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茶树根际微生物与根际效应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根际微域环境中所发生的一切对茶树生长起着关键作用。根际微域内微生物的特点是数量大、活性强 ,但种类相对较少。与土壤大环境相比 ,根际环境中沿根系边缘的土壤密度较大 ,二氧化碳含量相对较高 ,氧气较少 ,PH值较低等。各种微生物群居在根际微域生境中彼此影响 ,形成了互惠、拮抗和寄生各种关系。茶树根际效应决定着根际微生物的种类及其分布 ,且从不同角度影响着茶树自身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阐述了茶树根际微生物的组成、影响因素及其对茶树的作用,最后介绍其在茶树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3.
茶树根际环境是茶树根系生长发育、营养成分吸收和新陈代谢的场所。在茶树根际生境中,根际微生物广泛存在,并对茶树生长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根系向外界分泌的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以及根系的各种死亡组织不断脱落到根的周围,为根际微生物类群的代谢和繁殖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生态环境。茶树根系和根际微生物之间,紧密联系相互制约。本文从根际微环境生态角度,引证综合分析根际微生物与茶叶生产的直接意义。并对茶树根际微生物的动态、根际微生物  相似文献   

4.
采用高通量扩增子测序法对秦巴山区镇巴、宁强和城固三地典型茶园茶树根际细菌多样性和茶树根际微环境进行分析.茶树根际细菌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采样地样品中所有土壤茶树根际细菌分布在41个门(其中13个门相对丰度大于1%)、1288个属(其中33个属相对丰度大于1%).镇巴采样地2年生茶树根际细菌数量最少,多样性最差.茶树根际...  相似文献   

5.
茶园土壤微生物研究现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梁慧玲  董尚胜 《茶叶》2001,27(4):3-5
对茶园土壤中茶树根际微生物区系及组成、茶树根际固氮微生物、茶园土壤中的耐酸铝细菌、茶树VA菌根,茶树有益微生物对茶树病原菌的抑制作用,茶园土壤微生物的利用六个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反映了茶园土壤微生物种群与数量在根际周围的分布,与茶树品种、树龄、生育周期的关系,对土壤耐酸铝、固氮、抗病原菌效果的影响。与土壤肥力、矿质元素的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和茶园微生物有效利用的现状。  相似文献   

6.
黄芳芳  李勤  黄建安 《茶叶科学》2020,40(6):715-723
根际微生物群落种类丰富、数量庞大,影响植物的生理和发育,被称为植物的第二基因组。茶树根际特定的生态系统对茶树的生长和健康至关重要,了解茶树根际微生物对提高茶树根际生态系统功能非常关键。本文结合根际微生物的生态功能和研究方法,从茶树根际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综述茶树根际微生物的研究进展,并对亟待研究的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改善茶树根际微域环境,提高茶叶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茶树根际微生物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对皖南红黄壤茶区茶园土壤根际微生物区系的组成和数量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结果表明,在茶树根际生境中,各个类群的微生物都有分布,一些对增进土壤肥力有显著效益的种群,如:固氮细菌、氮化细菌、纤维分解细菌等均很丰富。微生物分布总的趋势是根表多于根际、根际多于根外。茶树在不同的生长季节,其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变化,基本上和茶树年生育周期的动态平衡相一致。茶园土壤养分状况与茶树根际微生物区系的组成和数量分布有着密切的联系。茶园铺草免耕,有促进有益微生物活动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不同品种茶树根际AM真菌群落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斐  李冬花  卜凡 《茶叶科学》2020,40(3):319-327
对陕西安康汉水韵茶园栽培的5个品种茶树根际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群落结构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丰富我国茶树AM真菌种质资源库。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茶树根际AM真菌种丰度及种属组成等存在差异。其中,紫阳群体种茶树根际分离的AM真菌最多(6种),陕茶1号、龙井长叶、龙井43和福鼎大白茶各分离到5、4、4种和3种。龙井长叶茶树根际AM真菌孢子密度最高(每克干土含3.57个孢子),龙井43最低(每克干土含1.10个孢子)。紫阳群体种茶树的AM真菌物种多样性Shannon-Wiener和均匀度指数均达到最高,分别为0.63和0.096,龙井长叶最低(0.18和0.027)。龙井长叶的菌根定殖率最高(29.5%),福鼎大白最低(15.8%)。不同茶树品种AM真菌种类组成的相似性系数维持在0.111~0.750,其中,龙井长叶与龙井43茶树根际AM真菌种类组成相似性系数最高,而福鼎大白和紫阳群体种相似性系数最低。研究表明,不同品种茶树根际AM真菌群落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根际土壤中鉴定的AM真菌资源对进一步筛选和研发茶树专用AM真菌菌剂,促进茶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茶树不同品种对根际固氮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从1888年Beijeninck首次分离出固氮微生物以来,固氮微生物研究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因此国际上每隔两年举行一次国际生物固氮会议。根际是植物摄取养分的主要区域,已日趋受到人们的重视。前人在根际微生物研究积累了许多资料,但在分析茶树根际固氮微生物与茶树不同品种存在的差异的工作不多,报道甚少。本文就是针对茶树不同品种对根际固氮微生物的数量、种类及其一年四季变化动态关系影响研究,观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品种与方法 1.1 品种 以贵州省现行种值三大类品种为主: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近年来有关茶树吸收氟后根际pH、微生物、离子和有机质等的根际效应及富集机制的主要研究进展,并对当前茶树超积累氟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不同树龄茶树根际固氮菌组成及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定点定位的方法,经4年研究不同树龄茶树根际固氮菌组成及多样性。结果表明:茶树根际固氮菌可分为三大类型其中青壮龄茶树根际8固氮菌种类数为10个,最丰富,衰老茶树根际固氮菌种类数为5个,最少;对群落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R、优势指数D测定;青壮年茶树根际固氮菌H’、R值〉幼龄茶树〉老龄茶树〉衰老茶树,而D值则为衰老茶树〉老龄茶树〉幼龄茶树〉青壮年茶树。本文还对根际固氮菌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研究茶园间作艾蒿对茶园害虫茶小绿叶蝉和天敌蜘蛛种群数量、茶树根际土壤养分状况及茶树鲜叶生化成分变化,探明茶园间作艾蒿对茶园生态系统的影响,为艾蒿在茶园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间作实验设置为茶-艾蒿间作和茶单作2个处理。以茶园单作为对照(CK),采用5点取样法,调查茶园主要害虫茶小绿叶蝉和天敌蜘蛛种群数量,检测茶树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和茶树鲜叶生化成分指标。【结果】艾蒿间作茶园中除土壤有效磷外,茶树根际的其他土壤养分均显著高于单作茶园,其中土壤全氮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比CK增加23.08%和30.63%;茶树-艾蒿间作显著影响茶树鲜叶中茶多酚含量,与CK比较,茶多酚含量显著降低;茶园间作艾蒿降低了茶小绿叶蝉种群数量,在茶小绿叶蝉高峰期,与CK比较,艾蒿间作茶园茶小绿叶蝉的种群数量极显著下降了35.53%;茶园间作艾蒿增加了蜘蛛种群数量,从5月25日开始,艾蒿间作茶园的蜘蛛种群数量显著高于茶单作茶园,5月25日蜘蛛总数量急剧增加,数量为单作的3倍。【结论】茶园间作艾蒿植物是一种具有较好生态效益的茶园栽培管理模式,可以应用于茶园间作。  相似文献   

13.
土壤酸度对茶树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分析茶树根际土壤酸度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以不同树龄铁观音茶树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树龄铁观音茶树根际土壤p H值、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茶树根际土壤的p H值随着茶树树龄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茶树根际土壤共检测到20个PLFAs,其中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的个数分别为15、2、2、1;其中,细菌、放线菌、原生动物及总体标记性PLFAs总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真菌PLFAs总量则相反,且不同树龄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茶树根际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总量的荧光定量PCR结果验证了上述PLFAs测定的准确性。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的PLFAs主要划分成2大成分,即主成分1和主成分2,贡献率分别为73.06%和25.51%,而与主成分1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的PLFAs主要为细菌、放线菌、真菌和原生动物,而与主成分2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的主要为细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与土壤酸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的微生物PLFAs标记11个,包含细菌、放线菌和原生动物,而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的微生物PLFAs标记6个,包含细菌和真菌。综上表明,土壤酸化程度随着茶树树龄的增加而增强,酸化可能导致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本研究为退化茶园的修复及其酸化土壤的改良,进而保证茶叶产量,提高茶叶品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茶树根际固氮微生物群落组成及生态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根据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对茶树根固氮微生物组成及生态位研究表明:茶树根际固氮微生物大致可分为3大类10个种类,个体数量丰富;从时间生态位宽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测定到,6,8月分根际固氮微生物种类、个体数量多,生长发育旺盛,固氮作用最大,对土壤氮贡献也最大,从空间生态痊宽度指数B和多样性指数H测定得到,0-20cm土层H′、B值大于20-40cm土层的H′、B;从时间、空间二维生态位宽度测定得到,一年四季茶园根际固氮微生物的优势种为梭状固氮菌、芽孢杆菌、真菌类、杆状固氮菌4种。  相似文献   

15.
不同茶园群落茶树根际微生物群落生态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定点定位方式对人工生态茶园,密植免耕茶园,常规茶园三种群落茶树际自生固氮菌,磷,钾细菌群落的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R,优质度指数D及其生态位宽度B生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茶园群落不同影响根际微生物组成,分布,演化及其对资源的利用和贡献大小,其中人工生态茶园各生态指标最佳,经济效益明显,是21世纪茶树种植方向。  相似文献   

16.
茶园套种灵芝是将茶叶加工的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的生态循环间作模式,所形成的复合群体可以更彻底地覆盖地面,在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维持土壤微生态系统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未套种(CK)、套种1年(A1)、套种2年(A2)、套种3年(A3)的茶树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Miseq PE300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CK相比,套种灵芝显著提高了茶树根际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及有机碳含量,其中A3土壤升幅最高,各养分含量分别达32.36%、13.01%、69.21%和9.56%。α多样性指数表明,茶树根际土壤真菌群落Observedspecies指数和Chao1指数呈现CK>A3>A1>A2;ACE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呈现A3>CK>A1>A2。β多样性指数表明,A2与CK、A1、A3的茶树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结构差异相对较大。分类学分析发现,茶树根际土壤真菌分布于18门48纲135目309科632属。在门水平上,子囊菌门(Ascomycota)是CK、A1和A3的优势菌门,相对丰度分别为71....  相似文献   

17.
《中国茶叶》2004,26(6):41-42
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对土壤肥沃、肥力中等和贫瘠的茶园中茶树根际细菌、真菌和放线菌进行了分离。根据菌体形态及培养特征、生理生化指标、DNA的(C C)摩尔分数值等,对根际细菌进行了鉴定和分类。研究了不同肥力、树龄的茶园中茶树根际细菌的数量和类群的变化、根际真菌的数量变化、根际放线菌的数量变化。结果表明,土壤肥沃的茶园中茶树根际细菌的数量最多,土壤贫瘠的最少;  相似文献   

18.
陈宗懋 《中国茶叶》2005,27(3):48-49
研究了在10、40、90龄茶树根层中微生物的种群分布、群体结构及其相关的生态因素。用平板培养法测定了土壤中真养细菌、真菌、放线菌和Bacillus细菌的群体。随着茶树树龄的增加,茶园土壤酸度、土壤有机碳含量、总氮量和总可溶性酚含量也随之增加。茶树根层微生物的群体随着茶树树龄的变化而有不同。10龄茶树根层中真养细菌、放线菌和总微生物数量与比较邻近的40龄和90龄茶树根层中的相比较,  相似文献   

19.
针线虫对茶树的致病作用及其发生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线虫是福建省茶园中普遍发生的植物线虫,在一些茶园的茶树根围线虫区系中针线虫量占92%以上,100克茶根围土壤中含针线虫可高达1500~2000条。对采自福州郊区针线虫(图1)的鉴定结果,确认为弯曲针线虫(Paratylenchus curvitatus Van derLinder)。然而,弯曲针线虫对我国茶树的为害还缺乏系统研究,为此,笔者从1988年至1990年就弯曲针  相似文献   

20.
炭疽病是茶树的重要病害之一,对茶叶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的危害.目前该病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学药剂,开发生物防治产品是推广茶树绿色防控技术主要措施之一.用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和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一株茶树根际生防菌JT68,评估其对茶炭疽病菌的抑菌效果以及菌液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用对扣法检测该菌株的挥发性有机物对茶炭疽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