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以内蒙古大青山华北落叶松成熟林为研究对象,对生长季林地土壤呼吸速率及土壤温度、湿度进行定位监测,分析了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特征与土壤水热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结果表明:(1)林地土壤呼吸速率有明显的季节动态变化和日变化规律。生长季5~9月土壤呼吸速率大小表现为:7月﹥8月﹥9月﹥5月﹥6月;月平均呼吸速率值区间在1.272~3.702μmol·m-2 s-1,平均值为2.323μmol·m-2 s-1。生长初期5月、中期7月和末期9月的单日呼吸速率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峰值在12:00~16:00出现,最小值在03:00~06:00出现。(2)生长季林地土壤呼吸速率对土壤湿度的敏感性高于土壤温度,与土壤0~15 cm层湿度之间具有极显著的指数相关关系(P﹤0.01),与温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P﹤0.05)。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湿度之间具有极显著的复合线性关系(P﹤0.01),线性模型对生长季土壤呼吸碳通量的预测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获得杉木组培苗增殖的最佳光照条件,采用3因素5水平的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其增殖系数、生长量和光合特性参量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光质对杉木组培苗不定芽增殖系数和叶片光系统Ⅱ(PSⅡ)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的作用大小均为蓝光>红光>绿光,蓝光和红光对增殖系数的影响显著(P<0.05),蓝光对Fv/Fm的影响显著(P<0.05);增殖系数随各光质的光强增大而增大,Fv/Fm随蓝光和红光光强增大而增大、随绿光光强增大而减小;红光和蓝光、红光和绿光的交互作用分别对增殖系数和Fv/Fm的影响达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水平;增殖的最优光质光强组合为红光20.0μmol·m-2·s-1、绿光2.1μmol·m-2·s-1、蓝光30.0μmol·m-2·s...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濒危植物丹霞梧桐Firmiana danxiaensis对不同光照强度的适应机制,以半年生幼苗为对象,在不同光照强度(CK、L1、L2、L3,即遮荫度分别为0%、25%、50%和75%)下,比较其生长和光响应曲线。结果表明:随着遮荫强度的增大,丹霞梧桐苗高、地径的净生长量和总生物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比叶重呈下降趋势,但比叶面积呈上升趋。其生长量、生物量均以L1处理最高,苗高、地径净生长量和总生物量分别为28.94 cm、0.99 mm和25.16 g·株-1。随着光合有效辐射的增大,其净光合速率增长幅度表现为CK> L1> L2> L3;在全光照条件下,丹霞梧桐具有较高的最大净光合速率(16.12 mmol·m-2·s-1)、光饱和点(24.33μmol·m-2·s-1)和暗呼吸速率(1.41μmol·m-2·s-1)。PCA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光照强度对丹霞梧桐生长及光合参数呈显著相关性。在光照胁迫处理下,丹...  相似文献   

4.
The nitrogen deposition experiments on Cinnamomum camphora plantation of Hunan provincial botanical garden were simulated from June the 7th to October the 7th,2010,the nitrogen deposition levels was respectively as control(CK, 0 g·m-2 a-1),low nitrogen(LN,5 g·m-2 a-1),medium nitrogen(MN,15 g·m-2 a-1) and high nitrogen(HN, 30 g·m -2 a-1).The soil respiration speed and soil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the surface water content of the soil were determined by LI-8100 measuring instrument.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values of soil respiration speed were CK (4.09±0.66μmol·m-2 s-1),LN(2.39±029μmol·m-2 s-1), MN(2.18±0.19μmol·m-2s-1),HN (2.28±0.25μmol·m-2 s-1),and the treatment of the CK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e other three treatments(P<0.01).With different nitrogen concentrations deposition treatments,the Q10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coefficients) for soil respiration of CK,LN,MN and HN treatments were 1.84,1.71,1.83 and 1.56.It was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espiration speed and the surface(≤10 cm) temperature of tested soil.It was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espiration speed and the surface(≤5 cm) water content of tested soil(P>0.05).Volumetric water content of 5-cm soil was between 0.266 6-0.294 4(m3·m-3), and the monthly content did not vary too much during the research period(1.8%-9.4%).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initial stage of nitrogen deposition obviously influenced the soil respiration of C.camphora plantation.  相似文献   

5.
为给山苍子(Litsea cubeba)植株的栽培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不同类型山苍子植株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光合作用参数,探索不同类型山苍子植株的光合特征差异,并对其净光合速率与主要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山苍子植株净光合速率均随光合有效辐射增加呈上升趋势,光合有效辐射为1 800μmol·m-2·s-1时,均达到光饱和点;4年生雄株的净光合速率高于1和2年生植株和4年生雌株。不同类型山苍子植株的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和表观量子效率均差异显著,4年生雄株的这3个参数均最大,分别为0.264 6μmol·m-2·s-1、1 382.31μmol·m-2·s-1和0.009 1 mol/mol。不同类型山苍子植株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日变化曲线(1年生植株除外)均为双峰形,存在光合“午休”现象。不同类型山苍子植株净光合速率与光合有效辐射均呈显著正相关。种植山苍子时应选光照较强的地方,后期进行适当修剪,并及时给雌性植株补充肥料。  相似文献   

6.
斑皮桉5个种源光响应特性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斑皮桉(Corymbia maculata) 5个种源的苗木为研究材料,采用Li-6400测定其光响应曲线。结果表明,各种源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胞间二氧化碳(C_i)、蒸腾速率(T_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随光强梯度变化的趋势一致。种源20598和20772光饱和点较大(分别为1 571.43、1 550.00μmol·m-2·s-1),但光补偿点较高(分别为45.05、36.92μmol·m-2·s-1),其利用强光能力最强,利用弱光的能力最差;种源20884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均最低(分别为1 350、1.28μmol·m-2·s-1),利用强光的能力差,弱光的能力最强;种源20772属于高净光合速率、中等水分利用效率类型,种源20599属于较高净光合速率、低水分利用效率类型,种源20884属于中等净光合速率、高水分利用效率类型,种源20598和21075属于低净光合速率、中等水分利用效率类型。通过分析斑皮桉5个种源的光合特性,引种和栽培时可根据栽植地的地形、地貌选择适宜的种源。  相似文献   

7.
以5年生盆栽泰顺杜鹃Rhododendron taishunense和鹿角杜鹃Rhododendron latoucheae为材料,使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仪,于2021年8月下旬晴天6:00—18:00测定85%遮荫和全光照下泰顺杜鹃和鹿角杜鹃的光合特性并对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两种光环境下的泰顺杜鹃和鹿角杜鹃的Pn日变化均表现为“单峰”型。6:00—10:00时,泰顺杜鹃全光照下的净光合速率(Pn)大于遮荫下的,到了12:00—16:00时则相反,全光照下的Pn比遮荫下的小,18:00时遮荫的泰顺杜鹃接受到的光合有效辐射(PAR)只有3.8μmol CO2·m-2·s-1,Pn降为-0.4μmol CO2·m-2·s-1,PAR大于1 154μmol CO2·m-2·s-1后泰顺杜鹃需要适当的遮荫;除了18:00时,鹿角杜鹃全光照的Pn都大于遮荫下的,也比全光照泰顺杜鹃的...  相似文献   

8.
为深入研究澳洲坚果的光合特性及其环境适应性,筛选出澳洲坚果光合-光响应曲线的最佳拟合模型。以6个澳洲坚果品种为试材,采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仪测定其光合-光响应曲线,利用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和指数模型分别对不同品种的光合-光响应曲线进行拟合,比较分析拟合效果。结果表明,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拟合的表观量子效率(AQE)、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和暗呼吸速率(Rd)与实测值最为接近,且决定系数(R2)在6个品种的拟合中最大,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绝对误差(MAE)和赤池信息量准则(AIC)最小,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可作为澳洲坚果光合-光响应曲线的最佳拟合模型。由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拟合的6个澳洲坚果品种AQE在0.03~0.05,LSP在1 092.83~1 522.572μmol·m-2·s-1,LCP在14.39~34.97μmol·m-2·s-1,Pnmax在4.41~8.91μmol·m  相似文献   

9.
以云南磨盘山国家森林公园云南松天然林和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LI-6400-09便携式土壤呼吸室对土壤呼吸速率进行连续定位观测。结果表明:(1)两种林分的土壤呼吸速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均呈单峰曲线趋势;云南松天然林土壤呼吸速率在1.58~4.23μmol·m-2s-1之间,变异幅度为2.68;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在1.13~3.34μmol·m-2s-1之间,变异幅度为2.96。(2)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与不同层次土壤含水量均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不同层次土壤温度的相关性仅在云南松人工林达到显著水平。(3)双因素关系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共同解释了云南松天然林和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的80.8%~93.0%和84.2%~85.9%。(4)两种林分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关性不显著(p0.05),土壤全氮含量仅与云南松天然林土壤呼吸相关性显著(R2=0.712,p0.05),而土壤水解氮含量对两林分土壤呼吸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土壤C/N则与两林分呈极显著(p0.01)的负相关关系。因此,与天然林相比,人工林土壤温度、湿度及土壤C、N养分含量等土壤环境因子都存在变化,从而导致云南松天然林和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时空变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太岳山油松人工林土壤呼吸组分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挖壕法测定无根和有根样地的土壤呼吸,确定太岳山油松人工林群落土壤呼吸中异养呼吸和根系自养呼吸的贡献率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对照与挖壕样方土壤温度和湿度均呈显著的季节变化;2010和2011年土壤呼吸速率和异养呼吸速率均值分别为2.71和2.22μmol·m-2s-1,2010和2011年异养呼吸速率比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下降了13.7%和21.1%;2010—2011年土壤自养呼吸速率为0.01~0.89μmol·m-2s-1,自养呼吸速率均值为0.49μmol·m-2s-1,2年间自养呼吸速率贡献率为0.2%~37.7%,年均自养呼吸速率贡献率为20.2%;土壤呼吸速率、异养呼吸速率与土壤2,5和10cm深处土壤温度均呈显著指数相关(P0.001),而土壤呼吸速率、异养呼吸速率与5cm深处土壤湿度的相关性并不显著(P0.05);利用2cm深处土壤温度拟合土壤呼吸速率和异养呼吸速率时,异养呼吸速率的温度敏感系数Q10值略高;土壤温度和湿度的双变量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土壤呼吸速率和异养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拟合方程的R2值为0.70~0.78。  相似文献   

11.
不同强度采伐5年后杉阔混交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采伐强度下闽北杉阔混交人工林土壤及其各组分的呼吸速率差异,揭示土壤总呼吸速率季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以期为区域森林采伐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闽北杉阔混交人工林为研究对象,2011年8月实施了不同蓄积量采伐强度(中度择伐34.6%、强度择伐48.6%、极强度择伐67.6%、皆伐)作业试验,并与未采伐对照;2016年7月—2017年7月运用Li-8100 A土壤碳通量自动测量系统,对土壤及其各组分的呼吸速率、土壤5 cm深处的温度和湿度开展了为期1年的定位观测。【结果】未采伐和各种强度择伐5年后,土壤总呼吸速率最大值都出现在7月份,最小值出现在1—3月份;皆伐5年后,土壤总呼吸速率最大值出现在6月份,最小值出现在11月份;各种强度采伐林地的矿质土壤呼吸速率与未采伐林地无显著差异( P >0.05);各种强度择伐林地的凋落物和根系呼吸速率都与未采伐林地无显著差异( P >0.05),而皆伐林地的凋落物和根系呼吸速率都显著低于未采伐林地( P <0.05),分别比未采伐林地(1.45和1.11 μmol ·m^-2 s^-1 )减少了0.93和0.53 μmol ·m^-2 s^-1;各种强度择伐林地的土壤总呼吸速率与未采伐林地无显著差异( P >0.05),而皆伐林地的土壤总呼吸速率显著低于未采伐林地( P <0.05),比未采伐林地(4.39 μmol ·m^-2 s^-1 )减少了1.64 μmol ·m^-2 s^-1;中度、强度和极强度择伐林地5 cm深处的土壤温度与未采伐林地没有显著差异( P >0.05),而皆伐使林地土壤温度显著升高( P <0.05),比未采伐林地(18.52 ℃)增加了4.7 ℃;中度、强度择伐林地的5 cm深处土壤湿度与未采伐没有显著差异( P >0.05),而极强度择伐和皆伐使林地土壤湿度显著降低( P <0.05),分别比未采伐林地(30.67%)减少了2.17%和3.98%;土壤总呼吸速率的土壤温度指数模型拟合效果最优,能解释未采伐和各种强度择伐林地土壤总呼吸变化的77.8%~83.3%以及皆伐林地土壤呼吸变化的35.5%;未采伐、中度、强度和极强度择伐林地土壤总呼吸的温度敏感性参数Q 10 为1.77~2.72,皆伐林地的 Q 10 为1.49。【结论】不同强度采伐5年后,各种强度择伐林地土壤及其各组分的呼吸速率与未采伐林地没有显著差异;皆伐使凋落物呼吸速率、根系呼吸速率和土壤总呼吸速率都显著降低;各种强度择伐没有改变土壤总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规律,但皆伐使土壤总呼吸速率最大和最小出现时间有所提前;研究区土壤温度是土壤总呼吸速率季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2.
以1年生中辽1号杨为试验材料,测定其光合因子日变化、光响应曲线和CO2响应曲线,其目的是了解中辽1号杨的光合生理特性,为中辽1号杨高效稳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中辽1号杨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的日变化曲线均为“高峰—低谷—高峰”的双峰曲线,存在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全天净光合速率最大值为20.34μmol·m^-2s^-1,出现在上午10:00。相关性分析表明光合有效辐射和大气CO2浓度是影响净光合速率日变化的主要因子。采用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对中辽1号杨光响应曲线及CO2响应曲线进行拟合,得到中辽1号杨各项光合参数,其中光饱和点为1713.53μmol·m^-2s^-1,光补偿点为28.99μmol·m^-2s^-1,最大净光合速率为19.89μmol·m^-2s^-1,暗呼吸速率为-1.99μmol·m^-2s^-1,初始量子效率为0.073,CO2饱和点为1266.09μmol·mol^-1,CO2补偿点为68.81μmol·mol^-1。  相似文献   

13.
乳源木莲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对自然条件下乳源木莲的光响应特性、CO2响应特性及光合作用日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乳源木莲的光补偿点为98μmol·m^-1·s^-1,光饱和点为1123μmol·m^-1·s^-1,表观量子效率为0.021μmol·m^-1·s^-1;乳源木莲的C02补偿点为108μmol·mol^-1,CO2饱和.最为2132tμmol·mol^-1。,羧化速率为0.022p.mol·mol~;乳源木莲的光合作用的日变化为双峰曲线,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其峰值出现在10:00和14:00。主要的生理生态影响因子为气孔导度、大气温度和光合有效辐射等。  相似文献   

14.
西南酸雨区重庆缙云山常绿阔叶林土壤氮矿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重庆缙云山2012—2014年土壤矿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变化规律、输入来源与氮矿化特征,明确土壤氮矿化的驱动因素,以期为深入研究该地区土壤养分循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重庆缙云山选择能代表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常绿阔叶林,设置1块20 m×20 m样地,内部布设5个4 m×4 m样方,于2012—2014年每年4—9月每月月末,采集上、中、下层(0~15,15~30和30~60 cm)土壤样品,同步观测样地内土壤呼吸速率,并收集穿透雨与干流;在实验室内测定土壤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和全氮(TN)含量;并用原位培养法测定土壤氮素矿化速率。【结果】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在年际、月际(除2012年铵态氮含量)及各土层间均差异显著(P<0.05),4—9月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呈递增趋势,上层土壤的铵态氮与硝态氮含量均表现为2013年>2012年>2014年,各土层间铵态氮含量表现为中层>下层>上层,硝态氮含量表现为随土层加深而递减趋势;土壤氨化速率和硝化速率的月际变化为单峰或先升后降再上升的趋势,年际变化均表现为2013年>2014年>2012年;土壤铵态氮含量与硝态氮含量在各土层间极显著(P<0.05)或显著(P<0.01)正相关,但与穿透雨和干流输入量相关性不显著;土壤氨化速率与硝化速率均与土壤呼吸速率极显著(P<0.01)正相关,而与土壤pH值极显著(P<0.01)负相关;土壤呼吸速率大于4μmol·m^-2 s^-1时,土壤氨化速率和硝化速率明显随pH上升而下降,土壤呼吸速率小于4μmol·m^-2 s^-1且土壤pH值为3.70~3.75时,氨化速率与硝化速率开始出现小幅上升,之后下降。【结论】重庆缙云山常绿阔叶林土壤矿质氮含量具有年际、月际及土层间差异;土壤矿质氮含量受穿透雨和干流氮(包括铵态氮和硝态氮)输入量的影响较小,而与相邻土层氮含量相关更紧密;土壤pH值升高对土壤的氨化和硝化速率有抑制作用,且其抑制作用大小随土壤呼吸速率大小不同而变。  相似文献   

15.
辽西地区引种野杏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LI-6400光合仪测定引种野杏家系苗木在辽西地区6、7、9月的光合生理参数,研究各参数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以了解引种野杏的适应能力,为辽西地区品种选育和栽培利用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野杏家系净光合速率(Pn)在夏季具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夏、秋季的日均Pn达10.0μmol·m-2·s-1,春季6.9μmol·m-2·s-1;蒸腾速率夏季(6.39 mmol·m-2·s-1)秋季(4.84 mmol·m-2·s-1)春季(2.33 mmol·m-2·s-1);水分利用效率春、秋高,夏季低;光能利用效率春季高、夏秋季较低;不同季节的生态因子影响野杏苗木的光合生理特性。引种野杏优良品种的选育要注重其对当地环境的适应能力,在了解其光合生理特性的基础上做出最佳选种策略。  相似文献   

16.
三种菊科药用植物光合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量牛蒡子、蒲公英和水飞蓟的光合特性,主要包括光强、水分、蒸腾作用、气孔导度和胞间二氧化碳。结果表明,①牛蒡子、蒲公英和水飞蓟具有午休现象,成熟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型,第1峰出现在上午10:00,第2峰则在下午16:00,第二峰比第一峰分别下降了11.33%、11.29%和10.42%;②牛蒡子、蒲公英和水飞蓟光响应中,水飞蓟光饱和点最高,为1600μmol·m^-2·s^-1,蒲公英的光补偿点最高,为45.3μmol·m^-2·s^-1,其中水飞蓟光饱和点比牛蒡子和蒲公英分别高14.28%和60%,蒲公英的光补偿点比牛蒡子和水飞蓟分别高32.45%和79.05%。  相似文献   

17.
以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因2012年左右台风干扰形成的林窗样地为研究对象,开展土壤甲烷通量的原位观测试验,测定林窗和林下凋落物质量、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酶活性及其他土壤理化指标,运用最佳结构模型研究土壤甲烷通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析林窗土壤甲烷通量变化特征、影响因素及其与林下的差异。结果表明: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表现为甲烷吸收,林窗和林下的年平均甲烷通量分别为(-0.37±0.26)和(-0.36±0.24)nmol·m^-2·s^-1,林窗和林下的土壤甲烷通量月变化特征无显著差异(P>0.05),呈现旱季高雨季低的特征。土壤甲烷通量的最佳结构模型表明,全年和旱季的林窗与林下土壤甲烷的主要调控因子均为土壤含水量,但雨季土壤甲烷调控作用最强的因子是土壤温度。结果表明,因台风形成的6个林窗短期对土壤甲烷通量没有显著影响,但林窗和林下的土壤甲烷通量具有旱季大于雨季的季节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解过程是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重要环节。准确测定凋落物的分解动态,对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格局和过程非常重要。本文的工作在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开展,对海拔3 000 m的峨眉冷杉(Abies fabri)林进行定位观测,并对峨眉冷杉林凋落物分解过程进行了长期测定。研究结果表明:(1)凋落物的分解速率是阔叶>针叶>枯枝,峨眉冷杉林的阔叶、针叶和枯枝等凋落物分解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分别为6.8年、10.5年和14.5年,分解95%所需时间分别为29.3年、45.6年和63.1年;(2)无论阔叶还是针叶、枯枝,其有机碳含量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而有机碳分解率均随着时间而增高;利用指数衰减模型,获得凋落物有机碳的分解系数是阔叶>针叶>枯枝;(3)在每年凋落物输入峨眉冷杉林林地时,其中的阔叶、针叶和枯枝已经开始分解,当年可释放的有机碳分别为52.18 kg·hm^-2、4.32 kg·hm^-2和0.67 kg·hm^-2,各类凋落物每年有机碳释放总量为61.13 kg·hm^-2,占凋落时有机碳量的6.58%。  相似文献   

19.
以雷州半岛气候背景条件下具有良好培育前景的5种桉树人工林(湿加松林为对照)为研究对象,测定并分析各个林分土壤呼吸速率在旱季和雨季的差异,以揭示其与土壤温、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呼吸速率在旱季表现为先减后增变化趋势,在雨季表现为先增后减或逐渐减小变化趋势,旱、雨季变化特征明显.6个林分旱、雨季土壤呼吸速率均值分别为1.63~3.32μmol·m-2·s-1和2.55~4.36μmol·m-2·s-1.旱季土壤温、湿度共同促进土壤呼吸作用,雨季土壤温度促进土壤呼吸,土壤湿度抑制土壤呼吸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于2011、2012年生长季内,研究了大兴安岭地区典型草丛沼泽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动态及其主要环境因子;利用壕沟隔断法对土壤呼吸各组分间的差异进行研究。其结果表明:生长季草丛沼泽土壤呼吸速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2011年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为489.7 mg·m^-2·h^-1,2012年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为233.1 mg·m^-2·h^-1。土壤呼吸在季节变化上表现基本一致,高峰期发生在夏季;土壤呼吸与温度呈极显著相关性,与土壤湿度的相关性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