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土传病害茄子大丽轮枝菌致病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将天津市5个地区采集的20个茄子黄萎病致病菌——大丽轮枝菌菌株,在6个茄子品种上做致病类型的测定。结果表明,各菌株的致病力可分为强、中、弱3个类型;明确了天津市3个茄子主栽品种的抗感反应型:快圆茄为感病型,大苠茄为中感型,二苠茄为耐病型  相似文献   

2.
1990-1992年采用室内盆栽和大田接菌观察3个不同致病型代表菌株对水稻的成株期致病力,发现ThA的代表菌株147号致病力最强。  相似文献   

3.
翘嘴鳜烂鳃病病原菌的分离及初步鉴定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7  
从患典型烂鳃病的翘嘴鳜鳃上分离到7个菌株,根据对其中3个菌株的菌落和菌体形态观察、生化特性分析、直接荧光抗体法鉴定和致病力测试结果,初步证明了翘嘴鳜的烂鳃病是由柱状嗜纤维菌引起的。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水稻纹枯病菌的致病力和融合群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广东省26个市(县)水稻纹现菌的生长速率、致病力分化和菌丝融合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水稻纹枯病菌在生长速率上存在差异,可分为快、中、慢3类型,其中生长速率快的有24株,占菌株总数的13.1%,生长速率中等的有142株,占菌株总数的77.6%,生长是的有17株,占菌株总数的9.3%;致病力可也分为强、中弱3种类型,天才病力强的有24株,占菌株总数的13.1%,致病力中等的有133株,占菌株  相似文献   

5.
1995~1997年,对从山东11个地市采集的12个夏玉米全蚀病菌株,利用当前大面积推广的11个玉米杂交种、10个玉米自交系,采取盆播接菌寄主鉴定的方法,进行生理小种鉴定试验。结果表明,玉米自交系478、杂交种西玉3号、掖单12号可作为夏玉米全蚀菌的鉴别寄主,用于夏玉米全蚀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对12个菌株的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12个菌株均为禾顶囊壳菌玉米变种,菌株1号、2号与3号、4号致病力差异显著,10号不侵染小麦,其余为中等致病力,明显区分为4种致病力类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新疆北疆棉区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类型、培养特性及致病力分化。【方法】 从北疆主要植棉区采集棉花黄萎病病株,利用大丽轮枝菌特异引物VDS-F/VDS-R、落叶型菌系特异性引物D1/D2、非落叶型菌系特异性引物ND1/ND2对所有分离的菌株进行检测;根据落叶型和非落叶型菌株在单个条田中所占的比例对田间地块进行分析;选取18个代表菌株对其在PDA上的培养特性及对棉花的致病力分析。【结果】 从北疆棉田病株上分离到644个大丽轮枝菌菌株,67.5%的菌株为落叶型菌系,27.8%为非落叶型菌系,4.7%菌株不能归类,供试菌株的致病类型存在分化,其中以落叶型菌系为主要致病类型。对田间地块进行分析,单一落叶型菌株发生的地块最多,其次是落叶型和非落叶型菌株混合发生地块,田间以落叶型菌株为优势菌株的地块占70.1%,落叶型菌系为田间地块的主要致病类型。18个代表性菌株形成菌核型、菌丝型和中间型3种菌落类型,菌核型为主要的培养类型,并进一步分化形成3种不同的类型。对棉花感病品种的致病力进行测定,落叶型菌株引起的病指普遍高于非落叶型菌株引起的病指,非落叶型菌株中也有病指很高的菌株,北疆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分化。【结论】 北疆棉田采集的棉花黄萎病菌,其致病类型、培养特性及致病力均存在明显分化。  相似文献   

7.
采集新疆南北棉区的棉花症状表现为黄斑型和落叶型的以及从茄与苍耳上分离得到的黄萎轮枝菌共6个菌株,进行了形态学及生物学特征特性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6菌株都无形态学上的显著差异,其生物学特征特性也基本雷同。6个菌株同在棉、红花、向日葵、茼麻、苍耳和辣椒上作交互接种,均表现为不侵染辣椒,但对其他的6种供试植物均持不同程度的致病力现象。以茄菌与苍耳菌对供试的6种植物的致病力都强,而寄生在棉花上的4个菌株除对其原寄主的致病力为中、强度外,对红花、向日葵、苍耳及苘麻的致病力也强,但对茄的致病力则弱,或无致病能力。本试验6个菌株均应被鉴定为大丽花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但从其全部的表现形式看仍有较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从棉花上的4个菌株表现的形式可以看出,南北疆棉黄萎病的黄斑型与落叶型分离物均同属于中、强度侵染的致病菌,在许多情况下,黄斑型菌株的致病力还往往强于落叶型菌株的致病力,从当前南北疆棉区的棉花黄萎病中表现有落叶型反应的病株,很难断定为系属强致病力变异菌株的症状反应。  相似文献   

8.
 1990~1992年室内和大田接菌观察3个不同致病型菌株对水稻成株期致病力,THA的菌株147#致病力最强.该菌具菌核萌发快,菌丝长势强,病斑潜伏期最短.还对品种、菌株、施肥量、密度等4个因素3个水平对病发生发展影响,及田间病害扩展动态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大丽轮枝菌酯酶同工酶的测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棉花黄萎病菌不同致病力及致病类型菌系,不同寄主上的大力轮枝菌共14个菌系的酯酶,进行了聚丙烯酰胺胶平板电泳。结果表明棉花黄萎病不同致病类型菌系有其独特的酯酶同工酶谱。E6酶带的有无与致病力类型有关,E3酶带活性与病菌致病力有关,E3酶带活性与棉花发病病指关联度为0.85。不同寄主大丽轮枝菌酯酶同工酶总酶带数在7 ̄12条之间,主酶带数在2 ̄4条之间,按E3酶带活性强、中、弱划分为3个类型。E3酶带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棉花立枯病和红腐病是新疆棉区主要的两种苗期病害,获得强致力菌株,筛选针对两病的抗病品种及防病药剂。【方法】研究用分离自新疆天山以南各棉区的30个立枯丝核菌菌株和30个串珠镰刀菌分别对感病品种(冀棉11)进行人工接种后对上述菌株进行致病力比较。【结果】在两种病原菌间和种内的不同菌株间均存在显著的致病力差异;30个立枯丝核菌菌株中,强致病力菌株有8株,占总数的26.7%;30株串珠镰刀菌菌株中,强致病力菌株有6株,占总数的20%;两种病原菌之间立枯丝核菌的致病力极显著高于串珠镰刀菌;两种病原菌中,不同地区来源的菌株间存在显著的致病力差异,南疆四地中,来源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菌株致病力相对较强,来源于克孜勒苏自治州的菌株致病力相对较弱,同一地区的同一病原的不同菌株间也存在显著的致病力差异。【结论】新疆天山以南棉区立枯丝核菌的致病力极显著地高于串珠镰刀菌;两种病原菌间及种内不同地区来源的菌株间均存在显著的致病力差异。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由介体灰飞虱传播的水稻条纹叶枯病是云南滇西及滇中地区水稻上的主要病害,对水稻的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为此,笔者采用生物学接种方法开展了云南水稻主栽品种对条纹叶枯病的抗性鉴定及RSV致病性分化分析。供试的12个水稻品种对水稻条纹病毒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部分粳稻品种对RSV表现为高感,而籼稻品种则多表现为抗病或免疫。采自重病区的5个RSV分离物在水稻上的致病性分化不明显,致病性的强弱主要体现在对小麦和玉米等的侵染差异,为此可以将5个RSV分离物分为3组,但组内分离物之间致病性又有所不同,致病性最强为楚雄分离物,其次为保山、大理、禄劝分离物,致病性最弱为陆良分离物。  相似文献   

12.
从天津地区分离鉴定猪水肿病大肠杆菌27株,并测定了分离株的部分生物学特性。鉴定结果表明,定型的23个分离株分属O139,O101,O138,O 108,O141,O147,O149,O 21,O8等9个血清型(4株未定型),其中O 139,O138,O101为优势血清型;10个试验菌株可以产生水肿毒素;11个强致病性菌株中,5株可产生明显溶血环,而16个弱致病性菌株均无溶血性。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头孢氨苄的抑菌作用最强,但所有分离株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测定了源于湖北省棉区的15个棉黄萎病菌单孢菌株(简称湖北菌株)和2个落叶型棉黄萎病菌菌株T9和V991对4个棉花品种上的致病力。采用随机引物聚合酶链反应(RAPD)技术分析了这些菌株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供试的17个棉黄萎病菌之间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各个棉花品种上,15个湖北菌株中都有致病力与T9或V991的致病力差异不显著的菌株。综合分析表明:菌株T9的致病力最强,6个湖北菌株的致病力相当或强于菌株V991,7个湖北菌株的致病力中等,2个湖北菌株的致病力较弱。4个供试棉花品种中中棉12较耐黄萎病。RAPD分析表明供试的27个随机引物(10碱基)中10个可以从17个菌株的基因组DNA中稳定地扩增出多态性DNA片段。对扩增片段统计结果表明,供试菌株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化幅度为0.37~1.00。聚类分析表明,在阈值0.68处,17个黄萎病菌菌株可划分为2个RAPD群(RAPD group,简称RG),湖北省的9个菌株和V991属于RG1,另外6个菌株和T9属于RG2。综合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湖北省的棉黄萎病菌种群存在着明显的致病力分化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水稻条纹病毒7个分离物的致病性和化学特性比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我国水稻条纹病毒 (Rice stripe virus,RSV) 7个分离物的致病性和化学组分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 ,RSV各分离物之间存在明显的致病性差异 ,据此可分为 3组 ,但组内分离物之间致病性又有所不同 .第 1组致病性最强 ,包括北京双桥(SQ)、辽宁盘锦 (PJ)分离物 ,其中 PJ所致病害发病率最高 ,而 SQ所致病害症状最严重 ;第 2组包括云南的宜良 (YL)、保山(BS)分离物、上海嘉定 (JD)、福建龙岩 (LY)分离物 ,致病性次强 ,其中 YL、BS分离物较 JD、LY强 ;第 3组为山东济宁 (JN)分离物 ,致病性最弱 .但各分离物之间的病害特异性蛋白、外壳蛋白和核酸各组分的电泳迁移率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甘肃高寒阴湿地区蚕豆苗期镰刀菌根腐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临夏高寒阴湿地区蚕豆苗期镰刀菌根腐病典型病株进行分离培养,共获得34个镰刀菌单孢菌株,经鉴定分别是茄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半裸镰刀菌(Fusarium semitectum)和单隔镰刀菌(Fusarium dimerum)。采用室内盆栽接种和平皿接种法测定致病性,结果表明,茄镰刀菌、半裸镰刀菌和单隔镰刀菌对蚕豆幼苗都有较强的致病性。其中,半裸镰刀菌和单隔镰刀菌是蚕豆苗期根腐病病原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6.
为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核桃炭疽病病害防治提供依据,对该地区发病叶片、果实和枝干分别进行发病组织培养、分离纯化,通过致病性测定、菌落形态观察和rDNA-ITS序列测定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室内测定25种杀菌剂配方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1)病原菌经分离纯化后得到的9个菌株,根据各菌株在PDA平板正反面的不同形态分为2类,分别选择1个具有代表性的菌株P51和P57作后续鉴定。2个菌株接种果实和叶片后发病率均为100%,病原重分离均得到接种的病原,其形态特征均与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真菌相似;将2个菌株rDNA-ITS序列与Genbank中相关菌株的ITS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发现其与C.gloeosporioides真菌同源性达到100%。使用DNAMAN6.0邻接法进行序列同源性比对并构建系统发育树,菌株P51、P57与已鉴定为C.gloeosporioides的AB981196、HQ645082、KC355249和KJ676453以自展支持率100%聚类在一起。2)杀菌剂配方筛选:100%链霉素3 000倍液等5种配方对病原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最强,不同配方之间差异不显著;100%链霉素3 000倍液等4种配方之间差异不显著,对病原菌孢子萌发抑制作用最强,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抑制作用都强的是100%链霉素3 000倍液、25%咪鲜胺500倍液、50%福美双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500倍液。通过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确定引起雅安地区核桃炭疽病的病原为刺盘孢属C.gloeosporioides真菌;100%链霉素3 000倍液、25%咪鲜胺500倍液、50%福美双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500倍液4种配方对C.gloeosporioides真菌生长萌发抑制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17.
尖孢镰刀菌致病菌营养体亲和群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分离、鉴定侵染黄瓜的尖孢镰刀菌的基础上,测定30个尖孢镰刀菌菌株(包括6个专化型)对黄瓜的致病性和营养体亲和性。研究结果表明,侵染我国黄瓜的尖孢镰刀菌至少有5个以上的营养体亲和群(VCGs),除来自黑龙江的9909-1菌株与膜的黄瓜根茎腐专化型(Fusarium axysporum f.sp.radicis-cucmeinun,FOCS)菌株属同一亲和群外,其它菌株均与希腊的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F.o.f.sp.cucumerinum,FOC)和FORC不亲和,本文所测定的尖孢镰刀非致病菌株均与致闰 株不亲和,不同专化型的尖孢镰刀菌菌株归属于不同的营养体亲和群。研究结果初步显示了应用营养体亲和性区分菌的致病性及专化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禾谷镰刀菌培养性状与致病力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选择来自我国12省市有代表性的101株禾谷镰刀菌菌株,比较它们在PDA培养基上的表型性状以及在CMS液中的产孢量;并于田间小麦开花期,用单花剪滴法接种3个抗赤霉病性不同的小麦品种,鉴定其致病力,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菌落扩展速度不同的菌株问,其致病力差异显著;相关分析证实,菌落扩展速度与致病力之问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P=0.0003),菌丝生长状况与致病力之间呈极显著非线性相关(P=0.0083),而基质颜色和产孢量与致病力没有相关性。这些结果说明,禾谷镰刀菌菌落的扩展速度及菌丝生长状况与致病力之间具有共同的遗传基础或遗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从西瓜根腐病病株中分离得到镰刀菌10株,经鉴定分别为尖孢镰刀菌(7株)、串珠镰刀菌(2株)、茄病镰刀菌株(1株).其中尖孢镰刀菌的致病性较强,发病率为88.2%,其他两种菌的发病率较低,分别为28.4%和29.7%.对尖孢镰刀菌进行室内毒力试验,结果表明表明万寿菊杀菌素水乳剂与适乐时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