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为了提高含蜡原油管道停输再启动压力计算的准确度,在传统启动压力计算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新的含蜡原油管道停输再启动压力计算方法。以刘天佑启动模型为基础,将再启动压力模型分为高程引起压降、惯性压降和摩阻压降3个部分,考虑管道沿线高程差引起的压降,并对管道进行区域离散化来求解摩阻压降。摩阻压降中由于触变性因素造成的压降,采用更适合于表达含蜡原油触变性的Houska触变模型。利用新建计算模型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代入秦京输油管道历年数据进行模拟计算,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吻合,表明改进模型更具准确性和广泛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非牛顿原油管道摩阻特性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分析具有假塑性流体特性的原油在加热输送管道中的摩阻损失特点,提出了随输油浊国度降低,非牛顿原油摩阻损失下降的临界有效管流剪切率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相对牛顿流体,当流量地产大时,非牛顿原油的摩阻损失增加幅度减小,并且原油流变指数越小,这种趋势越大;对于势输非牛顿原油管道,管道的临界有效管流剪切率只与所输原油的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3.
李才  张晓萍 《油气储运》1998,17(2):6-10
胶凝原油管道中的压力传递速度是建立启动凝油管道计算模型的重要参数,至今有关文献中对此观点不一,也没有公认的估算胶凝原油中压力传递速度的模式,在室内环道上进行了启动胶凝原油管道中的压力传递过程的试验研究,在试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压缩胶凝原油中的“孔隙”是影响压力传递速度的关键因素,胶凝原油的阻尼作用和凝油屈服过程的径向滞后是影响压力传速速度的两个重要因素,建立了估算胶凝器原油管道中压力传递速度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一条不满输含蜡原油输送管道的间歇输送问题,根据室内试验的结果,论证了加降凝剂间歇输送工艺的技术经济可行性。室内试验模拟停输时管道内原油的热经历;选用差分法求解热传导方程和解析式两种方法,初步计算了停输期间管内原油的温降过程;水力计算分屈服塑性体、假塑性体和牛顿体三段进行,当存在屈服假塑性体时,必须首先克服原油的屈服应力。初步预 测,加100ppm降凝剂可实现间歇输送并能全年节约经费15万元。  相似文献   

5.
高新楼  况明 《油气储运》2002,21(11):17-21
对两条含蜡原油管道发生初凝的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无论连续运行或间歇运行,都应在地温较低的月份将下游的进站温度控制在高于输送介质凝点+3℃以上,并以此确定含蜡原油输送管道的最低允许进站温度。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含蜡原油管道最低允许进站温度,应该根据允许停输时间、原油流变和屈服特性、温度条件、启动压力和排量等条件定量计算,并与现场试验相结合来确定。  相似文献   

6.
高新楼 《油气储运》2007,26(3):38-38
本文对两条含蜡原油管道发生初凝的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无论连续运行或间歇运行,都应在地温较低的月份将下游的进站温度控制在高于输送介质凝点+3℃以上,并以此确定含蜡原油输送管道的最低允许进站温度。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含蜡原油管道最低允许进站温度,应该根据允许停输时间、原油流变和屈服特性、温度条件、启动压力和排量等条件定量计算,并与现场试验相结合来确定。  相似文献   

7.
触变性是衡量含蜡原油低温流动性的重要指标,对胶凝原油管道停输再启动过程的水力特性及安全性至关重要。现有触变模型参数求解仅考虑了启动后流量恢复阶段的触变数据,忽略了启动初始时刻管道内胶凝原油已经发生触变的事实。借助管流试验装置,设计控制流量的启动试验,基于启动初始充装阶段环道沿线压力数据,提出了一种获取该阶段触变数据的方法。以环道停输再启动两阶段的触变数据为基础,计算4参数双曲触变模型相关参数,得到描述胶凝触变特性的数学模型。与传统求解环道内胶凝原油触变模型参数的方法相比,考虑启动初始充装阶段求解的触变模型更能反映环道内胶凝原油真实的触变特性。(图6,表1,参23)  相似文献   

8.
非牛顿原油的管道摩阻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分析具有假塑性流体特性的原油在加热输送管道中的摩阻损失特点,提出了随输油温度降低,非牛顿原油摩阻损失下降的临界有效管流剪切率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相对牛顿流体,当流量增大时,非牛顿原油的摩阻损失增加幅度减小,并且原油流变指数越小,这种趋势越大;对于热输非牛顿原油管道,管道的临界有效管流剪切率只与所输原油的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9.
胶凝原油管流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早期的管流试验装置在源,流程,温度控制,压力测量,流量控制等方面存在不足,对管流试验装置逐渐发展完善的过程进行了。由于管道中胶凝原油的启动过程非常复杂,涉及到胶凝原油热历史和剪切历史,原油的屈服特性,触变特性,粘弹性和压缩性,温降收缩和压力速度等因素,通过分析总结胶凝原油启动过程的相关理论,对原油的触变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W/O型原油乳状液是原油开采和集输过程中常见的油水共存状态,其流变性质是多相混输管道流动安全保障的基础资料。阐述了分散相液滴体积分数及粒径对原油乳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总结了现有的黏度预测模型;分析了乳状液中无固相存在时及有蜡晶析出时,液滴自身以及液滴与蜡晶共同作用对乳状液黏弹性的影响;从屈服过程的变化及屈服应力、屈服应变的角度,详尽分析了分散相液滴导致原油乳状液凝胶屈服行为发生的改变;从原油乳状液凝胶的结构裂降和结构恢复行为两个方面,分别探讨了含水率对其触变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一种立式环管模拟实时测量装置,利用环管旋转时流体在环管内产生相对流动形成一定的液位差,通过环管壁上的压力传感器测得的压力变化曲线确定液位差,通过液位差与流体流动和流变性的关系,实现流体在模拟实际管道内流动过程中的流变性测量。  相似文献   

12.
为了确定有利于超临界CO2管道输送的参数范围,保证安全输送,基于超临界CO2流体作为管输介质与天然气和原油的不同之处,分析了超临界CO2管道输送技术的特殊性,进而通过软件模拟计算,分别研究了不同入口温度、管输流量、总传热系数下管输压力、温度、密度、黏度与输送距离的关系,得到了特定条件下的有效输送距离,不同管输流量对压温及物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研究条件范围内,输送距离超过100km后,CO2由超临界态变为密相,若要保持超临界态输送,需要在每100km范围内设置加热站;管输流量介于200-250t/h之间较理想;总传热系数介于0.84~1.3W/(m2 ℃)之间为宜。该研究属于超临界CO2管道输送基础研究,对于我国形成完整的超临界CO2管道输送系统具有参考价值。(图3,表3,参10)  相似文献   

13.
敬加强  杨露  谷坛  肖飞  刘志德 《油气储运》2013,(12):1295-1300
针对龙岗酸性气田某些集输管道内积液和腐蚀严重的问题,基于气井采出流体的性质及输气管道基本运行参数,采用OLGA软件模拟两条典型的低流速管道及不同流量下的001—6#采气管道,分析两条管道内的流型、持液率以及流体与管壁间的剪切力沿管道的变化规律,研究流量对001—6#采气管道内各流动特征参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OLGA软件模拟两条采气管道的压降和温降与实际生产数据一致,其模拟结果可靠;下坡管内持液率小于0.05,流体与管壁间的剪切力小于20Pa,上坡管内持液率为0.3~0.4,液相一管壁最大剪切力为80-270Pa,上坡管段是积液和腐蚀严重的区域;气体流量对龙岗001—6#低流速采气管道的流动特征参数影响很大,进一步减小气体流量会使上坡管内持液率及液体一管壁剪切力急剧增大,从而加剧管内积液和腐蚀;当气体流量增大至97.5×10^4m^3/d时,管内的持液率和管壁剪切力均很低,管内积液和腐蚀问题有所缓解。(表6,图6,参9)  相似文献   

14.
宫敬  徐孝轩 《油气储运》2006,25(12):10-16
研究表明,在油气混输管道中,由于气液两相物性的差异和气液相间相互作用等原因,以及在管道停输、启动过程、段塞流动、清管、入口液量的瞬态变化等不稳定操作工况下,都伴随着不同的波动现象.气液多相管流中的波动现象,可分为密度波、压力波、界面波3种.不同性质波的存在加快了流体流动,增强了界面间能量和动量传递,使得两相流的传热、传质及流型都发生很大变化.同时,巨大的压力波动对管道及其下游处理设备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分析了气液两相流中密度波、压力波、界面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进一步研究油气混输管道瞬变流动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5.
邓松圣  蒲家宁 《油气储运》1997,16(2):7-8,11
成品油在输送过程中出现油品温度升高的问题,当输送介质为轻质油品且输量增大时,温升可能产生严重的危害,包括油品发生损耗,油品质量降低,污染环境及管道产生很大的热应力等。这是在成品油管道的设计和运行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热油管道停输数值模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合理进行热油管道停输后的温度计算,模拟原油的凝固过程,有利于热油管道安全停输时间和再启动方案的确定。针对加热原油管道停输后油品物性、管道及周围介质的相互关系及其不稳定传热问题,提出了热力计算的数学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有关物性参数随温度的变化,以及在冷却过程中油品的凝固问题。采用保角变换和盒式积分法对数学模型进行处理,构造出问题的差分方程。运用所提出的方法,对加热原油管道停输温度变化和冷凝过程进行了计算,与实测数据和文献中的计算方法相比,计算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7.
由于埋地管道安装铺设时的温度与运行时的温度不同而存在温度不同而存在而存在温差,因此管道受温差和土壤摩阻 的作用而产生轴嵌固力。轴向嵌固力对管道的横向位移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在具体计算时往往被忽略。  相似文献   

18.
安云朋  敬加强 《油气储运》2012,31(8):588-590,647
实验评价了BZ28-2S混合原油加剂前后的析蜡特性、流变特性与粘温特性,结果表明:BZ28-2S混合原油对SW3流动改进剂具有良好的感受性,扩大了管道输送的安全温度范围。在高温段(35-65℃)混合原油加剂前后的粘温曲线基本重合,均表现为牛顿流体;在低温段(15-30℃),混合原油表现为非牛顿流体,此时,在同一温度下,加剂后混合原油的表观粘度和反常点显著降低,低温流动性得到明显改善。此外,通过添加流动改进剂,混合原油的静屈服值大大降低,提高了海底管道停输再启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油田集输管道介质多相流腐蚀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多相流条件下油田集输管道介质腐蚀因素研究的数学模型。结合现场情况,研究了集输管道介质流速、含氧量、pH值、矿化度、温度、二氧化碳分压、含水率7个因素对20号管材的腐蚀影响趋势,指出在集输管道中介质的流速、含氧量、细菌变化范围较大,是造成集输管道局部腐蚀的主要原因,低pH值和高矿化度的环境也加速了管道的腐蚀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