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明确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水平及影响因素,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和随机前沿分析方法,通过三阶段DEA分析模型,利用经济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关变量对农业生产中的人力、机械、土地等投入变量进行了修正,对黑龙江省与我国其他地区粮食综合技术效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环境因素对各地区的农业生产投入起到了...  相似文献   

2.
智慧农业是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的新型农业发展方式,在促进农民增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及推动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山东省2009—2019年各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山东省智慧农业生产效率,并采用ESDA方法分析空间演化趋势,再建立Tobit模型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山东省各地区智慧农业发展不均衡,且存在明显空间差异特征,整体呈现"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先下降后升高"的空间格局变化趋势。技术进步与智慧农业生产效率之间存在"倒U型"库兹涅茨曲线关系,农业机械密度、农业规模化水平、城镇化率、工业化水平对山东省智慧农业生产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财政支农水平和种植结构具有显著负向效应,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效率之间存在溢出或集聚效应。最后根据相应的结论提出山东省应加快落后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科技研发投入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农业生产效率的差异性,以2017年安徽省53个县级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农业生产效率分析。研究发现,2017年安徽省53个县级地区生产效率整体水平在0.74左右,生产效率有效的地区集中分布在淮河以南地区,大多数地区的生产效率仍处于中等水平,且各地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从影响因素的作用来看,农林水事务支出和第二、三产业产值对各县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呈负相关;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有负也有正,属于可调控的因素。合理引导农民的消费观念以及政府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山西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地评价不同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是农业机械化宏观管理的重要内容。在考虑山西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建立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评价体系,对山西省115个县市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利用GeoMedia软件直观展示了全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导致各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为不同地区农机化的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DEA模型的陕西各地区农业技术效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测量了陕西省各地区的农业技术效率。发现各地区纯技术效率差异较大,而规模效率水平都较高,在94%以上。影响效率低的地区的原因主要是农业机械动力和土地的使用效率低下,农业生产粗放。提出要建立技术集约型农业、进一步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来提高陕西农业技术效率。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由于自然资源分布不均,导致各地区农业生产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本研究选择农业、林业、牧业、渔业人均产值四个指标建立指标体系,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黑龙江省下属13个地区进行分类。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农业生产区域可划分为四类,与实际情况吻合良好,从而对制定黑龙江省农业生产调控政策,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淮河流域35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采用特尔斐法,分析淮河流域2008年和2012年的农业生产水平、资源环境保障度、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度三个方面的综合水平,探讨其时空聚类格局。结果表明,2008-2012年5年间,淮河流域各市的农业生产水平全面提高,整体平均提高11.75分;整体资源环境保障度上升3.6分,其上升速度远低于生产水平发展的速度;区域之间的开发和保护存在不平衡,使本区域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度发生空间聚集,并且在5年间,协调度低的城市以西北—东南走向的条带状格局向西转移。本区域整体的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度均值从2008年的0.14下降到2012年的-0.11,恶化态势明显。淮河流域全区须尽快健全保护农业农村环境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起流域补偿机制等,更加注意发展与资源利用之间的时空匹配与效率提高,保障现代农业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乡村振兴背景下 , 对不同地区小规模生猪养殖效率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小规模生猪 养殖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建议。【方法】利用 2016 年我国 25 个省(市、自治区)小规模生猪生产的投入、产出 以及环境数据,通过三阶段 DEA 模型测算出各地区的生产效率。【结果】在未剔除环境因素和统计噪声前,我 国小规模生猪养殖生产效率被低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小规模生猪生产效率的影响不明显,地区对外开放程 度和政府对农业支持力度的提高能显著减少小规模生猪养殖的投入冗余。【结论】改善生猪产业的发展环境有 利于小规模生猪养殖生产效率的提高,政府的支持能有效提升小规模生猪的生产效率,各地区应加强农业扶持 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9.
为深入认识我国各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状况、差异程度的判断和各地区采取什么政策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供参考依据,利用超效率数据包络模型(SE-DEA),从横向和纵向角度对1985—2010年我国31个省市区和四大主体经济区域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横向上,我国东部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普遍较高,其次是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相对较低,并有明显的下降趋势;纵向上,我国整体农业生产效率在1996年以前波动明显,呈U形,之后缓步增长,近年来基本保持在有效状态,四大主体经济区域和31个省市区都有类似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
粮食生产离不开水土资源的支持,探究农业水土资源配置与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可以为实现粮食的稳产增产提供决策依据。运用DEA模型,测算2003—2015年三江平原地区粮食产量“十二连增”背景下23个县域尺度的农业水土资源配置效率,并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分别选取2003年和2015年2个时间断面,从时空维度对各县域单元的农业水土资源配置效率与粮食产量的耦合协调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耦合协调关系的时间序列看,三江平原地区整体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数值皆呈波动上升趋势,且由中等协调的磨合阶段向高度协调的耦合阶段过渡;(2)从空间格局来看,三江平原地区东部、北部的耦合协调水平高于西部、南部,且边缘优于腹地;(3)研究期间,虽然农业水土资源配置效率与粮食产量的耦合协调水平皆有所改善,但仍有县域耦合结果欠佳且地区间差异明显。总体上看,因地制宜,完善农业生产配套设施,促进农业水土资源合理配置,发展精准农业,是三江平原地区粮食进一步增产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