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正>紫菀(Aster tataricus)别名小辫子、青菀、紫菀茸等,为常用中草药之一,原产于中国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主产河北、河南、甘肃、安徽、江苏、黑龙江、吉林、辽宁、山西、陕西及内蒙古等地。1植物学特征紫菀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30~150cm。根状茎短粗且呈现疙瘩状,密生多数须根,外皮呈紫色、褐色或紫红色,质地柔软。基部叶丛生,有长柄;茎生叶互生,近无柄;叶片椭圆状匙形或长椭圆形,  相似文献   

2.
张帅 《河北农业》2014,(5):46-47
二月兰又名诸葛菜或菜子花,为十字花科诸葛菜属,二年生草本花卉。二月兰是北方地区不可多得的早春观花地被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地区,遍及北方各省市,常野生于平原、山地、路旁、地边或杂木林缘。由于本物种在部分地区由人工引种作为观赏植物栽培,因而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本物种的分布范围。形态特征:二月兰株高20—70厘米,茎直立且仅有单一茎。叶有时变化大,基生叶和下部茎生叶大头状羽裂,上部茎生叶无柄,长圆形,基部耳状抱茎,总状花序顶生。花色为浅蓝色和蓝色,花径2厘米,花期4—5月份,果期5—6月份。  相似文献   

3.
一、形态特征株高40—80厘米,主根圆柱形,分枝或不分枝,质坚硬。茎直立丛生,上部分枝,节部弯曲。叶互生,基生叶倒披针形,茎生叶披针形,先端渐尖呈短芒状,全缘无柄,有5—9条平行脉。复伞形花序,腋生兼顶生,小花鲜黄色。果椭圆形,长2.5—3毫米,分果有5条明显的棱,成熟后褐色。花期7月下旬,果期8—9月。千粒重3.5—4克。二、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4.
特性角堇常做一、二年生草本花卉。地上茎较粗较短而稍直立,有棱,分枝较多无明显主从枝之分。基生叶叶片长卵形或披针形,具长柄;茎生叶叶片卵形、长圆状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先端圆或钝,基部圆,边缘具稀疏的圆齿或钝锯齿。花茎2.5cm~3.7cm,花朵近圆形。喜欢凉爽环境,性较耐寒。  相似文献   

5.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紫菀不同发育时期和不同组织部位的紫菀酮含量,探索药用植物紫菀中紫菀酮积累的时空动态规律,为解析紫菀酮合成机制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不同部位紫菀酮含量差异显著,紫菀酮主要在根茎中积累,不定根和根状茎紫菀酮含量均高于地上各部位,含量表现为根>根状茎>芦头>叶片>叶柄,叶片中有大量紫菀酮合成,并最终在根中积累,叶柄中没有紫菀酮积累,只参与叶片中紫菀酮向下运输过程;不同时期根部紫菀酮含量差异明显,未抽薹紫菀动态变化趋势为高—低—高,抽薹紫菀动态变化趋势为高—低—高—低—高,越年生紫菀根部紫菀酮含量低于一年生紫菀.紫菀酮积累受不同部位、不同时期、不同年限及抽薹开花的影响,综合质量评价一年生未抽薹紫菀的根及根茎更适用于入药,紫菀最佳采收期为10月中下旬,本研究为紫菀的高效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紫菀种质资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紫菀种质资源研究结果表明,各质量性状存在较大变异,以茎色、叶色、花色、瘦果颜色等变异最大;各数量性状亦存在较大变异,其中根茎重变异较大,变异系数达70.50%。紫菀各数量性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紫菀根茎重与株高、茎粗、冠毛长呈极显著相关关系。因此,对紫菀进行资源的收集、评价和品种选育具有较大潜力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祁紫菀种苗质量分级标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紫菀生产中种苗来源混乱、质量参差不齐等主要问题,本研究搜集整理出河北安国紫菀种苗17份,以茎毛数、茎粗和芽距为主要因素,采取正交试验设计L9(34)进行种苗不同处理,田间种植采取多因素多点、随机区组设计,以出苗率、生长势、株高和产量等性状为依据,把紫菀种苗划分为3级.其中,1级种苗茎毛数>4,茎粗>0.3 cm,出...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亳州紫菀生长发育规律,为亳州紫菀高效种植和制定GAP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田间试验基础上,定期观察亳州紫菀的生长发育过程,并测定营养器官的数量性状动态变化。[结果]在紫菀发育过程中,先由母根茎节处的芽形成地上幼苗,随后茎基处膨大形成根茎,再由根茎处生出须根;数据分析显示,7—9月为紫菀营养积累关键期。[结论]母根茎的质量、截取长度和芽的数量将影响后期长势;7—9月为亳州紫菀药材形成关键期,注重田间管理。  相似文献   

9.
荷兰菊(Aster novi-belgii L.)又名纽约紫菀(New York aster),原产于北美,为菊科紫菀属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卉。荷兰菊株高一般为50~100cm,须根较多,有地下横走茎,茎丛生,多分枝;叶墨绿色,幼嫩时常带紫色,呈线状披针形,近全缘光滑;枝顶形成伞房花序,  相似文献   

10.
榨菜瘤状茎形成及其与花芽分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播种期试验与光照处理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榨菜(BrassicajunceaCoss.var.tu-midaTsenetLee)瘤状茎的形成及其与花芽分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瘤状茎形成的主要生态因子是温度和光照。在杭州(北纬30°)地区,春季适合瘤状茎形成的5天平均温度为7.7—17.7℃,日照长度从11.O小时延长至12.7小时;秋季适合瘤状茎形成的5天平均温度为22.5—5.7℃,日照长度从12.7小时缩短至10.3小时。在适合榨菜瘤状茎形成的生长时期给予连续光照,则能抑制瘤状茎的形成,在杭州地区,无论是长日照或短日照,在旬平均5.4—26.3℃条件下,榨菜一年四季都会进行花芽分化。4月中、下旬播种的,从播种至花芽分化的时间最短,仅36—41天。花芽分化的旬平均温度为19.9℃,日照为13.7小时,长日照具有促进花芽分化的作用,10月上中旬为榨菜生产上的主要播种季节,花芽分化和瘤状茎形成均在翌春,榨菜瘤状茎充分膨大,三层瘤状物明显突起,花芽分化至始蕾期,标志瘤状茎成熟。榨菜的部分营养生长期与部分生殖生长期交错重叠。  相似文献   

11.
牛蒡为菊科2年生或3年生草本植物,生产中一般采用1年生栽培。其分枝旺盛,株高100~150厘米,根粗壮,锥形,头部粗3~4厘米,长度可达60~70厘米,甚至100厘米。茎直立,上部多分支,基生叶丛生,长卵形,肥大;茎生叶互生,较小,叶背面密生白色绒毛。瘦果长卵形,灰褐色。牛蒡喜温暖湿润气候,耐热性强,最适生长  相似文献   

12.
<正>板蓝根为十字花科草本植物,是一种常用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利咽之功效。原植物形态:2年生草本,株高40~120cm。主根长圆柱形,肉质肥厚,灰黄色。茎直立略有棱,上部多分枝,稍带粉霜;基部稍木质,光滑无毛。基生叶有柄,叶片倒卵形至倒披针形,蓝绿色,肥厚,先端钝圆,基部渐狭,全缘或略有锯齿;茎生叶无柄。叶片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有白粉,先端尖,基部耳垂形。半抱茎,近全缘。复总状花序,花黄色,花梗细  相似文献   

13.
学名:紫菀 Aster tatariuls L.f. 别名:青菀、夜牵牛、紫菀茸 菊科多年生草本,株高40~150厘米。根茎短,簇生多数细根,外皮灰褐色。茎直立,粗壮,有疏粗毛,上部分枝,表面有沟槽,基部有纤维状残叶片和不定根。基生叶丛生大型,开花时枯萎脱落。头状花序多数排列成复伞房状;舌状花蓝紫色,管状花黄色。花期7~9月,果期9~10月。 喜温暖湿润环境,怕干燥,尤其在6~7月叶片生长最快时期若遇干旱生长受阻,造成大幅度减产。耐寒力强,在北方地下根茎能露地越冬,对土壤要求不严,人工栽培以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为好。土质过黏或过沙以及盐碱地,均不宜种植,土壤反应以中性至微碱性为宜。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茎生叶和水稻生产相互关系。[方法]2014、2015年对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江心沙分公司水稻进行调查,分析水稻最长叶与植株性状、穗部性状、叶片总长度的相互关系,以及不同叶长序对水稻穗部性状的影响。[结果]倒2叶最长时穗下节和穗长较长、穗部性状较好;叶长序为213(45)时单穗重最高。[结论]生产上可通过相关措施促进倒2叶生长,构建合理的茎生叶叶长序来实现水稻高产。  相似文献   

15.
安阳县小麦白穗原因及防冶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起小麦白穗的原因 (一)因病害引起的白穗 1、小麦纹枯病。从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生,典型症状是在茎基部1—3节的叶鞘上形成椭圆形云纹状褐色病斑。后期病菌侵入茎壁后,形成中间灰褐色、四周褐色的椭圆形眼状斑,当病斑侵茎超过小麦茎秆周长3/4以上时,造成茎壁失水坏死,最后病株枯死,形成枯株白穗。多是单株发生。  相似文献   

16.
中药紫菀是菊科紫菀属植物紫菀的干燥根及根茎,为我国常用中药材。该文介绍了紫菀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以便了解紫菀开发的现状、特点、方向及发展趋势,为该中药材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藏茵陈又名川西獐牙菜,为龙胆科獐牙菜属。两年生草本植物。株高20—60cm。主根黄色,无侧根或分支根,根须细而长。茎直立,四棱形,棱上有窄齿,茎上节膨大且从基部节开始有分枝茎生长,植株整体造型呈塔形或帚状,叶无柄,卵状披针形,半抱茎。圆锥形聚伞花序,几乎占据整个枝条。多花,花柄细,四棱形,花萼绿色,深裂至茎部。花冠暗紫红色,花丝线形,花药黄色,花苞荷包状。蒴果长圆状披针形,种子具椭圆形。  相似文献   

18.
油菜为十字花科,芸苔属,一年生草本。直根系。茎直立,分枝较少,株油菜高30—90cm。叶互生,分基生叶和茎生叶两种。基生叶不发达,匍匐生长,椭圆形,长10—20cm,有叶柄,大头羽状分裂,顶生裂片圆形或卵形,侧生琴状裂片5对,密被刺毛,有蜡粉。茎生叶和分枝叶无叶柄,  相似文献   

19.
小舌紫菀是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药用植物。紫菀春孢锈病菌(Aecidium asterum Schw.)引起小舌紫菀(Aster albescens)锈病,为国内锈菌寄主新记录。该病在四川省蜂桶寨国家自然保护区小舌紫菀生长地造成危害,病株率为100%,病叶率28%,引起叶片枯斑、脱落。小舌紫菀锈病菌的重寄生菌(Tuberculina persicinaSacc.)是小舌紫菀锈病菌上的自然重寄生菌。该重寄生菌寄生于小舌紫菀锈菌春孢子器开口处,阻碍春孢子的释放。本文报道了小舌紫菀锈病的症状特点、病原形态特征及小舌紫菀锈病菌的重寄生现象和重寄生菌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20.
以易空心的T84-66和不易空心的T84-61两个榨菜品种为材料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从产量和瘤状茎品质方面看,4月3日至4月8日为适宜采收期;在瘤状茎开始膨大到充分膨大期间,叶片内N、P、K含量基本呈下降趋势,且低于瘤状茎内的含量。N含量较高则瘤状茎的空心率较低,而P和K含量与瘤状茎空心率的关系不明显,瘤状茎空心发生后,IAA水平呈上升趋势,而ZT及ABA含量变化不大;IAA含量与空心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随着植株的抽薹,瘤状茎内的CA3含量迅速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