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周昕 《农业考古》2008,(1):146-148
在“耕织图”发展史上,楼靖绘制的《耕织图》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从而引发了“耕织图”发展的第一次高潮,社会上接连不断地出现了许多《耕织图》,形成了中国绘画史、中国科技史、中国农业史、中国艺术史中一个独特的现象,成就了中国文化遗产的一大瑰宝。清朝是“耕织图”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峰期。在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的大力昌导和亲自参予下,全国上下又出现了一次绘制“耕织图”的热潮。不完全统计,清朝绘制的《耕织图》有:  相似文献   

2.
历代《耕织图》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农业耕作技术的演进,但不同时期《耕织图》中展现的耕作技术与当时实际耕作技术并不一定重合,即会出现时空错位。从历代《耕织图》中的"耕图"部分,一方面可以找出《耕织图》由历史的真实反映到成为官方宣传工具的原因,了解耕织图的载体变化历程,及其所反映的《耕织图》从片段性到系统性再到片段性的流转过程;另一方面可以找到《耕织图》从分散而精确地反映上古晚期至中古时期的农业生产活动,到系统而模糊地反映近古农业生产活动的缘由,以及阐释古代南、北耕耘图反映的农业生产技术差异,阐明史料运用过程中《耕织图》史料价值的演变。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介绍了南宋梁楷、李嵩,明代仇英、宋宗鲁,清代冷枚、陈枚、何太青以及袖珍型等八种目前比较鲜见的《耕织图》,并分别就其内容作了一些比较和分析,对《耕织图》的发展和演变作了分析。以此作为对《中国古代耕织图》一书的部分读者所提问题的释疑。  相似文献   

4.
形象的传统农业生产画卷——《中国古代耕织图》述评日本东海大学教授渡部武中国农科院文献中心王永厚1996年是中国农业博物馆建馆十周年。由王潮生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于1995年12月出版的《中国古代耕织图》,被列为“中国农业博物馆丛书”之一,是作为向建馆...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的耕织图丰富多采,它形象地描绘了当时农桑并举、男耕女织的生产内容和特征,既是精美的艺术品,又是研究农业历史可贵的参考资料。据古籍著录,我国历史上绘制的系统成套的耕织图最早见于宋代,其中又以南宋楼(王寿)的《耕织图》较为著名,但此图已佚。现将明清时期据楼(王寿)《耕织图》绘制、摹刻或按其艺术手法创作的几种耕织图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6.
程幸  程进 《农业考古》2012,(4):249-251
清代《耕织图》彩绘瓷在清代帝王的直接推崇下而创制,其所反映的均是江南地区的耕织情况,对推动发展当时的农耕起了重要的教化作用。一、《耕织图》起源与清代《耕织图》的创作《耕织图》是古代表现农耕与蚕桑场景的图画,最早可溯源至汉代画像砖。不过当时只是零散的"耕"或"织"  相似文献   

7.
宋人楼(王寿)的《耕织图》在我国古代农业史和丝绸史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但我们一直苦于未得见其实物,只能在传为楼(王寿)所作的《耕织图诗》或是在后世的临摹和翻刻本中窥其一二。近日欣闻黑龙江省大庆市发现宋人《蚕织图》一卷乃是楼(王寿)《耕织图》中织图的摹本,又见《文物》上发表了全部照片,并拜读了林桂英和刘锋彤两位先生的大作“宋《蚕织图》卷初探”。(下称林文),深受启发,得益非浅。在此以前,探讨《耕织图》的专论,就本国来说,在大陆主要有蒋文光先生的“从《耕织图》刻石看宋代的农业和蚕桑”(下称蒋文),在台湾主  相似文献   

8.
(一) 中国历史上的《耕织图》,最早见于著录的,大约要算南宋楼璹的《耕织图》。楼璹的《耕织图》,宋本已不可得。但是,依据南宋以来的记载和仿刻本,可知楼璹的《耕织图》为二卷。楼璹之侄楼钥记载说:“伯父(指楼璹)时为临安于潜令,笃意民事,慨念农夫蚕妇之作苦,究访始末,为耕织二图。耕,自浸种以至入仓,凡二十一事;织,自浴蚕以至剪帛,凡二十四事,事为之图,系以五言诗一章,章八句,农桑之务曲尽情状。虽四方习俗间  相似文献   

9.
王潮生 《农业考古》2005,(3):129-131,F0002,F0003
在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专家论证及有关部门批准,从2001年底开始,占地25公顷、耗资上亿元、经过一年多修建的颐和园耕织图景区,尤其是其中花费很大功夫精制的《耕织图》石刻及其镶嵌工程已于2004年初全部竣工,新建景区已于同年“五一”开门迎客。  相似文献   

10.
近十余年来,我国广大蚕区正在宣传推广一种新蔟具——方格蔟。方格蔟是从日本引进的(日本称之为回转蔟),这已众所周知。可是,目前还没有人再向上追溯,寻找方格蔟的渊源出自何处!其实,方格蔟最早的创制者是中国人,我国杭嘉湖蚕区,早在宋代就见有这种蔟具了。方格蔟图形初见于南宋楼(王寿)的《耕织图》。楼(王寿)绘的宋本《耕织图》现在虽已不可得,但自宋以后依照楼(王寿)《耕织图》描绘、临摹和翻刻者,元、明、清各代都有。《耕织图》在代代相传重绘、翻刻之中,虽在艺术性方面各有千秋,而其中技术内容的格局毫无疑问是从宋代沿袭下来的。所以说,方格蔟至迟自南宋以来,我国东南蚕区已收入当时的“科普”图谱——《耕织图》了。就现有史料表明,我国宋代以来使用的“力格蔟”很可能出自杭嘉湖地区养蚕家的创造,但元,明以来,这种“方格蔟”在当时的农书、蚕书中已不再见有应用和记述,  相似文献   

11.
日本一直以来重视对我国农书的研究。日本对中国农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齐民要术》《耕织图》、陈旉《农书》、王祯《农书》《农桑辑要》《农政全书》上,其中对《齐民要术》较为关注。日本的中国农书研究拥有稳定的研究团体,呈现出纵向深入与横向拓展、重视历史文献与实地调查等特征。理清日本对中国农书的研究状态,可以为我国学者开展农书研究提供他者视域的基础信息,也能为我国农村发展研究及乡村文化的域外传播提供跨文化思考及借鉴,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十一~十二世纪中国有桑黄化型萎缩病的记载。注释:(1)温革《琐碎录》:“桑叶生黄衣而皱者曰金桑,非特蚕不食,而木亦将就槁矣。”一一三一~一一六二年中国楼(王寿)绘《耕织图》并作诗,当时已有脚踏缫丝车。注释:(1)楼钥《攻媿集》:“伯父(楼(王寿))时为临安于潜令,笃意民事,慨念农夫、蚕妇之作苦,究访始末,为耕织二图,耕自浸种以至入仓,凡二十一事;织自浴蚕以至剪帛,凡二十四事,事为之图,系以五言诗一章,章八,句,农桑之务,曲尽其状。”  相似文献   

13.
于晨 《古今农业》2004,(3):65-65
被八国联军焚毁了140多年的耕织图,已经重现颐和园,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人。耕织图是清代乾隆皇帝亲自下令雕刻的。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乾隆帝命画院工匠按照元代程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古代农学百科全书,《授时通考》反映了中国传统农学的知识谱系和统治者的思想世界。该书的"本朝重农"包括敕谕、祈谷、耕耤、御制诗文和耕织图,是农业与政治、礼仪、文化的结合,体现"致用"特征,彰显清代皇帝丰富的农学思想:一是重视农田功作之法和颁布谕旨劝课农桑的"实用"思想;二是祈谷上帝、亲耕耤田的以身垂范的"礼农"思想;三是宣扬嘉禾瑞谷、赋诗以咏耕织的歌功颂德的"致治"思想。  相似文献   

15.
1978年,河南省新乡地区文物普查队在博爱县南十五华里的邬庄,发现了一幅完整的清光绪年间所刻耕织图。“耕织图石刻共有20幅画面,分别刻在四块长200、宽30厘米的青石上,均系减地线刻。在画面的间隔部位,用卷云纹和花鸟图案填充。画面内容共分两组。第一组共十幅,是反映稻子从种到收的整个过程;第二组也是十幅,是反映棉花从播种到最后经过加工最后织成布的全过程。”(见图)它的发现对我们研究清代晚期的农具和纺织工具有着极重要的价值。下面试就耕织图刻石作一些粗浅的剖析。  相似文献   

16.
宋人《蚕织图》长卷,绢本,线描,淡彩,长513厘米,高27.5厘米。据卷尾跋语和文献考证,此卷为南宋高宗初年翰林图画院的摹本。原本是南宋建炎初年临安於潜令楼(王寿)进献给宋高宗的。楼(王寿)所进的图卷是耕织两部分。耕图部分共绘二十一图,织图共绘二十四图,每图皆系五言八句诗一章。原图已不知去向,只在《宋史·艺文志》卷四有一笔记载:“楼(王寿)耕织图一卷”。现存的翰林图画院织图摹本题签为《宋人蚕织图》。描写的是南宋初年浙东一带蚕织户由“腊月浴蚕”开始到“织帛下机”为止,共二十四段,无题诗,但每段画面下有宋高宗吴皇后楷书题写的标题。有的标题下或旁注以小字,补充或阐释画面内容。卷后元初人郑子有跋语记载此摹本曾制版,可能是准备印发各州县的。  相似文献   

17.
为验证康熙宝有机水溶肥在江苏省盐城市水稻生产中的增产效果,探索此水溶肥在盐城市水稻生产中的施用技术规范,特进行了叶面喷施康熙宝有机水溶肥的应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于水稻分蘖期、抽穗期、灌浆期各叶面喷施1次康熙宝有机水溶肥900 mL/hm~2,兑清水至750倍液喷施,对水稻的增产效果较好,叶面喷施康熙宝有机水溶肥处理较常规施肥+清水处理和常规施肥处理分别增产7.48%和6.88%。建议康熙宝有机水溶肥在盐城市水稻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水稻科学》的载文被引情况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中国期刊网》中的全文数据库,对《中国水稻科学》从创刊至2002年的载文被引情况从著者情况、期刊分布、学科分布、年代分布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评价,表明《中国水稻科学》已拥有固定的作者群和读者群,形成了鲜明的办刊特色。  相似文献   

19.
日本东海大学文学系史学科副教授渡部武于今年5月到11月应邀来复旦大学讲学。并在六七月份先后访问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北京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中国农业博物馆、西北农业大学古农学研究室、华南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和江西省中国农业考古研究中心等农史研究单位,与我国农史界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渡部武副教授先后做了《关于“耕织图”新资料的研究》和《历史研究中绘画资料的应用》等学术报告。现将他在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江西省中国农业考古研究中心所做的报告全文发表,以供本刊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农业科技通讯》2005,(1):43-43
《科学》杂志日前报道,中国正在考虑其最重要的农作物的未来。中国农业部的生物安全委员会将召开会议来决定是否允许首批转基因(基因改造,GM)水稻的商业生产。如果委员会批准,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大米生产和消费国也将成为第一个给农民种植GM水稻的机会的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