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005年以来,我国乡村进入迅速发展并逐步转型阶段,为明确重庆市乡村发展阶段、划分乡村转型发展类型、刻画乡村转型空间格局,通过建立乡村发展水平评价和转型类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自然断裂法、系统聚类法等方法,将重庆市乡村聚类为6个乡村转型综合类型区.结果显示,2004-2015年重庆市总体乡村发展差异明显,两极化较严重,但统筹城乡等措施已初见成效,乡村自身发展动力得到明显增长;类型区呈现出一定空间分异规律:乡村发展水平由都市区至"两翼"地区逐步降低,都市区外围区县发展迅速;转型类型由距都市区向外呈圈层结构,由近及远表现为"以城带乡-城乡协调-以城带乡转型".并针对不同类型区分析其发展特征和转型路径,提出乡村发展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成渝经济区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时空特征及其演变规律,本文基于成渝经济区44个城市2005-2014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相对发展率、泰尔熵指数、变差系数、空间自相关等方法进行探讨.研究表明:(1)研究区城市土地经济密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在区域空间格局上形成了主要聚集区,地区差异明显;(2)研究区城市土地经济密度总体差异呈波动性减小的趋势;(3)研究区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区域发展速度极化现象明显,相对发展速度随经济的发展出现分异;(4)研究区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全局空间聚集性不显著,但成都城市群、重庆城市群、三峡生态经济区的"万州—开州—云阳"城市群有集聚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基于PILE四维视角的重庆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重庆市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结合新型城镇化内涵,运用人口发展-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生态环境(PILE)四维分析框架和相关计量模型对2001-2014年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01-2014年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绩效由0.071 5上升到0.981 1,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共经历低级水平-中级水平-良好水平3个阶段;(2)人口发展、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度呈上升趋势,逐步达到可持续均衡发展的良好状态;(3)构建具有五大功能区特色的差异化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即都市功能核心区IE主导型模式、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IP主导型模式、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EI主导型模式.  相似文献   

4.
物流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耦合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借用"驱动力-压力-状态-响应"(DPSR)模型,建立了物流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系统的耦合指标体系,并采用耦合度模型的计算方法,对15年间重庆市及其38个区县的物流发展系统与新型城镇化系统的耦合度进行时-空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流业发展对新型城镇化支撑作用日益明显;重庆市新型城镇化与物流系统总体上经历了低水平的耦合阶段、拮抗阶段、磨合阶段3个阶段;重庆市38个区县的耦合度在空间上差异十分显著,并与工业发展程度相关联.  相似文献   

5.
三峡库区万州热岛演变与城市形态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三峡库区万州城市热岛演变规律及其与城市形态格局的关系.利用1996-2014年夏季Landsat TM/ETM+/OLI_TIRS系列遥感影像来反演万州地表温度,研究其热岛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提出组团式热岛重心扩散模式;同时提取万州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类型,量化热岛效应与城市形态布局的关系,指出应提倡城市组团式的发展方式,完善各组团内的各种基础设施,减少不必要的通勤,从而最终达到降低热岛效应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基于宗教地理学相关理论,以青海省清真寺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对青海省伊斯兰教清真寺文化传播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青海省清真寺的数量随时间的增长呈波动上升趋势,按增长曲线特征可分为4个阶段:元明时期的缓慢增长阶段、清代的波动增长阶段、民国时期的平稳增长阶段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跌宕发展阶段;(2)随历史的演进,清真寺重心迁移幅度不大,其重心移动距离呈不断减小的趋势,移动方向呈东南-西北-西南移动趋势;(3)清真寺在青海东部形成"单核集聚"且呈"辐射型"传播发展模式,其分布高度集聚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4个县内,即全省70%的清真寺分布在青海1.4%的地区;(4)清真寺的分布保持高度自相关,聚集程度呈波动变化,其中,青海东部的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为稳定清真寺高密度聚集区,西南、西北部分县(市)为不稳定清真寺低密度聚集区,低-低集聚类型呈"片状"分布.  相似文献   

7.
成都市水资源生态足迹及承载力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对成都市2000-2015年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成都市历年水资源生态足迹值在2000-2012年呈上升趋势,受成都市节水政策和产业转型影响,2013年相对降低,2014年和2015年趋于平缓;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0.952,旱情灾害影响成都市生态承载力水平,2006年与2009年的干旱使成都市水资源产生生态赤字;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值逐年下降,成都市水资源利用效率16年间增长6.8倍.成都市各区县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分布不均且在2013-2015年变化较大,成都市规划发展的工业城市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值高,各区县处于人均水资源生态盈余状态,但数值逐年下降,水生态安全保障降低.改变产业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增强水利设施对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是成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以重庆区县为研究单元,选取综合指标,借助arcgis9.3、geoda10.0软件,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重庆区县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总体空间分异特征呈现出"一圈"高,"两翼"低的态势,"一圈"、"两翼"内部分别形成了圈层与单中心发展格局.2000-2010年重庆区县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空间集聚显著,但总体的空间差异逐渐减小;Moran散点图显示位于一、三象限区县数量较多,表明呈现空间异质性区县数量不多,空间分布不均衡;期间部分县域集聚类型发生变化,但"高高"、"低低"县域分布的总体格局并未发生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9.
以重庆市38个区县的面板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信息熵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重庆市2004-2013年期间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以及土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发现:(1)2004-2013年重庆市的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总体呈"平稳-下降-平稳"的变化趋势,空间上信息熵值由主城片区向两翼递减,各片区的发展方向不同是导致其空间分异主要原因.(2)2004-2013年重庆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微弱的递减趋势,技术效率的下降是其主要原因,各片区的全要素生产率表现出鲜明的空间分异特征,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以及经济发展的局限等问题是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各片区出现的问题不能"一刀切",需区别对待技术进步、土地配置效率以及集约利用等因素对于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00-2011年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分析了重庆市植被覆盖的空间特征和变化规律,并结合气象数据分别从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上分析了植被覆盖变化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1年,重庆市植被覆盖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冬、春、秋季植被覆盖增长较明显;(2)从空间变化趋势上看,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植被覆盖增加明显,而主城9区以及区县的中心城镇地区植被覆盖减少;(3)重庆市NDVI与温度的相关性大于与降水的相关性,在空间上年均NDVI与年均降水和温度正、负相关性并存,显著正相关区域大于显著负相关的区域,但大部分地区的相关性并不显著;(4)温度和降水对植被生长均具有一定的时滞效应,其中降水的时滞效应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1.
旅游扶贫重点村是我国开展旅游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集中体现.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扶贫重点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及相关性分析探讨旅游扶贫重点村的空间异质性,并从自然及人文层面剖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旅游扶贫重点村空间格局呈现集聚分布类型,地理空间集中性较强,区域间单元分布呈现出"北多南少、西密东稀"等特征,空间分布不均衡性突出;旅游扶贫重点村空间密度差异较大,分布密度呈现"桂西集中连片,桂东桂北多中心"的格局;旅游扶贫重点村的空间自相关性显著,且冷热分布不均衡,呈现出"北热南冷""大部分冷、局部热"的格局态势,空间分异主要是以冷点区和次冷点区偏多;旅游扶贫重点村的空间分异特征受到地形、水文状况、资源禀赋、交通区位、客源市场、政策环境等多因素的综合影响.进而提出助推旅游扶贫重点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渝东南既是我国连片特困地区,又是旅游资源富集区,现为重庆市生态保护发展区.区内具有旅游资源优势,近年来逐步改善的交通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区内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要机遇,但对比分析整个渝东南地区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得出该地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经济总量小、对外开放程度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城市化率偏低、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扶贫进程缓慢的结论.分区县来看,除了武隆地区完成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其他地区仍依靠重工业经济支撑,并未发挥出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优势.基于此,从扶贫旅游开发、产业结构调整、人才培育三个层面提出发展思路,以促进渝东南民族地区更好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重庆市巴南区2009年、2013年、2016年3期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矢量数据,按照"生产-生态-生活"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采用土地利用功能转移矩阵、重心转移、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用地功能变化类型生态贡献率等研究方法对巴南区2009-2016年土地利用功能结构转型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生态环境响应等问题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2009-2016年间巴南区土地利用功能结构转型以农业生产用地、林业生态用地、农村生活用地、草地生态用地向城镇生活用地、工矿生产用地、服务以及其他生产用地转化为主;(2)各功能用地重心在2009-2013年转移幅度相对较小,2013-2016年转移幅度相对较大;城镇生活用地重心一直沿西南方转移,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逐渐减小,其余各功能用地均先向东北再向西南转移,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先增大后减小;(3)农村生活用地复垦为农业生产用地、农业生产用地转化为湿地生态用地、农业生产用地退耕还林是巴南区生态环境改善的主导因素,林业生态用地、农业生产用地转换为城市生活用地是巴南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4.
重庆市璧山区城乡建设用地与人口时空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地与人口的城镇化失调已久,厘清内在的变化机理,是协调人地结构矛盾的迫切需求.本文以重庆市璧山区为例,采用增长弹性系数法,利用2004-2014年的城乡建设用地和人口数据,分析二者的关系演变轨迹.研究结果表明:1)城镇建设用地增长率182.5%,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率4.12%,二者增减幅度差距大;2)城镇人地增长弹性系数为1.81,城镇建设用地增长快于人口增加,有土地城镇化倾向,且城镇化发展存在区域不平衡;3)农村人地增长弹性系数为0.17,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慢于农村人口的析出;4)城镇人地关系与农村人地关系变化剧烈的地区分布存在一致性,形成以璧山主城为中心的向相邻街镇震荡的环形格局.农村建设用地的增减决定了农村人地关系是否协调,应加强对农村闲置宅基地的整治.另外,应促进农村人口城镇化,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度.  相似文献   

15.
基于 Mann-kendall法的嘉陵江流域降水量时空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嘉陵江流域11个气象站点经过处理的1961-2015年月降水量数据资料,以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方法为主,分析嘉陵江流域降水量时空分布特征,为其水资源检测、评估和防治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和基础.结果表明:(1)嘉陵江流域近55年年均降水量为977.7mm,整体上呈现出下降的趋势(Z=-0.56),且存在多个突变点;(2)降水量在春季和秋季均呈减小幅度,秋季最为明显(Z=-1.35),且主要集中在夏季,约占全年降水量的48.3%;(3)年均降水量空间分布总体表现为自东南向西北地区逐渐减少.遂宁地区降水量春季减小幅度最大(Z=-1.86),夏季上升最为明显(Z=2.49),秋季除武都地区增加(Z=0.21),其余地区均呈减小趋势,冬季巴中地区降水量上升幅度最大(Z=1.00).研究降水量的变化,预测和防治流域内旱涝和泥石流等气象灾害的发生,并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前,关于农户生计策略的研究,国内学者大多是根据经济收入来源来划分农户生计策略(即农户类型),忽视了农户的生计活动.基于此,本文以重庆市5个区县24个村为例,采用两步聚类法客观定量划分农户类型.研究结果表明,与根据收入来源划分农户类型的传统方法相比,采用两步聚类法既能反映出农户生计的非农化,也能反映出农户生计的兼业化.论文最后针对不同类型的农户,提出了改善生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绩效评价是扶贫成效的重要支撑,但从时空双维度对典型旅游扶贫试点地进行评价的研究较少。因此选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全域旅游发展现状评分、恩格尔系数等16项指标,构建张家界旅游扶贫绩效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收集2012、2014和2016年张家界市两区两县统计数据,运用线性加权综合法对张家界旅游扶贫绩效进行动态评价。结果表明:在时间维度演进上,张家界市3 a旅游扶贫绩效值分别为0.095 6、0.257 4和0.622 0,呈总体上升趋势;在空间维度演进上,张家界有3个区县旅游扶贫绩效评价值大于0.5,整体水平较高但区域间差异较大;最后根据影响因子的分值差异和地区发展实际,提出了张家界旅游扶贫绩效持续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选取34个景点、13个气象要素,建立34×13的时间空间原始矩阵场,进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计算各要素对旅游环境气候的影响贡献特征值,确立评价旅游气候资源的显著要素;采用模糊数学分析方法计算各要素的旅游适宜度,根据旅游气候适宜度,分析铜仁市旅游气候资源;引入特吉旺生态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方法,对各旅游景点气候舒适度指数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铜仁市境内气象要素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构成了铜仁市特殊的立体气候资源,为境内生物的多样性提供了气候保障,也为铜仁生态旅游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气候资源;影响铜仁市旅游环境气候的显著要素主要有多年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多年平均、极端最低气温多年平均、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相对湿度多年平均、多年平均风速、多年平均气压、多年平均日照时数等8个气候因子,8个气候因子综合适宜度除800 m海拔以上的景点在0.9以下外,其他均在0.9以上,800 ~2 300 m海拔的景点旅游气候适宜度在0.7 ~0.8,说明铜仁市大部区县适合发展旅游产业,但因季节的变化,对旅游活动的开展有一定的选择限制;铜仁市各旅游景点的气候舒适度指数主要有-2(稍冷)、-1(凉)、0(舒适)、+1(暖)、+2b(闷热)5种类型,适宜的舒适度指数主要分布于3~11月;铜仁市各地均在适宜旅游气候环境内,约80%具有最优的旅游气候资源,有5%具有次优旅游气候资源,其余15%具备适宜旅游气候资源.  相似文献   

19.
2010年重庆市提出"建设大仙女山旅游区"的战略部署,但实际推进并不理想.为寻求旅游合作的突破口,推进旅游景区合作的实质开展,借鉴IPA分析原理,提出并利用IWF分析方法,对大仙女山景区联合的重要性、意愿度和可行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旅游规划、旅游环线公路、精品旅游线路、旅游品牌"等方面的合作行为较易达成,"联合营销、信息互通共享"方面的合作阻力主要来自于各方的合作意愿,"开通旅游环线巴士"受限于客观条件,"建立旅游网站、消除旅游服务障碍"等合作的重要性不突出,"成立景区管委会、制定利益分配机制"等暂不具备合作的可能性.认为推进大仙女旅游区的联合,应发挥3个区县地方政府的作用,以完善旅游交通环线为突破口,求同存异谋发展,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形成积极的合作行为.  相似文献   

20.
张静  刘雪 《甘肃农业》2023,(10):81-84
结合甘肃省和陇南市2010—2021年11年间乡村旅游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统计数据,应用H指数法和综合区位熵,测算陇南市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在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增长变化趋势,结果显示:陇南市乡村旅游产业集聚程度在逐年降低,产业集群呈扩散趋势,而且从下降趋势还可看出,在2010—2016年7年间陇南市乡村旅游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各区县乡村旅游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陇南市的旅游村、旅游休闲场地均略低于全省平均值,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不足,区位优势不显著,最后分析了其时空演进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