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0 毫秒
1.
新疆各城市城市化水平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越来越引起广泛的关注。因而,对城市化发展进行客观、综合评价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通过构建新疆各城市城市化水平指标体系,使用层次分析法(AHP)以及德尔菲法(Delphi)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对新疆19个城市的城市化水平作出比较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对新疆各城市的城市化水平作了阶段性分析,找出了各阶段的变化特点及各城市的发展状况。据此,总结了新疆城市化发展的特点,并提出了各个城市应看清楚各自城市的优势和差距,以利于其在城市发展方面扬长避短,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提供的各方面优惠政策,制定相应对策促进其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长春市近50年城市扩展的遥感监测及时空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空间扩展是城市化现象在空间上的表现,因此城市空间扩展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测度指标之一。我国现在正处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时期,及时掌握城市空间扩展的信息,对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管理及决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地形图与遥感数据对长春市近50年来的城市扩展时空过程及其发展机制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在近50年来,长春市的城市空间扩展较快,但总体上是有序的、速度适中的和可持续性的。在新的多中心和组团式的城市空间快速扩展之时,贯彻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和保护基本农田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中亚(五国)干旱生态地理环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亚五国位于地球陆地北半球温带面积最大的世界级干旱区,地处青藏高原西侧的帕米尔高原西北坡,成为亚洲中部干旱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又是世界上生态系统十分脆弱,而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相对富集的区域,揭示其生态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过程,已成为中亚五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自1989年以来,国际合作研究注重亚洲内陆干旱区的生态地理环境科学问题。为此,基于该区域研究成果的全面集成出发,来论述中亚五国的地理环境形成、演变及其基本生态特征,籍以力促中亚五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平衡和快速发展,造福当地的社会和人民。  相似文献   

4.
新疆主要城市城市化水平及其发展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选取了经济城市化、产业结构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生活质量城市化四个一级指标以及其下层的十三个二级子指标构成了新疆各主要城市城市化水平测度的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AHP)以及德尔菲法(Delphi)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根据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得出新疆主要城市城市化水平。依据各市的城市化水平进行聚类,并根据聚类结果将新疆19个主要城市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克拉玛依和乌鲁木齐,城市化水平最高;第二层次:库尔乐、哈密、奎屯、昌吉、伊宁、石河子、喀什,城市化水平较高;第三层次:阜康、米泉、城市化水平中等;第四层次:塔城、博乐、和田、阿克苏、阿勒泰、吐鲁番和乌苏,城市化水平较低;第五层次:阿图什,城市化水平最低。同时,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布不平衡。针对各城市城市化水平的层次性和区域不平衡性提出了城市今后发展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随着绝对贫困问题的历史性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成为西部欠发达地区贫困治理的工作重心。文中基于可持续生计理论构建了相对贫困指标体系,使用A-F法对甘肃省陇南市相对贫困状况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1)从单维测度结果来看,陇南市相对贫困农户与非相对贫困农户在各个资本维度被剥夺程度差距明显,其中金融资本被剥夺程度差距最大,社会资本被剥夺程度差距最小。2)从多维相对贫困测度结果来看,不同程度相对贫困农户致贫原因存在明显差异。3)相对贫困的单维测度和多维测度均显示,相对贫困农户自然资本、金融资本被剥夺问题较为严重,其他维度资本被剥夺程度相对较轻。4)随着维度指标被剥夺水平临界值K的上升,陇南市多维相对贫困发生率与多维贫困指数呈下降趋势,平均剥夺份额呈上升趋势。5)在不同K值下生计资本的平均贡献率排序为:自然资本(30.86%)﹥金融资本(27.42%)﹥人力资本(18.21%)﹥物质资本(14.81%)﹥社会资本(5.56%)。陇南市政府未来可围绕相对贫困农户发展所需自然资本、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再造来完善贫困治理政策,同时应当防范精神贫困导致物质贫困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文中基于2013年73个主要城市的截面数据,采用因子分析对城市发展水平进行了测量,采用相关分析探讨了城市发展水平与空气质量的关系,采用对比分析研究了不同年均降雨量下城市发展水平与空气质量的关系。研究发现:城市年均降雨极强的城市,不管其城市发展速度如何,城市空气质量都很好,极少有雾霾天气出现;城市年均降雨强度极低的城市,如果其城市发展速度较快,那么其空气质量非常不好,雾霾污染特别严重;城市年均降雨强度极低的城市,如果其城市发展速度不快和那些城市年均降雨强度一般的城市,不管其城市发展速度如何,城市空气质量的好坏与其高污染产业密集程度,煤炭使用量的多少、汽车拥有的数量和强度等因素密切相关。最后给出了我国应该加大城市空气污染自净能力研究的力度,科学划分出我国主要城市空气污染自净能力等级,并根据城市等级的不同有效控制其发展速度,规模,特别是其高污染产业如何发展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辽宁中南部1995、2000和2005年的城市化水平进行评价,并利用G IS空间分析和地统计分析功能研究区域环境影响强度的空间格局、时空变化趋势及其成因。结果表明:辽中南地区城市化水平总体为:1995年<2000年<2005年,港口城市的地位优势不断显现;区域发展和城市建设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强度不断增加,区域环境影响强度的变化趋势与各类土地利用类型及城市发展程度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FY-4A定量降水估计产品(Quantitative PrecipitationEstimation,QPE)为深入研究中亚五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提供了数据源。本文首先采用全球降水观测(Global PrecipitationMeasurement,GPM)多星集成降水终级产品IMERG-F(Integrated Multi-satellite RetrievalsforGPM Final run)评估FY-4A QPE,然后利用FY-4A QPE分析中亚五国的降水特点及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FY-4A QPE能够精细地反映中亚五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差异,降水估计结果比较合理且与IMERG-F的时序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2)中亚五国年平均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差异大,且与海拔高度有关,高海拔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超过500 mm,但面积占比不足10%;低海拔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不足350 mm,但面积占比却超过90%。(3)中亚五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季降水范围最广,平均降水量超过50 mm;秋季平均降水量最小,绝大部分地区平均降水量不足40 mm。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四季降水相对充足,部分区域季节平均降水量超过480 mm;哈萨克斯坦中西部、乌兹别克斯坦中西部和土库曼斯坦北部季节平均降水量不足40 mm。(4)根据月平均降水量超过40 mm区域的聚集度,中亚五国月平均降水的空间分布可以大致分为点状离散分布型、干旱型、半干半湿型和三明治型四种分布形态。(5)中亚五国夏季降水多发区的逐小时平均降水量具有“准三小时”周期性日变化特征,午后至前半夜是降水多发时段之一,降水类型以小雨为主,其次是少量的中雨。  相似文献   

9.
以历史悠久的草原文化名城-呼和浩特市为研究区,利用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和地图资料,结合现代空间信息源,运用GIS技术和城市空间扩展测度的定量研究方法,具体选用扩展强度指数、紧凑度和等扇区方法,对研究区近百年的城市空间扩展过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百年尺度的城市空间扩展以东北-西北-再西北-东北方向扩展为主,扩展强度经过了上升-下降-再上升过程,紧凑度逐渐下降;各指标的变化反映,城市空间扩展经历了四次明显的演变过程,即1912-1951年低速扩展、1952-1973年中速扩展、1974-2000年快速扩展和2001-2009年高速扩展。总之,城市空间扩展具有时代特征和东西延伸的空间分异特征,反映城市空间扩展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之外,还有显著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10.
近20 a来新疆主要城市扩展时空动态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Landsat TM/ETM+卫星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利用遥感和GIS手段,采用景观指数、城市扩展强度,分析了新疆16城市扩展的时间特征,通过城市建设用地重心的转移,研究不同阶段城市扩展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在城市扩展过程中,新疆城市发展经历了由点到面,面到点,即点—面—点的过程.重心转移分析将新疆城市分为2类:第一类是单向向外扩展城市,主要是昌吉、石河子、库尔勒和塔城.扩展方向分别为西北,东北,东南.这些城市在1990-2000-2010年间向一个方向不断地扩展.第二类是多向向外扩展城市,主要是乌鲁木齐、伊犁、克拉玛依、阿勒泰、阿图什、阿克苏、博乐、哈密、吐鲁番、和田、奎屯和喀什.这些城市在1990-2000-2010年向不同的方向扩展.计算出的城市扩展速度也可分为快速、中速、低速3类.  相似文献   

11.
渭南市城市化水平和生态环境压力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98-2009年有关统计数据为依据,从人口、经济、生活方式、地域景观四个方面,构建渭南市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渭南市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同时引入生态环境压力指数对渭南市生态环境压力进行定量评价,并对它们进行了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1998-2009年渭南市城市化综合水平持续提高;(2)生态环境压力与城市化综合水平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3)生态环境压力与城市化水平关系回归方程为y=30.105+37.988x,在a=0.05信度水平通过检验,实现了对二者之间的定量描述,以期为渭南市未来城市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1994、2000、2006和2010年夏季的Landsat TM/E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ENVI4.5、ARCGIS10、Fragstas3.3软件,从景观生态角度,选用斑块密度、边界密度、景观形状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和蔓延度指数,定量分析了兰州市的城市化空间模式,结果表明:1)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空间发展是以外部扩张和内部填充两种形式实现的;2)兰州市1994到2010年建成区面积急剧增加,边界密度、景观形状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随之上升,蔓延度指数不断减少,1994到2006年斑块密度不断增加,说明1994到2010年间,兰州市主要以外部扩张为主,内部填充为辅;3)从2006到2010年斑块密度下降的趋势,可以看出,未来几年,兰州市城市空间发展可能会转化到以内部填充为主,外部扩张为辅的阶段。  相似文献   

13.
西安市城市化水平与城市资源压力的定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运用综合评价法对西安市1991-2005年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了测度。同时,使用资源压力指数法对西安市城市资源压力进行了定量评价,并对城市化水平的各相关因子与城市资源压力指数之间进行了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最能体现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城市现代化水平"因子与城市资源压力之间存在着极强的相关关系,城市现代化水平的发展是产生城市资源压力的最直接原因,并提出了协调加快城市化进程和缓解城市资源压力之间矛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从水土资源匹配关系看中亚地区水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亚地区是世界上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引起生态问题最突出的地区之一。运用基尼系数法和单位面积耕地所拥有的水资源量法,对中亚地区水土资源空间匹配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中亚作为一个整体,水土资源匹配状况良好,通过调配可以达到水土资源均衡。但中亚五国间差异较大,表现为上游国家匹配状况优于下游国家。此外,通过对水土资源匹配状况的定量分析,得出中亚水问题不仅仅是量的问题,核心所在是国家间、尤其是上下游国家间对跨界河流水资源的利用与分配问题。  相似文献   

15.
科学预测人口城市化水平,对相关政策的制定、制度的改革、城市配套设施的建设以及解决就业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乌兰察布市为例,对地区总人口进行预测的基础之上,运用劳动力结构模型、劳动力地域转移模型等多种数学模型,预测了城镇人口城市化水平和非农业人口的城市化水平。最后,选取与城市化相关的七项指标,对城市化水平进行了综合预测。  相似文献   

16.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是促进新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重要途径之一。文中运用钱纳里发展模型,并通过计算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指数,论述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结合城镇人口与农业劳动力人口指标,分析了新疆工业化进程与城镇化进程的互动关系,并对省域层面工业化和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新疆工业化和城镇化之间的发展存在显著不协调状况,总体发展水平低、城镇化滞后工业化发展态势明显;在省域85个县市中,协调发展区域尚处于低度协调水平,为提升新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必须打破当前发展模式,实现由"协调发展-交互发展-更高层次协调发展"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化发展对城市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是制约城市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文中运用BP神经网络对延安市1988-2009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了测度。同时,应用城市生态环境压力指数对延安市的城市生态环境压力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对城市生态环境压力与城市化水平进行了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构建了城市化水平与城市生态环境压力之间的定量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延安市城市化水平与城市生态环境压力之间存在较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最后就如何加速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减小城市生态环境压力,使城市朝着健康有序、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城镇空间扩展所表征的城镇化过程及其对区域景观的影响,是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景观生态学中格局-过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1985—2013年遥感数据为基础,GIS技术与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为手段,采用主要指标构建的城镇化指数定量分析了城镇化过程对科尔沁沙地景观的影响。结果表明:近28 a来,区域城镇化发展较快,年均提高0.64%,并呈现阶段性特征,研究区景观变化明显。在斑块水平上,农田、固定沙丘、林地、居工地的面积增加,其余景观类型的面积减少;农田、居工地与林地的破碎化程度增加;农田、固定沙丘最大斑块面积增加最显著,在区域中的优势作用增强。在景观水平上,区域景观破碎化程度减轻,空间集聚程度增加,景观类型组成趋于简单。区域内城镇化过程对不同类型景观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其特征表现为城镇化对农田、居工地的影响最大,对其他类型景观的影响较小。城镇化指数与斑块数量、散布与并列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城镇化指数与蔓延度指数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现为研究区景观破碎化程度、空间散布程度、异质性均随城镇化水平提高而减小,反映出城镇化与景观变化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选取的景观指数能够反映城镇化过程对区域景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城市化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从甘肃城市化发展进程出发,研究了城市化进程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内在关系,从总体用地结构、城市内部土地利用、城市用地效率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从区域空间的角度,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甘肃省16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测度。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和谐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