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魁蚶,俗称赤贝,为蚶科中的大型优质贝类,2005年~2006年魁蚶工厂化人工育苗试验与海区底播增养殖技术的实施有效的解决了辽宁省锦州市魁蚶苗种短缺与资源匮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俗称赤贝,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韩国和菲律宾沿海。我国北至辽宁,南至海南沿海均有分布,其中以黄海北部资源最为丰富。上世纪80~90年代的滥捕,造成了资源的枯竭,开展人工养殖和增殖已成为魁蚶生产的主要途径。我场为了保护好魁蚶的种质资源,为增养殖提供大量的优质种苗,开展了魁蚶人工育苗工作。近3年生产了5亿多粒商品苗,缓解了市场对魁蚶苗种的需求。我场创立的魁蚶半升温育苗法,保证了魁蚶苗种生产的稳产、高产。现将魁蚶人工育苗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五月十四日,首批一百四十万粒魁蚶苗在大连市金州区魁蚶增养殖区放流入海。魁蚶是国内外市场畅销的水产品,也是出口创汇效益较好的品  相似文献   

4.
孙振兴 《海洋渔业》1990,12(4):166-169
<正> 魁蚶 Scapharca broughtonii Sch-renck 在分类上隶属软体动物门、瓣鳃纲、列齿目、蚶科,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贝类。魁蚶营养丰富,它的软体部的加工品就是“赤贝肉”。随着近年来国内外市场对魁蚶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单靠天然采捕已不能满足需求,发展增养殖已成为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2014年5月和9月,运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和胃含物分析法,比较研究了不同增养殖模式下魁蚶(Anadara broughtonii)的饵料特征差异,以期探讨增养殖魁蚶可能的食物来源。结果显示,魁蚶的δ~(13)C值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在5月,筏养区魁蚶的δ~(13)C值明显低于9月,底播区则表现出相反趋势。5月,两种增养殖模式下魁蚶的δ~(13)C和δ~(15)N值均无明显差异;9月,筏养区魁蚶的δ~(13)C、δ~(15)N值均显著高于底播区。以浮游植物为主的颗粒有机物是筏养区魁蚶的主要食物来源,其贡献率可达61.0%~62.9%,附着微藻是其重要的食物补充(37.2%~39.0%);而底栖微藻则是底播区魁蚶最主要的食物来源,其贡献率达到51.7%(5月)和72.5%(9月)。胃含物分析结果显示,魁蚶主要滤食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曲舟藻属(Pleurosigma)、菱形藻属(Nitzschia)和舟形藻属(Navicula)种类。底播模式下魁蚶胃含物组成与底栖微藻群落的相似性系数可达85.30%(5月)和77.20%(9月),表明魁蚶对水体中的微藻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以浮游性较弱、且易于下沉的硅藻或底栖硅藻类为主。研究结果可为魁蚶筏式养殖和底播增殖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荣成市魁蚶底播增殖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魁蚶又名赤贝、血蚶、大毛蛤,是一种大型、深水经济贝类,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黄海北部,属冷水性贝类。魁蚶肉质鲜嫩、美味可口,营养极为丰富,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是我国重要的出口水产品之一。目前山东、辽宁已成功地开展了魁蚶的人工育苗与海上规模增养殖生产。  相似文献   

7.
<正> 由舟山市普陀区五星水产养殖开发公司承担的“万亩新围海涂魁蚶等贝类综合养殖技术开发”项目,最近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该项目包括魁蚶、文蛤、青蛤引种养殖,泥螺增养殖,泥蚶等大面积养殖三个子项目。主要技术开发内容  相似文献   

8.
魁蚶俗称赤贝,是一种底栖型的经济贝类,在我国近海有广阔增养殖前景。目前,魁蚶人工育苗技术尚不完善、出苗量低等问题,严重制约魁蚶增养殖业的发展。为解决魁蚶育苗技术问题,笔者曾先后两次进行魁蚶人工育苗试验,1992年在绥中县钅止锚湾利用对虾育苗室,65m3水体培育出壳长1mm稚贝7480万粒,平均单产115万粒/m3,2006年在锦州市经济开发区锦州市苗种繁殖中心育苗室,100m3水体培育出1mm稚贝2.3亿粒,平均单产230万粒/m3,现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就育苗生产中几项技术探讨如下,以求对今后的育苗生产有所帮助。1水质水是魁蚶育苗中首要的问题,水质是…  相似文献   

9.
一、目前魁蚶保苗和中间培育方法魁蚶保苗是指把壳长500微米以上附着的稚贝,装袋出池下海,培养到0.5厘米商品苗的过程,即为保苗。而苗种的中间育成是指将壳长0.5厘米商品苗培养成壳长1~2厘米幼贝的过程,是保苗过程的延续,主要用于增养殖放流。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荣成县罐头厂最近利用当地的魁蚶[Arca(Anadara)inflata Reeve]资源,试制成原汁魁蚶罐头。该厂由于采用了新的加工工艺,使产品不但能保持魁蚶  相似文献   

11.
根据1990年10月~1991年9月在山东烟台近海采集的魁蚶样品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魁蚶的食物组成比较简单,以摄食植物性饵料为主,兼食浮游动物。主要种类有硅藻门的圃筛藻、舟形藻、菱形藻、曲舟藻、沟直链藻和粗纹藻以及浮游动物中的挠足类。除冬季外,魁蚶在其他季节均摄食。摄食的种类主要取决于自然海域中硅藻类等优势饵料生物种类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12.
东北亚地区不同地理种群魁蚶(Scapharca brouhtonii)的分类学地位仍存在较大争议。为探讨魁蚶中国群体的分类地位,测定了魁蚶中国群体线粒体基因组COI和12S rRNA序列,并从GenBank中下载了蚶科26种贝类的同源序列进行分析。以贻贝科的贻贝(Mytilus edulis)为外群,用邻近法和最大简约法构建了蚶科贝类的分子系统进化树,分析其分子系统进化关系和分类等级。结果显示,魁蚶中国群体的COI和12S rRNA基因的碱基组成、密码子使用率及变异位点等与魁蚶日本群体和粗饰蚶属的Anadara sativa相似,且遗传距离很小,进化树中聚为一支,亲缘关系很近,初步确定魁蚶中国群体的分类地位和魁蚶日本群体一致。本研究结果初步阐明了魁蚶中国群体的分子系统进化地位,有利于掌握魁蚶的遗传背景和资源状况,以应用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推动养殖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魁蚶为研究材料,建立了魁蚶的AFLP分子标记反应体系。对其分析过程中的酶切链接、预扩增、选择性扩增等试验条件进行了检测与筛选,得到了清晰的AFLP指纹图谱,为探讨魁蚶种群之间的遗传关系和遗传图谱的构建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无机镉对不同规格魁蚶的毒性,采用急性毒性试验方法和定性定量研究Cd2+对不同规格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 24、48、72、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和安全养殖浓度(SC50)。结果显示,Cd2+对小规格魁蚶24、48、72、96 h的LC50和SC50分别为131.11、41.40、3.57、3.37、1.24 mg/L;Cd2+对中规格魁蚶24、48、72、96 h的LC50和SC50分别为54.10、9.46、2.54、0.50、0.09 mg/L;Cd2+对大规格魁蚶24、48、72、96 h的LC50和SC50分别为157.36、38.13、8.90、3.46、0.67 mg/L,Cd2+对于各规格魁蚶的安全养殖浓度均高于国内各类养殖水质标准。结果表明,Cd2+对于小规格魁蚶属于中毒类物质,对于中规格魁蚶属于剧毒类物质,对于大规格魁蚶属于高毒类物质,小规格魁蚶可能对无机镉产生明显的毒物兴奋效应。  相似文献   

15.
2015年4月6日-10月26日,在桑沟湾海区现场研究了牡蛎壳粉缓释剂(Careshell)对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生长和存活的影响.按照缓释剂的重量比设置4个处理组,其中,魁蚶的初始体重均为160g/组,缓释剂的重量分别为0(对照组C0)、80 g(C1组)、160 g(C2组)和320 g(C3组).实验共进行200 d,每40 d测量各实验组魁蚶的生长参数(壳长、壳宽、壳高、湿重),计录死亡个体数,计算不同阶段(40 d间隔)魁蚶的特定生长率(SGR)及死亡率.结果显示,C3组魁蚶各生长参数显著高于C0组(P<0.05),但与C1、C2组差异不显著(P>0.05).经过200 d的养殖实验,C3组壳长、壳宽、壳高和湿重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0.34±0.01)%/d、(0.46±0.02)%/d、(0.39±0.01)%/d、(1.11 ±0.002)%/d,均极显著高于C0组(P<0.01),平均增加了17.9%、20.3%、18.1%、16.7%.C3组死亡率为(19.6±5.6)%,低于C0组的(26.1±2.5)%,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6.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摄食、呼吸代谢及能量收支对短期酸化(pH分别为8.2、7.9、7.6)的响应。结果显示,魁蚶的摄食率(IR)和排粪率(FER)均受pH影响显著(P<0.05),都随pH的降低而减少;魁蚶的耗氧率(OR)受pH影响显著(P<0.05),随pH降低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表明低pH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魁蚶的呼吸;排氨率(NR)受pH影响不显著,随pH的降低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O : N值随pH的降低而减小。不同pH条件下的能量收支结果显示,魁蚶的摄食能、呼吸能、排粪能和生长余力(SFG)均随pH的降低而减少。通过建立能量收支方程发现,pH显著影响魁蚶的能量分配(P<0.05),随pH的降低,魁蚶的呼吸能和排泄能占摄食能的比例增加,而排粪能和生长能占比减少,说明低pH条件下,魁蚶会做出适当生理调整降低IR,增加代谢率,导致能量减少,继而造成SFG减少。研究表明,短期酸化条件下,魁蚶的摄食和新陈代谢显著降低,可能是细胞能量需求的增加和氮损失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不同地理群体魁蚶杂交受精过程的荧光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韩国统营海区的雌性魁蚶为母本、中国长岛海区雄性魁蚶为父本进行人工授精,运用Hoechst 33258染色、荧光显微观察方法研究了两群体魁蚶杂交受精及早期胚胎发育过程,并统计了受精率和胚胎发育畸形率.结果表明,中国魁蚶的精子能够顺利进入韩国魁蚶卵细胞,并激活成熟分裂活动,随后卵细胞相继排放出两个极体,之后雌、雄原核形成,两原核相互靠近并完成联合形成合子,启动有丝分裂开始胚胎早期发育,胚胎能够顺利发育至D形幼虫;受精率为92%,胚胎畸形率为23.5%,相对较高的畸形率可能由于多精入卵导致染色体分离紊乱所致.  相似文献   

18.
魁对是一种适应性强、生态效率高的大型经济贝类。种苗投放后成活率可达99%,1年后的回捕率在50%以上;在满足魁蚶习性要求的一般条件下,选择敌害少,海底稳定性好的海区是增殖成败的关键。蟹类(如梭子蟹、日本虫寻)对种苗危害极大,并可能导致“全军覆没”的后果;种苗放流没有严格的时间要求.壳长2.0~2.5cm 可作为放流种苗的标准规格。放流1~1.5年后可达5~7cm 商品规格,增殖效果显著,适用于生产性魁蚶资源增殖放流。  相似文献   

19.
利用多态性好的20对微卫星引物,对中国日照、黄岛、蓬莱和韩国的4个魁蚶地理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20个位点在4个群体中的等位基因数为3~17,平均等位基因数为8.35,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6.2306;观测杂合度(He)为0.4667~0.9667;期望杂合度(H。)为0.6198~0.9318;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301~0.9093,表现出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4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在0.0132~0.0314之间,呈现出较低的遗传分化。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在0.1255~0.2458之间;通过构建UPGMA聚类树,显示日照群体和黄岛群体最先聚类,再与蓬莱群体聚类,最后与韩国群体聚类,说明中国群体与韩国群体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未进行低氧预适应的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为对照组(C组),分析了2次低氧预适应(H2组)和4次低氧预适应(H4组)的魁蚶在溶解氧(DO)约为2.0 mg/L低氧胁迫48 h内的摄食、呼吸代谢和酶活力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3组魁蚶的摄食率(IR)在胁迫初期急剧下降,后期均随时间的延长逐渐恢复,至48 h时,H组恢复程度显著高于C组(P<0.05=;C组、H2组和H4组魁蚶的耗氧率(OR)随时间变化呈逐渐升高的趋势,48 h比0 h分别提高了1.15、1.08、0.73倍;3组排氨率(NR)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至48 h时,C组、H2组和H4组分别为0 h的1.67、1.30、0.97倍;C组的氧氮比(O/N)相对平稳,H组的变化范围相对较大。3组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随着低氧胁迫时间的延长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乳酸脱氢酶(LDH)活力和还原型谷胱甘肽酶(GSH)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与对照组相比,预低氧组的酶活力在低氧胁迫期间变化相对平稳,应激反应小。研究表明,魁蚶经低氧预适应后再次受到低氧胁迫时,IR升高,OR降低,酶活性相对稳定,低氧预适应能提高魁蚶的耐低氧能力。本研究丰富了魁蚶低氧耐受相关研究的基础数据,为进一步探讨魁蚶低氧耐受机制和创制耐低氧新种质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