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杏树根系分布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改良壕沟法对两个杏品种根系分布进行观察。六个剖面的观察结果表明,杏根系较苹果,桃,山楂等树种根系分布深。根系主要分布在地表下10-90cm的土层内,根系分布的深度和广度受土壤质地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土柱栽培研究了土层厚度对旱地小麦花后根系干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层厚有利于旱地小麦根系生长,根系分布于表层的比例少。土层愈薄,籽粒产量中来自开花前贮藏器官物质运转的量所占的比例就愈高,产量愈低。由于处理3(160cm)与处理4(对照,200cm)差异不显著,处理1(80cm)、2(120cm)、2(120cm)与处理4(对照)差异显著,因此可以认为旱是小麦获行高产的土层厚度下限指标应在160cm左右,并可据此制定管理方案,以获得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3.
谷子根系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在土壤中分布的动态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两个谷子品种在不同生育时期的根系取样,研究了其根重、根长在土壤中分布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谷子平均根深在130cm左右,0-20cm土层中根系表现积占总根系表面积的80%以上;谷子早期生成的次生根一般向土壤深层生长,而后期生成的根系扎得较浅,也是谷子中后期生长的主要根群。根据测定结果,建立了谷子根系生长的动态模型。  相似文献   

4.
大田条件下,利用示踪技术研究了两个不同穗型的冬小麦品种根系吸收活力空间分布变化的差异。结果表明,从返青到挑旗阶段在垂直深度20cm,水平距离0-20cm的土体内,大穗型品种78-3根系吸收活力的增加明显高于多型品种鲁麦14。以后,78-3的根系吸收活力的降低幅度也显著大于鲁麦14,其活力的绝对值低于鲁麦14。  相似文献   

5.
留营养枝棉花根系生长发育与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棉花根系建成是棉花高产、优质、高效的前提。本文针对留营养枝和整枝棉花在不同的种植方式、不同密度条件下进行了根系生长发育和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留营养枝棉花根系生长发育早,一般比整枝棉花早10~30d达到根系生长高峰期;(2)留营养枝棉花根系生长量大,峰值高,比整枝棉花最大根长密度高1.8~3.4mm·cm-2,即高14.4%~16.6%;(3)留营养枝棉花根系的生长速率大于整枝棉,一熟条件下可为整枝棉的3.2倍,达到0.99mm·cm-2·d-1;(4)留营养枝棉根系中后期易早衰。本文还研究讨论了留营养枝与整枝棉花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规律。并针对留营养枝棉花根系的生长发育和分布特点,提出留营养枝棉花高产栽培中应注意早施肥、早浇水,而且肥、水量要比常规管理大,中后期应注重及时追施花铃肥和根外补肥,防止棉花早衰。这项研究对于制定棉花简化栽培规范化技术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不同土壤紧实度对棉花根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宋家祥  庄恒扬 《作物学报》1997,23(6):719-726
试验于1992-1995年在扬州大学农学院进行。供试棉花品种岱15,设砂、粘土不同溶重盆栽。结果指出,容重1.1g/cm^3处理,根系长势“前旺后衰”,容重1.4g/cm^3和1.5g/cm^3处理根系生长始终处于劣势,而容重1.2g/cm^3和1.3g/cm^3处理主根生长率与一次侧根增长率高,主根长,一次侧根量大,根系活力强,吸收氮、磷、钾多,长势“前强后稳”,为最优处理;还发现,棉根干重随土  相似文献   

7.
大田冬小麦根系吸收活力的空间分布及共变化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志芬  任凤山 《作物学报》1998,24(3):354-360
应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大田冬小麦根系吸收活力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大田冬小麦根系吸收活力的增加与降低,在水平方向上是按由近及远,垂直方向上是从上到下,在整个土体空间从里到外的顺序进行的,到黄熟时表现为整个根系群体全面衰亡,根系吸收活力的空间扩展与根系的形态建成范围相一致。从起身到黄熟前平均有85%的根系吸收活力分布在水平幅度0 ̄20cm垂直深度20cm左右的土体中,它对整个大田  相似文献   

8.
不同土壤类型玉米根系生长发育动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取盆栽与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潮土与砂姜黑土两种土壤类型玉米根系生长发育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潮土玉米根系在前期生长发育较好,长度、干重及活力较高,后期衰减时间较早,但幅度较小,根系主要集中分布于0~20cm土层,下扎较浅,深层根量较少;砂姜黑土玉米根系在中后期生长发育较好,且根系长度、干重及活力增降幅度较大,整个根纱在土壤中分布较均,下扎较深,深层根量较多。  相似文献   

9.
冬小麦根系吸水与土壤水分条件关系的田间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田间试验表明,在冬小麦生长前期,根系对土壤水分的吸收主要集中在80cm以上的土,随着根系向纵深方向的伸展,根系对深层土壤水分的利用逐步增大。影响根系对某一层次土壤水分利用的主要原因是该土土壤中根量的大小、根系本身的吸水活力和土壤水分状况。在冬小麦生长后期,其上部土层中根系吸水活力出现下降。根系吸水在土壤中的分布可用活根的根长密度在土壤中的分布和根系吸水与土壤湿度有关的以数与描述。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北方主要作物根系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38,自引:4,他引:34  
本文对中国北方18种没类型的作物及2种农田杂草的根系生长深度、生物量与地上部的关系进行了两年观察,所有18种作物及2种杂草根深分布在40-300cm之奶系最浅的为芝麻,最深的为大麻。一般高秆作物根系相对较深,但矮秆作物也有根深者,如甜菜、花生、小麦等;一般生育期短、耐瘠抗旱喜欢冷的作物根系分布较浅,根系深浅与作物类型无关,不论谷类、纤维类、豆类、甚至块根块茎类都有深浅之差。所有18种作物株高根深的  相似文献   

11.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冬小麦根系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冬小麦根系在土壤深度中的分布规律,为精细化农田灌溉提供技术支撑.采用池栽定量灌溉的方法,在冬小麦的几个主要生长发育期进行0~10 cm,10~20 cm,20~30 cm土壤层次的根系鲜重、干重测定并计算不同层次土壤中的根系占整个根系干重的百分数.结果表明0~10cm土壤中根干重占总重80%以上,10~20cm土壤中根干重占总重10%以上,20~30cm土壤中根干重占总重5%左右.小穗型品种山农20根干重顺序孕穗期是轻度干旱>水分过量、干旱和适宜水分,开花期是适宜水分>轻度干旱>水分过量>干旱.大穗型品种山农21根干重顺序孕穗期是适宜水分>水分过量>轻度干旱>干旱,开花期是适宜水分>水分过量>轻度干旱>干旱.在干旱型生产上多采用小穗型品种,根系强大,可减轻干旱危害,小麦全生育期生产上以灌溉水为宜.  相似文献   

12.
土壤水分对冬小麦初生根、次生根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冯广龙  罗远培 《作物学报》1998,24(6):698-704
1993-1994年冬小麦管栽水分试验结果表明,初生根与次生根生长量,数量及分枝能力基本与土体水量呈正相关,胁迫程度愈深,受抑程度愈大。初生根特别是一,二次根及其分枝数具有很强抗逆逆能力,水量愈大,三,四次根数愈多。次生根尤其是其数量对土水环境极为敏感。当土壤含水量你于田间持水量60%时,受到严重抑制,胁迫后复水,使初生根三次根数量增加,根系活性延长对次生根的激励作用更大。前期胁迫愈严重,促进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不同耕法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赵秉强  李凤超 《作物学报》1997,23(5):587-596
在小麦、玉米两熟田上,秋季麦前实行1 ̄2年的耙茬少耕,具有促根生长和提高深层土壤根系活性的作用,使小麦增产。耙茬少耕配合秸秆还田,促根增产的效果尤为明显。但连续少耕3 ̄4年后,因耙层底部(15 ̄20cm)形成耙底层影响根系正常下扎和活性,小麦花后根系衰老快,使小麦减产,耙秸还田的增产效果亦逐渐丧失。短期1 ̄2年的耙茬少耕及耙秸还田与翻耕或深松结合为轮耕,促根增产,能充分发挥耙茬少耕高效、争时、节能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中下游小麦品种根系改良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根系改良特征对氮肥的响应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从而为高产品种选育及根冠构型建成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长江中下游不同年代大面积推广的代表性小麦品种南大2419、扬麦1号、扬麦158和扬麦16为材料,采用大田和盆栽试验,研究了3个施氮水平(纯氮0、225和300 kg hm–2)下小麦根系形态与生理特性的差异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籽粒产量随品种育成年代推进逐步增加,现代品种对施氮的响应较早期品种大。现代小麦品种拔节至开花阶段根系干物质积累量和生长速率显著高于早期品种,而播种至拔节期早期品种的根系生长在无氮条件下具有较强的生长优势。小麦根系总根长、表面积、根体积、0~60 cm土层根重密度、根系活力和SOD活性随品种育成年代逐步提高,而MDA含量显著降低。增施氮肥促进了不同年代品种根系生长,但现代品种增幅较早期品种大,说明品种改良提高了小麦根系对氮肥的响应。籽粒产量与开花期根系总根长、表面积、根系生物量和0~60 cm根重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增加根系与土壤接触面积和高氮适应性、提高根系生理活性、延缓根系衰老是长江中下游小麦品种演变的重要特征也是高产高效栽培调控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5.
冬小麦对不同土壤水分的生理和形态响应   总被引:52,自引:1,他引:52  
采用深桶栽培结合测坑法,从冬小麦反青至蜡熟期保持不同的土壤水分,分生育期对小麦的形态、生理和根系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调控土壤水分可明显改变冬小麦根、冠生长量比率。适宜的土壤水分胁迫(田持的50%-60%)可促进冬小麦根系发育,高土壤水分更有利于地上部生长。土壤水分长期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0%时,较显著地叶片的增大,从而减小截获光能的总叶面积,最终降低生物学产量和经济产量。土壤水分由“田持”的46%升高到55%,光合速率增幅不大,由55%提高到64%,光合速率出现跃迁式增高,土壤水分超过64%后,光合速率几乎为等值。说明光合作用对土壤水分存在一个“阈值”反应,此值为土壤田间持水量的65%左右。冬小麦的蒸腾速率随土壤水分递增而一直递增;综合考虑蒸腾速率与光合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之间关系,可以得出高土壤水分条件下冬小麦存在奢侈蒸腾耗水现象。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黄河三角洲盐碱土区花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高出苗和建苗率,田间条件下,设置Ca-0 (CK、 0 kg/hm2 CaO)、Ca-1(180 kg/hm2 CaO)和Ca-2(360 kg/hm2 CaO)试验,研究盐碱土花生开花期后0-100 cm剖面土壤水分、盐分和速效氮磷养分含量随花生生育进程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施用钙肥可明显降低0-60 cm土层含盐量, 80 cm以下土层含盐量明显增加,对0-40 cm土层含水量影响不大,但明显提高开花后60-8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且较高钙肥用量可降低60-100 cm土层含水量。施用钙肥可明显提高开花期后0-60 cm土层水解性氮和速效磷含量,明显降低土壤水解性氮的淋溶强度,尤以Ca-2处理表现明显。黄河三角洲盐碱土区,土壤水解性氮含量匮乏,速效磷含量虽然较充足,但由于盐碱胁迫、团粒结构缺乏、土壤板结严重等因素制约,不利于花生根系对养分的吸收,使土壤磷效率难以发挥,基施钙肥可有效提高0-60 cm土层水解性氮和速效磷含量,降低水解性氮的淋溶强度,使其土壤肥力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17.
秸秆覆盖对农田土壤水分及玉米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秸秆覆盖的土壤剖面含水量与裸地显著不同,与前者相比,裸地土壤水分无明显的层次性变化,受降水及蒸发等因子影响明显。由于覆盖状况和土壤物理性质不同,土壤水分变化幅度也有明显差异,秸秆覆盖土壤水分含量较高,玉米拔节期0~40cm土层达到18%。苗期根长小并主要分布在0~30cm土层,孕穗期和灌浆期根长大大增加,主要分布在0~60cm和0~90cm土层。秸秆覆盖可以显著地增加土壤水分利用率和蓄水量,促进玉米根系生长,提高玉米单产32.1%。  相似文献   

18.
水肥耦合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小麦根系形态和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探索黄河三角洲轻度和中度盐碱地小麦根系分布情况,分析水肥耦合对小麦的根系分布的影响。[方法] 设置不灌水,灌底墒水,灌底墒水和拔节水,灌底墒水、拔节水和灌浆水4种灌水方式;不施肥,施有机肥,施有机肥与无机复合肥和施无机复合肥4种施肥方式,探索不同水肥耦合条件下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小麦根系形态和分布情况。[结果]结果显示,盐碱地小麦根系主要集中在0-30cm土层,且随着土层的加深逐渐减少。在本文中,各根系形态指标之间表现为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灌水次数和施肥种类对小麦根系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灌2次水,施无机复合肥处理的小麦根系活力最高,根系形态最好。[结论]因此,在黄河三角洲轻度和中度盐碱地,小麦根系分布主要集中于前30 cm,拔节水和无机复合肥有利于促进小麦根系发育,可获得较好的根系形态结构。  相似文献   

19.
水分胁迫效应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利用温室管栽试验,研究水分胁迫效应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苗期水分胁迫,拔节期与开花期复水能激发冬小麦根、茎、叶、冠生物量显著增长,三叶至分蘖期控水的处理绿叶面积日增量最大;前期一直干旱灌浆期复水能明显减缓植株的衰老速率。冬小麦前期经受中度或重度水分胁迫,拔节期复水后增产效果最大,前期经受中度水分胁迫,开花期复水后水分利用效率最高。确定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55%为冬小麦分蘖期水分胁迫效应增产节水的水分临界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