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应用"3S"技术,通过选取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破碎度指数、斑块形状指数等空间格局指数对准噶尔内流区1975年至2009年近三十四年间湿地景观格局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三十四年来湿地面积总体小幅度增大,其中,1975年至2000年,湿地面积小幅度增大,2000年至2009年,湿地面积小幅度减小。湿地景观多样性增大,优势度减弱,破碎度先增大而后减小,斑块形状趋于复杂,各湿地景观类型间的差异减小,湿地景观结构趋于稳定。各湿地类型中,河流湿地面积先增大而后减小;湖泊湿地面积先增大后减小;沼泽湿地变化幅度较小;人工湿地面积持续减小。准噶尔内流区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与流域内的水资源循环相关性较强,人类活动尽管对其产生了较大干扰,但并未改变湿地整体景观格局,因而,有利的气候条件与合理的人类活动是西北内陆干旱区湿地景观稳定与发展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2.
以1975年MSS、2000年ETM和2007年CBERS-2三期卫星遥感数据为基础信息源,对塔里木河三源流区湿地演化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32年间,塔里木河三源流区湿地减少面积共计1790.73km2,天然湿地的严重退化是引起湿地面积锐减的主要原因。2)湿地景观斑块数和斑块平均面积均呈逐年减小的变化趋势,1975-2000年湿地变化以萎缩方式为主,2000-2007年小湿地斑块则出现了严重的消亡现象。3)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和破碎化指数逐年减小,优势度指数则呈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表明塔里木河三源流区湿地景观多样性降低,各类型所占比例差异逐渐增大,湿地主导类型已由沼泽草甸湿地转变成了河流湿地。4)人类活动对湿地的破坏强度明显减弱。1975-2000年,塔里木河三源流区因"围湿造田"而直接占用的湿地面积达782.75km2,2000-2007年减少至606.48km2,尤以和田地区变化最为显著,因"围湿造田"占用的湿地面积由286.43km2减少至75.77km2。32年间,喀什地区"围湿造田"强度高居不下,是湿地退化人类活动影响强度最大的地区。  相似文献   

3.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三江平原湿地面积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相关资料和文献中1950-2009年的数据为依据,利用相关分析、灰色预测方法和BP神经网络模型,定量分析了三江平原湿地面积变化的影响因素,并对未来20年三江平原的湿地面积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耕地面积、年均气温、人口数量、径流深度、相对湿度、年降水量、政策因子与湿地面积变化关系密切,可以作为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变量。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2010s三江平原的湿地面积为58.58万hm2,2020s为45.86万hm2,湿地面积在未来一段时间还有减少的趋势,但减少趋势明显减缓。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西部湿地资源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本文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吉林省湿地资源的空间分布及植被特征,并对近20年来吉林西部地区的湿地变化特征作了进一步的探讨。研究表明湿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区域差异明显。吉林西部湿地面积减少趋势显著,其湿地面积减少了22.1%,年均变化率为1.1%。湿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博斯腾湖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RS和GIS技术,FRAGSTATS软件的支持下,应用1990年Landsat TM、2000年Landsat ETM+和2010年的ALOS/AVNIR-2遥感影像,结合博斯腾湖湿地的区域特点,提取博斯腾湖湿地生态景观格局信息,并选取12种具有典型生态意义的景观指数,对博斯腾湖湿地20年的景观空间格局变化和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探索其演变机制。结果表明:湿地面积在研究时段内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1990-2000年间湿地总面积增加351.8km2,其中人工湿地面积增加34.93km2,自然湿地增加316.87km2;2000-2010年间湿地总面积减少277.34km2,其中人工湿地面积减少28.36km2,自然湿地面积减少248.98km2。从景观整体来看,均匀度指数较低,景观破碎化程度不断增加,景观被湖泊,潮间沼泽和光滩沼泽这三个占优势的景观类型所控制。  相似文献   

6.
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应用1975-2014年四个时间段的卫星遥感数据,在1:5万目视解译的基础上,通过选取斑块数量、斑块面积、斑块平均面积、多样性、优势度和破碎度等具有典型生态意义的景观格局指数,较系统地分析了山西省湿地景观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0年间山西省湿地总面积减少了431.16km~2,年均减少10.78km~2,同时湿地退化速率明显加快,其中2007-2014年湿地年均减少面积是1975-2000年的3倍;40年来湿地景观多样性下降,优势度增加,破碎度指数先增加后持续减少,2000年以来湿地空间分布格局趋于集中;河流湿地是山西省湿地景观的主导类型,1975-2000年,河流湿地面积减少、斑块数量增加,呈破碎化发展,而2000-2007年,大量的小湿地斑块出现了消亡现象,河流湿地破碎化程度降低;随着人类活动干扰强度的增强,人工湿地所占面积比例逐渐提升,优势度指数增大,表明人类活动对山西省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7.
《干旱区研究》2021,38(3):855-866
基于1990—2019年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提取银川市湿地景观信息,通过景观指数、冗余分析方法定量分析研究区湿地景观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银川市湿地面积由1990年的264.86 km~2减少到2019年的241.32 km~2,减少了23.54 km~2。与1990年相比,2019年的自然湿地面积减少了33.57 km~2,人工湿地面积增加了10.03 km~2。(2)1990—2019年间,银川市湿地景观的破碎化程度下降、聚集程度降低、形状逐渐不规则化、多样性与异质性增加。(3)选取12个驱动因素指标进行冗余分析,社会经济因素是湿地景观演变的主导因素,非农业人口数、水产品产量、第二产业产值与建成区面积对湿地景观变化的影响最为显著,降水量、气温等自然因素作用相对较弱。研究结果可为银川市的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等技术手段,结合野外实地考察验证,获取浑善达克沙地内部和周边湿地的时空分布和动态变化数据,主要对沙地和湿地的利用现状、动态变化及其研究区未来气候变化演变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来浑善达克沙地及其周边湿地面积经历了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的发展趋势,湖泊面积先增加后减小;流动沙地面积增加,半固定沙地面积减小;年平均气温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年降水量从70年代开始递增,90年代最大,2001~2005年平均降水量又有所下降,而年蒸发量呈稳定下降趋势。同时,分析了沙地与湿地动态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影响沙地与湿地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提出该区域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在RS与G IS技术的支持下,以1976、1986、1995、2000、2005年的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综合利用各种斑块形状指数、斑块面积、斑块数量等景观特征指标,对三江自然保护区的沼泽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以及景观基质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近30年内研究区的沼泽湿地面积呈显著下降的趋势。1976~1986年,沼泽湿地面积减少,斑块数量增加,破碎化程度加大,斑块边界复杂度显著增加而边界连通性显著降低。1986~2000年,沼泽湿地面积及其边界复杂度变化幅度不大,斑块数量不断减少,边界连通性显著增加。2000~2005年,沼泽湿地面积与斑块数目均显著下降,破碎化后的湿地斑块逐渐被其它景观类型取代,同时边界复杂度显著增加而边界连通性明显下降。近30 a内,研究区由原始的沼泽和草甸景观基质逐渐转变为农田景观基质。  相似文献   

10.
湿地景观格局能够反映湿地类型的面积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其时空演变有助于理解干扰因子与湿地生态过程之间的作用关系.选择疏勒河中游的库塘湿地、永久性河流湿地和内陆盐沼等5种湿地类型,采用景观格局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了湿地类型面积、景观指数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1) 1987-2017年疏勒河中游湿地总...  相似文献   

11.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保护和开发利用好城市湿地对优化城市人居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围绕"塞上湖城"建设,在阐述银川湖泊湿地历史变迁、形成背景的基础之上,分析了"塞上湖城"建设的意义及可行性,探讨了开发建设中应关注的问题及应着力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基于RS/GIS的呼和浩特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借助于TM遥感资料和GIS方法,对研究区1995~2005年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进行分析,并计算在此驱动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采用Costanza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公式及谢高地等人的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表进行计算,结果表明:1)1995~2005年,呼和浩特市耕地、湿地和未利用土地逐年减少;而林地、草地有所增加;社会用地面积迅速增加,10年间增加了66.932km2;2)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变化幅度很小,研究期内仅增长了1.0983亿元;3)森林、草地、水体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不断增长趋势,而耕地、湿地和未利用土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不断减少趋势;4)生态系统单项服务功能价值中气体调节增量最多,主要归功于森林覆盖率的不断提高;而废物处理价值损失最多,主要是由于湿地的大面积减少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湿地资源的现状、问题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中国是世界上湿地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加强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前提;在分析中国湿地资源基本特征和保护现状的基础上,将当前湿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归结为湿地景观丧失、湿地资源衰退、生物多样性受损、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功能下降以及湿地水文和局地气候改变等方面;指出为更好的保护和利用中国湿地资源,协调湿地管理体制、完善湿地法制体系、加强湿地资源的综合保护、加强湿地科学的研究与国际交流和提高公众参与等是关键。  相似文献   

14.
扎龙湿地对乌裕尔河流域水文特征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流域的地表径流是河滨湿地的主要补给水源,对于其生态系统的演变起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对乌裕尔河流域的水文特征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阐述了这种水文特征对扎龙湿地景观、水质、生物及生态功能方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维持湿地健康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中游湿地资源及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黄河是我国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关键地带。黄河中游的主要湿地类型有河口 (内陆 )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水库湿地、沼泽、沙洲及草甸湿地等 ,总面积 33万hm2 。黄河中游的湿地资源主要包括 :1 )生物资源有脊椎动物资源 42 1种 ,维管植物 936种 ,资源植物 1 1类 ,植被资源有 6个类型 ,含 73个群系。 2 )土地资源储备丰富 ,黄河中游坝外河漫滩 60 %以上的滩涂已被开发为相对固定的农田 ,是黄河中游重要的土地资源。 3)水力资源蕴藏量占黄河水力资源总蕴藏量的 77.63%。 4)黄河中游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是具有重要旅游环境价值的生态景观区。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前景广阔 ,同时面临诸多的环境威胁 ,对此提出了黄河中游湿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稳定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衡量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构建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评价,是保护湿地资源、维持其正常功能的有效有段之一。文中在遵循科学性、综合性、主导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等稳定性评价指标选取原则的基础上,从三江平原湿地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湿地生态环境、湿地服务功能、人类社会影响3方面分析,遴选24项指标,构建了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就其各指标生态意义进行了解释。参考已有研究成果,通过评价指标量化、指标权重确定、评价指标因子赋值、稳定性评价数学模型构建等步骤,将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划分为很不稳定、不稳定、轻度稳定、中度稳定、高度稳定5个等级层次。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可以解释该区湿地稳定性的成因与机制,明确湿地稳定性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并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协调湿地保护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以获取最佳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7.
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 of wetland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Heihe River is important for the wetland and oasi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Hexi Corridor. Based on the data of remote sensing and GIS, we constructed the type change tracker model with sliding window technique and spatially morphological rule. The suitable scale and optimum scale of the fragmentation model of wetland landscape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Heihe River were determined by the area frequency statistics method, Chi-square distribution normalized scale variance, fractal dimension and diversity index. By integrating type change tracker model and the optimum scale with GIS spatial analysi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wetland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the related spatial-temporal change process were clarif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1) the type change tracker model, which analyzes the spatial pattern of wetland fragmentation on the pixel level, is better than the traditional wetland fragmentation analysis on the landscape and patch levels;(2) The suitable scale for the wetland fragmentation ranged from 150 m×150 m to 450 m×450 m and the optimum scale was 250 m×250 m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Heihe River; and(3) In the past 35 years, the total wetland area decreased by 23.2% and the fragmentation of wetland markedly increased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Heihe River. The areas of core wetlands reduced by 12.8% and the areas of perforated, edge and patch wetlands increased by 0.8%, 3.1% and 8.9%, respectively. The process of wetland fragmentation in the research region showed the order of core wetland, perforated or edge wetland, patch wetland or non-wetland.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oul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protection, utiliz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limited wetland resources and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eco-environment in the Heihe River Basin.  相似文献   

18.
宁夏旱区湿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3S技术对2012年宁夏旱区TM卫星假彩色数字影像进行解译,并利用GPS仪进行了野外考察验证,实地调查了宁夏湿地典型植被,获取了较为全面、完整和系统的宁夏湿地资源数据,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湿地类型碳汇功能。结果表明:宁夏湿地总面积为19.65万hm2,占国土面积的3.1%,位居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之首。其中自然湿地面积(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为17.03万hm2,占宁夏湿地面积的82.38%,主要分布在宁夏沿黄经济区。宁夏湿地总碳储量为1502.80万t,约占宁夏旱区五种主要生态系统(林地、灌木、草地、湿地、特色经果林)碳汇的45.03%,比全球湿地总碳储量占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百分比(10%-35%)高出10多个百分点。预测了2015年的碳汇潜力为1593.48万t,与2012年相比,2015年湿地面积增加0.34万hm2,碳汇量增加90.68万t。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在分析了青藏高原湿地的生态地位和现阶段青藏高原湿地资源保护开发中的主要问题后,提出青藏高原湿地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基本模式: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之路,切实提高高原湿地农牧民的经济收入,从经济方面减轻人为不合理因素对湿地的负作用;统筹规划,发展高原特色的湿地生态旅游业,在保护和合理开发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湿地植被是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其演替过程受地表水分、水深浅、水流速度、流向、微地形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伴随着这些因素影响所引起的微生境的变化,湿地植被的类型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和迁移,从而沿河湖岸形成一定的梯度变化规律,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布序列,而这一序列恰恰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一些湿地类型的湿地植被的演替过程。因此,本文试图以内蒙古东部区湿地植被现状和类型的调查结果为例描述其湿地植被在不同因素作用下的演替序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