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草木樨是抗旱、耐瘠、培肥改土效果好的豆科旱地绿肥。为了更合理地利用草木樨,我们对其腐解特点与培肥改土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现与绿豆作对比,小结如  相似文献   

2.
草木樨是一种耐荫,耐冷凉、耐盐碱的豆科植物,既是饲料作物又是良好的绿肥品种. 我县60年代开始试种草木樨,70年代示范种植,先后进行了飞机播种、人工漫撒播种及机械栽种.1991年在我县龙安桥镇建立种子繁殖基地,现已初具规模.一般每hm2产鲜草15000~20000kg,每hm2收获种子750~1500kg,故要种植草木樨应从以下繁殖栽培技术着手.  相似文献   

3.
耐旱耐瘠的先锋牧草 草木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草木樨最早被当作药用与香料。美国1930年开始重视,现已成为美国北部及加拿大的重要牧草。草木樨在东北、西北、华北等地有悠久的栽培历史。目前主要分布在辽宁、陕西、甘肃、山西和内蒙古等地。 草木樨适应性很强,耐旱、耐瘠、耐寒、耐盐碱,既能作牧草、绿肥,又能保持水土,防风挡沙,同时还是蜜源植物,故俗称”宝贝草”。本篇主要介绍我国栽培较广的白花草木樨,又名白香草木樨、白甜车轴草。  相似文献   

4.
草木樨的栽培及利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木樨在内蒙古的栽培历史悠久,适应性很强,耐旱、耐瘠、耐寒、耐盐碱,既能作牧草、绿肥,又能保持水土,防风挡沙,同时还是蜜源植物,俗称"宝贝草".  相似文献   

5.
绿肥与粮食作物的复种试验是从1963年正式进行的。试验是在本院的沙土地上进行的,土质较瘠薄。选用了耐寒、生长快、种子小的草木樨作绿肥,粮食作物选用生育期短的早熟品种“华农二号”,“白鹤”玉米作对照。草木樨在3月25日~4月5日播种,6月25日~7月3日翻压,玉米在6月26日~7月5日播  相似文献   

6.
阜新县化石戈公社下平家沟生产队,过去土质瘠薄,地多人少,经营粗放,生产水平低。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十多年来他们狠抓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大搞科学实验,认真总结经验,摸索出了一条改变本地生产面貌的路子。这就是大种草木樨绿肥,用地养地并举,实行粮草轮作。这个队从1956年开始引种草木樨绿肥。经过几年的试种实践,看清了草木樨绿肥的养地增产效果。于1963  相似文献   

7.
一、试验目的草木樨是一种抗旱,耐瘠、发育快,青草量高含氮量丰富的豆科作物。作为麦田绿肥,其播种期与翻压的时期、方法均有待于研究;其肥效尤须肯定。这个试验的目的即在于此。  相似文献   

8.
绿肥(green manure)是利用栽培或野生的绿色植物体作肥料,是一种养分完全的生物肥源。专门栽培做绿肥用的作物称之为绿肥作物(green manure crop)。绿肥还具有培肥改土、作饲料、水土保持和荒坡废地修复等多种功能。如豆科的绿豆、蚕豆、草木樨、田菁、苜蓿、苕子等。非豆科绿肥有黑麦草、荞麦、肥田萝卜、满江红、水葫芦、水花生等。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由于棉花长期连作带来的种种弊端,主要通过在连作棉田上进行春小麦复播绿肥(草木樨、油菜、油葵、大豆)试验,研究各种绿肥生物量,养分含量及其绿肥翻压后对棉田土壤有机质,速效养分的影响,来筛选出适应棉田轮作倒茬的最佳绿肥种类.研究结果表明:4种绿肥中草木樨的生物量最高;4种绿肥翻压后对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均有一定的影响,其中草木樨、大豆翻压后土壤有机质分别提高了8.58%,1.01%;4种绿肥翻压后土壤速效氮提高了0.30~5.96%,除大豆外,其他3个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含量平均是对照的1.08倍;研究发现油葵、油菜的富钾作用较为突出.4个处理中春小麦复播草木樨是相对较好的一组轮作作物.  相似文献   

10.
绿肥种植模式对连作棉田土壤肥力及棉花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7-2008年在连作棉田进行2种不同种植模式(春麦复播绿肥、直播绿肥)的绿肥翻压试验,研究绿肥翻压后对棉田土壤肥力及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均能提高土壤的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而且沙打旺、油葵绿肥对土壤有较强的富磷和富钾作用;复播绿肥草木樨、油葵、大豆,直播绿肥沙打旺都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除毛苕子外各处理均增加了土壤速效氮含量。此外,各种绿肥茬口均能提高连作棉田的棉花产量,其中春麦复播草木樨茬口的棉花增产最高达48.8%,其次是直播绿肥沙打旺茬口的棉花增产36.1%。建议长期连作棉田的倒茬应优先选择小麦复播草木樨种植方式,单作可选沙打旺直播绿肥作为棉花前茬。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翻压绿肥对黑龙江烟草田间生长状态的影响,研究4种绿肥翻压后对烟草农艺性状、光合作用、根系生长发育、叶片SPAD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翻压绿肥草木樨和紫花苜蓿可以促进烟叶生长;翻压紫花苜蓿、小麦和草木樨可显著促进烟叶田间光合作用;翻压绿肥紫花苜蓿、草木樨和小麦处理对增加烟株根系长度、直径、体积和侧根数有显著影响;翻压绿肥对烟草中下部叶片SPAD值有显著影响,对上部叶片无明显影响;紫花苜蓿、小麦和草木樨处理可显著降低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促进烟叶成熟落黄,改善烟株田间成熟度。总的来看,在黑龙江烟区进行翻压草木樨和小麦可以改善烟草田间生长状态。  相似文献   

12.
草木樨有白花和黄花两种.东北各地均有野生。一般白花种的茎叶产量和根残物比黄花种高.耐瘠性和适应性则以黄花种更强。我省中西部地区有白花佳木斯草木樨品种.为吉林省农科院畜牧所系统选育的优良栽培品种。作为牧草、绿肥和水土保持植物在生产上应用很广。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不同绿肥在华北地区的越冬性及生长情况。结果表明:不同绿肥越冬性有显著差异,冬油菜越冬成活率最高,紫花苜蓿次之,剩余3种冬绿肥(二月兰、毛苕子、草木樨)较低;植被覆盖有助于减少土壤水土流失,冬油菜对土地的覆盖能力最强,紫花苜蓿和二月兰次之,毛苕子和草木樨最差;生物量调查结果表明,冬油菜的地上部生物量最大,紫花苜蓿和二月兰次之,毛苕子和草木樨最低。研究结果为绿肥在华北地区旱田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棉秆还田是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麦盖提县每年种植养地作物苜蓿和麦田套种草木樨绿肥约占耕地面积的18.18%.90年代末以来,棉花播种面积扩大到耕地面积的69.01%,而养地作物特别是苜蓿和草木樨绿肥面积逐年减少到耕地面积的3.5%左右.为了培肥地力,实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开展了棉秆还田培肥地力的试验、示范和推广.  相似文献   

15.
在草甸白浆土上对草木樨、秣食豆、黑麦草根茬的培肥增产效应进行了5年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强大的绿肥根系,能够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后作物产量。以5年粮豆总产量计,粮草轮作的产量较之粮豆轮作的产量相等或略低;但在粮草轮作中,绿肥地多收鲜草(饲料)1350~1500公斤/亩;总效益高于粮豆轮作。把绿肥全部翻压作肥料同只用绿肥根茬还田的对比中,后者的效益大于前者。  相似文献   

16.
<正> 草木樨是我省一种比较好的豆科绿肥植物。种子细小,播种时用种量少,生长期间固氮能力强,植株体内氮素含量很高,据我所化验室多年来的分析结果:掩青时一般地上部鲜草含氮量为0.58—0.70%。与其它夏绿肥相比,以干重计算:每1000斤草木樨干草平均含氮素27.7斤,太阳麻平均有26.8斤,田菁24.8斤,绿豆平均只含17.5斤,从氮素含量来看,草木樨可以称为夏绿肥之“王”。  相似文献   

17.
在草甸白浆土上对草木樨、秣食豆、黑麦草根茬的培肥增产效应进行了5年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强大的绿肥根系能够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后作物产量。以5年粮豆总产量计,粮草轮作的产量较之粮豆轮作相等或略低。但在粮草轮作中,绿肥地多收鲜草(饲料)1350~1500kg/亩,总效益高于粮豆轮作。在绿肥全部翻压作肥料同只以绿肥根茬还田的对比中。后者的效益大于前者。  相似文献   

18.
绿肥养分吸收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盆栽种植草木樨、沙打旺、毛苕子、油菜和油葵试验,研究比较5种绿肥在翻压期的养分积累量,分析草木樨和沙打旺养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豆科植物草木樨、沙打旺和毛苕子具有固氮作用,氮素吸收能力较强,而油菜和油葵在钾素上表现出其吸收高效性,油菜可以活化土壤磷素,对磷素具有较强的富集作用;总的养分积累量表现出:草木樨>油葵>沙打旺>毛苕子>油菜.草木樨和沙打旺适宜翻压期分别为90 d和85 d.  相似文献   

19.
草木樨是一种良好的绿肥作物。我国西北地区很早就开始种植。一九五六年我省西部地区开始试种。经过多年实践证明,在我省西北部地多人少、土质瘠薄地区,草木樨绿肥有极显著地肥田增产效果,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现将几年来我们在阜新等地的试验和调查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0.
阜新地区在六十年代初期开始推广草木樨绿肥。当时有化石戈公社魏家沟、王府公社五间房等种绿肥促增产的典型,并总结出种草木樨具有肥田增产,控制水土流失、解决“三料”(肥料、饲料、燃料),发展养蜂等许多用途。在政府的号召和农业技术部门的大力推广下,阜新县绿肥种植面积最多年份达到61万亩,对肥田增产起了重要作用。但是,绿肥的发展并不象人们所希望的那么快,有时甚至停滞不前,时起时落。总结起来有如下几方面经验。一、绿肥生产中值得注意的现象第一、绿肥在轮荒地上或低产田块种植较多,在固耕田上或高产田块种植较少。粮食亩产在250斤以上的地块几乎没有种绿肥的。究其原因,就是农民计算种植绿肥经济效益如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