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不同寄主植物对异迟眼蕈蚊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异迟眼蕈蚊为害植物地下部分,造成韭菜、大葱、百合、蒜等作物的严重减产。研究异迟眼蕈蚊在不同寄主植物间的生长发育及繁殖规律,可为其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科学佐证。本研究在(25±1)℃、弱光照射(251.2lx)、相对湿度80%±5%的人工气候箱内,分别选用寄主植物韭菜、大葱、百合、蒜(蒜瓣和蒜茎),组建了异迟眼蕈蚊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生命表,统计出了种群内禀增长率(rm)、净增殖率(R0)、平均世代周期(T)、种群加倍时间(t)和周限增长率(λ)等种群动态参数。结果表明,卵的发育历期在韭菜上最短(3.49d),在蒜瓣上最长(4.91d)。取食韭菜和大葱的幼虫发育历期最短,而取食百合的幼虫发育历期最长。蛹的发育历期在韭菜上最短(2.95d),在百合上最长(4.05d)。寄主植物对异迟眼蕈蚊卵的孵化率和蛹的存活率影响不显著,但显著影响幼虫的存活率。幼虫的存活率在韭菜上最高(76.7%),蒜瓣上最低(30%)。在韭菜、百合、大葱、蒜瓣和蒜茎上的单雌平均产卵量分别为91.98、52.14、85.48、73.91、72.96粒。异迟眼蕈蚊在韭菜上的种群净增殖率(R0)、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最高,平均世代周期(T)、种群加倍时间(t)最短。异迟眼蕈蚊在韭菜上的适应度和嗜食性最好,繁殖速度最快。  相似文献   

2.
辽宁地区韭菜根蛆发生与为害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辽宁地区韭菜田根蛆发生种类及优势种的消长动态,于2014-2017年分别采用黄色水盆诱集和挖根的方法对根蛆成虫和幼虫的发生和为害规律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辽宁韭菜田根蛆主要有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和食用菌异迟眼蕈蚊Bradysia difformis Frey,二者常常混合发生。北镇地区优势种为韭菜迟眼蕈蚊,年发生7~8代,其中冬季温室期发生3~4代。初冬扣棚后根蛆为害期与冬韭生产期高度重合。沈阳东陵地区优势种为食用菌异迟眼蕈蚊,其在露地韭菜上年发生5代。根蛆在田间呈聚集分布,聚集程度随种群密度的增大而升高。施用有机肥可显著降低根蛆的为害程度。根蛆以3龄幼虫在大葱上越冬。辽宁地区根蛆的发生规律呈现冬季发生重,春、秋季略轻发生,夏季基本不发生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近年在北京郊区多个生菜基地发现根蛆为害,严重威胁生菜生产。本文对北京地区生菜根蛆的为害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利用mtDNA COⅠ分子标记和成虫形态比对对其种类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生菜根蛆在生菜苗期为害可造成死苗或植株生长矮小,在生菜成熟期亦可为害根茎外表皮,但损失不明显;分子标记鉴定结果显示生菜根蛆mtDNA COⅠ基因序列与韭菜迟眼蕈蚊的一致性为100%,生菜根蛆成虫形态特征与韭菜迟眼蕈蚊形态特征一致,可基本确定北京地区生菜根蛆为韭菜迟眼蕈蚊幼虫。本研究明确了近年在北京郊区生菜上暴发为害的根蛆为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为生菜根蛆的绿色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罗秀枝 《植物医生》2002,15(4):20-21
韭蛆,学名迟眼蕈蚊(Bradysid odoriphdga Yang etzhang)属双翅目,眼蕈蚊科,别名黄脚蕈蚊。1 为害特点 韭蛆在河北省蔚县一年发生两代,主要以幼虫聚集在韭菜地下部的鳞茎和柔嫩的茎部为害。初孵幼虫先危害韭菜叶鞘基部和鳞茎的上端。春秋两季主要危害韭菜的幼茎,引起腐烂,使韭叶枯黄而死。夏季幼虫向下活动蛀入鳞茎,重者鳞茎腐烂,整墩韭菜死亡。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鸡粪沼液"新壮态"对韭菜迟眼蕈蚊的防控效果,于室内测定了其对韭菜迟眼蕈蚊卵和不同龄期幼虫的毒力,研究了其对韭菜迟眼蕈蚊雌成虫产卵和幼虫取食的驱避效果,并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新壮态"0倍稀释液对韭菜迟眼蕈蚊卵有杀灭作用,死亡率达54.76%;对2~4龄幼虫均无直接毒杀作用;对雌成虫产卵和幼虫取食均有明显的驱避活性,对雌成虫产卵驱避率为74.75%,处理5 min后对幼虫的选择性和非选择性驱避率分别为78.62%和45.60%。田间药效试验表明,鸡粪沼液"新壮态"对韭菜迟眼蕈蚊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并明显增加韭菜产量。  相似文献   

6.
采用浸渍法研究了分别取食韭菜、大葱、圆葱和大蒜的韭菜迟眼蕈蚊4龄幼虫对大蒜油、苦参碱和辛硫磷的敏感性,用生化分析法测定了敌敌畏和大蒜油对幼虫体内乙酰胆碱酯酶和主要代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蒜油对取食韭菜、大葱、圆葱和大蒜4龄幼虫的LC50分别为825.14、1202.2、1274.3和1412.4mg/L;辛硫磷分别为0.5437、1.1921、1.7713和1.9224mg/L,两种药剂对取食大蒜和圆葱幼虫的毒力较取食韭菜的差异显著.取食大蒜和圆葱的幼虫较取食韭菜的其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活力降低,羧酸酯酶的活力明显提高,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力也有一定提高.寄主植物所含的硫醚类化合物对乙酰胆碱酯酶和代谢酶的诱导或抑制可能是引起药剂敏感性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迟眼蕈蚊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迟眼蕈蚊的发生与防治柴冠卿(河南浚县植保植检站456250)迟眼蕈蚊俗称韭蛆,是韭菜的重要害虫,有迟眼蕈蚊和陆氏迟眼蕈蚊两种,以前者为主,在北方菜区普遍发生,为害严重。1为害初孵幼虫先在韭菜叶基部及鳞茎上端蛀食为害。春秋两季主要为害嫩茎,导至根茎腐烂...  相似文献   

8.
韭蛆的发生及其防治浙江省慈溪市逍林镇果蔬技术站(315321)王勤海韭蛆是危害韭菜的主要害虫之一,我们地区危害韭菜的为韭菜迟眼蕈蚊,属双翅目,眼蕈蚊科,又名韭蛆,黄脚蕈蚊。是单一危害韭菜的一种害虫。1危害情况随着韭菜面积的增加,该虫发生危害也逐年加重...  相似文献   

9.
为了筛选可用于韭菜迟眼蕈蚊幼虫防治的杀虫剂混剂,测定了吡虫啉与多杀菌素混配剂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的室内毒力。使用胃毒及触杀联合毒力的室内生物测定法,测定了吡虫啉与多杀菌素以1:5,1:10,1:20及1:40等4个浓度比例组成的混剂对韭菜迟眼蕈蚊3龄幼虫的室内毒力,并计算了相应的共毒系数。与吡虫啉和多杀菌素对韭菜迟眼蕈蚊3龄幼虫的LC_(50)分别是11.68和92.21mg/L相比,吡虫啉与多杀菌素以1:5,1:10,1:20及1:40等4个浓度比例组成的混剂对韭菜迟眼蕈蚊3龄幼虫的室内毒力LC_(50)是12.30、8.14、5.39和9.29mg/L。共毒系数表明吡虫啉与多杀菌素以1:5,1:10,1:20及1:40浓度比例组成的4种混剂对韭蛆的毒力均表现出了增效作用。其中以1:20浓度比组成的混剂具有最大的共毒系数1 287.58。吡虫啉与多杀菌素以1:20浓度比组成的混剂具有最大的共毒系数,对韭蛆幼虫的毒力也最高,可用于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的防治。  相似文献   

10.
韭菜是人们喜食的粗纤维叶菜之一。近年来,设施栽培韭菜发展迅速,设施内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适应于韭蛆的生存和繁殖,因而为害加重,应做好防治工作。1发生规律韭蛆属双翅目眼蕈科迟眼蕈蚊幼虫,以幼虫在韭根周围3~4cm米土中或鳞茎内休眠过冬。翌年3月中下旬当韭...  相似文献   

11.
于2013-2014年采用成虫诱捕法和挖根取样调查法,对不同栽培模式下韭菜田中韭菜迟眼蕈蚊和葱黄寡毛跳甲成虫的种群动态及发生世代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韭菜迟眼蕈蚊在不同栽培模式中周年可发生5~6代,受温湿度影响,设施栽培地比露地中韭菜迟眼蕈蚊发生周期长、发生量大,盛发期主要分布于春、秋和冬3个季节,夏季未发现;葱黄寡毛跳甲成虫周年发生期集中于温湿度适宜的4月中旬至11月上旬,其中温度高、湿度大的8月发生数量少、为害轻。  相似文献   

12.
南美斑潜蝇对寄主的选择及虫源变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明确蚕豆作物是南美斑潜蝇最喜嗜寄主 ,危害严重。秋播蚕豆生长季节 ,南美斑潜蝇嗜好的敏感作物除蚕豆外 ,还有莴苣、牛皮菜、菠菜、芹菜、白菜、芥蓝菜及春马铃薯等。研究表明 ,莴苣、牛皮菜等是秋播蚕豆出苗前后的主要虫源地 ;春季蔬菜及烤烟苗上南美斑潜蝇虫源主要来自蚕豆田。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对寄主植物真叶和子叶的适合度,于室内测定8种十字花科植物改良青杂3号、改良露头青、陕油0913、甘杂1号、超级火箕青、四月慢、绿球66和中花尖叶芥蓝真叶和子叶的营养物质和次生代谢物质的含量,并测定取食后小菜蛾幼虫的取食选择性、发育历期、蛹重、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结果显示,8种寄主植物真叶的可溶性糖、总氨基酸、单宁、类黄酮和总酚含量之间差异显著,且大部分均显著高于其子叶,8种寄主植物子叶的可溶性糖、总氨基酸、单宁、类黄酮和总酚含量之间也差异显著。小菜蛾3龄幼虫偏好取食真叶;取食8种寄主植物真叶后成虫前期的发育历期为12.3~16.3 d,取食子叶后成虫前期的发育历期为14.3~18.6 d;取食子叶的蛹重明显低于取食其真叶;取食8种寄主植物真叶的小菜蛾幼虫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Car...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棉铃虫成虫寄主偏好性和幼虫取食后生存表现之间的关系,明确两者在决定寄主过程中的作用,我们测定了交配后的棉铃虫雌成虫对16种植物(棉花、玉米、大豆、花生、番茄、辣椒、茄子、烟草、黄瓜、胡萝卜、西芹、杨树、月季、菠菜、包菜、大葱)的产卵偏好性和幼虫取食这些植物嫩叶后的存活和发育情况。棉铃虫雌成虫选择在烟草、茄子、棉花、胡萝卜、番茄、辣椒、玉米、西芹、大豆和花生等10种植物上产卵,但只有取食西芹、烟草、番茄、大豆、棉花和胡萝卜等6种植物叶片的初孵幼虫能够完成幼虫阶段的生长发育、化蛹并羽化,且取食植物嫩叶的幼虫的存活率、发育历期、蛹期和蛹重均差于取食人工饲料的幼虫。以上结果表明,棉铃虫雌成虫产卵寄主与其幼虫取食寄主之间存在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幼虫的生存表现限定了棉铃虫的寄主范围。  相似文献   

15.
通过水培法收集韭菜、大葱、野薄荷、藿香和薰衣草的根系分泌物,研究其对大丽轮枝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的影响,并通过室内盆栽试验研究了植物根系分泌物对大丽轮枝菌微菌核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植物根系分泌物对大丽轮枝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表现为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增强,而在同一浓度下,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根系分泌物对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弱。盆栽试验表明,植物根系分泌物对大丽轮枝菌微菌核的萌发均表现为抑制作用,且微菌核对韭菜根系分泌物最为敏感。5种植物中,韭菜根系分泌物的抑制作用最强,野薄荷次之,藿香最弱。  相似文献   

16.

Agrotis ipsilon (Hufnagel) (Lepidoptera: Noctuidae) is a cosmopolitan species that feeds on numerous cultivated plants and herbaceaus plants. Agrotis ipsilon causes significant economic losses in various agricultural products, especially in indisturial plants and vegetables in Turkey and worldwide.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s on the biology and reproductive potential of lettuce (Lactuca sativa L., Asteraceae), maize (Zea mays L., Poaceae), sugarbeet (Beta vulgaris var. saccharifera Alef.,Amaranthaceae) and potato (Solanum tuberosum L., Solanaceae) which are essential host plants of A. ipsilon were investigated under climatized conditions of 28?±?1 °C, 60%?±?10 r.h., and 16 h daily artificial light. The data obtained were analyzed by using an age-stage two-sex life table. Agrotis ipsilon had five larval stages fed on lettuce, whereas seven larval stages were fed on other host plants. Agrotis ipsilon showed the best development and reproduction on lettuce, followed by sugar beet. When A. ipsilon is reared on lettuce the intrinsic rate of increase (r?=?0.1237 d?1), finite rate of increase (λ?=?1.1317 d?1) and net reproductive rate (R0?=?403.06 offspring/individual) were found higher and the mean generation times (T?=?48.51 d) is shorter than those in other host plants. According to these results, A. ipsilon can cause the most damage to lettuce among studied plants.

  相似文献   

17.
为评价氟铃脲在韭菜中使用的安全性,开展氟铃脲在韭菜中的残留量及残留降解研究。进行1年4地田间试验。消解动态试验按氟铃脲11250 g/ha(562.5 g a.i/ha,推荐最高剂量的1.5倍)施药;最终残留试验按氟铃脲11250 g/ha(562.5 g a.i/ha,推荐最高剂量的1.5倍)和7500 g/ha(375 g a.i/ha,推荐最高剂量)施药,施药1~2次,施药间隔7d,1次施药按照药后间隔10、14、21d采集韭菜样品;2次施药按照末次药后间隔7、10、14d采集韭菜样品。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氟铃脲进行定量分析。田间消解动态试验表明:氟铃脲在韭菜中消解较快,在山东保护地和安徽露地半衰期分别为7.7和11.5d。膳食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氟铃脲在韭菜中的残留风险处于安全水平。建议使用5%氟铃脲乳油防治韭蛆,用药量7500~11250 g/ha,韭菜收割后2~3d,根部喷淋,最多施药2次,施药间隔7d,安全间隔期为14 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