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根据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种植业和养殖业协调发展的原则,以陕西省绥德试验基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价值流为基础,考虑到土地面积、劳动力(人口)、畜力、社会需求、饲料供给等因子,利用线性规划方法求得种养结合优化方案,优化后的产业结构比优化前的纯效益提高145%,系统综合效益指数提高49.72%.  相似文献   

2.
中国南方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南方农业生态系统在我国整个农业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具有结构的复杂性、功能的多样性、生产的高效性、价值的珍贵性和开发利用潜力的巨大性等特征。当前,南方农业生态系统存在着耕地撂荒、地力下降、土壤污染、灾害频繁、效益低下和后劲不足等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着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南方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1)实行集约用地;(2)开展环境整治;(3)推行轮作休耕;(4)实施用养结合;(5)优化系统结构;(6)深化农村改革。  相似文献   

3.
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优化方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生态系统是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提高其生产力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目标。阐述了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内涵、外延及优化方法,指出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科学调整农业结构,改善施肥模式,合理增加有机能和无机能的投入,可有效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协调系统的内部关系,加大科技投入,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努力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大力发展秣农业是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功能整合效应与农业生态系统总体功能的关系,论述了功能整合性是农业生态系统的必备特征,它的提高是农业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因。进而说明农业生态系统总体功能的提高主要取决于系统功能整合效应的增强,而系统功能整合效应的提高要靠系统结构的优化来实现,功能整合效应是关系到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优劣和总体功能高低的重要衡量指标。  相似文献   

5.
辽西风沙半干旱区农业生态治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阜新市是典型的风沙半干旱类型区。影响该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水资源缺乏、土质瘠薄、土壤沙化严重。农业内部结构单一,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建立以林果粮草畜复合模式为主的高效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通过各种模式的深入研究,引导和推进风沙半干旱地区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进程,进而促进风沙半干旱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不同农业生产区域类型内,修复农业生态系统和增加农业生产效益,应采用对应的农业生态系统修复治理模式。同一生产区域内各模式构建中,应加大适宜植物种类及品种的选择和关键配套技术的研发力度,选择出生态经济效益更高的品种,集成更完整的农业生态修复技术体系,从而提高农业生态系统修复的综合效益水平。  相似文献   

6.
三峡库区农业生态系统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Delphi法与AHP法相结合方法,研究建立了三峡库区农业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建立模糊隶属函数模型和确定评价指标标准值,对重庆市丰都县包鸾农业综合开发区农业生态系统进行模糊综合评判,结果表明该区农业生态系统综合效益较差,亟待改进;其3大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这与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7.
对河西冷凉灌区30个农户生态系统进行了聚类分析,将农户分为养种、种养和种植型,并对其经济、社会、生态和综合效益进行分析。各效益指标均呈现养种型最优、种养型次之、种植型最低的规律。能量和物质转化率及土壤养分含量表明,增加畜牧业投入,可显著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产出和效益。  相似文献   

8.
对河西冷凉灌区3O个农户生态系统进行了聚类分析,将农户分为养种、种养和种植型,并对其经济、社会、生态和综合效益进行分析。各效益指标均呈现养种型最优、种养型次之、种植型最低的规律。能量和物质转化率及土壤养分含量表明,增加畜牧业投入,可显著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产出和效益。  相似文献   

9.
大丰市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大丰市自1992年以来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经验,其中包括:植树造林,培植生态系统新的增长点;合理配置和持续利用农业资源;优化人口数量和质量;推动科技进步和积极引进实用技术,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0.
一个农牧果系统的能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一个由农、牧、果组成的农业生态系统的实体模式进行试验研究取得大量试验数据的基础上,分析计算了该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评价了系统的某些生态特征,并提出了改善系统功能、提高系统能量转化效率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北方农牧过渡带农户农业生产系统模式评价与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内蒙古赤峰市为例,采用切诺斯评价法对北方农牧过渡带典型地区的偏牧区、偏农区和半农半牧区3种类型区常见的6种家庭农业生产系统模式进行了社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的系统评价与优选,结果表明草地畜牧业和养猪模式、种植业和育肥牛模式、农牧结合模式效益较好,并针对3种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改良方案,改良后的优化模式分别比原模式户均收入提高26.8%、81.0%和46.9%,投资效益提高4.7%、7.1%和4.2%;产出总能分别提高27.0%、77.0%和70.5%;光能利用率分别提高14.6%、23.8%和47.6%。  相似文献   

12.
对小流域不同水保措施效益的定量评价,不仅有利于控制土壤侵蚀和合理优化水保措施配置方案,而且可为小流域综合管理及促进当地农业发展提供参考价值。本文以新宾满族自治县响水河小流域为例,从减流减沙的角度利用SWAT模型评价分析了小流域治理项目已有不同水保措施的效益。结果显示:果林、封禁、保土耕作及水平梯田的减流效益相差不大,而减水减沙综合效益最好的为水平梯田措施。  相似文献   

13.
绥宁县生态示范区农业生态系统能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能值理论与方法,分析了2004年绥宁县生态示范区农业生态系统环境基础和经济特征.结果表明:绥宁县农业生态系统不可更新资源能值投入和化肥农药的投入能值分别占总能值投入的99.974%、99.816%,能值产出中,畜牧养殖业的能值产出占总能值产出的88.22%,该县的农业生态系统是以养殖业为主.绥宁县农业生态系统2004年总能值投入为8.339×1023 sej·a-1,总能值产出为1.989×1021 sej·a-1,能值可持续指标值为0.108,属高消费驱动型的生态系统.绥宁县农业生态系统应采取措施减少农业生态环境的压力,优化资源利用结构,增加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产出能力,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以推动该县生态示范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农业循环经济是以循环经济理论来发展农业生产,通过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达到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的目的,实现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良性循环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本文通过对洛阳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成效、做法和存在问题分析,指出农业循环经济对节能减排的作用,提出了今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东北农牧交错带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优化生产模式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位于东北农牧交错带的吉林省长岭县种马场为例,调查了其农业生产状况,运用线性规划模型对该地区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进行优化,提出了适合该地区的优化生产模式。经过优化设计后,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趋于合理,优化后的农业生态系统可以使1 hm2农田的纯收益达到8254.6元,是优化前(4019.96元)的2.05倍,单位面积土地承载牛的数量也明显增加。优化结果使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趋于合理,整体效益明显优于优化之前,本优化方案对该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结构调整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水资源紧缺巳成为全球突出问题之一,国内外对研究节水灌溉都给予高度的重视,但大多数都是从单项内容进行研究,如节水灌溉技术、充分利用雨水、保水农业栽培措施等都取得了一定成效和生产效益。我们认为:节水农业就是充分利用降水和当地水资源,水利措施与农业措施紧密结合以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的利用效率。也就是灌溉农业和旱地农业相结合。针对不同的农业生产类型区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从而得出不同的农、水措施优化体系,在中国农科院商丘666.7ha(万亩)节水农业试验区进行了四年的试验与推广,取得了综合节水6%、增产8%的效益。对指导缺水地区生产和宏观控制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生态农业景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服务维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现代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极大地改变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状况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而影响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大量研究显示,农业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维持、害虫控制、传花授粉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到景观结构的影响,仅仅改变集约化的生产方式,并不足以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及生态系统服务的维持,尚需考虑景观结构的调整和管理。从不同尺度上优化景观要素的空间配置和景观管理方式、建设生态农业景观成为促进农业景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持、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具体包括:1)在区域和景观尺度上合理规划和配置种植区域和非种植区域以确保生态安全与稳定性;2)在地块间尺度保护、建设和管理甲虫带、野花带等生态设施,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生态系统服务;3)在地块内尺度通过多样化的种植和优化管理措施以获取农业生产和自然保护之间的平衡;4)整合景观规划设计与生态循环工程以促进农业景观资源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8.
我国西部地区节水农业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节水农业就是充分利用降水和可利用的水资源,采取水利和农业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益的农业。目前,西部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很多,其中水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是主要的制约因素,它不仅直接影响西部地区的食物生产与安全,而且同生态系统建设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发展西部节水农业,不仅潜力巨大,而且对推动西部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将发挥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1主要刊载内容《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报道农业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学及农业资源与环境等领域创新性研究成果。主要刊登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能量及物质循环、演替规律及稳定性以及土壤、施肥与植物营养、水资源及其高效利用、作物生理生态、农业高效栽培技术与机理、作物抗性生理生态、抗性育种、病虫害防治、资源优化配置及其效益分析、农业生态工程技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农业环境污染防治及农  相似文献   

20.
湘潭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分析及其可持续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湘潭市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运用能值分析理论和方法,对湘潭市2000—2008年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投入产出、运行效率、ELR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湘潭市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投入以可更新的有机能为主,主要依赖于人力,其所占能值比重由2000年的0.58下降到2008年的0.49,尚处于从传统农业阶段向现代农业阶段转变的过渡时期;能值产出中林业能值产出较大,而种植业和渔业所占比例较小,尤其是渔业,未达到整个能值产出的0.01%;湘潭市农业生态经济环境负载率低,资源空间利用未达到优化配置,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湘潭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指数变化较大,波动范围在0.03~0.11之间,说明湘潭农业生态系统属于消费型经济系统。应根据农业的需要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及能值投入结构,促进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