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木薯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木薯主要病虫害,包括木薯细菌性枯萎病、细菌性角斑病、木薯褐斑病、木薯花叶病毒病、枯萎叶斑病、木薯朱砂螨、白蛴螬、蔗根锯天牛、地老虎等的危害症状,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为木薯的主要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田间观察及调查,明确了云南干热区4个木薯品种叶斑病在4种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发生及危害情况,得出叶斑病的发病率和危害指数。对木薯品种和栽培模式等主要影响因子的单因子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SC5和新选048采用直插并施肥的方式发病率最低,新选048采用直插的方式发病程度最轻。  相似文献   

3.
为给火力楠叶斑病防治提供依据,采用常规的组织分离方法和Koch’s法则,结合形态学鉴定方法和rDNA-ITS序列分析方法对采自广西南宁市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苗圃基地和博白林科所苗圃基地的2种火力楠叶斑病进行病原菌分离和鉴定,明确其病害种类。结果表明:2种火力楠叶斑病菌初步鉴定分别为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叶斑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其中,火力楠炭疽病危害较叶斑病严重。叶斑病菌引起的火力楠褐斑病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4.
木薯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培育木薯多倍体新品种,对于扩大木薯种植面积,增加木薯产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概述了国内外木薯多倍体的诱导方法和鉴定方法,并对木薯多倍体研究存在的问题和研究动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广州地区观赏植物真菌病害鉴定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广州地区常见观赏植物的真菌病害,通过镜检,初步鉴定出报春花灰霉病、鸡冠花根腐病、千日红叶斑病、绿巨人褐腐病、菊花黑斑病、红掌根腐病、红掌叶斑病、红掌炭疽病、桂花叶斑病、山茶灰斑病、海棠叶斑病、棕竹叶斑病、苏铁黑斑病、杜鹃叶斑病、散尾葵叶斑病、绿萝炭疽病、石斛兰白绢病、肉桂炭疽病等18种真菌病害的病原物。  相似文献   

6.
新引高粱资源抗丝黑穗病和叶斑病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人工接种丝黑穗病菌和自然诱发叶斑病的方法,对一批新引进的国外高粱品种资源进行了抗丝黑穗病和叶斑病的鉴定。筛选出对丝黑穗病免疫(1级)的抗源74份和抗叶斑病(1~2级)资源103份。鉴定认为,印度高粱资源富含抗病源。  相似文献   

7.
秋水仙素诱导木薯多倍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木薯优良品种选育一直是木薯科研工作的重要任务,多倍体育种为木薯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笔者叙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木薯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分析了国内外利用秋水仙素诱导木薯多倍体的技术方法、多倍体嵌合体分离策略以及鉴定手段,指出影响木薯多倍体诱导效果的几个因素,并提出了木薯多倍体诱导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榆叶梅(Amygdalus triloba)是绿化美化城市园林的常见树种,具有较高的园林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但近年来大连市园林中的榆叶梅叶斑病发生较重,因此,查明病因,对症下药,实为迫在眉睫。本文采集了感病叶片,以单斑分离法、分离菌株致病性测定、形态学鉴定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等,对大连市榆叶梅发生的叶斑病进行了病原菌鉴定。结果表明,榆叶梅叶斑病的致病菌为交链孢霉属(Alternaria)的甘蓝长尾交链孢霉[Alternaria brassicae]。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银杏叶点霉引起的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类地位,对贵州采集的叶斑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并采用形态和分子结合的方法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引起银杏叶点霉叶斑病的病原菌为 Phyllosticta captilensis 。  相似文献   

10.
利用综合感病指数评价品种资源抗病性模型对106份玉米品种资源进行抗弯孢菌叶斑病鉴定,选出高抗弯孢菌叶斑病玉米资源57份,抗弯孢菌叶斑病玉米资源14份。  相似文献   

11.
在开展香蕉叶部病害调查时,发现了1例国内新记录病害。通过组织分离、柯赫氏法则验证以及病原菌形态学、rDNA-ITS序列克隆和绘制Pyricularia属系统发育树等鉴定方法,系统性地鉴定了这一病害,将该病害命名为香蕉角斑梨孢叶斑病,病原菌为Pyricularia angulata Hashioka。  相似文献   

12.
玉米黄斑病研究Ⅰ·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我国黄早4玉米自交系上普遍而严重地发生一种新病害──黄斑病。本研究首次鉴定明确了此病的病原为新月弯孢Curvularialunata,这一病害与国外已报道的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属同一类病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近年来引起广西大棚厚皮甜瓜叶斑病的病原,为该病害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单孢分离法直接从罹病厚皮甜瓜叶片上分离病原菌,以离体叶片接种法验证病原菌的致病性.对致病菌的菌落、产孢结构、分生孢子等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同时对致病菌的rDNA-ITS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结果]病原菌形态特征与瓜类尾孢(Cercospora citrullina)基本一致,rDNA-ITS基因序列与瓜类尾孢的同源性达99%.结合病原菌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将该病害的病原菌鉴定为瓜类尾孢.[结论]近年在广西大棚厚皮甜瓜产区严重发生的甜瓜叶斑病由瓜类尾孢引起,该病是广西厚皮甜瓜上的一种新病害.  相似文献   

14.
对甘肃省玉米叶部病害进行调查,发现一种新病害-玉米叶点霉叶斑病,分离得到引起玉米叶点霉叶斑病的病原菌,并对该病原菌进行形态学观察和致病性测定。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菌落在PDA培养基上初呈白色,后期逐渐变成灰黑色,菌丝分枝,具隔膜,无色或淡褐色;分生孢子椭圆形、两端钝,无色,单胞,两端不含油球;产孢方式为内壁芽生瓶梗式(eb ph)。根据病菌的形态特征、培养性状和致病性测定将其鉴定为玉米叶点霉(Phyllosticta zeae)。  相似文献   

15.
叶点霉属(Phyllosticta)是球壳孢目中的重要属,其中很多种是引起植物叶、茎和根部病害的重要病原菌.小叶黄杨叶斑病是由叶点霉属真菌引起的病害.对该病害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与药剂抑菌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叶黄杨叶斑病菌YC06适宜生长的pH值范围广泛,麦芽糖是最佳碳源,天门冬酰胺是最佳氮源,该菌在连续光照条件...  相似文献   

16.
贵州省黔东南州太子参斑点病的调查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辉  张西平  贺定翔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3993-3994,3999
[目的]分离获得太子参斑点病的致病菌,并筛选出对太子参斑点病抑菌效果较好的杀菌剂。[方法]从病叶中分离得到病原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多菌灵、百菌清、代森锰锌及甲基托布津对该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镜检结果表明,太子参斑点病的主要致病菌为斑点叶点霉属(Phyllosticta commonsii)和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抑菌试验结果表明,4种药剂对太子参斑点病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多菌灵效果最好,抑菌率达到76.6%;甲基托布津次之,抑菌率为72.3%;代森锰锌为68.7%;百菌清为44.7%。[结论]50%多菌灵WP对太子参斑点病的抑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牡丹红斑病病原鉴定与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牡丹红斑病是危害牡丹的最重要病害之一.本研究欲通过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明确其分类地位.采用形态学方法结合分子标记法对牡丹红斑病病原进行鉴定,利用Mega5软件对枝孢霉属进行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表明:该病致病菌为牡丹枝孢霉,序列与GenBank登录号为GQ395812.1的ITS序列同源性最高,同源性大于99%.聚类分析发现,枝孢霉属可分为7个聚类组,样品菌株与牡丹枝孢霉为一类.分子鉴定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该研究为牡丹红斑病的快速诊断与防治提供了依据,并为枝孢属的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黄瓜细菌性圆斑病病原细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吉林省大棚和温室里发现一种新的黄瓜叶部细菌病害。通过对病原细菌的系统鉴定,确认为是黄单胞杆菌属[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cucurbitae(Bryan)Dye]所致黄瓜细菌性圆斑病,此病为吉林省内新病害。  相似文献   

19.
 香料烟上发现的叶斑病主要在成熟或尚成熟叶片上发生,该病发病高峰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此期间降雨和温度对病害流行影响较大。影响病害发生的主要因素还有:品种抗性及叶片成熟度等。农业措施中封顶能有效地控制细菌性斑点病,平均防效在90%以上,同时封顶后烟叶中总糖、还原糖、淀粉含量降低,烟碱含量提高,败花期为最适封顶时期。化学控制中以多宁防效较好,其次为K波尔多液可湿性微粉、农用链霉素。  相似文献   

20.
对广东稻区近年来水稻生产上发生较为普遍的水稻稻叶褐条斑病进行了病原分离鉴定,根据柯赫氏法则,初步鉴定其致病病原菌为稻黑孢霉菌[Nigrospora oryzae (Berk.et Br.)petch];其症状与水稻窄条斑病类似,主要见于水稻生长中后期,在叶面上形成黄褐至黑褐色的短细条状斑,严重时均可致全叶枯死,引起穗枯,谷粒结实差或不结实,造成水稻严重减产.对该病在广东主栽水稻上的发生症状、病原鉴别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对该病原菌在国内外不同寄主上发生、防治状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