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了第8期《我的一点建议——致杨正雄先生》一文后,很想说几句,与恒辉先生商榷,并与盆景界同仁共同探讨。一、恒辉先生说杨先生的榕树盆景“气势过于稳重,从内涵上看更接近日本的盆景作品,而缺少一些能体现中国特色的飘逸与  相似文献   

2.
初读今年第四期《中国花卉盆景》彩页中杨正雄先生的榕树盆景时,觉得它层次丰富清楚,结构严谨,根盘密结而不纷乱。但细细品味,觉得它的气势过于稳重,从内涵上看更接近于日本的盆景作品,而缺少一些能体现中国特色的飘逸与高渺。细一分析,其原因是盆树主干枝冠与副干枝冠相互连接,并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等腰三角形结构(如示意图1),加之用的是相对来说较为厚重且深的圆形小沿盆,从而更易让人产生上述感觉。  相似文献   

3.
读贵刊87年第五期,林忠明先生的《一代风流初露锋芒》一文,其中报道了盆景艺术新秀王孝金夺魁之作《欲穷千里目》榕树盆景。从附图一榕树形格态势来看,是一件可喜的佳作。但从树、石的构图、配盆点饰、命题意境的综合结构等方面来看,情景不协调。而  相似文献   

4.
读完石华同志《精益求精,可成佳作》(贵刊1995第7期)一文后,觉得有些看法不够恰当,试述一二。陈荣森先生所作的榕树盆景(见贵刊1995年第5期),主干轴线是向右上方的斜线,盆的中心线是竖直线,不可能“重合”。该作上半部出枝如石所说,稍嫌“空”了一点。按照  相似文献   

5.
一、这一建议失妥看了恒辉先生95第8期的文章《我的一点建议——致杨正雄先生》觉得作者勇于在精品面前发表不同见解,令人佩服。我同意恒辉的第一个改进方案,即将圆盆换成长盆。可第二个方案的改法我认为不妥。理由是:不能一概否定等腰三角形的构图法,何况这是一盆台湾的  相似文献   

6.
最近看到《中国化卉盆景》2008年第7期封底柯成昆先生的一幅盆景照片,题名是《十八罗汉》,细看树种竟是榕树,令人惊奇。 榕树是闽南盆景的常见树种,凶为树相多变,制成盆景也形式多样,除了大树型,还有斜干、曲干、临水、连根丛林、悬崖、抱石等等形式,有的艺术家在榕树独有的气根上下功夫,创作了不少新奇名作。  相似文献   

7.
贵刊1994年第一期《盆景世界》发表徐岚先生《百岁从容》榕树盆景的造型创作经验,读后觉得作品的意境是好的,思想内涵也丰富。但从随文发表的盆景照片上看,未达到创作所要求的目的。我们从造型技艺上提出几点意见,供徐岚先生参考。一、整个盆景画面的杂枝、杂根太多,主次不突出,层次不分明,显得杂乱。可以想象,长出叶子后,会看不见枝托、主干和桩  相似文献   

8.
贵刊在去年第六期中,发表了杨建将先生撰写的《风格·意·境》一文,对《归乡行》水旱盆景作品提出自己的意见。愚以为杨说不妥,有提出共同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9.
读贵刊87第9期的无锡张国保先生大作《试谈盆景艺术的本质特征》,有些看法,现提出来就教于方家。人所共知,中国盆景艺术基本分为树木盆景、山水盆景两大类,它的制作技巧与造型艺术,有根本的区别,张君肯定“盆栽为盆景艺术的特征”,那么山水盆景的本质特征又是什么呢?张文否定诗画与盆景艺术同属于形象思维的范畴,否定兴比的创作原则,  相似文献   

10.
2007年9月,厦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林妙燕女士送展的榕树盆景《雄风浩然》,在“国际(中国·厦门)第六届园博会”上荣获银奖。它与同溢堂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国军先生获得金奖第一名的榕树盆景《一览众山小》一起载誉而归,成为美谈。  相似文献   

11.
雷柏阳先生在贵刊1996年第6期《关于盆景的“意境”和鉴赏标准》一文中,几乎把盆景艺术在创作过程与欣赏活动中的意境全否认了;把近几年国内各名家所创作的具有意境美的作品,简单化地看成是以题名取胜而已。笔者对此不敢苟同。盆景的题名,是中国盆景的特色和组成部份。题名的深入浅出、意蕴含蓄,体现出创作者的文化艺术修养。作者借助题名来传达作品的内容,概括景观特色,深化意境,使欣赏者顾名思义,顺藤摸瓜,如揭帘幕,见题名而省悟到寓托在景物中的内在意象。如《骄杨颂》,创作者心有成竹,借物寓情,立意塑造了一株轻扬向上、绿染重霄九的珍珠黄杨的英姿飒爽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最近我无意间读到贵刊1986年第三期上潘仲连先生撰写的《如何开拓盆景的艺术境界》。这实在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盆景  相似文献   

13.
我痴迷盆景数年来,多次有感想,欲参与贵刊的品评,因不成体系未及提笔。今阅石万钦、苏虞民的《呼》(见今年第一期)文颇有同感,亦倍受鼓舞,特不避浅陋,随笔放言: 一、笔者接触过的盆景,多数为外来榕树制作,七扭八歪,怪胎遍地!看着令人揪心,气闷!实不敢恭维!我想不是消费大众的欣赏品味如此,究其本源亦与生产单位制作人员的素质还仅仅停留在一个“匠”字的层面有关吧?!在此建议生  相似文献   

14.
8月22日至9月1日,第6届粤港澳台盆景赏石艺术博览会在广东韶关钢铁集团厂区公园举行,各地盆景爱好者送展参赛的盆景作品共有300多件。澄海区盆景爱好者陈有浩送展参赛的朴树、榕树获得银奖、罗汉松获铜奖。今年60多岁的陈有  相似文献   

15.
漫谈细叶榕     
适用于制作榕树盆景的白榕,称谓为小叶榕、细叶榕。实际上盆景爱好者都认为是大叶榕,而把某些叶子特小品种,称为细叶榕,而真正称得上细叶榕的品种极少,而“冒牌”的却很多。问题的提出和寻求《中国花卉盆景》于1994年12期转载了海外一篇精辟文章《浅谈杂木盆景》,作者写道:“在同一树种中,品种优劣,差距很大,例如榕树,目前榕树盆栽几乎全部实生苗,若要保持优秀品种原有特长,则必须以插枝培养,选择叶小、面平、富有光泽、叶与叶之间间隔小,并发育良好的品种。”这说明榕树在海外也不能满足盆景素材的要求,应寻找叶小、节短,发育良好的品种。为此人们进行了长期的不懈的努力。印度榕应用,最早见于耐翁先生1981年所著《盆栽技艺》。先生认为,“印度榕,叶小节密,但枝条肥笨、僵直,缺乏古树的老而瘦的气味,因叶特小,曾  相似文献   

16.
见过康日照先生《临渊垂钓》(见《中国花卉盆景》2003年第8、10期)榕树附石盆景的人,无不拍案叫绝。有人说,那不是树附石,而是石头上的浮雕,是幅画,是首诗……在作品中,石的险峻,榕根的附着力,树姿的优雅,意境的深远,表现得酣畅淋漓,大师不凡的功力,在游刃有余中达到了极致!但赏读之后,也有点不清楚之处,故而请教作者康先生。他是我的盆景指导教师,福建省林业厅向国家林业局推荐的花卉咨询专家。  相似文献   

17.
曾荣获第三届福建省花卉盆景博览会盆景最高奖的榕树盆景《风韵飘然》(作者郑建明)在首届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览会上,再次荣获盆景最高奖。漳州榕树盆栽的主要技法与特点是:继承传  相似文献   

18.
贵刊第七期发表了廖隽生先生的短文《还是称习作为妥》。编辑部加了"编后语"希望大家议论。我读后又翻阅了今年第四期林运熙先生摄影的"2000年上海山水盆景佳作选",并根据廖先生批评的左边二、三、四图与右边第四图进行分析,觉得这四幅山水盆景称之为佳作,并不为过。就平面照片表现的布局、态势、气韵而言都不错,很耐看。我认为只有创作经验丰富的艺术家才能创作这样高水平的作品。廖先生指出的毛病并不确切。这些山水盆景层峦点翠,主次分明,前、中、后景井井有序,那会"像一堵挡墙,显得闭塞"呢?在艺术上,主峰次峰之比,可以非常突出,也可以不很强烈。这主要看全景的综合协调和山势脉胳的走向。廖又说"怎么好行船"一幅,可能指的是"峡江扬帆"。这就更有点莫名其妙了。难道航道复  相似文献   

19.
《中国花卉盆景》九四年十二期30页上刊登了黄金甫先生的一件盆景作品照片《反悬崖榕树盆景》。笔者审视良久,思考再三,竟弄不清个所以然来。首先,“反悬崖”一词令人费解。众所周知,悬崖式盆景源自大自然中生长在悬崖陡壁上的树姿,配以高筒盆,即为悬崖之意。此式形象生动、符合自然之理,早有定论,这何能取“反”之?又如何反之?  相似文献   

20.
“绿苑”的这件榕树盆景(见《中国花卉盆景》2008年第3期封三),特色鲜明,像一个活生生的寓言故事,辛辣地讽刺了“固步自封”的思想,令人回味深长,颇受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