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了6个不同种植密度对红秋葵生长及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在35 cm×35 cm和35 cm×40 cm,对红秋葵茎粗、分枝数、开展度、叶面积、折算667 m2产量、果数和果形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不断上升、第一果节位降低,高密度有利于早熟;折算667 m2 产量与果数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分别从江苏、湖南及江西依次引进黄秋葵,并以五角绿秋葵作对照进行对比试验,对生育期、主要性状及产量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种黄秋葵品种均表现良好,其中湖南绿秋葵植株强壮、果形好、色艳丽、产量高,综合表现性状尤为突出,适合在东北地区栽种,有望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3.
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于中华拳王西瓜生长、产量、品质等影响,结果表明,中华拳王嫁接西瓜采用三蔓整枝,每667m2种植此品种的最佳密度为500株.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早佳嫁接西瓜生长、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早佳嫁接西瓜采用三蔓整枝,每667 m2种植密度在150-600株,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早期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5.
秋甘蓝是我区秋季主要种植蔬菜品种之一。为摸索出不同种植密度对甘蓝产量与性状的影响,我们在农垦二场十四分场开展了不同密度种植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早佳嫁接西瓜生长、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早佳嫁接西瓜采用三蔓整枝,每667m^2种植密度在150—600株,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早期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7.
胡东南  黄浩  文学  韦莹  黄宁 《北方园艺》2011,(22):155-157
以荫蔽度、种植密度、肥料为影响因子,块根产量为主要统计指标,采用正交实验设计,研究红大戟在类野生植被下的人工栽培技术.结果表明:影响红大戟块根产量的主次因素依次为种植密度、肥料、荫蔽度,并以种植密度30株/m2、有机肥2.5 kg/m、荫蔽度30%时产量最佳.  相似文献   

8.
选取3个籽用西葫芦品种,分别采用平作和垄作2种种植模式和3个密度处理,研究了不同密度和种植模式对不同籽用西葫芦品种病害发生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处理和种植模式对籽用西葫芦病害的发生有显著影响,在低密度垄作条件下,白粉病发病较轻,绵腐病不发生,高密度平作条件下,病害相对较重;同一品种不同种植模式下,垄作种植较平作种植产量显著增加;同一品种同一种植模式下不同密度处理中,低密度和对照较高密度处理产量高。目前,平作种植条件下,高密度种植不适宜河套灌区的籽用西葫芦生产,若要提高种植密度需要改变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明菜豆1号的种子产量,作者开展了不同播种期、栽培密度、搭架方式、施肥方法对其制种产量影响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春季繁育明菜豆1号种子,在保证不遭受霜冻的情况下适当早播,可避开梅雨季和后期高温天气,有利于提高种子的产量与品质;种植株行距为35 cm×50 cm时,明菜豆1号种子的产量较高,在相同种植密度条件下,搭人字架可增大植株光合面积,利于提高种子产量;经工厂加工调配后的商品有机肥比农家肥对菜豆种子的增产效果更为明显;在营养供应平衡的情况下,增施磷钾肥有利于提高明菜豆1号种子的产量。  相似文献   

10.
《中国瓜菜》2015,(5):44-45
为明确不同种植密度对黄瓜新品种‘津优401’植株生长、瓜条商品性及产量的影响,试验采用春露地栽培,在同等土壤肥力条件下,设置4个不同667 m2栽培密度(2 000、2 400、2 800、3 000株),调查植株生长各指标,记录和统计商品瓜产量及总产量。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处理对植株生长发育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对瓜条商品瓜产量和总产量有极显著影响。667 m2栽培密度为2 400株时,该品种有效产量和产值都达到最高,是该品种在该地区的最佳栽培密度。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提高遵义县辣椒种植水平,以遵椒4号为材料,测试不同种植密度对遵椒4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遵椒4号的生育进程影响小,对其主要生物性状和经济性状均有不同影响,对产量构成因素影响显著,过稀过密都不利高产。遵椒4号种植密度为7200株/667m~2时产量最高,其干椒产量达276.8 kg/667m~2,且收益也达到最高,为3 187.8元/667 m~2。通过种植密度影响产量的数学模型计算,遵椒4号种植密度达到7 133株/667 m~2时,可实现其最高干椒产量256.2 kg/667 m~2。  相似文献   

12.
黄秋葵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同的黄秋葵品种,其生育期、形态特征有明显的差别,单位面积的产量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综合看广东黄秋葵表现最好,五福、北京黄秋葵与红秋葵次之,可以在本地区作为黄秋葵生产推广品种;而绿秋葵表现比较差,产量低,成熟晚,不适于在生产中推广。  相似文献   

13.
陈阳 《长江蔬菜》2011,(24):23-24
比较了高山栽培5种不同种植密度对晓丰甘蓝的生物学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高山栽培晓丰甘蓝株行距为40 cm×45 cm时,其产量、纯收入较其他种植密度分别提高2.3%~14.2%和6.3%~19.3%,是一种较为合适的高山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4.
种植密度对不结球白菜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结球白菜"春油5号"为试材,设置不同种植密度(667m~2种植13 340、16 675、17 787、22 233株),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不结球白菜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不结球白菜的合理密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季节供试的不同种植密度不结球白菜的叶面积指数、单株质量及产量的发展均呈"S"型变化,播种后41d各指标缓慢增加;播种后41~54d各指标呈指数型增长,各种植密度间差异显著;后期到达最高点后保持不变甚至出现下降,处理间差异消失。相关分析表明,种植密度与叶面积指数和产量呈正相关,与单株质量呈负相关,综合不结球白菜单株质量、产量考虑,适宜栽培株行距为20cm×20cm(667m~2种植16 675株),适宜的叶面积指数为3。  相似文献   

15.
对河西绿洲地区加工型胡萝卜栽培密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加工型胡萝卜产量、商品性影响很大,对产量构成因子根重、根径影响较为显著,对根长影响不大.综合评判,试验区加工型胡萝卜栽培最佳密度为保苗37.0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6.
正九甜粘一号是吉林市农业科学院培育出的糯玉米新品种,2016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探讨九甜粘一号的配套栽培技术措施,加快其示范推广步伐,我们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的试验研究,找出了该品种的适宜密度,为该品种的高产栽培及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必要的科学依据。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种植密度对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研究发现:适宜密度为3100株/667m2处理产量最高。在设计的2800~4000株/667m2种植  相似文献   

17.
进行了露地砍瓜栽培不同种植密度对砍瓜产量的影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1.5 m×2 m及1 m×2 m两种种植密度进行对比,1.5 m×2 m处理的产量、抗病性、产品外观和经济效益均比1 m×2 m处理有明显优势,其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每1 hm2增产18 390 kg,增产率迭18.4%.综合衡量1.5 m×2 m种植密度为最佳的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8.
矮早18四季豆不同密度种植试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春四季豆已是萧山区早春主栽蔬菜品种之一,在东片地区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虽然经过多年的种植,但是仍没有确定好最佳种植密度,有的过密、有的过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导致产量不高,品质不优,效益不佳.为进一步提高产量,提升品质,增加效益,确定矮早18四季豆的适宜种植密度,我们在新湾街道办共和村十组鲁爱芬农户的承包土地上进行不同种植密度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红小豆综合栽培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植方式、密度和播期对红小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较大,初步研究了佳木斯地区红小豆的栽培技术,结果表明:双条播种植方式产量较高,适时早播有助于红小豆产量的提高,15万株/hm2密度处理的红小豆小区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0.
在定西市干旱条件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定薯1号’种植密度对农艺形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对‘定薯1号’出苗期和开花期的影响不大,而对株高、主茎分枝数、茎粗、封垄时间、成熟期等方面的影响较大;‘定薯1号’宽窄行种植时,最佳密度为64935株/hm2,产量达26250kg/hm2,适宜种植密度为64935~69630株/hm2;单行种植时,播种密度为54945株/hm2的产量最高,为17437kg/hm2,适宜的密度范围是51020~54924株/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