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棉蚜是麦盖提垦区棉田主要害虫之一,其发生为害影响棉花生产发展。特别是对膜下滴灌棉田产量及品质造成极大为害。自2002年推广膜下滴灌节水技术以来,棉蚜始终处于持续高发态势。本区病虫中心测报站经6年调查,对膜下滴灌棉田棉蚜消长动态及特点有了全面了解。为减轻棉蚜对棉花为害,使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生产部门在总结大  相似文献   

2.
新疆以往为害棉花的蚜虫主要是棉长管蚜和棉黑蚜,但发生面积一般较小,且为害较轻。棉蚜(Aphis gosspii Glorer)在我区虽有分布,但田间很少发现,因此鲜为人知。1985年吐鲁番市棉田突然发生棉蚜,发生面积达3万亩。1986年该市棉蚜发生更为严重,发生面积共达8.56万亩,其中棉花受害面积为7.42万亩,甜瓜受害1.14万亩,经济损失达一千多万元。1986年哈密市棉、瓜田也发生了棉蚜。此后,新疆各植棉区均发现和发生了棉蚜,如1987年喀什地区棉蚜发生面积为22.54万亩,  相似文献   

3.
棉蚜(AphisgossyppiGlover)在棉花苗期普遍发生且危害严重。由于棉产区多年来频繁使用化学农药防治棉蚜,使棉蚜抗药性增强,同时大量杀伤天敌,造成环境污染,致使棉蚜更加猖獗在为害,对棉花产量影响很大.本试验是观察不同类型棉田棉蚜及其主要天敌的消长,以及天敌对棉蚜的控制效果,观察表明:棉田自然天敌对苗期棉蚜一般是可。控制其为害的;在生产活动中,要协调各项措施,尽量减少对天敌的影响,以提高其对棉蚜的自然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4.
亚洲玉米螟为害棉花及其卵量与为害数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省棉区亚洲玉米螟1年发生3代,各代均可为害棉花。由于耕作制度的不同,各代在棉田内发生为害程度不一。夏玉米—棉花混作区棉田一代发生量大,二、三代很少为害棉花;春玉米—棉花区主要以二、三代为害棉花;邻近玉米区的稻棉区棉田各代均发生为害,发生轻重与距玉米区远近有关,愈近发生愈重。一代幼虫为害棉花形成的被害数与其卵块在棉田内的密度呈线性关系,而二、三代的为害棉花各受害部位数量与卵块密度呈非线性关系。此外,被害量还与卵块在棉田内的分布有关,在一定的面积上,同样的卵块密度分布集中所引起的为害要轻于分布疏的。  相似文献   

5.
棉铃虫由间歇性害虫一跃上升为南疆棉区及我师库尔勒垦区棉田主要害虫,3a来同棉蚜混合交替发生并猖獗为害,成为影响我师棉花生产最危险的害虫。在棉铃虫特大发生的1997年,由于棉铃虫与棉蚜交替为害造成全垦区棉花减产20%以上。棉铃虫的综合防治工作好坏直接影...  相似文献   

6.
应用8种聚集度指标分析了淮北棉田棉蚜不同时期的空间格局,用模糊聚类分析法测定了棉蚜空间格局动态,并对其田间抽样技术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棉蚜在水平和垂直空间的分布均是聚集型的。棉蚜的Kuno序贯抽样模型:三叶期T(n)=5n±11.7277,四至七叶苗蚜期T(n)=10n±17.3530,伏蚜期T(n)=100n±87.7512,n为序贯抽样数。nnn  相似文献   

7.
新疆喀什地区棉蚜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英  王文斌 《植物保护》1992,18(5):24-24
我区自1985年首先在甜瓜田内发现棉蚜,随后发现在棉田为害逐年加重,因其发生期长、繁殖率高,在棉花生产中造成的损失较重,已为我区棉田的主要害虫。 一.棉蚜在喀什地区的发生规律 (一)越冬据近年调查,棉蚜在我区一是以卵在石榴、木槿、花椒腋芽及皮缝内越冬,翌年3月上中旬孵化为干母,产生有翅蚜,4月中旬迁入棉田,9月底10月初部分棉蚜又迁回越冬寄主;二是以成、若蚜在温室、大棚的蔬菜及室内盆栽花卉上越冬,翌春揭  相似文献   

8.
棉田瓢虫、蜘蛛种群调查及作用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调查结果表明,望江棉田瓢虫以龟纹瓢虫为主,蜘蛛以八斑球腹蛛、草间小黑蛛为主,瓢虫、蜘蛛的数量比约为7∶3;不同棉花品种间天敌的种类和数量差异较大;瓢虫对棉蚜有明显的追随关系,基本能控制棉蚜的为害;对棉田天敌应采取以次要害虫养天敌,利用天敌控制主要害虫,充分利用又不完全依赖天敌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棉黑蚜为害诱导棉花抗蚜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芦屹  李晶  王佩玲 《植物保护》2011,37(4):116-119
本文对棉花苗期棉黑蚜为害诱导作用下,棉花蕾期受棉蚜为害程度、生理状态和营养成分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棉黑蚜为害后的棉株再受棉蚜为害时,田间蚜量和受害程度明显低于只受一次棉蚜为害的棉株,棉黑蚜―棉蚜为害处理较仅棉蚜为害处理棉株的抗生物质脯氨酸含量以及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活性都显著提高,氨基酸、氮含量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0.
笔者于2003年至2011年对新疆博州地区棉蚜进行了系统调查.调查发现,自2003年棉蚜暴发为害后,棉田棉蚜由秋蚜为害为主转变为以伏蚜为害为主,秋蚜发生为害减轻;如果棉蚜为害高峰期提前至6月中旬前后,则造成为害损失重.6~7月时晴时雨天气过程利于棉蚜发生,而7月底有少量降雨过程就会导致棉蚜种群数量迅速消退.做好棉蚜系统调查工作,及时预报棉蚜发生高峰期,抓好点片防治及联防统治工作,可有效防控棉蚜发生为害.  相似文献   

11.
南疆棉田十一星瓢虫对棉蚜的生态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南疆尉犁县两处棉田,4个品种十一星瓢虫的种群动态、人工诱集和棉蚜防治效果测试观察,发现:在南疆不同品种的棉田中,十一星瓢虫是棉田棉蚜的主要天敌,约占棉田瓢虫总数的80%左右;十一星瓢虫与棉蚜种群数量呈显著的跟随关系,发生期比棉蚜滞后1周左右。人工诱集十一星瓢虫的数量与诱集箱放置的位置和箱内的诱集物有关。放置在棉田周围林带中的诱集箱诱集的十一星瓢虫数量最多,其次是棉田埂箱,棉田内诱集的数量最少;诱集箱放入蜂蜜和花粉蜜诱集的十一星瓢虫数量最多,放入花粉诱集的十一星瓢虫数量次之,不放任何诱集物诱集的十一星瓢虫数量最少。越冬后的十一星瓢虫早期释放到棉田中心蚜株上可以有效防治蚜虫危害,中心蚜株株高比未释放瓢虫处理的增高59.5%,果枝数增加20.3%、蕾数增加100%、铃数增加81.4%,单株产量增加81.1%。  相似文献   

12.
丁建朋  韩英  韩旭  尚娇  姚永生 《植物保护》2020,46(6):270-275
本文采用浸叶生测法和田间活性试验测定了棉蚜和棉长管蚜对吡虫啉?氟啶虫酰胺?吡蚜酮的敏感性?结果显示:阿拉尔?阿瓦提?图木舒克三地棉蚜对吡虫啉的敏感性低于棉长管蚜, 棉蚜和棉长管蚜对氟啶虫酰胺和吡蚜酮的敏感性无明显差异?在田间试验中, 施用吡虫啉后三地棉长管蚜的虫口减退率均显著高于棉蚜, 施用氟啶虫酰胺和吡蚜酮1 d后三地棉长管蚜和棉蚜的虫口减退率存在显著差异, 3 d和7 d后均无显著性差异, 虫口减退率均分别达到80%以上和90%以上?研究结果可为防治棉花蚜虫合理施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转WSA基因棉、转Bt基因棉和常规棉为研究对象,在系统调查棉田节肢动物的基础上,研究了WSA基因导入棉花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参数及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转WSA基因棉对蚜虫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蚜虫发生数量显著低于对照棉田。WSA基因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优势集中性指数等群落参数与对照棉田无明显变化,群落相似性指数均在0.8以上。WSA基因导入棉花未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稳定性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采取不同的棉苜间作方式,研究了棉苜间作棉田天敌群落结构及种群动态规律、棉蚜与天敌的消长动态,以及棉苜间作对棉田蚜虫的控制效应。与常规单种棉田相比,间作苜蓿棉田内的瓢虫、蜘蛛、草蛉种群数量大幅度增长,尤以每隔1膜间作75cm苜蓿带处理区为甚,分别增长了318.0%、120.9%和79.6%。间作或邻作苜蓿的棉田天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丰富度指数及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常规单种棉田,表明间作和邻作苜蓿带并适时刈割,可以提高棉田内天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刈割苜蓿带对棉田棉蚜及瓢虫类、蜘蛛类和草蛉类天敌的数量动态影响较大。在棉蚜上升初期刈割苜蓿带,使棉田内瓢虫类、蜘蛛类和草蛉类天敌数量急剧上升,棉蚜数量大幅下降,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棉田棉蚜的暴发。  相似文献   

15.
为建立干旱胁迫对棉花害虫种群增长影响的评价方法,本研究设置1%、3%和5%聚乙二醇6000(PEG-6000)溶液处理4叶期棉花苗,分别模拟轻度、中度、重度干旱胁迫,系统测定并比较分析了棉花植株生理特性及棉蚜种群密度。结果显示:随着PEG-6000浓度增加,棉花地上部分生物量和叶片相对含水量逐渐降低,而棉花植株上的棉蚜种群增长能力和平均密度明显下降。分析表明,干旱胁迫不利于棉花植株生长,进而对棉蚜种群增长产生负面影响。本研究为后续系统研究干旱胁迫对棉花-害虫-天敌互作关系的长期影响及其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 虫害严重制约了棉花生产, 造成棉农的经济损失。目前, 化学杀虫剂仍是防治棉花虫害的主要手段, 长期使用化学杀虫剂导致棉蚜Aphis gossypii、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产生抗药性, 降低防治效果。本研究使用80亿孢子/mL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可分散油悬浮剂防治棉蚜、绿盲蝽, 室内生测结果表明, 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能有效侵染棉蚜和绿盲蝽, 随着浓度的升高, 对棉蚜和绿盲蝽的毒力增强。〖JP+2〗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该药剂能有效控制棉花主要害虫棉蚜和绿盲蝽。采用1 200 mL/hm2用量, 药后14 d对棉蚜的防效达94.42%; 采用1 350 mL/hm2用量, 药后14 d对绿盲蝽的防效分别达到87.25%(新疆), 91.62%(湖北)。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使用不同蚜虫(棉花型棉蚜、瓜型棉蚜、高粱蚜、豆蚜和绣线菊蚜)和不同蚜虫种类混合群体(棉蚜:高粱蚜=1:3、棉蚜:高粱蚜=1:1、棉蚜:高粱蚜:3:1)饲喂龟纹瓢虫的幼虫和成虫,观察其生长发育与繁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蚜虫饲料中以饲喂高梁蚜时龟纹瓢虫的世代历期最短,为15d,其它的在17.4~19d;10d的单雌累计产卵量最多为143粒;成虫鲜重最高,雌虫为8.93mg,雄虫为6.58mg,其他4种蚜虫饲料间没有显著差异。饲喂不同蚜虫种类混合群体比单一饲喂高粱蚜时1龄幼虫的存活率有显著提高。综合考虑,高梁蚜是龟纹瓢虫的最佳食物,在低龄幼虫期辅以饲喂棉蚜,更有利于龟纹瓢虫种群数量增加。  相似文献   

18.
石丹丹  张帅  梁沛 《植物保护》2023,49(5):270-278
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是农业生产上最重要的害虫之一。化学杀虫剂一直以来都是棉蚜综合防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化学杀虫剂的不合理使用导致棉蚜对多种杀虫剂均产生了高水平抗性。现有研究表明, 靶标位点突变、解毒酶基因的过表达以及某些肠道共生菌丰度的变化是导致棉蚜对杀虫剂产生抗性的主要机制。针对棉蚜抗性发展现状及其抗药性机制, 制定科学合理的抗性治理策略, 是充分发挥化学防治的优势、实现棉蚜可持续治理的关键。本文主要从棉蚜的抗药性现状、抗性机制和抗性治理策略3个方面对近10多年的主要进展进行了综述, 旨在为棉蚜抗药性长效治理和科学施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人工释放普通草蛉田间防治棉蚜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13年利用人工繁殖的普通草蛉对新疆哈密地区棉田的棉蚜进行生物防治,结果表明,棉田释放密度为30、40、50和60粒/株的普通草蛉卵5~13d后,与对照相比,各处理棉田的棉蚜数量均呈不断下降趋势,与对照相比校正防效不断升高。其中释放卵50和60粒/株10~13d后,校正防效可达69.88%~78.73%,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本研究通过小区试验研究人工繁殖的普通草蛉对棉田棉蚜的生物防治效果,为新疆棉田棉蚜的生物防治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