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高油酸育种是花生品质改良的重要方向,利用回交育种结合标记选择可快速实现现有推广品种的高油酸化改良,探讨利用这一技术体系进行花生高油酸遗传改良的实践和效率。【方法】以目前推广的优质高产抗病品种中花16、中花21、泉花551、徐花13为轮回亲本(母本,基因型AABB),以高油酸材料冀花13为非轮回亲本(父本,基因型aabb)配制4个杂交组合,一年种植两季并进行人工杂交或自交,夏季在武汉种植,冬季在湛江南繁基地种植,通过1次杂交、4次回交和1次自交得到BC4F2后代。利用PCR产物测序方法,鉴定杂交和回交后代的基因型:根据回交后代基因型分离规律及ahFAD2AahFAD2B序列高度同源性的特点,用引物F0.7/R3在一个PCR反应内同时高效扩增F1和回交后代(BC1F1-BC4F1)的ahFAD2AahFAD2B片段,并利用R3作为测序引物进行反向测序,读取测序峰图判别基因型,在回交后代中筛选基因型AaBb的后代作为下代回交父本。自交后代(BC4F2-BC4F3)基因型鉴定采用KASP分型,获得高油酸(基因型aabb)后代。对获得的基因型为aabb的高油酸后代与其对应轮回亲本进行重要农艺性状、品质和重要抗病性的调查和SSR标记检测。【结果】在3年时间内,4个组合分别获得10、5、6、8株BC4F2高油酸纯合隐性基因型(aabb)单株,通过一代自交获得相应的BC4F3株系,对获得的高油酸株系与轮回亲本进行植物学、农艺性状、品质和青枯病抗性的考察,最终,4个组合均获得了与轮回亲本综合性状最接近的株系,分别为ZJ019、ZJ109、ZJ160和ZJ805,其油酸含量为82.54%、79.85%、79.22%、和78.94%,可作为轮回亲本对应的高油酸新品种。另外,本研究还对中花16回交组合中获得的高油酸株系的遗传背景进行了SSR分子检测,发现ZJ019株系的回复率达94.8%,在该组合中回复率最高,这一结果与植物学、农艺性状鉴定的结果一致。【结论】利用连续回交、南繁加代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可在3年内快速实现现有推广花生品种的高油酸化改良。  相似文献   

2.
李琼  李强  张晓明 《南方农业学报》2019,50(6):1247-1255
[目的]研究大豆/玉米间作密度对大豆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为大豆田农业多样性种植及其害虫的生态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大豆单作及大豆/玉米以2:1、4:1和6:1间作4个处理,通过五点取样法并采用黄板诱集、滴水黄盘诱集、糖醋液诱集、网捕和目测法对不同间作大豆田中节肢动物群落进行调查,利用群落特征指数和稳定性指数进行分析.[结果]在大豆田中共调查到节肢动物2纲15目91科191种18859头,其中大豆单作田2纲14目85科156种5120头,大豆/玉米2:1间作田中2纲15目86科165种4882头,大豆/玉米4:1间作田中2纲15目91科191种4460头,大豆/玉米6:1间作田中2纲15目89科173种4397头.大豆/玉米2:1、4:1和6:1间作田中,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天敌物种数均高于大豆单作田,且以大豆/玉米4:1间作田最高,而大豆单作田中Simpson优势集中性指数较大豆/玉米2:1、4:1和6:1间作田高.[结论]大豆/玉米4:1间作田中节肢动物群落相对更稳定,是大豆、玉米间作控制大豆害虫的推荐间作密度.  相似文献   

3.
采用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技术分析了豌豆和玉米远缘杂交后代的真实性。结果表明,10对SRAP引物中,共扩增出105条重复性高的清晰条带,其中有101条为多态,多态比率(PPB)为96.19%;聚类结果显示,后代与母本间呈现出并列关系,表明其基因组确实发生了改变;em1-me2e、m3-me1和em8-me4三对引物在杂交后代中都扩增出双亲特异带,说明这2个杂交后代具有双亲的遗传物质,该后代是豌豆和玉米成功远缘杂交的真实杂种后代。  相似文献   

4.
转Q酶干扰基因玉米直链淀粉及相关性状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是作为重要的农作物,其产量和品质的改良一直受到育种工作者的高度关注。直链淀粉含量是衡量玉米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以花粉管通道法转化玉米Q酶基因干扰表达载体后代中所获得的PCR阳性植株为材料,测定了其农艺性状和直链淀粉含量,并进行变异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转基因后代材料中直链淀粉含量与对照相比有差异,且转基因植株后代其表达效果不同;(2)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表现中,转基因后代总体平均值与对照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3)百粒重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脂肪、穗位高度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利用RNAi技术抗玉米矮花叶病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采用RNAi技术获得的HiⅡ、HiⅡA、HiⅡB和H99抗玉米矮花叶病转基因T1和T2代为材料,通过病毒接种、草丁膦涂抹、目的基因和标记基因PCR扩增,研究了利用RNAi原理构建的目的基因对玉米矮花叶病的抗性效果以及玉米转基因后代群体鉴定筛选技术。结果表明,90.00%的转基因株系抗病性超过非转基因株系,30.00%的转基因株系抗病株率超过了抗病对照黄早4,转基因株系的抗病性明显提高,说明利用RNAi技术选育抗矮花叶病转基因玉米株系是可行的。4种筛选鉴定方法比较结果表明,目的基因PCR和病毒接种鉴定方法最可靠,在转基因后代群体鉴定过程中,可在苗期用200mg/L的草丁膦筛选阳性植株基础上,再采用目的基因PCR鉴定,筛选出抗性转基因植株或株系,不仅可以减少鉴定的工作量,而且可以提高鉴定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将几丁质酶基因导入玉米自交系,获得抗玉米丝黑穗病的转基因植株。【方法】采用花粉介导法进行转化,获得的种子及后代植株检测方法包括:潮霉素抗性筛选、PCR扩增、Southern blot杂交分析以及田间抗病鉴定。【结果】通过转化获得种子43粒,对种子进行潮霉素抗性筛选得到9株抗潮霉素植株;经PCR检测,Southern blot杂交分析得到5株转基因植株。田间抗病鉴定结果显示,转基因植株或株系的丝黑穗病抗性提高1~2级。【结论】花粉介导法转化玉米自交系是获得抗病育种材料的一条快捷、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吴佳梅  刘晓宁  赵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4,(12):3491-3493,3496
[目的]建立roGFP1探针响应玉米体内氧化还原状态变化的稳定表达系统.[方法]首先利用基因枪介导玉米幼胚转化法瞬时表达roGFP1基因,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405和488 nm激发光通道对10 mmol/L H2O2和2mmol/L DTT溶液处理下的幼胚进行510nm的GFP荧光成像,后通过ImageJ处理图像和分析荧光比值[405/488 nm];同时利用农杆菌介导玉米幼胚转化法开展roGFP1基因的玉米稳定转化,进行Southern Blot鉴定和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在玉米幼胚瞬时表达系统中,经10 mmol/L H2O2处理后,roGFP1探针的荧光强度比值[405/488 nm]由原来的0.844升高至1.837,而在2 mmol/L DTT溶液处理下的荧光强度比值下降至0.911;经Southern Blot鉴定和GFP荧光检测获得了roGFP1转基因阳性植株.[结论]在玉米幼胚瞬时表达系统中,roGFP1探针能够响应由外源氧化还原剂引起的体内氧化还原状态改变;获得了表达roGFP1的转基因玉米植株.  相似文献   

8.
【目的】香味是作物的重要食味品质之一。2-乙酰-1-吡咯啉(2-acetyl-1-pyrroline,2-AP)是主要香味物。BADH2是控制水稻等作物香味性状的关键基因,敲除该基因可以产生香味稻米。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自育的玉米骨干亲本京724上敲除BADH2同源基因,以期获得有香米味道的玉米新种质材料。【方法】利用Ensembl数据库在线BLAST工具,将水稻OsBADH2蛋白序列在拟南芥、水稻和玉米蛋白序列数据库中进行序列比对,获得上述3个物种的BADH基因家族成员,并利用UniProt蛋白数据库中的结构域信息进行验证。进一步使用MEGA软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获得玉米BADH2同源基因作为候选编辑靶标。基于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原理,在候选基因的外显子处设计特异性靶点,并构建入CRISPR/Cas9基因编辑载体。再以玉米自交系京724为受体,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通过磷酸甘露糖异构酶基因(phosphomannose isomerase,PMI)抗性筛选获得阳性转基因植株。转基因株系经测序明确其在靶基因中产生的突变类型。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检测基因编辑株系T1籽粒中香米主要香味物质2-AP的含量,以确认京724在基因编辑前后2-AP含量的变化。【结果】系统进化分析发现,玉米中存在2个BADH2同源基因,分别命名为ZmBADH2-1ZmBADH2-2ZmBADH2-1位于第4染色体,ZmBADH2-2位于第1染色体。2个基因均包含15个外显子和14个内含子,第4外显子间的核苷酸序列高度同源。在2个基因的第4外显子区域设计靶点并构建入CRISPR/Cas9基因编辑载体,通过遗传转化获得28株转基因株系。PCR扩增及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其中10株材料的2个ZmBADH2s在靶点区域均发生突变,突变基因型包括双等位突变和多等位突变,突变类型为不同数量的碱基缺失和插入。质谱检测结果显示玉米ZmBADH2双基因突变体籽粒中存在与香稻同样成分的2-AP。随机选取的4个T1代基因编辑株系籽粒中,2-AP平均含量分别为438.29、404.63、348.65和161.82 μg·kg-1,而未经过编辑的京724中未检测到2-AP。【结论】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玉米ZmBADH2-1ZmBADH2-2同时进行定点敲除,创制出籽粒中具有香米味道的玉米骨干亲本新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9.
增密对我国玉米产量-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佳敏  罗宁  王溯  孟庆锋  王璞 《中国农业科学》2021,54(12):2538-2546
【目的】探究我国玉米增密过程中地上部群体结构和功能变化,为合理密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共收集了82篇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获得1 338组产量-密度数据,其中包括1 200组最大叶面积指数(LAImax)-密度数据,475组穗位叶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密度数据。根据播种日期将总样本划分为春玉米和夏玉米2组,综合运用边界线分析和方程拟合等多种方法,对玉米产量、种植密度、光合速率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1)我国玉米获得最高产量(11.5 t·hm-2)时,种植密度为10.0×104plants/hm2。获得最高产量时,春玉米和夏玉米种植密度相近,但春玉米产量较夏玉米高13.0%。(2)当密度达到11.0×104plants/hm2时,LAImax达到平台值,将不再随密度增加而增大。在LAImax达到6.4时,可获得最高产量。春玉米LAImax的平台值较夏玉米高17.6%。用对数函数分析穗位叶Pnmax-密度,穗位叶Pnmax-LAImax的变化关系时,发现密度和LAImax增大均导致Pnmax下降,在夏玉米表现尤为显著。(3)分析不同年代品种数据发现,随年代变化产量逐步提高,LAImax和穗位叶Pnmax不断增大。【结论】增加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随密度进一步增加,玉米叶片光合特性等发生改变,限制了产量的进一步提高。本研究定量综合分析了玉米产量、种植密度、最大叶面积指数、穗位叶光合速率之间的关系,对构建玉米密植高产高效生产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氮肥在中高海拔区域对玉米栽培生产的作用,采用3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设计,3次重复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施用量及追肥方式对玉米产量、干物质、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对玉米产量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施氮量和追肥方式对产量影响达显著水平。玉米干物质重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追施尿素在600 kg/hm~2时达到最高,产量和叶面积系数在追施尿素525 kg/hm~2水平下达到最大。最适宜的施肥量、追肥方式分别为尿素525 kg/hm~2和主攻喇叭口期施肥法(苗期1/4、喇叭口期1/2、乳熟期1/4)。  相似文献   

11.
焦杨  陈志斌  刁钰婵  彭勃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6):8143-8144
[目的]为了研究玉米EMS诱变后代的变化趋势,以期得到有益变异和创造新的玉米种质。[方法]选取5种玉米自交系(340、2345、K12、136、9010)为供试诱变亲本,以EMS-石蜡油溶液为诱变剂,直接对花粉诱变得到诱变后代,研究M1、M2代的农艺性状与M3代种子的品质性状,分析诱变后代的变化趋势。[结果]各品种畸变率随EMS浓度增加而变大。M1代的出苗率和成株率明显低于对照,M2代百粒重明显低于对照,出苗率和成株率比M1代高,但比对照低。EMS对M3代种子营养含量的影响是非定向的,对各品种的影响不同。[结论]用EMS诱变玉米花粉效果显著,对于诱变后代的生理损伤和遗传性状的改变很大,但是不同材料对于EMS的敏感程度不同,故对于每种材料应选择合适的EMS浓度。  相似文献   

12.
小麦-黑麦易位系的细胞学和SSR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从小麦-黑麦代换系5R/5A与6R/6A杂交后代中选育的高代材料07-4进行鉴定。[方法]利用形态学、细胞学以及SSR标记技术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品系07-4农艺性状较好,有大穗、多小穗的优良特性;其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PMC MI)染色体构型为2n=21Ⅱ,它与中国春小麦的杂种F1的PMC MI绝大多数细胞中形成21个二价体,且有四价体出现。SSR引物SCM268能在07-4品系中稳定地扩增出黑麦特异片段。[结论]综合形态学、细胞学和SSR分析结果初步确定,品系07-4是一个小麦-黑麦易位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对比铁线莲Clematis杂交亲本与杂交一代(F1)之间表型性状的差异,探究铁线莲杂交的遗传变异规律。【方法】以6个铁线莲品种为亲本,开展了4个杂交组合试验,对F1代的表型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F1代的花期与双亲相比出现分离,但多介于亲本之间。(2)F1代花色发生广泛分离,紫罗兰色的遗传力高于红紫色以及复色紫罗兰色和紫色,白色相对于红紫色为相对隐性性状;F1代的花药颜色未发生分离,黄色花药对于粉红色和红色花药为相对显性性状。(3)F1代的萼片宽度、叶片长度、叶片宽度表现出超亲性状,总平均值分别为中亲值的111%、114%和119%;F1代的花梗长度、花直径、萼片长宽比及叶片长宽比均小于双亲,后代总平均值分别为中亲值的85%、89%、91%和82%;F1代的萼片长度和节间距变化不明显,总平均值分别为中亲值的98%和102%。(4)花部5个数量性状和叶片4个数量性状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其中叶片长度与叶片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且相关系数最高为0.940,趋于连锁遗传。【结论】F1代的大部分表型性状(除花药颜色外)都发生了变异,仅...  相似文献   

14.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systematically assess the reproductive performance of transgenic TLR4 ewes. In the TLR4 transgenic founders (F0) and their positive offspring (F1), hematological and reproductive parameters and the global DNA methylation level in oocytes at various stages were analyzed. The values of the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parameters determined from the blood samples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between the transgenic and wild-type ewes. Moreover, the transgenic ewes showed reproductive traits similar to the wild-type ewes. These traits included characteristics of puberty, the estrus cycle, estrus duration, gestation, the pregnancy rate and the superovulation response. Additionally,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transgenic and wild-type ewes in the DNA methylation level of the oocytes at various stages. In summary, the preliminary evidenc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at the presence of the TLR4 transgene did not affect the reproductive performance in sheep.  相似文献   

15.
【背景】 母体放牧历史可以改变羊草(Leymus chinensis)克隆后代的形态及光合生理性状,也可以改变其对干旱环境的响应,但是母体放牧历史是否影响了羊草克隆后代对家畜啃食的响应尚不清楚。【目的】 研究母体放牧历史是否增强了羊草克隆后代对模拟家畜啃食(刈割)的适应性。【方法】 利用不同放牧历史的羊草克隆后代(1983年围封 VS 长期自由放牧)进行室内盆栽试验,从个体性状、子株数、生物量及生物量分配等角度对比了其对模拟放牧处理(刈割)的响应。【结果】 (1)母体放牧历史与刈割处理对羊草单株株高、单株生物量交互作用极显著,放牧羊草克隆后代(GZ)单株株高、单株生物量对刈割处理的抵抗力较围封羊草克隆后代(NG)强;但是,母体放牧历史并没有明显改变羊草克隆后代子株数对刈割处理的响应。(2)母体放牧历史与刈割处理对羊草根茎生物量交互作用显著,对地上、根系及总生物量交互作用不显著,但是NG地上、根系及总生物量在刈割处理下的表型可塑性指数及绝对减少量均明显大于GZ。因此,母体放牧经历增强了羊草克隆后代对刈割处理的适应性。(3)NG在刈割处理下被刈割掉的地上部分生物量显著小于GZ,但是NG的被刈割程度(被刈割生物量/总生物量)显著高于GZ。(4)GZ生物量分配对刈割处理响应不显著,但是刈割处理显著降低了NG的根茎生物量分配。【结论】 羊草母体经历放牧干扰后,其克隆后代对家畜啃食的适应性增强;母体放牧历史并不通过改变生物量分配增强羊草克隆后代的适牧性,叶片光合生理的响应及避牧性可能是母体放牧历史增强羊草克隆后代的途径。本研究通过控制试验排除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干扰,从植物自身角度出发,研究其克隆后代表型性状对放牧的响应,这对充分认识草原生态系统放牧退化过程及退化修复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探索油茶(Camellia oleifera)杂交F1代叶表型性状的遗传变异特征,为杂交后代早期选择提供依据,以"岑软24号×湘林210"杂交F1代的62个单株为试验材料,对其叶表型性状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14个性状的变异系数为2.21%~37.50%,其中叶面积的变异系数最小,仅为2.21%,而叶片鲜重、干重和饱和鲜重的变异系数均较大,分别为35.42%、37.50%和36.84%;2)各性状均具有较好的连续性正态分布趋势;3)14个性状在F1代的中亲优势率为-16.60%~44.66%,超亲优势率为-21.05%~38.06%,其中10个性状的中亲优势值为正值,且遗传传递力都超过100%,叶面积、叶周长、叶长和叶片干物质含量这4个性状的超亲优势值为正值;4)91对相关性分析中有65对达到极显著水平,8对达到显著水平;5)系统聚类将F1代的62个单株分为2个类群、4个亚类,聚类结果充分反映了各类群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转基因植物的遗传稳定性分析是基因工程的重要环节。本研究以转基因白桦的控制授粉杂交子代家系、正反交子代家系以及自由授粉的半同胞子代家系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各家系间的种子千粒质量、发芽率、发芽势以及活力指数。结果表明:各家系间种子千粒质量及种子活力等指标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各性状的变异系数在41.09%~73.16%之间,遗传力在98.00%以上;种子千粒质量与发芽率、发芽势、活力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16、0.803与0.896。转基因株系与非转基因株系正反交群体的外源基因检测表明:外源基因通过雌配子的传递效率高于雄配子,雌、雄配子外源基因传递效率分别在60.00%、30.00%左右。杂交子代家系外源基因检测结果表明,4个转基因株系有1个插入位点,1个株系有2个插入位点。卡方检验表明:外源基因插入位点为一个的转基因株系,其配子类型符合1∶1的分离规律;外源基因插入位点为2个转基因株系,其配子类型符合3∶1的分离规律。   相似文献   

18.
The F2 design was used in construction of the pig resource population, and 14 economic impor-tant traits of 119 F2 offspring were measured. The polymorphisms of heart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gene (H-FABP) were detected by PCR-RFLP.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H-FABP genotypes were analyzed by a fixedmode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arcass composition traits were affected by H-FABP gene significantly,backfat thickness alive, carcass backfat thickness between 6th- 7th rib, and average carcass backfat thick-ness, of different H-FABP genotyp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0. 05). The dominant effects on thetrai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gene affected the carcass composition traits overdominantly. The results alsoshowed that H-FABP gene affected the growth traits and meat quality traits, and the pH1 of different H-FABPgenotypes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相似文献   

19.
种子性状及其遗传效应的鉴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谷类作物种子的不同部分,在遗传学上互有不同,可归纳为:(1)种皮和果皮,母体组织,具2N染色体数;(2)胚,子代组织,具2N染色体数;(3)胚乳,子代组织,具3N染色体数。本文讨论了上述差异与种子性状遗传研究的关系,并对在胚和胚乳性状上可能存在的母体效应、细胞质效应和核基因效应,提出了相应的遗传学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板栗杂交后代果实性状的遗传倾向和杂交后代的遗传差异,提高板栗良种繁育效率。  方法  以‘燕山早丰’ × ‘燕晶’为亲本杂交产生259个F1个体为试验材料,对2016年和2017年板栗坚果性状、栗蓬性状、直链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总淀粉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等13个性状进行测量,并进行遗传倾向研究。  结果  坚果相关性状的研究表明:2016年和2017年的单粒质量、坚果厚、坚果高和坚果宽等性状呈正态分布趋势,且后代平均值均大于亲中值,说明存在加性效应。连续两年正反交后代单粒重性状变异系数在18.50% ~ 20.19%,后代广泛分离,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有可能选育出单粒重较大的板栗品种。坚果宽、坚果厚和坚果高等性状变异系数均小于20%,遗传传递力在98.54% ~ 106.55%之间,说明坚果性状受环境影响较小。通过栗蓬相关性状的研究表明:连续两年正反交后代栗蓬总重性状平均值高于亲中值,正反交变异系数均大于20%,遗传传递力在112.00% ~ 117.44%之间,能够稳定遗传,受环境影响较小。连续两年正反交后代栗蓬宽性状的超高亲率分别达到37.50%和23.96%,遗传传递力分别为112.50%和113.93%。2016年刺束长短正反交后代和2017年正交后代平均值小于亲中值,遗传传递力为90.25%、90.83%和93.66%,2016年超低亲率分别为27.08%和18.90%,刺束长短性状趋于变短。通过果实品质相关的研究表明:连续两年正反交后代淀粉相关性状变异系数的范围为7.82% ~ 17.66%,支链淀粉含量的遗传传递力在101.11% ~ 108.22%之间,2016年正反交后代超高亲率分别为34.38%和30.09%,均高于2017年,趋于支链淀粉含量增多。相比于2017年,2016年正反交后代可溶性糖含量遗传传递力较低,分别为64.10%和59.94%,说明遗传不稳定,受环境影响大。  结论  通过对坚果相关性状和果实品质性状遗传倾向和分离特点的研究得出,坚果相关的性状能够稳定遗传,果实品质性状遗传不稳定,受环境影响较大。该研究为今后板栗杂交育种后代的筛选和目标性状的预测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