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婆罗门牛是美国育成的一个适应热带、亚热带和炎热干旱地带的肉用瘤牛品种,在其育成过程中使用过的育种材料非常繁杂。1849年首次从印度引进瘤牛与当地的海福特牛进行杂交。1882年,1906年又再次引入印度瘤牛,主要是翁戈牛(Ongle)、康克来其牛(Ka...  相似文献   

2.
婆罗门牛是瘤牛的一种,是一种偏肉用的瘤牛。瘤牛原产于亚洲和非洲。和普通牛十分接近。瘤牛与普通牛可以进行杂交.其杂交后代有正常的生育能力。瘤牛因为耆甲部有呈瘤状的肌肉组织而得名。婆罗门牛属美洲瘤牛。是在美国育成的新的瘤牛品种。经逐代选择强化了肉用生产性能。婆罗门牛体格高大.头部狭长.这个牛种仍保留着印度瘤牛的特点.耳朵大而下垂、瘤峰高耸.颈垂和脐垂十分发达.前后达成一片垂皮体驱短.四肢长。婆罗门牛的毛色较为复杂.有白、灰、棕、红、黑等颜色.公牛的颈及瘤部多呈黑色。婆罗门牛的公牛体重为800~110…  相似文献   

3.
瘤牛性能耐热、耐旱、抗蜱,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特有牛种。近几十年来,世界上不少国家用它与温带品种进行杂交,育成了许多热带品种,如婆罗格斯、婆罗福特、圣格鲁迪、夏勃雷、肉牛王、邦斯玛拉、巴左娜等品种,瘤牛还参与我国了黄牛的形成,如南方黄牛肩峰高耸,就含有瘤牛较多的血液。其它如中原黄牛中的四大品种一秦川牛、南阳牛、晋南牛和鲁西牛也程度不同地含有瘤牛的血液。可见瘤牛对我国黄牛形成贡献之大。但是有关瘤牛情况介绍,以往报道不多。现将邹霞青同志译自苏联《瘤牛饲养业》中“瘤牛的外貌、体质及内部结构”,“瘤牛的生物学特性和生产性能”陆续在本刊发表,以饷读者。  相似文献   

4.
<正>(上接2019年11期《饲料与畜牧》第36页)4.2访问养牛农场,考察肉牛品种南非牲畜的良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本地品种经过驯化改良而培育的品种;二是引进外来品种的基因资源,并与当地牛杂交繁育而形成的品种。南非肉牛良种的共同特点是受胎率高、繁殖率高、产犊率高、增重速度快、牛体格健壮、胴体品质好、耐热和耐旱、抗逆性良好、草食广泛。4.2.1访问西婆罗牛养殖场西婆罗牛(SimmentalBrahman)为西门塔尔牛和婆罗门牛的杂交品种,适合饲养  相似文献   

5.
婆罗门牛(B rahm an)是全世界公认的热带亚热带肉牛品种,育成于美国炎热的沙漠、半沙漠地区,目前在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广泛分布。20世纪50年代引入澳大利亚后获得成功,使昆士兰州及北部地区的肉牛业从此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澳大利亚主要的肉牛生产基地。在澳大利亚的肉牛  相似文献   

6.
论婆罗门牛及其饲养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婆罗门牛(Brahman)原产于美国西部海湾地区,是美国于1835-1906年从印度引进的4个印度瘤牛(Indian Zebu)品种,即翁戈牛(Ongole)、康克来其牛(Kankri)、吉尔牛(Gir)、克里希那河各牛(Krishna Valley)的后代及美洲瘤牛和部分英国牛杂交培育出来的肉用瘤牛(Bos indicus)品种。1924年成立品种协会。  相似文献   

7.
新生犊牛弱犊综合征 ,在瘤牛的发病率较高 ,其它品种的肉牛和黄牛也有报道。婆罗门肉牛繁殖存活率低的问题一直是困扰饲养者的首要问题 ,而新生犊牛弱犊综合征是影响犊牛存活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所以了解和掌握这种病的发病机理和发病情况及对它的护理和治疗 ,可减少这种病的死亡率 ,对提高婆罗门牛的繁殖存活率有重大的意义。  据报道许多品种的肉牛都会有孱弱的新生犊牛 ,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弱犊患有一种“弱犊综合征”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 :新生仔畜软弱无力 ,不能自己站立、不会吮乳、体温调节能力极差等症状。有的犊牛对外界刺激反应…  相似文献   

8.
婆罗门牛的引种及改良云南黄牛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世界优良瘤牛品种--波罗门牛的品种特征、繁殖性能、生长发育特点和产肉性能,以及其主要的生物学特性和适应性,对婆罗门牛成功引种做了切实可行的研究,分析了婆罗门牛疾病发生率,公牛精液品质等。系统地研究了婆罗门牛引入我国南方特别是西南低纬度、高海拔条件下与云南本地黄牛的杂交改良效果。  相似文献   

9.
包皮炎是包皮的炎症。所有的公畜均可发生,但最常见于牛。1 婆罗门牛简介婆罗门牛是美国育成的瘤牛品种。该牛种在体貌上保留着印度瘤牛的特点,耳朵下垂而大,瘤峰高耸或有巨大的肉瘤位于颈后缘,颈垂和脐垂都十分发达,往往前后连成一大片垂皮。体格高大但狭窄,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肉牛改良的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综述国内外热带、亚热带地区肉牛研究情况的基础上,指出广大热带、亚热带地区肉牛改良首先考虑肉牛品种及其杂交后代的耐热抗蜱能力。同时指出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应推广使用婆罗门牛(Brahman)及其杂种牛。  相似文献   

11.
为我国热带亚热带的肉牛新品种(系)的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以了解其群体遗传结构及BMY牛的育成情况,选用婆罗门牛、云南黄牛其杂交后代BMY牛作为研究动物群体,对5条染色体上的7个微卫星DNA位点的遗传变异及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7个微卫星位点在3个群体中表现为高度多态性,多态信息含量在0.8362~0.5115之间。平均杂合度BMY牛最高为0.7439、云南黄牛为0.6708、婆罗门牛为0.6214。由此可见,BMY牛的育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横交固定还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2.
婆罗门牛及其杂交优势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婆罗门牛的引进、与本地黄牛杂交利用,对原种牛及其杂交牛的生产性能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婆罗门牛是适应热带、亚热带生态环境饲养的肉牛品种,其杂交牛的杂交优势明显,在生长、繁殖、产肉性能等方面表现较好,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BMY牛和婆罗门牛的毛色遗传,本文分析了BMY牛和婆罗门牛的生产资料,以期在BMY牛新品系的经济性状达到稳定遗传的同时,也达到毛色的相对固定。BMY牛和婆罗门牛的红色、黑色和灰色所占比例分别为31.55%、16.04%、14.98%和44.03%、0、11.19%。BMY牛3个毛色个体的比例占群体的62.57%,这暗示着还存在很大的选择潜力。基于毛色的遗传基础,推测BMY牛红毛和灰毛两个品系将快于黑毛品系育成。另外,我们也认为尽管毛色标志着品种的基本特征,但也不能一味强调对毛色的选种选配,而应更注重于经济性状的选择与提高。  相似文献   

14.
2019年2月27日~3月6日,中国畜牧业协会副秘书长、牛业分会秘书长刘强德在南非拜访了南非肉牛交易中心主任DavidHoward,并参观了当地的不同品种肉牛(帮司马拉牛、水牛、婆罗门牛、安格斯牛、和牛、西门塔尔牛和婆罗门杂交牛)育肥场、繁育场、南非肉牛血统鉴定站、拍卖中心、生长数据测定站等.南非农业在GDP中占比约为2.2%,从业人数占总人口5000万中的5.2%,而畜牧业是总农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南非牛存栏约为1380万头,羊存栏2000万只,大部分以粗放型放牧为主.通过南非牛业生产者100余年打造的严谨的育种体系和严格的育种机制,并凭借南非当地的气候特点和资源优势,打造了以帮司马拉牛为代表的肉牛品种,输出到澳大利亚、美国、南美洲等国家和地区.本次考察期间与南非牛业协会、活牛交易中心建立了紧密联系,牛业分会拟计划2019年8月中下旬前往南非展开出访交流并参观学习肉牛拍卖会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牛业科学》1998,24(3):67-67
意大利皮埃蒙特牛意大利皮埃蒙特牛是世界上肉用性能最好的肉牛品种,品种选育时主要注意其早熟,包括提早达到屠宰体重时的月龄,对肉质和肌肉嫩度进行重点选育,不求大型体格,体重要求适中,成年母年体重500-600kg,育成公牛15-18月体重550-600k...  相似文献   

16.
全世界对热带牛的研究要数美国和澳大利亚居领先地位.澳大利亚对热带牛的研究始于50年代初,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杂交改良及选育研究,培育出了适于热带、亚热带饲养的优良肉牛品种——贝尔蒙特红牛(Belmont Red)。近年来,对瘤牛(Bosindicus)及瘤牛杂交后代的研究又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就。瘤牛及其杂交后代,由于它们具抗蜱、抗蜱传染性血液原虫病、耐热及耐粗饲等优良特性,很多对热带牛研究的工作者们都得到一致的结论:热带  相似文献   

17.
育成牛放牧饲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无论是哪个品种的育成牛,放牧都是首选的饲养方式。在肉牛生产过程中,育成牛阶段是一个关键时期。断奶后到性成熟前的育成牛阶段,代谢旺盛,生长很快,是肉牛一生中骨骼和肌肉发育最快的时期。此时,肉牛瘤胃容积迅速扩大,消化功能不断完善,利用粗纤维的能力逐渐增强,能够较好地适应粗饲条件。同时,育成牛生命活力强,对饲养管理及环境条件的要求也比较粗放,最适宜放牧饲养。无论是哪个品种的育成牛,放牧都是首选的饲养方式。养牛场应根据当地青绿饲料的特点,对育成牛进行群体放牧饲养。  相似文献   

18.
云南高峰牛,为云南瘤牛在德宏州辖区内称呼。云南瘤牛是我国黄牛属中一个珍贵的畜种资源,由于瘤牛具有耐湿热、抗蜱能力和抗某些疾病的能力,为近代世界开展黄牛改良中成为欧美各国改良乳牛或肉用牛的重要遗传资源。本文认为不论是物种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还是通过开发利用造福于社会,都应该注重云南高峰牛品种资源的保护,并以此提出了在德宏州瘤牛集中产区建立与健全保种基地,采取有效措施,有计划地进行选育提高,进一步开展对云南高峰牛形状及开发利用的研究,为其数量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BMY牛简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BMY牛是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原云南省肉牛和牧草研究中心)从数十种不同肉牛杂交品种组合模式中筛选出来的、能适应云南(甚至中国南方)热带、亚热带气候的三元杂交组合品种,经过20余年的横交固定和选育后,该品种已具有优良肉牛的品种特征.其血液组成:1/2婆罗门+1/2墨累灰+1/2云南黄牛.  相似文献   

20.
作者经对婆闽牛的体表面积、汁腺数量与体积,耐热系数的测定等研究表明,婆闽牛体表面积大,利于散热;汗腺数量与体积比闽南黄牛增加33.3%和30.O%;婆闽牛耐热系数为83,闽南黄牛仅为76,在高温(36℃)曝晒下,仍能在牧地上照常采食,无畏热表现,说明婆闽牛比闽南牛更为耐热,能更好地适应热带、亚热带生态条件。作者等引用美国肉用型瘤牛婆罗门品种(Brahman)与闽南黄牛杂交,获得杂种一代牛,简称婆闽牛,分布于我省闽南一带及福清、连江等县。福建省地处中和南亚热带,除山地和部分海拔较高的丘陵地区外,大部分地区年均气温多在17-22℃之间,夏长而热,全年气温达22℃以上的有150-180天,部分地区极端最高气温达37-41℃。鉴此,我们确定选择婆罗门品种作为改良闽南黄牛的父本进行试验,结果取得满意的效果(邹霞青等1987、1989)。现仅就婆闽牛的耐热性能观察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