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中华鲟俗称鲟鱼、鳇鱼,属鲟形目、鲟科、鲟属。1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素有“活化石”之称,具有很高的科研、食用、药用和观赏价值。其鱼皮可制革,鱼卵可制酱,鱼胆可入药,鱼肉、鱼肠、鱼膘、鱼  相似文献   

2.
小体鲟幼鱼水库坝下流水池塘驯养技术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小体鲟 (AcipenserruthenusL .)是世界上三种淡水定居型鲟科鱼之一 ,其个体较小 ,属硬骨鱼纲鲟形目鲟科鲟属 ,主要分布在前苏联伏尔加河、额毕河、叶尼塞河流域 ,我国新疆地区额而刘斯河、布伦托河也有分布 ,近年来在我国已罕见。引进小体鲟至江苏养殖 ,旨在  相似文献   

3.
白鲟俗称象鱼,属鲟形目、匙吻鲟科。是我国特有的大型珍稀鱼类,最大体长2米以上,体重数百公斤,具有较高的科研和经济价值。1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相似文献   

4.
李生武 《湖南农业》2003,(17):16-17
白鲟俗称象鱼,属鲟形目、匙吻鲟科.是我国特有的大型珍稀鱼类,最大体长2米以上,体重数百公斤,具有较高的科研和经济价值.1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相似文献   

5.
正鲟鱼(Acipenser sturioLinnaeus)隶属于硬骨鱼纲、辐鳍亚纲、软骨硬鳞总目、鲟形目,共有2科6属27个种。鲟鱼是世界上现有鱼类中最古老的鱼类之一。古生物学和鱼类学学者根据古棘鱼化石出现年代及其形体结构特点,认为古棘鱼是鱼类共同的祖先,而鲟鱼类是古棘鱼类的一支后裔,素有"水中活化石"的美誉。中国鲟鱼类计2科3属8种,由于人为活动加剧,环境因素改变,野生鲟鱼资源越来越少,甚至濒临灭绝。鱼子酱有"黑黄金"之称,是鲟鱼产业的传统高端产品,欧  相似文献   

6.
张胜宇 《饲料博览》2004,(12):51-51
鲟类是鲟科鱼类的总称。属硬骨鱼类,鲟形目。为分布于北半球的溯河产卵或淡水栖息的珍贵经济鱼类。  相似文献   

7.
饲养技术篇     
鲟类 鲟类是鲟科鱼类的总称。属硬骨鱼类,鲟形目。为分布于北半球的溯河产卵或淡水栖息的珍贵经济鱼类。体延长,亚圆筒形,被5纵行骨板,背面正中1行,侧面各2行。头上被骨板。吻一般延长,突  相似文献   

8.
《山海经·海外西经》有"龙鱼"之名,对"龙鱼"所指众说纷纭,或以之为穿山甲,或以之为鲵鱼、神话传说中的"人鱼"等。本文细究"龙鱼"条论述及"龙鱼"异名与生物学特征,认为既有观点有可待商榷之处。今通过梳理历代文献典籍对龙鱼的生活环境、形态习性等记载,结合动物学材料,考察与其相关的名称"龙鲤""鲮鱼""鲮鲤",发现"龙鱼"生存环境、体貌习性均与鲟鱼类相合,其异名亦指称鲟鱼类,是古称"鳣""鲔"等鲟鱼类。  相似文献   

9.
鲟鱼属软骨硬鳞鱼类,其营养价值极高,不仅肌肉中富含10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而且脂肪中含12.5%的DHA和EPA(亦称脑黄金),对软化心脑血管,促进大脑发育,提高智商,预防老年痴呆症和心肌病有良好功效.软骨和骨髓中含有抗癌因子,可直接食用,是高级营养保健食品.产品在国际市场价格居高不下,鲟鱼养殖将开辟我国水产养殖的新领域.俄罗斯鲟在我国北方已养殖成功,有商品鱼上市,目前塘边售价每千克约400元.  相似文献   

10.
珍稀名贵鱼——匙吻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匙吻鲟原产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是一种大型淡水经济鱼类,属鲟形目匙吻白鲟科.它是鲟鱼的一种,属世界珍稀名贵鱼类.匙吻鲟为软骨鱼类,体表裸露,泽润无鳞,吻呈汤匙状,形似鸭嘴,故又名鸭嘴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确定一起杂交鲟腹水症的病因。【方法】在无菌操作条件下从发病鲟的肝、脾、肾中分离病原菌;对鳃、体表黏液和肠道内容物进行压片,检查寄生虫;利用病理学技术观察病鲟的病理损伤特点。【结果】该病的主要靶器官为脾脏、肝脏、头肾和体肾,病鱼主要表现为坏死性脾炎、肝炎、肾炎和肠炎。高倍光学显微油镜下,脾脏、肝脏中有大量成簇状生长的短杆状细菌。【结论】综上,判定该杂交鲟腹水症为杆状细菌引起,病理学技术在该病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查明引起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发病死亡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和科学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常规方法对患病达氏鲟的鳃、心脏、肝脏和肠道等组织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鉴定与16S rRNA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鉴定,通过人工感染试验明确病原菌的致病性及其病理组织学特征,并以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从患病达氏鲟的肝脏组织中分离获得一株优势菌株(AD-AV201606),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及16S rRNA序列分析,最终鉴定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以维氏气单胞菌人工感染达氏鲟,可复制出与自然发病相同的临床症状,感染引起的死亡率为50%~80%,且病鱼集中在感染后1~3d死亡.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达氏鲟维氏气单胞菌对庆大霉素、链霉素、左氧氟沙星、四环素、环丙沙星、阿奇霉素和头孢呋辛等7种抗生素敏感,对青霉素和利福平已产生耐药性.维氏气单胞菌感染对达氏鲟造成的组织病理变化主要集中在肝脏、肠道及鳃组织.[结论]维氏气单胞菌对达氏鲟有较强的致病性,通过引起肝脏、肠道及鳃等器官组织的病理变化而造成机体损伤甚至死亡,生产上可选用庆大霉素、链霉素和四环素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3.
《北京农业》2013,(22):30-31
小贴士:中华鲟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目前,主要食用的品种为西伯利亚鲟和杂交鲟,还包括史氏鲟、俄罗斯鲟和匙吻鲟等品种。天是昨夜雨洗过的,山岗照着太阳又留一片阴影;从没有人说过八月什么话,夏天过去了,也不到秋天。我望着田垄,土墙上的瓜,还有水塘里游着的鱼,突然明白,八月里的生活同梦是怎么样的相连。炎炎夏日,来到京郊的怀柔区,寻访京郊的冷水鱼是一件乐事。  相似文献   

14.
中华鲟幼鱼的血液生化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鱼类血液的生理生化指标可以作为评价鱼类生理状况的有效指标,在评价鱼类的营养状况、健康水平、应激反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Gray)隶属于鲟形目、鲟科、鲟属,为洄游性鱼类,属软骨硬鳞类,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较多的科研者对中华鲟的繁殖、驯养、生长、营养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2~5],但关于中华鲟血液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较少。笔者通过研究中华鲟血液生化特性可以确定鲟鱼血液正常生化指标的参考范围,建立鲟科鱼类血液生化指标的数据库,旨在为中华鲟的生物学研究和保护提供基础的科学资料。1材料与方法1…  相似文献   

15.
我国拥有鲟鱼9种,如中华鲟、史氏鲟、白鲟、达氏鲟等,主要分布于新疆、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等河流及其相连的湖泊和浅海中。目前我国已开展人工繁殖和养殖的品种有中华鲟、史氏鲟,还有从国外引进的北美短吻鲟、俄罗斯鲟、美国高昂鲟和杂交鲟等。鲟鱼是软骨硬鳞鱼,它的样子非常古怪,全身呈长筒形,前粗后细,腹部扁平,头部又大又平。最具特色的是它的吻部,又长又尖就像在头上插了一根细细的管子,颜色以青灰色为主。它的个体较大,肉质中蛋白质的含量高达38.5%,鱼皮可以制胶,同时也是高档的皮革原料,可以说鲟鱼除了鳃部以外,全身上下都是宝…  相似文献   

16.
为确定重庆彭水地区杂交鲟患病死亡的原因,从患病鲟肝中分离到一株优势菌CQST-2,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人工感染、理化特性测定、分子生物学鉴定、毒力基因检测与药敏试验,进一步对患病组织进行病理观察。结果表明,该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感染健康杂交鲟可复现与自然患病鱼类似病症;16S rRNA、gyrBrpoBcpn60基因与维氏气单胞菌的同源性分别达99.7%、99.9%、99.4%和99.8%,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与维氏气单胞菌聚为一支;在水温为(22±1)℃时,对杂交鲟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2.0×105 CFU·g-1;毒力基因检测发现,该菌携带ompAactaerhlyAalt等5种基因;病理组织观察发现,患病鱼肝细胞结构模糊,肝血窦扩张充血,肠绒毛坏死脱落,肌肉层充血,鳃小片弯曲,上皮细胞增生。药敏试验表明,菌株CQST-2对氧氟沙星、氟苯尼考等18种药物高度敏感,对麦迪霉素、吉他霉素、青霉素等9种抗菌药物耐药。研究结果表明,菌株CQST-2是杂交鲟的致病菌,该菌对杂交鲟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可引起多个器官发生病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患病西伯利亚鲟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实验,为鲟嗜水气单胞菌病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从患病的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的体内分离到一株致病菌株HD0824,该菌株具有高致病性,能使小白鼠24 h内死亡。经过人工感染,感染用鱼出现与自然发病相同的症状,表明菌株HD0824为鲟鱼此病病原。【结果】菌株HD0824为革兰氏阴性杆,无芽孢和荚膜,在兔血平板上能形成明显的β-溶血,蛋白酶活性很强。经过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 DNA序列分析,菌株HD0824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同源性达99%。此外,分离菌株HD0824对庆大霉素、强力霉素、氯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氟苯尼考、头孢噻肟、阿奇霉素及左氧氟沙星8种药物高度敏感,对新霉素中度敏感。【结论】分离菌株HD0824是西伯利亚鲟病原菌,养殖时可选用庆大霉素及氟苯尼考等药物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18.
楼房里鲟鱼     
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沙岭镇农民佟庆富在楼房里砌起了池子,养起了体长为1~2米的“史氏”鲟鱼,取得成功。 佟庆富今年46岁,有20多年的养鱼经验。1999年6月,在大连召开的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上,一种名叫“史氏”鲟鱼的鱼种吸引了他。据了解,这种鱼属黑龙江鲟,个体一般体重5~25千克,体形酷似鲨……  相似文献   

19.
黄颡鱼的混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承旭 《新农村》2006,(8):20-20
黄颡鱼属底栖杂食性鱼类,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经济价值较高,是极具市场潜力的养殖品种。1.混养优点混养黄颡鱼的优点:一是可摄食池中低值鱼、小杂鱼虾、鱼类残饵、有机碎屑浮游生物等,可提高池塘鱼净产量;二是黄颡鱼可摄食水体中锚头鳋等寄生虫,可减少鱼病发生;三是在不影响鱼池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流水养殖系统中不同放养密度对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幼鱼血液激素、生理生化组分的影响机制,选取初始体质量为(29.70±1.32)g的俄罗斯鲟幼鱼,分别按2.5 kg/m~3(80 ind./m~2)(SD1组)、3.6 kg/m~3(115 ind./m~2)(SD2组)和4.7 kg/m~3(150 ind./m~2)(SD3组)3个养殖密度进行流水池塘(4.4 m×4.4 m×0.6 m)养殖,每个密度设3个重复,试验周期为90 d。结果表明:俄罗斯鲟幼鱼养殖50 d后,各密度组试验鱼皮质醇含量迅速升高,至90 d时,SD3密度组皮质醇含量显著高于SD1、SD2密度组;高养殖密度对俄罗斯鲟幼鱼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均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血红蛋白含量与养殖密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不同养殖密度中俄罗斯鲟幼鱼的白细胞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SD3组血液中白细胞数量较SD1、SD2组大幅增多,表明长期高密度养殖对俄罗斯鲟幼鱼免疫机能产生一定影响;各密度组血糖含量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最终SD1组血糖含量显著低于SD2、SD3组(P0.05);各密度组总胆固醇和总蛋白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结束时,SD3组血液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SD1、SD2组(P0.05),且SD1和SD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在养殖密度达到12.12 kg/m~3时,俄罗斯鲟幼鱼皮质醇含量急剧增加,加速幼鱼糖异生作用,耗能增加,试验鱼生长明显受到抑制;俄罗斯鲟幼鱼能量利用顺序依次为血糖血清蛋白血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