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GFP标记溶磷草木樨中华根瘤菌CHW10B及其定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有效利用草木樨中华根瘤菌CHW10B菌株,对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菌株在南方红豆杉根际及其根部的定殖进行研究.[方法]采用修改的反复冻融转化方法,将穿梭载体pGFP4412质粒转化进入草木樨中华根瘤菌CHW10B细胞,对该菌株进行GFP标记,筛选荧光表达强烈且稳定遗传的转化子,对转化子的细胞及菌落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并采用钼锑抗比色法对其溶磷能力进行测定.在此基础上,以GFP基因标记和抗性标记作为示踪手段,将GFP标记的CHW10B菌株接种到南方红豆杉1年生盆栽实生苗根表面,借助荧光显微镜及稀释涂布技术,对根际土壤中GFP标记菌株进行定期回收检测.[结果]成功获得CHW10B菌株荧光表达强烈且稳定遗传的GFP转化子,该转化子及野生菌株均为革兰氏阴性(G-),短杆菌,但二者在LB固体平板上的菌落形态有一定差别.野生菌株菌落呈圆形、边缘整齐,表面湿润黏稠,为乳白色;而标记菌株CHW10B-GFP2菌落表面为浅棕色,其他一致;标记菌株溶磷能力与野生菌株接近,发酵液上清液中可溶性磷含量分别为639.12和656.57 mg·L-1.GFP标记菌株在南方红豆杉根际的数量变化幅度较大,接种1天根际土壤中CHW10B转化子菌数为6.08×107cfu· g-1,随后细菌数量迅速减少,15天后标记细菌数量开始增多,25~ 40天菌体数量升高并呈平稳趋势.用荧光显微镜对接种40天后南方红豆杉的根部进行观察,发现在根系表面及其内部有大量发绿色荧光的GFP标记细胞存在.[结论]GFP基因标记的CHW10B菌株在南方红豆杉幼苗根际土壤中具有持久性定殖的能力;另外,该标记菌株能在根表面和内部定殖,具有内生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枯草芽孢杆菌Y13UV对油茶炭疽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研究其在油茶体内的定殖动态,为油茶炭疽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原生质体转化法引入绿色荧光蛋白质粒,构建荧光标记菌株。通过喷叶、灌根、喷叶灌根结合处理多种接种方式及重复接种,测定菌株在油茶体内不同组织部位的定殖数量,分析其定殖规律及能力。【结果】标记菌株可以在油茶根、茎和叶内定殖,单次接种当天,根内回收的标记菌株数量为1.07×10~5cfu·g~(-1);喷叶灌根结合处理7天后,油茶根、茎和叶内标记菌株的数量分别为8.70×10~2、5.00×10~2和7.30×10~2cfu·g~(-1),均高于喷叶、灌根单独处理。重复接种时,油茶根茎叶内标记菌株的定殖量在接种3~5天内达到高峰,然后呈现稳定趋势,20天时定殖量开始大幅下降,第30天喷叶灌根处理的油茶根内的定殖量仅为5.30×10~2cfu·g~(-1)。荧光标记菌株生长较好,稳定表达,对炭疽病菌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结论】枯草芽孢杆菌Y13~(UV)能通过喷叶灌根方式接种在油茶体内定殖并传导,有较好的定殖能力。  相似文献   

3.
《林业科学》2021,57(3)
【目的】探究荧光假单胞菌菌株JW-JS1的溶磷能力及其在杨树根际和菌根际的定殖动态,揭示菌株的溶磷机制并进一步阐明溶磷细菌与外生菌根真菌的互作机制,为杨树专用复合菌剂的开发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液体培养试验分析荧光假单胞菌菌株JW-JS1培养液可溶性磷含量、p H和可滴定酸含量的变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有机酸种类和含量,利用抗利福平标记法筛选稳定的标记菌株,运用灌根法研究其在杨树根际和菌根际的定殖动态。【结果】1) JW-JS1菌株培养液可溶性磷含量随接种时间延长逐渐增加,培养液pH与可溶性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889~(**)),可滴定酸含量与可溶性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58~(**));2) JW-JS1菌株分泌的总有机酸量(434.39 mg·L~(-1))明显高于CK (25.94 mg·L~(-1))(P0.05),共检测出草酸、酒石酸、柠檬酸、顺丁烯二酸和反丁烯二酸5种有机酸,其中,草酸含量(273.69 mg·L~(-1))明显高于其他种类有机酸,约占总有机酸量的63.01%;3)筛选出含有300μg·mL~(-1)利福平抗性的标记菌株JW-JS1~(Rif),与原始菌株相比,其菌落形态和溶磷能力均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4)标记菌株在杨树根际和菌根际均能长期稳定存活并保持一定的定殖数量,随接种时间延长定殖数量呈下降趋势,定殖动态基本一致,其中,接种50天后定殖数量分别为5.2×10~4和4.5×10~4cfu·g~(-1)。【结论】荧光假单胞菌菌株JW-JS1的溶磷能力与培养液pH、可滴定酸含量和有机酸密切相关,特别是菌株分泌的草酸可能在溶磷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荧光假单胞菌菌株JW-JS1在杨树根际和菌根际均能长期稳定存活并保持一定的定殖数量。荧光假单胞菌菌株JW-JS1与红绒盖牛肝菌Xc是构建杨树专用功能复合微生物肥料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樱桃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反应机制和其生长需水规律,在日光温室内采用盆栽的方法对樱桃品种为‘红灯’的实生苗进行干旱胁迫试验,研究不同干旱胁迫时间(分别持续干旱0d、10d、20d、30d和40d)对樱桃根际土壤微生物、土壤酶、光合特性及SPAD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干旱时间的增加,根际土壤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呈现单峰变化规律,其中细菌在干旱20d时数量最多,蔗糖酶和脲酶在干旱10d时活性最高;真菌数量逐渐降低,磷酸酶活性表现出减弱趋势。3大功能微生物数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细菌、放线菌和真菌;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SPAD值均以干旱10d时最大,胞间CO_2浓度在干旱40d时值最大。SPAD值与干旱时间呈极显著指数负相关关系,其拟合方程为y=54.583e~(-0.005x)。研究认为,土壤含水量保持在76.35%-61.83%(干旱10-20d)范围内,既利于节水灌溉又可使樱桃幼苗保持健壮生长。  相似文献   

5.
锌镉污染区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锌镉污染的区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为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提供理论基础。现场采样和室内培养分析的结果表明,污染区内土壤重金属锌镉含量大大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植物根际土壤中锌镉含量低于非根际土壤锌镉含量,污染区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壤三大类微生物细茵、真茵、放线茵的数量均显著降低。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全锌、镉都呈显著的负相关,锌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比镉显著。  相似文献   

6.
新疆核桃根际土壤中解钾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核桃专用微生物肥的研制提供菌株材料,通过对解钾菌的分离纯化,筛选对新疆核桃根际土壤具有解钾作用且能在其根际稳定定殖的优质高效菌株。结果表明:从阿克苏、和田、喀什3个新疆核桃主产区的根际土壤中分离出解钾菌27株;采用火焰光度计法对其解钾能力进行测定,选出解钾菌16株;经耐利福平诱导后剩余14株;将其进行大田定殖试验后,最终筛选出10株解钾能力较强的菌株。经16S r DNA进行鉴定,得出这10株解钾菌归属于3个属。分别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芽孢杆菌属Bacillus、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其中假单胞菌属为优势种属。  相似文献   

7.
试验从樱桃根围采集根际土壤样品,采用MRS培养基和改良麦氏培养基,分别在28℃、37℃备件下培养2~3d,进行分离,利用系列稀释涂布平板筛选出分离物DY-3和DY-4。根据茵体形态、茵落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试验结果,结合18S或16SrDNA序列的测定,将DY-3鉴定为酿酒酵母菌(Saccharomycescerevisiae),DY-4鉴定为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casei)。测其解磷解钾能力,酿酒酵母茵DY一3有较好的解钾能力,干酪乳杆菌DY~4有较好的解磷能力。因此,该研究筛选的2菌株可望进一步研究开发成为微生物肥料的生产菌种。  相似文献   

8.
不同解磷菌剂对美国山核桃根际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余旋  朱天辉  刘旭 《林业科学》2012,48(2):117-123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3种施P水平下绿针假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蜡样芽孢杆菌3种细菌及其混合菌群对美国山核桃苗3个生长时期根际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加4种细菌菌剂后山核桃根际土壤中的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增加,真菌数量减少,土壤磷酸酶和脲酶活性上升;3种施P水平下,随着施P水平的提高,各种菌剂对根际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逐渐降低,且3种细菌的混合菌剂较单一菌种对根际微生物数量及土壤磷酸酶和脲酶活性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采用传统的土壤稀释涂布平板法研究了转SacB、Vgb及JERFs36基因杨树对土壤微生物中主要类群细菌、丝状真菌及放线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转JERFs36基因杨树的土壤微生物总量平均为干土18.73×106 cfu/g,转Vgb基因杨树为干土4.36×106 cfu/g,转SacB基因杨树为干土242.28×106 cfu/g.3种转基因杨树土壤根际主要微生物类群数量存在差异,但均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即3种转基因杨树对其根际土壤微生物主要类群的数量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云南不同栽培区油橄榄的丛枝菌根状况,在云南省3个主要的油橄榄引种栽培区即永仁、丽江和昆明的油橄榄种植园,选择4年生油橄榄幼树为研究对象,采用形态学的研究方法,对该树种的丛枝菌根(AM)状况和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AMF)的孢子数量和群落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3地种植园的油橄榄植株根系均有AMF的定殖,根系中AMF的总定殖率分别为47.11%、71.79%和87.15%,孢子密度依次为300.22个/20g土、702.56个/20g土和489.75个/20g土。统计分析表明,根系AMF总定殖率昆明显著高于丽江,丽江显著高于永仁(p0.05),3地根际土壤中AMF孢子密度差异显著。从永仁、丽江和昆明油橄榄的根际土壤中分离到的AMF孢子种类分别为6种、4种和4种,大果球囊霉是3地共有AMF优势种;永仁样地AMF类群显著不同于昆明和丽江两个样地,与两地的AMF群落相似性Sorenson’s系数均为0.2;昆明和丽江两地的共有种除大果球囊霉以外,还有缩球囊霉和根内球囊霉,两地的Sorenson’s系数达0.75。  相似文献   

11.
在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岷江柏木幼林地经过连续4 a利用雨季种植绿肥压青,增加土壤肥力,提高水分利用率,促进幼树生长研究。结果表明:(1)种植红豆草的土壤0~40 cm含水量旱季增加3.68 g·kg-1,0~20 cm土壤容重降低0.07 g·cm-3;种植草木樨土壤0~40 cm含水量旱季增加4.18 g·kg-1,0~20 cm土壤容重降低0.05 g·cm-3;种植沙打旺土壤0~40 cm含水量增加2.46 g.kg-1,0~20 cm土壤容重降低0.18 g·cm-3。(2)种植绿肥压青,土壤有机质增加0.37 g·kg-1~0.55 g·kg-1,土壤CaCO3含量下降0.66 g·kg-1~1.36 g·kg-1,有效氮增加4.5 mg·kg-1~18.5 mg·kg-1,有效磷含量增加1.0~3.46 mg·kg-1,CEC比对照增加0.54~0.58mg.100g-1。(3)种植红豆草、草木樨、沙打旺绿肥压青对岷江柏木树高、地径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尤其种植红豆草的岷江柏木幼树生长最好,高、径生长为对照的1.7倍和1.6倍。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染井吉野樱引种栽培技术和大树移栽技术:栽培环境选择以土层深厚、排水性能良好的沙性土壤为佳;栽植早期为尽快成景株距以4m为宜,树龄达8~10年后株距应保持在8~10 m;做好水肥管理和整形修剪,包括施足基肥和追肥,做好除萌等修剪;喷洒合适的杀虫剂防治病虫害;大树移栽采用B2活力素进行灌根处理.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32块样地土壤数据,对亚热带日本落叶松中、幼龄林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其分配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中龄林的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明显高于幼龄林;(2)混交林的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明显高于纯林;(3)0~80 cm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为172.25 t/hm2。有机碳主要集中在表土层0~20 cm处,此表土层有机碳密度分别是土层20~40 cm、40~80 cm的175.21%、129.52%。在土层相同的情况下,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其土壤有机碳密度呈下降趋势;(4)与适宜亚热带地区生长的造林树种——杉木相比,日本落叶松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有机碳密度均明显高于20年生杉木人工林,说明日本落叶松林土壤的固碳能力大于杉木人工林,从侧面也反映了同样作为亚热带地区的造林树种,日本落叶松林要优于杉木人工林。  相似文献   

14.
炼山在华西雨屏区造林时广泛应用,杉木林采伐迹地炼山后的土壤理化性质研究鲜有报道.本文以华西雨屏区28 a生杉木林(对照)及其采伐迹地为研究对象,通过传统的炼山方式后采样测定土壤pH值、全N、P、K及其有效性以及Ca和Mg含量等,旨在阐明炼山对华西雨屏区杉木采伐迹地土壤的理化性质短期效应.结果表明:炼山能显著提高土壤pH值,能显著增加土壤0~40 cm层的全N含量.不同土层的P含量对炼山的响应不同,炼山后表层土(0 ~20 cm)的全K含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中层土(20 cm~40 cm)是先下降、后增加,底层土(40 cm~60 cm)持续下降.炼山后土壤中速效N、有效P的含量均先增加、后降低,而速效K的含量先下降,后增加.炼山后的土壤表层Ca含量显著增加,但对土壤中层和底层土的Ca含量影响趋势无规律.土壤各层中的Mg含量在炼山后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5.
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安塞县,采用生长季内连续钻取土芯法进行根系调查取样,研究刺槐细根面积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东南坡与西北坡刺槐累积细根面积存在显著差异。西北坡刺槐累积细根面积大于东南坡,分别为东南坡的1.58倍(4月)、1.86倍(7月)和1.24倍(10月)。同时,东南坡与西北坡刺槐累积细根面积都表现出10月>4月>7月的动态变化。东南坡与西北坡刺槐细根面积在各土层所占比例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是,不同坡向刺槐细根垂直分布的动态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无论在东南坡还是西北坡4月和10月约70%的细根分布在0~150cm土层,30%分布在160~250cm土层。7月约80%的细根分布在0~150cm土层,20%分布在160~250cm土层。不同月份间,刺槐细根面积在0~40cm土层所占比例变动较大,而40~150cm土层变动较小。刺槐细根面积垂直分布的动态变化与剖面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相吻合。  相似文献   

16.
利用标准样方法研究了孝顺竹林生态系统碳含量、碳储量及其空其间分配格局。结果表明:孝顺竹林乔木层各器官碳含量介于0.4893 g.g-1~0.5222 g.g-1之间,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竹秆(0.5222 g.g-1)竹根(0.5177 g.g-1)竹蔸(0.5041 g.g-1)竹叶(0.4967 g.g-1)竹枝(0.4893 g.g-1);土壤层碳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降低,0~20 cm为0.0104 g.g-1,20 cm~40 cm为0.0046 g.g-1;生态系统各组分碳含量表现为乔木层(0.5148 g.g-1)枯落物层(0.4837 g.g-1)土壤层(0.0076 g.g-1);孝顺竹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为44.8599 t.hm-2,空间分布序列为土壤层(41.2518 t.hm-2)乔木层(3.5965 t.hm-2)枯落物层(0.0116 t.hm-2),分别占91.95%,8.02%和0.03%。  相似文献   

17.
毛竹苗期NPQ和ETR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实生苗为材料,利用叶绿素荧光技术,研究了毛竹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非光化学猝灭(NPQ)、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充分暗适应之后,随着光合有效辐射(PAR)逐渐增强(0~1800 μ mol·m-2s-1),NPQ也随之增加,ETR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低强度光照下(200 μ mol·m-2s-1),NPQ则呈现先上升,在20~80s内迅速达到最大值,之后逐渐下降,至380s时趋于平稳,ETR则先上升,在20s时稍下降,40s后又逐渐上升,至380s时趋于平稳.  相似文献   

18.
乌拉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森林群落土壤化学性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乌拉山自然保护区的3个森林类型(天然油松林、人工油松林、白桦林)不同层次(O~5 cm,5~10cm,10~20 cm,20~40 cm)土壤的化学性质进行了测定、分析与对比.结果表明:(1)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化学性质存在明显的差异.土壤有机质、全N、全P含量在不同森林类型下表现出相对一致的规律,即其含量大小顺序为:白...  相似文献   

19.
间伐对侧柏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徐州侧柏人工林为对象,研究了在弱度间伐(LIT,20%)、轻中度间伐(MIT1,40%)、中度间伐(MIT2,60%)和强度间伐(HIT,80%)下,林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在土壤表层(0 ~ 10 cm)和亚表层(10~20 cm)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间伐强度下,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均随着土层加深而减少.随着间伐强度增加,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总体变化趋势为先增加后降低,其中微生物生物量碳表现为MITl> LIT> HIT> MIT2,均与对照CK有显著差异(P<0.05);微生物生物量氮表现为MIT2> MITl> LIT> HIT,各处理间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间伐也使土壤微生物熵增加,尤以MIT2达到最大(2.63%).研究表明,侧柏人工林经过2 a间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使土壤碳库和氮库短期内出现不稳定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