决策变量,以小麦产量为目标函数,建立了二次回归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主效应、交互效应的分析表明:施磷量和追氮时期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控制因子。根据试验结果筛选出小麦(川育12号)在油沙田上每公顷产量高于6000kg的综合施肥技术措施,同时,剖析了郫县小麦经验施肥措施,得出高肥早追、低肥迟追的小麦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14.
石敏  周元福  李树林 《农技服务》2012,29(6):711-712
为优化马铃薯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提高产量和商品薯率,2010年在施肥总量确定的情况下,采用"3414"二次回归最优设计方案,研究氮、磷、钾肥不同比例配合施用对马铃薯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氮、磷、钾肥配施对马铃薯经济性状和产量影响较是显著,优化氮、磷、钾肥配施,能有效改变经济性状和提高产量,采用氮150 kg/hm2、磷75 kg/hm2、钾180 kg/hm2配合施用,马铃薯综合经济性状和商品性最好,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5.
氮磷钾浓度对番茄产量及番茄红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三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通过番茄无土栽培试验,研究营养液中氮、磷、钾浓度对番茄产量及番茄红素含量的影响。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番茄产量、番茄红素含量与氮磷钾浓度间的数学模型,并对主效应、单因素效应及二因素互作效应和单因素边际效应进行了分析。合理施肥可有效提高番茄产量和番茄红素含量,本试验条件下在氮浓度9.970~10.860 mmol/L、磷浓度1.364~1.635 mmol/L、钾浓度5.113~5.158 mmol/L时,可以获得高产量和高番茄红素的番茄。  相似文献   

16.
氮肥与密度互作对寒地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多元二次旋转回归正交组合设计,研究了前期施氮量、穗肥用氮量、粒肥用氮量、调节肥施用时期及穴距5个因素对粳稻“垦鉴稻10号”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试验因素对产量既有单因子效应又存在互作效应;前期施氮量、穗肥用氮量和调节肥施用时期对产量作用显著,且前期施氮量和穗肥用氮量的互作对产量的作用仅次于前期施氮量对产量的单独作用;穴距对产量的作用不显著.适当增大前期施氮量可提高群体有效穗数,获得高产;也可以通过协调前、中期用氮量的关系对产量构成因素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17.
2009年在福建省平潭县具有代表性的土壤类型上进行了马铃薯"3414"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氮肥的效应最好,增产达101.5%;磷肥增产16.7%;钾肥增产16.1%。采用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的方法对试验产量结果进行肥料效应回归模型模拟,得出的3点试验田肥料效应回归模型全部为氮、磷、钾三元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经显著性检验达到极显著水平,由此提出了马铃薯的最佳施肥量。  相似文献   

18.
不同肥料和密度对马铃薯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4因素5水平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分别对氮肥、磷肥、钾肥和密度进行3重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密度组合与马铃薯叶片光合速率、小区产量之间有极显著的回归关系;施肥、密度对马铃薯光合速率的影响为钾肥氮肥磷肥密度;对马铃薯小区产量的影响为钾肥磷肥氮肥密度;马铃薯叶片光合速率与小区产量呈显著的正相关。过低、过高的氮肥、磷肥、钾肥均施用量均可以抑制马铃薯叶片光合速率。随着马铃薯密度的增加,马铃薯叶片光合速率逐渐降低,并且降低速率不断加快。氮和磷、氮和密度、钾和密度对马铃薯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为正互作。氮和磷、氮和钾、磷和钾配合施用对块茎产量的影响为正互作。马铃薯叶片光合速率最高时的最优组合为纯N 172.5 kg.hm-2,P2O5112.125 kg.hm-2,K2O 90 kg.hm-2,密度6万.hm-2。马铃薯块茎最高理论产量时的最优组合为纯N 172.5 kg.hm-2,P2O5112.125 kg.hm-2,K2O 67.5 kg.hm-2,密度6万.hm-2。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得出宁夏引黄灌区利通区玉米膜上灌条件下,不同灌水量、施氮量和施磷量与产量的回归模型,并进行了主因素效应、单因素效应和交互作用分析.经模型寻优,求出了不同目标产量下的水、氮、磷最佳组合方案.  相似文献   

20.
以合川区"3414"田间试验为依据,进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通过回归分析建立水稻产量与氮、磷、钾施肥量的三元二次施肥模型.对三元二次肥料效应函数进行降维处理,分别分析了氮肥、磷肥、钾肥与水稻产量的单因素效应和交互效应.并且通过对该试验区水稻施肥模型的研究.获得了水稻氮、磷、钾的最佳施肥量及三者的配比组合情况,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满足作物的需要;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用量,提高作物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