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浚单20不同密度群体冠层微生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90000、75000、60000株/hm~2种植密度条件下,研究了浚单20吐丝期、灌浆期群体冠层的微生境变化及叶斑病发生情况.结果表明,在吐丝期,冠层上层风速与种植密度呈负相关,且大于中、下层风速;在灌浆期,中、下层风速不同种植密度间差异不明显.在玉米不同生育时期,不同种植密度群体的上层光照强度差异均不显著,但中、下层尤其是中层穗位处的光照强度差异较大,表现为光照强度与种植密度呈负相关.在吐丝期,上层的温度表现为高、中密度大于低密度,在灌浆期不同种植密度间差异不明显,中层和下层的温度在吐丝期和灌浆期午后13:00左右时低密度高于中、高密度.群体湿度与种植密度呈正相关,且下层湿度依次高于中层和上层.玉米叶斑病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加重.结合产量分析表明,浚单20种植密度以75000株/hm~2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2.
大豆产量空间分布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11  
南方地区现有品种(系)间产量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产量在群体冠层中主要分布于上层、中层和主茎,但品种(系)间有相当大的变异。根据上、中层和主茎产量百分率可把品种(系)的产量空间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分为上层型、均匀型和中层型,在水平方向上分为主茎型、并重型和分枝型,共组合成9种空间分布类型。垂直分布的均匀型和水平分布的主茎型和并重型是高产的空间分布类型。  相似文献   

3.
大豆不同群体叶面积与光强垂直分布初步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亚有限类型和无限类型大豆品种(品系)叶面积指数(LAI)在结荚期均达到最大值,至鼓粒期亚有限类型回落明显,无限类型仍维持较高值。结荚或鼓粒期LAI分布为下层比例最低,亚有限类型上层比例大、无限类型中层比例大。开花期光照分布主要集中于上层、中层较弱、下层更弱,亚有限类型冠层上部光强低于无限类型。按叶片自然生长姿态将冠层分成上、中、下三部分,LAI累加值自上而下递增,冠层中光分布依次衰减。叶面积大小是  相似文献   

4.
研究结果表明:大豆产量空间分布与结荚期的叶干重和鼓粒期叶面积分布均表现一致;与品种结荚习性类型有关,一般上层型品系多为有限型,均匀型和中层型品系多为亚有限型;而结荚株高、结荚高度及主茎分枝数很大程度上影响品种的产量空间分布特性,有相对较高产量的均匀型和中层型品系与上层型品系相比,具有显著高的株高和低的结荚高度和结荚节位。源库在空间的对应和相互协调是不同产量空间分布类型形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甘蔗不同基因型伸长盛期冠层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4个甘蔗基因型伸长盛期冠层特征和产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甘蔗不同基因型的冠层特征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蔗茎产量与叶面积指数呈不显著负相关,与辐射透过系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平均叶倾角和平均消光系数呈负相关;消光系数与叶面积指数呈不显著负相关,与平均叶倾角、辐射透过系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从甘蔗群体的受光能力和群体内光分布看,桂糖94—119、粤农91—600,赣南95—108群体结构合理,产量高。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机采种植模式下不同水平减施氮肥后增施叶面肥对棉花花铃期冠层光分布、叶面积指数及与产量的影响,旱碱地条件下,设置0(CK)、60(N1)、90(N2)、120(N3)、150(N4)、180(N5,当地常规施氮量)、225 kg·hm-2 (N6)7个施氮水平,其中N1~N4喷施叶面肥4次,测定花铃期群体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LAI)、冠层光分布和籽棉产量。结果表明:与当地常规施氮量相比,减施(60~150 kg·hm-2)氮肥后,棉花花铃期叶面积指数降低0.7%~5.5%,冠层光总截获率降低0.2~1.7百分点,冠层光透射率升高0.2~0.8百分点;各减施氮肥处理群体叶面积指数与冠层上层叶片的光截获率均呈显著正相关,与下层叶片的光截获率则呈负相关;籽棉产量随施氮量的减少而降低,二者有较高的相关性(R2=0.990 5)。减氮(90~150 kg·hm-2)增施叶面肥处理的LAI、冠层光总截获率、光透射率、冠层上下层叶片光截获率以及籽棉产量与当地常规施氮量180 kg·hm-2处理差异均不显著。综上,旱碱地机采模式棉田增施叶面肥,对减施氮肥棉花花铃期冠层光分布、叶面积指数及籽棉产量有一定补偿作用。  相似文献   

7.
高纬度地区玉米各层叶片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经1987~1990年在不同施肥量不同密度不同品种情况下的研究,在高纬度寒冷的黑龙江省边远低湿地区,明确了玉米各层叶片功能顺序是:上层叶>中层叶>下层叶,产量与叶面积呈高度正相关,并服从上述各层叶片功能的规律,为育种与高产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不同基因型冬小麦冠层温度与产量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分析小麦冠层温度与产量性状的关系,选用55个不同基因型冬小麦品种(系),在灌溉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冬小麦基因型产量性状,冠层温度差异及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基因型间冬小麦的冠层温度在开花期、花后7 d、花后21 d和花后28 d均存在极显著差异.除花后21 d外,不同测量时期在重复间也均有极显著差异.开花期和花后21 d的冠层温度分别与穗数和穗粒数呈显著相关,灌浆期间冠层温度与千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冠层温度与产量的相关性依次为花后7 d>花后21 d>开花期>花后28 d>花后14 d>抽穗期,其中花后7 d和21 d的冠层温度与产量呈极显著相关(P<0.01).冠层温度在灌浆中后期持续偏低与冬小麦绿叶功能和衰老机制的延缓有密切关系,可用于鉴定冬小麦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探讨了甜菜不同密度处理条件下群体各叶层光合速率的变化,生理、生态因子的变化及其各叶层对群体光合作用的贡献。结果表明:不同叶层对整个冠层群体光合作用贡献明显不同,叶丛形成期是中层>下层>上层,块根增长期以后则是上层>中层>下层。密度过大的处理,中、后期群体光合速率的下降主要与群体中、下位叶层光合速率下降有关,其叶片气孔阻力、相对光照强度和叶面积指数均与低密度处理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不同株型粳稻品种的冠层特征和物质生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对不同株型粳稻品种的冠层特征与群体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品种的株型不同,对肥力的反应不同,冠层发展动态和干物质生产速度亦有明显差异.表现为随着肥力水平的提高,不同株型品种同抽穗前叶面积增长速度的差异减小,抽穗后叶面积衰减速度的差异增大。抽穗期的LAI与抽穗后群体干物质生产速度和产量之间呈二次曲线回归关系,获得最高产量的最适LAI与获得最大干物质生产速度的最适LAI基本上是一致的,抽穗后群体干物质生产速度与产量之间亦呈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深松与播期对玉米冠层结构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深松和播期对玉米冠层结构的调控,分析深松与旋耕条件下不同播期群体冠层结构特点,明确塑造高产群体冠层结构的耕作方式及适宜播期。采用裂区设计,主区耕法设2个水平(深松与旋耕),副区播期设3个水平(4月25日、5月10日和5月25日),研究深松与不同播期对玉米冠层结构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可适当延长玉米生育进程,对玉米植株形态、叶面积指数(LAI)、群体光合势(LAD)、干物质积累特征参数及产量的影响均表现为深松>旋耕(CK);播期处理间其冠层结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早播>中播>晚播;随着播期推迟,早播(4月25日)产量较5月10日、5月25日分别提高3.61%和43.38%。说明深松条件下早播利于群体形成合理的冠层结构,可有效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2.
采用辽宁地区5个地方品种进行低、中、高3个氮素水平的比较试验(N0:不施氮、N1:112 kg/hm~2、N2:225 kg/hm~2),探究氮素对玉米冠层指标的影响及与产量因素的相关性。相关、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随着施氮量升高,品种产量和穗粒数显著提高。不同氮素水平下,冠层指标与产量因素相关性有差异。穗粒数在N0处理下,与吐丝期叶氮比(SLN)和叶片氮浓度呈负相关,相关强度排序为吐丝期SLN吐丝期叶片氮浓度;N1处理下,与乳熟期LAI呈正相关,与吐丝期叶片氮浓度和吐丝期绿叶数呈负相关,相关强度排序为吐丝期叶片氮浓度乳熟期LAI吐丝期绿叶数;N2处理下,穗粒数与冠层指标相关性不显著。百粒重在N0处理下,与吐丝期穗位叶SPAD值呈正相关,与吐丝期LAI和乳熟期穗位叶SPAD值呈负相关,相关强度排序为吐丝期LAI吐丝期SPAD乳熟期SPAD;N1处理下,与乳熟期穗位叶SPAD值呈正相关,与乳熟期LAI呈负相关,相关强度排序为乳熟期LAI乳熟期SPAD值;在N2处理下,与吐丝期比叶面积(SLA)、SLN、乳熟期绿叶数呈负相关,相关强度排序为吐丝期SLN、SLA乳熟期绿叶数。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内蒙古海拉尔地区春油菜结角层的研究,分析了结角层中角果组成,分布及其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1、春油菜结角层较薄,PAI较小,提高产量主要是控制下位分枝的生长,改善结角层内部的光照条件,形成一个高光效的结角层结构。群体直立不倒,各枝序排列有序。2、提高结角层生产力的关键是在结角层的纵向上提高千粒重、横向上增加角粒数。3、各枝序的生产力与它们的结角起止高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谢崇华  杨国涛  陈永军 《杂交水稻》2007,22(5):63-65,70
以B803A所配4个杂交水稻组合与汕优63(CK)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的根系干重、根冠比、根系含水率和发根力变化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B优系列组合各个生育时期的根系干重均大于汕优63,而根冠比却小于汕优63;抽穗期后的根系含水率及孕穗期的发根力均高于汕优63,说明B优系列组合生育后期的根系活性强于汕优63。对根系特性与产量的相关分析表明,水稻生育后期根系活性对产量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不同冠层结构下夏玉米产量形成的源库关系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9  
试验对低、中、高3个种植密度下夏播玉米CF008、郑单958和金海5号产量形成的源库关系进行了研究,明确不同株穗型品种在较高的种植密度下限制产量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3个夏玉米品种均在低中密度下冠层透光率较高,源库性能较优。在低中密度下LAI发展动态合理,叶片Pn较高,并且在中密度下群体粒数、群体粒重和子粒品质较高。早衰型品种CF008成熟期粒叶比随密度增加而增加,高密度下源不足是限制产量的主要因素。保绿性较好的品种金海5号粒叶比随密度增加而降低,高密度下库容不足是限制产量的主要因素。郑单958中密度下成熟期LAI、粒叶比和子粒产量均较高,源库关系协调,但在低密度和高密度下均表现为库容不足。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马铃薯30个杂交组合无性一代的14个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关系作了估算,其中无效生育期、播后74天和92天冠层覆盖度、平均冠层覆盖度、最高冠层覆盖度、有效生育期、单株块茎数、单块重8个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性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进而对影响单株产量(y)的平均冠层覆盖度(x_1),有效生育期(x_2)、单株块茎数(x_3)、单个块茎重(x_4)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该4个性状决定单株产量变异的94.61%,说明这4个性状是影响单株产量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旨在阐明无人机和人工喷施雾滴在水稻冠层内沉积分布特征,比较其稻瘟病防效、水稻产量及经济效益。【方法】选用电动四旋翼植保无人机,设置3个不同飞行高度和3个不同施药量,于孕穗期观测喷施雾滴在水稻冠层内沉积分布状况,并和人工喷施处理防治稻瘟病的效果、产量及经济效益进行比较。【结果】雾滴沉积量随飞行高度的升高而减少,雾滴沉积均匀性和穿透性随飞行高度的升高而增大。无人机和人工喷施的雾滴沉积量、均匀性和穿透性随施药量的增加而增大,雾滴沉积量和均匀性均呈水稻冠层上部>中部>下部的分布特征。无人机喷施的雾滴均匀性和穿透性大于人工喷施。无人机喷施在防效和产量不降低的情况下,用工成本减少165元/hm2,净收益提高164元/hm2,产投比提高20.9。【结论】与人工喷施相比,无人机喷施可在保证丰产的基础上,提高作业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高经济效益,在水稻精确管理和丰产高效栽培中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为了进一步探讨冠层温度作为衡量小麦代谢功能的指标在小麦品种(系)的选择和高产栽培中的作用,选用我国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山西、安徽、四川、江苏8省的8个小麦品种在河南省种植,并对其冠层温度、叶面温度与产量、品质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在河南省生态条件下,小麦整个灌浆期间冠层温度与小麦产量及其主要构成因素大部分呈负相关,只有穗粒数在灌浆始期和中期呈微弱的正相关;籽粒蛋白质、面粉蛋白、出粉率、断裂时间、拉伸面积、延伸性与整个灌浆期间冠层温度的总和及各时期冠层温度呈正相关,而耐揉指数和弱化度与冠层温度总和及各时期温度呈负相关。冠层叶面温度与产量和品质的相关关系与冠层温度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during 2009 and 2010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defoliation on maturity group IV soybeans, Glycine max (L.) Merr., grown in Mississippi. During each year, two locations were planted with maturity group IV soybeans that were subjected to various levels of defoliation during R3, R5, and R6 growth stages. Soybeans were subjected to various levels of defoliation within the upper 50% of the plant canopy, lower 50% of the plant canopy, and whole-plant canopy. There was greater yield loss from defoliation occurring in the upper plant canopy compared with the lower plant canopy during R3 and R5 stages, but no difference between canopy regions during R6 stage. Yield loss from whole plant defoliation was greater than upper or lower canopy defoliation. Results confirmed that soybeans during R3 and R5 stages are more susceptible to yield loss than during R6. However, yield losse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R 3 and R5 until defoliation exceeded 63%. Dynamic economic injury levels were determined for each growth stage based on yield loss equations, value of the crop, and cost of control and can be used as a basis for developing action thresholds in high-yielding soybean production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20.
为了明确BNS型杂交小麦的高产形成机理,以3个不同类型的BNS型杂交小麦为材料,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播量与追氮量下BNS型杂交小麦生育后期的冠层结构及产量性状变化。结果表明,与常规品种相似,BNS型杂交小麦的冠层性状随生育期的推进而呈规律性的变化。花后13 d时,冠层上部叶片叶绿素含量逐渐上升,至花后20 d时达最大值,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此时中部叶片叶绿素含量最高,而下部叶片急剧衰亡;冠层中上部叶面积指数因品种不同而有一定差异,叶片功能期越长产量越高;不同类型小麦品种冠层透光率亦有所不同。冠层中上部透光率在抽穗期叶面积指数较大时较高,在灌浆中期随叶面积指数的下降而降低,灌浆后期透光率增大。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的冠层结构及产量因素受播量与追氮量的影响不同,杂交小麦生育后期受播量与追氮量的影响较大。良种良法配套是实现杂交小麦高产的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