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可持续发展农业土地利用是社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可持续发展农业土地利用的评价有利于指导这一战略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土地利用包括农业土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农业土地永续利用两个方面。研究可持续发展农业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农业土地永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这些指标具有动态性,地域性,服装又服从于社会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相似文献   

2.
土地利用协调度不仅综合反映当前土地开发的质量,也是衡量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基于协同论思想,建立了土地利用系统中土地-经济、土地-社会和土地-环境3个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协调度、协调发展度模型,定量测算了伊犁河谷各县市的土地利用子系统的协调度与协调发展度,并对河谷地区各县市土地利用子系统的协调发展特征与空间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河谷地区土地利用系统协调度与县域经济水平基本呈现正相关关系;土地利用协调性呈现东西分异特征;各县市协调发展度普遍偏低,土地利用系统处于低水平发展。最后针对各县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切实的政策建议,以期推动河谷地区土地以及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技术的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建立分宜县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应用AHP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构建分宜县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模型。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的支持下,对分宜县土地利用效益影响因子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识别和分析,并对分宜县土地利用效益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分宜县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水平适中,县域中东部为土地利用效益最高地区,其次为县中西和中南部,最差的地域为县东北部和西南部,在空间分布上基本符合县域生态经济的基本规律。最后,依据各区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及土地利用方式等特点提出相应的土地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4.
青海湖地区土地持续利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生态、社会、经济本体层面的统一性和机制层面的错综性, 综合多种方法, 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 遵从实践性、综合性等原则, 从生产性、保护性、稳定性、经济活力、社会可接受性、安全性层面对青海湖地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 从土地生产性层面看, 青海湖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处于持续利用的起始阶段, 且区域间存在空间差异; 从土地保护性层面看, 不同指标反映的土地资源持续利用阶段存在差异; 从稳定性层面看, 区域土地利用处于可持续利用的初级阶段, 且种植业土地稳定性比畜牧业低; 从经济活力层面看, 土地利用经济活力不够, 处于不可持续阶段; 从社会可接受性层面看, 土地利用处于可持续利用的起始阶段; 从安全性层面看, 区域土地利用处于不可持续利用状态.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及对策, 为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管理策略与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为少数民族地区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牧区)建设提供相关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5.
西藏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土地多功能利用是西藏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及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是其基础工作。该文系统地研究了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方法,测度了1990年、2000年、2010年西藏土地利用多功能状态及期间变化。研究表明,1990-2010年西藏土地利用总功能缓慢提高,多功能协调性逐步提升;土地利用由单一功能逐渐向多功能转变,重心由生产功能转变为经济功能;生产功能及社会功能由低度持续提高至中度持续水平,经济功能呈提高态势且维持低度持续水平,生态功能由高度持续退化至中度持续水平。为扩大土地利用多功能整体效应并提高土地利用多功能协调性,稳定生产功能、加快提高经济功能、重点遏制生态功能退化、逐步提高社会功能是西藏今后的土地利用方向。  相似文献   

6.
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采用地租理论、土地报酬规律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经济理论,分析了合肥市的社会经济概况、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构建了合肥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2)对合肥市2005-2012年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上较低,总体上是呈现出上升的趋势。(3)提出了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土地集约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7.
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景观生态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支撑,以景观格局分析为技术手段,以重庆市江津区为个案,从景观功效性、景观受胁度与景观稳定性3方面构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景观生态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极差标准化处理法、权重加权法等对研究区进行土地可持续利用景观生态评价。结果表明:根据土地利用可持续程度,可把研究区划分为土地利用强持续区、准持续区和非持续区。并依据各区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及景观格局等特点提出土地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8.
喀斯特地区县域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贵州省绥阳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土地供需矛盾、土地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以绥阳县15个乡镇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数据为依据,建立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定量的评价方法,对绥阳县各乡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绥阳县各乡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大都处于适度利用水平;其中,土地利用效益和土地投入水平是制约各乡镇集约利用水平的重要因子;(2)绥阳县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阶梯差异,从东向西逐步降低的特征;(3)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低主要受地形地貌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集约度的高低与地形地貌、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农业开发区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结构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农业开发区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包含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等多种要素,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系统的动态发展,把握系统要素的结构层次和互动效应是进行农业开发区可持续土地利用研究、建立相应评价指标体系的前提和基础。该文应用解释结构模型法(ISM法),以济南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例,在构建农业开发区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布尔运算和可达矩阵的分解,得出相应的结构矩阵和递阶结构模型图,并初步探讨了该结构模型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面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该结构模型图能够清晰地反映出土地利用系统各要素的空间递阶关系,为划分研究对象,建立济南农业开发区可持续土地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物元模型的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动态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寻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动态变化情况,以山西省晋城市为研究区,从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三个维度上构建了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与物元模型相结合,对区域自2006年以来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进行了动态评价。结果表明:2006—2013年,晋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得到了稳步的提升,同时土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也都分别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但同时也存在着土壤污染问题没有有效解决以及区域土地发挥的社会公平保障效应较低的问题,研究结果可为资源型城市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以及促进土地更好地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服务提供科学的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