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黄河兰州段湿地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黄河兰州段湿地作为一个独立的植物区系单元,对其种子植物分别从科,属和种3个层次进行了统计分析,同时,对科,属和种的分布区类型进行了划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区种子植物的地理成分。结果表明:黄河兰州段湿地种子植物区系含种子植物31科、84属、115种,分别占中国种子植物科、属、种数的11.00%,2.89%和0.48%,相对于该区较小的面积尺度,其种子植物种类较丰富,物种多样性较高;该区系以被子植物占绝对优势,其中,以禾本科(21属,25种)和菊科(13属,22种)为优势科,这两个科共含有34属、47种,分别占该区系总属数和总种数的39.53%和40.17%,表明他们对该区系的构成起较大作用;黄河兰州段种子植物区系中科、属、种的地理分布类型都以温带成分占绝对优势,该区系中有世界广布属25个,占该区总属数的29.4%,各热带分布型共11属,占本区总属数的12.95%,各温带分布型共49属,占该区总属数的57.65%,其中,北温带分布有20属,占总属数的23.53%,世界温带分布有9属,占总属数的10.59%,种的分布型也以北温带分布型占优势,此分布型共计55种,占总种数的47%,其次是温带亚洲分布型,有17种,占总种数的14.53%;热带分布型的种较少,仅占总种数的19.65%,表明该区系的温带成分明显多于热带成分,温带性质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河套地区有野生种子植物53科、161属、287种。统计分析表明:(1)本地区种子植物种类贫泛,有裸子植物1科、1属、1种;单子叶植物12科、48属、90种;双子叶植物40科、112属、196种。(2)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虽然温带分布科略少于热带分布科,但属的地理分布类型较为复杂,有15个分布类型及9个变型;温带分布属占总属的79.2%,以北温带分布比例最高;温带分布种占88.9%。(3)有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2属国家二类保护植物7种。古老、残遗、原始成分较多,是东阿拉善植物区系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兰州南北两山种子植物区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全面了解兰州南北两山种子植物的生长分布情况及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组成,充分认识该区域的自然历史过程,本研究对兰州地区种子植物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表明,兰州南北两山植物种质资源相对丰富,种子植物155种,隶属于39科115属。其中裸子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38科114属154种。较大科(10~29种)的禾本科(Gramineae)、菊科(Compositae)和豆科(Leguminosae)为优势科,中型科(2~9种)构成了植物区系组成的主体;兰州地区种子植物科的优势现象较为明显,禾本科、菊科和豆科的科、属、种分别占总体的7.69%、43.48%和45.80%;属的种类分布较松散,植物分布于多属,属的优势现象表现的不明显;该研究区植物区系科按地理成分可划分为5种类型和4种变型,优势科均为世界广布科,其所占比例最大,占总科数的53.85%,热带分布科和温带分布科也有分布,所占比例分别为总科数的25.64%和20.51%;研究区植物区系中属按地理成分可划分为12种类型和9种变型,温带性属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占总属数的50.44%,热带成分和地中海成分有一定表现,分别占总属数的15.65%和6.96%,说明兰州南北两山种子植物区系与古地中海植物区系有一定的联系,中亚成分和东亚成分表现微弱,无中国特有科,中国特有属有1属,即文冠果属(Xanthoceras)。在南北两山种子植物种质资源分布差异的研究中发现,北山种子植物物种较南山丰富,南山种子植物密度、分盖度、生物量、株高、冠幅等生长指标整体呈现出较北山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腾格里沙漠地处亚洲中部荒漠区和草原区的过渡地带,具有较为丰富的物种组成和复杂的植物区系。运用植物区系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在开展大量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参考相关植物和标本数据库及文献,对腾格里沙漠天然种子植物区系组成、地理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腾格里沙漠植物区系位于中国西北植物地理区中间过渡带,属典型荒漠植物区系,由60科201属382种荒漠种子植物组成。其植物区系优势现象明显,区系植物趋向于集中在>10种的优势科内,优势科物种比例高达64.40%。区系植物分化程度较大,单种属和寡种属多达178属,占区系植物总属数的88.56%。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多样,植物属分布有14个分布型和9个分布变型,为中国植物属分布类型数的50.00%,其中温带成分分布属比例大,为44.78%,具有典型的温带性质;古地中海成分分布属为21.39%,对植物组成具有重要影响。植物科分布以世界分布型占优势,包含38个世界广布科,世界分布的优势科和表征科分别占到优势科和表征科总数的77.78%和40.00%,与沙漠气候严酷性相一致;热带成分涉及11个科,占区系总科数的18.33%,说明腾格里沙漠植物区系的发生具有热带亲缘性。腾格里沙漠植物区系起源古老并兼有新生进化成分,分布有原始多心皮类植物科、一定数量起源古老的孑遗成分和较多的间断分布类型,以及相当年轻和进化的科,反映出腾格里沙漠植物区系起源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5.
腾格里沙漠地处亚洲中部荒漠区和草原区的过渡地带,具有较为丰富的物种组成和复杂的植物区系。运用植物区系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在开展大量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参考相关植物和标本数据库及文献,对腾格里沙漠天然种子植物区系组成、地理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腾格里沙漠植物区系位于中国西北植物地理区中间过渡带,属典型荒漠植物区系,由60科201属382种荒漠种子植物组成。其植物区系优势现象明显,区系植物趋向于集中在10种的优势科内,优势科物种比例高达64.40%。区系植物分化程度较大,单种属和寡种属多达178属,占区系植物总属数的88.56%。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多样,植物属分布有14个分布型和9个分布变型,为中国植物属分布类型数的50.00%,其中温带成分分布属比例大,为44.78%,具有典型的温带性质;古地中海成分分布属为21.39%,对植物组成具有重要影响。植物科分布以世界分布型占优势,包含38个世界广布科,世界分布的优势科和表征科分别占到优势科和表征科总数的77.78%和40.00%,与沙漠气候严酷性相一致;热带成分涉及11个科,占区系总科数的18.33%,说明腾格里沙漠植物区系的发生具有热带亲缘性。腾格里沙漠植物区系起源古老并兼有新生进化成分,分布有原始多心皮类植物科、一定数量起源古老的孑遗成分和较多的间断分布类型,以及相当年轻和进化的科,反映出腾格里沙漠植物区系起源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重要湿地资源,根据对实地采集植物标本的鉴定整理,保护区境内共有野生种子植物430种,归属65科、250属。其中被子植物64科、249属、428种;裸子植物1科、1属、2种。优势科属的统计表明,本区种子植物一方面集中于大的科属之中,同时向少种、单种科、属分散。保护区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以温带成分占绝对优势,其中北温带分布型所占的百分比数最高,占本区种子植物区系中非世界属数的37.56%,其次是旧大陆温带分布,反映出该区系的温带性质,体现保护区植物分布与本地区的气候带相适应的结果。本区系地理成分混杂,特有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荒漠种子植物科的区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甘肃省荒漠区种子植物进行了普查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荒漠区分布有种子植物543种,隶属55科228属,主要分布于河西走廊;植物种类贫乏,部分植被表现出退化现象,为典型的温带荒漠植被;具有大科较少、小科较多的特点,优势现象十分明显,优势科10个(藜科、豆科、禾本科、菊科、十字花科、蓼科、石竹科、毛茛科、蒺藜科和柽柳科),表征科6个(麻黄科、柽柳科、胡颓子科、蒺藜科、藜科和蓼科);该区地理成分多样,包含6个分布类型,其中以世界广布成分为主,共23科,占总科、种数的41.82%和76.80%,其次为温带成分(包括热带至温带分布、亚热带至温带分布和温带分布),共有23科,占总科、种数的41.82%和19.53%,热带成分、热带至亚热带成分较少,共9科,占总科、种数的16.36%和3.67%;植物在生活型上以多年生草本、灌木为主,这些反映出植物的分布与当地气候相适应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通过3年的实地调查,查阅多个标本馆标本及相关资料,研究了蒙古高原种子植物属的组成和区系特征,以期探讨其起源与演化。结果表明:该区有种子植物115科761属4 280种,与中国植物区系相比,本区种子植物区系物种相对贫乏,特有程度较低;区域植物具有典型的温带性质,其区系地理成分复杂,联系广泛,与热带成分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植物区系优势现象不显著,以单型属和少型属为主。蒙古高原植物区系表现出强烈的旱生性和古老性。从植物区系发生角度分析,蒙古高原植物区系的起源可归结为古地中海成分、东亚成分、温带成分和本地起源。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周边野生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查阅,对成吉思汗陵周边野生种子植物区系特征、生活型和水分生态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成吉思汗陵周边有野生种子植物529种隶属260属73科,分别占内蒙古种子植物的23.96%,39.82%,62.39%,在属、种层次上多样性较贫乏;植物科属组成特点是趋向大科、大属分布,寡种科属和单种科属是植物区系主要组成成分,也是植物区系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重要来源;区系地理成分混杂,联系广泛;属的分布区类型中温带成分优势明显,泛热带分布次之;特有程度低,表现出一定的古老性;植物生活型以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占总种数的86.39%;水分生态型以中生植物为主,占总种数的62.38%。  相似文献   

10.
乌海草原化荒漠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3年实地调查结果以及大量文献资料查阅,研究乌海草原化荒漠区种子植物区系的组成和特征,以期探讨其起源与演化。结果表明:该区有种子植物72科、267属、565种,其中被子植物占总数的99.1%。大型科、寡种科属和单种属是本区系的主体,是植物区系复杂性及物种多样性的主要来源,大型科和寡种属优势明显。中型科属和单种科虽不占主体,但对植物群落的组成和植物区系的构成具有重要影响。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多样,联系广泛,温带分布和地中海-中亚分布是本区系地理成分的主要组成部分,区域植物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特有程度较低。区域植物表现出较强的旱生性和古老性,从其发生角度可以归为古地中海成分和东亚成分2大地理成分。  相似文献   

11.
退化草地改建对土壤种子库及其与植被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丽  王彦龙 《草业科学》2010,27(8):39-43
研究分析了"黑土滩"退化草地及改建后的单播和混播栽培草地土壤种子库特征及其与地上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栽培草地及对照处理中土壤种子库共由22种植物组成,单播、混播和"黑土滩"退化草地分别由13、12和21种植物组成,其中多年生杂草类占种数的比例分别为61.5%、50%和61.9%;各处理种子库组成较小,单播、混播和"黑土滩"退化草地种子库大小分别为(4 142.8±1 547.6)(、5 057.8±943.3)和(1 591.5±876.9)粒/m2。"黑土滩"退化草地植被及土壤种子库表现为较高的相似性,各处理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物种相似性较低,各处理间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相似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马雄  马永生  马怀义  马正学 《草业科学》2011,28(12):2200-2202
2008-2010年连续3年7-9月,对天祝夏玛林区的蝶类进行了研究。采集到蝶类标本2 000余号,经鉴定整理出蝶类71种及亚种,隶属8科50属。其中粉蝶科有9属20种,占总种数的28.2%,为优势类群;蛱蝶科有15属15种,占总种数的21.1%,眼蝶科13属14种,占总种数的19.7%,为次优势类群;绢蝶科1属9种,占总种数的12.7%;灰蝶科8属8种,占总种数的11.3%,为常见类群;弄蝶科2属2种,占总种数的2.8%,凤蝶科1属2种,占总种数的2.8%,蚬蝶科1属1种,占总种数的1.4%,为罕见类群。单种属有43个,占总属的86%,包含的种占总种数的61%;多种属有7个,占总属的14%,包含的种有28种,占总种数的39%;属种比值系数为0.86。结果表明,该地区蝶类以单种属为主。  相似文献   

13.
耕翻干扰对丰宁坝上孤石牧场种子库及地上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主要论述了在3种恢复方式下即自然恢复(对照)、浅耕(10 cm)、深耕(20 cm)下地下种子库和地上植被在物种组成、种子数量、物种多样性以及种子垂直分布方面的变化规律和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浅耕处理下,无论是地上还是地下多样性均有所增加,较好地促进了种子的萌发,但生物量有所下降,究其原因可能是人为的耕翻干扰增加了一、二年生草本植物所占比例的缘故;不同恢复方式对种子数量的垂直分布也有很大影响,自然恢复与一般规律相似,有78.5%的种子分布在0~10 cm,而浅耕和深耕处理分别有75.4%和54.1%分布在0~10 cm;该退耕地还处于演替的初期,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采用样方法对祁连山区大通河上游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植物群落进行调查,分析了该草地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和草地生产力。结果表明,该类草地由24科51属60多种植物组成;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加重,草地优势种由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向细叶亚菊(Ajania tenuifolia)过渡;中度退化草地的Shannon 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最高(P<0.05);随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草地总盖度降低,禾本科和莎草科优良牧草生物量显著下降(P<0.05),杂类草和毒草生物量上升,草地质量下降,生产力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5.
土壤种子库是矿区植被恢复的重要因素,其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的植被恢复潜力。本研究通过样地调查和室内萌发法对乌海新星煤矿区3种不同干扰条件下的土壤种子库及与其地表植被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新星矿区土壤种子库共有18种植物,隶属于7科16属,物种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2)新星矿区土壤种子库平均储量较小(226.51~739.17粒·m?2),并且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呈递减趋势,其90%以上的种子储藏在0?10 cm的表层土壤;3)研究区土壤种子库植物与地上植被的共有物种数少,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植物群落相似性较低;4)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大,种子库的植被恢复潜力呈现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道路周边受到中度干扰的自然植被区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而采矿周边受重度干扰的自然植被区会受到较大负面影响,其多样性以及与其他分区植物群落的相似性较小,种子密度显著降低(P<0.05)。  相似文献   

16.
以宁夏盐池县四墩子荒漠草原沙芦草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种子萌发法和地上植被调查法研究了围封对沙芦草群落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1)围封对沙芦草群落土壤种子库密度具有显著影响,围栏外土壤种子库密度为(1052±273) 粒·m-2,围栏内种子库密度为(1885±100) 粒·m-2 ,围封使土壤种子库密度增加了79.0%。围封后,一年生植物种数减少了8.2%,种子库密度却增加了44.0%;2)围栏外地上物种数28种,围栏内为32种,围封使地上植被植物种数增加了14.0%。其中多年生植物增加,一年生植物减少;3)围封后,沙芦草群落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被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均有增大趋势,但差异不显著,而其生活型功能群的多样性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4)围栏内外土壤种子库与其地上植被的Sorensen相似性系数均为中等不相似,封育样地(0.33)略低于未封育样地(0.35)。种子库之间相似性高达0.71,两个样地地上植被之间的相似性为0.62,二者均为中等相似,说明外界干扰对地上植被的影响要大于对种子库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荒漠草原区植被的恢复与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自1959年以来科学家对沙冬青属(Ammopiptauthus Cheng f.)植物在基础生物学、应用生物学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及保护实践工作。该属的2种植物蒙古沙冬青(A.mgolicus(Maxim.)Cheng f.)和新疆沙冬青(A.nanus(M.Pop.)Cheng f.)是亚洲温带荒漠罕见的常绿阔叶灌木,2种植物种子的硬实性高,需进行适当的处理并选择适宜的环境保存才能有较好的出苗率。对该属植物种子萌发期和幼苗期抗逆性研究较为广泛,但后期生长及物种遗传多样性相关研究鲜有报道。该属植物属于渐危种,濒危衰退原因主要集中在生境恶化、种子天然繁殖困难及人为干扰。因此,应加强就地保护工作,建立自然保护区,积极开展繁殖试验和引种驯化,使其作为草原化荒漠的建群物种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伊犁绢蒿荒漠不同退化阶段草地土壤种子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萌发试验研究了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lense)荒漠不同退化阶段草地土壤种子库的变化特征,以期为干旱、半干旱地区退化草地生态系统恢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伊犁绢蒿荒漠土壤种子库共有14个物种,分属8个科;从未退化阶段到重度退化阶段种子库密度由684粒·m-2下降到443粒·m-2,而在极度退化阶段种子库密度却升高至758粒·m-2;种子库在空间垂直分布上表现为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有67%的种子集中在土壤表层。种子库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在不同退化阶段之间变化不大,但均匀度指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不同退化阶段种子库间的相似性表现为随退化程度相差距离越远其土壤种子库相似性越低,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Jaccard相似性指数介于0.11~0.21之间,处于极不相似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为了更好地了解青海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科属组成、特有性、濒危状况及地理分布等特征,依据2021年9月发布的新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通过查阅对比文献和馆藏标本,梳理总结了青海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多样性。结果表明:1)相比1999年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青海省新增44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青海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3大类22科30属53种1变种,其中一级保护植物1种(发菜),二级保护植物52种1变种。3)物种数量最多的科、属分别为兰科(10种)、杓兰属(8种)。4)中国特有属1个,中国特有属+青藏高原特有属3个,中国特有物种9种,青藏高原特有物种9种,中国特有+青藏高原特有物种13种,另有青海省特有种1种(久治绿绒蒿)。5)青海省54种(含变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有18种处于易危(VU)等级,12种处于濒危(EN)等级,总计受威胁等级物种数30种,占所有物种的55.55%。6)青海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绝大多数分布在青海东南部,主要在玉树州、果洛州和海东市草原及森林生境中,与青海省植物多样性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青海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54种(含变种),绝大多数为二级保护植物;特有种类有32个,占所有物种的59.25%;受威胁物种30种;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大多数分布于青海省东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20.
利用草地改良措施探讨了禾草补播和人工草地建植对高原鼠兔种群密度的影响,以期为有害啮齿动物的植被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在高原鼠兔分布密集草地建立围栏样地50 hm2,同时在围栏内选择20 hm2样地进行垂穗披碱草补播和人工草地建植,探讨草地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对高原鼠兔种群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鼠害草地、补播草地和人工草地除物种数外,物种多样性指数(H')、植被盖度、密度、高度和地上生物量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0.01)。其中物种多样性指数表现为补播草地>鼠害草地>人工草地;植被盖度、密度、高度和地上生物量均表现为人工草地>补播草地>鼠害草地。群落中垂穗披碱草所占比重亦大不相同,鼠害草地中垂穗披碱草比重不足10%,而补播草地和人工草地群落中,垂穗披碱草比重分别达50%和90%以上。不论是总洞口数还是有效洞口数,在3种草地中都存在显著差异,总洞口数变化在35~411,其中,鼠害草地的总洞口数是补播草地的2.28倍,是垂穗披碱草草地的11.74倍;有效洞口数变化在11~188,鼠害草地是补播草地的2.26倍,是垂穗披碱草草地的17.09倍,表明垂穗披碱草群落对高原鼠兔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此外,高原鼠兔种群密度与草地植被特征间有不同的关系。无论是总洞口数还是有效洞口数与植物物种数间均无显著相关关系,与H'间则呈二次函数关系;高原鼠兔总洞口数及有效洞口数分别与植被盖度、密度、高度及地上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此结果表明,相对于鼠害严重草地,无论是补播草地,还是人工种植草地,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对鼠兔种群密度都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