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水稻纹枯病是一种水稻真菌性病害,发生普遍,给水稻生产造成很大损失。介绍了水稻纹枯病的发病症状、发病因素,从选育抗病品种、做好农业防治、加强栽培管理、适时药剂防治等方面提出了水稻纹枯病的综合防治措施。随着氮素化肥用量增加和不注意防治及不利气候条件的影响,近年来水稻纹枯病的发生越来越普遍,危害日益严重,纹枯病主要引起鞘枯和叶枯,严重时易造成倒伏,使水稻结实率降低,秕谷率增加,粒重下降,发病田块一般减产  相似文献   

2.
纹枯病是水稻发生最为普遍的主要病害之一,一般早稻重于晚稻,往往造成谷粒不饱满,空壳率增加,严重的可引起植株倒伏枯死。文章针对水稻纹枯病的发生症状、规律、传播途径及防治措施进行分析,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稻栽插密度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稻栽插密度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中稻产量与栽插密度的关系紧密,通过增加用种量和提高栽插密度来提高产量主要以增加基本苗数和有效穗数实现,但这样容易导致田间荫蔽,加重纹枯病的发生。因此,在修水县山区中稻生产上,穴插1粒、2粒谷苗的密度分别以27万~30万、18.75万~22.50万穴/hm2为宜,折合用种量分别为11.25、15.00 kg/hm2。同时必须加强田间管理,适时提早晒田控苗,提高成穗率,做好纹枯病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4.
全椒县地处皖东丘陵,上世纪90年代以来,纹枯病一直是水稻上主要病害之一。近几年,随着水稻耐肥、高产大穗型品种种植面积的扩大,以及稻田无机氮肥施用量的增加,纹枯病发生加剧,每年都呈中等偏重以上程度发生。为了改变现状,实施有效防治,减少水稻产量损失,2000年以来,作者根据本县特点对一季中稻纹枯病的发生特点和防治策略进行了探讨和研究。1发生特点1.1发生普遍,为害损失严重据统计,2000年以来,全县水稻纹枯病常发面积占种植总面积平均91.5%。病穴率一般12.4%~63.7%,严重田块100%;病株率一般5.6%~40.1%,严重的达91.3%;长期灌水未防治的…  相似文献   

5.
水稻纹枯病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纹枯病又名云纹病、花脚秆,属真菌性病害,是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在长乐市普遍发生,一般早稻比晚稻严重,矮秆比高秆受害重,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较重。随着冬季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施肥水平的提高,种植密度的增加,灌溉水的不断富养化,病势继续发展,其发生面积、发生频率、造成的产量损失均居水稻各病之首。一般田块减产5%—20%,严重的损失达50%—70%以上。根据对水稻纹枯病所进行专题调查、观察和药效试验,现将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纹枯病在我国各稻区均有分布,在长江以南稻区发生普遍,危害性也大。在东北地区,辽宁省发生较重,已成为当地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黑龙江省近几年来也有所发生。稻株受害后瘪谷率增加,千粒重降低。如果引起倒伏,茎、叶腐烂,则损失更大。  相似文献   

7.
水稻纹枯病在我国各稻区均有分布,在长江以南稻区发生普遍,危害性也大。在东北地区,辽宁省发生较重,已成为当地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黑龙江省近几年来也有所发生。稻株受害后瘪谷率增加,千粒重降低。如果引起倒伏,茎、叶腐烂,则损失更大。  相似文献   

8.
大豆新品种中黄30种植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大豆新品种中黄30在承德地区的最佳种植密度,试验采用回归设计法,设种植密度18.0万、22.5万、27.0万、33.8万、36.0万和45.0万株/hm 2计6个处理,对不同种植密度下的大豆病虫害发生情况和产量进行了分析;并对其种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建立了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在试验设定的密度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大豆虫食率、褐斑病率和紫斑病率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其中密度为22.5万株/hm 2时,3种病虫害的发生率均最低,分别为0.4%、0.5%和0.1%;大豆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产量与种植密度的二次回归方程为 Y =-2731.4259+358.9022 X-5.0335X 2。本研究条件下,密度为33.8万株/hm 2时大豆产量最高,为3801.667 kg/hm 2。  相似文献   

9.
<正>水稻纹枯病普遍发生于我国各稻区,其中以长江流域及南方稻区发生较为普遍,东北地区以辽宁省发生较重。近年来随着黑龙江水稻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种植年限的增长,纹枯病也在扩展与加重。纹枯病主要危害水稻叶鞘和叶片,严重时也能危害稻穗和茎秆。发病后叶片呈水渍状污绿色,叶鞘受侵染严重时可导致整株倒伏或枯死。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能有效减少损失,水稻纹枯病的防治应当引起广大生产者的重视。1危害症状  相似文献   

10.
水稻纹枯病在我国各稻区均有分布,在长江以南稻区发生普遍,危害性也大.在东北地区,辽宁省发生较重,已成为当地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黑龙江省近几年来也有所发生.稻株受害后瘪谷率增加,千粒重降低.如果引起倒伏,茎、叶腐烂,则损失更大.  相似文献   

11.
为了明确合理的矮杆密植大豆群体结构,为实现大豆超高产育种目标奠定理论基础。以4个不同基因型矮杆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了8个不同的密度梯度,调查分析产量相关性状,筛选最适宜的种植密度。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递增,株高表现为逐渐增加;单株荚数及粒数则表现为逐渐下降;产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倒伏率在达到一定密度时出现急剧上升。‘吉密豆1号’、‘吉密豆2号’、‘吉密豆3号’、‘吉密豆4号’的最佳种植密度分别为40万株/hm 2、37.5万株/hm 2、40万株/hm 2和56万株/hm 2,产量分别可达4199.2 kg/hm 2、3282.3 kg/hm 2、3410.1 kg/hm 2和3313.4 kg/hm 2。因此,合理的增加种植密度,可进一步挖掘矮杆耐密型大豆的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12.
大豆大垄密适宜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大垄密不同品种、不同密度对大豆产量性状的影响,对今年选用的大垄密品种合丰47号、合丰50号(合99-718)、红丰11号进行密度试验,通过方程模拟得出红丰11最适合栽培密度为30.5株/㎡,合丰47和合丰50的最适合栽培密度都是31株/㎡。  相似文献   

13.
大豆大垄密适宜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选用适宜密植的大豆品种红丰11在岗地、平地、洼地进行不同密度和不同地块对大豆产量的影响研究,经方程模拟得出:大垄密红丰11最适宜栽培密度为40株.m-2,在岗地、平地和洼地上产量均最高。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新疆石河子市大豆超高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的实地考察和调研,对比新疆石河子与宁夏两地的气候条件、灌溉条件、促控技术等,提出了宁夏开展大豆超高产栽培技术应在增加密度、控制株高、加强肥水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不同栽培密度下大豆生长发育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进尚  柳伟祥  何进智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5836-5837,5841
[目的]研究宁夏引黄灌区不同密度栽培下大豆生育动态,确定综合性状表现合理的栽培密度。[方法]通过田间测定和实验室考种对宁夏引黄灌区不同密度下大豆生育动态进行研究。[结果]宁夏引黄灌区大豆株高随密度的增大而增高;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增大而增加;单株叶、茎干重随密度的增大而降低;不同密度下叶面积指数不同,最大叶面积指数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在宁夏引黄灌区,综合性状表现较合理的大豆种植密度为行距0.50 m,株距0.10 m。[结论]研究结果为宁夏大豆高产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黔西北山区大豆高产栽培密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付业春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11382-11384
[目的]为筛选毕豆2号的最佳栽培密度。[方法]2006~2008年,在贵州毕节分别选择德沟、赫章双坪、何官屯作为3个试点,设置6组处理,测定各项指标。[结果]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株高、底荚高度和节间长度均随之增加,主茎节数、分枝数、茎杆重量均减小,叶面积指数呈上升趋势,单株荚数、粒数和粒重逐渐减少。[结论]处理④为最佳栽培密度,其产量最高,达2982.5kg/hm^2。  相似文献   

17.
大豆成苗期根毛与抗旱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选择不同抗旱类型大豆品种,试验室条件下对成苗期品种抗旱性与根毛活动特性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土壤含水量条件下,抗旱性愈强的品种根毛愈长。土壤水分胁迫时,各品种根毛长度均增加,但是抗旱性强的类型增加幅度大,是弱抗类型的3~4倍。适宜的土壤含水量条件下,中抗类型单位根长根毛密度较大。胁迫时,各类型根毛密度均增加,强抗和弱抗类型增加幅度较大。根毛密度与抗旱性之间无明显的规律性。单位根长根毛总长度上与根毛长度有相似的表现和变化。品种间根毛长度和密度差异显著。根毛长度可作为成苗期抗旱性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18.
研究结果表明:窄行密植(春大豆翻秋的行、株距为20cm×6.7cm,秋大豆20cm×7.4cm)可以极显著地提高春大豆的产量,较常规种植(CK)增产22.2%~80.26%;也可以显著地提高秋大豆的产量,较CK增产9.20%~20.57%。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和行距的缩小,大豆株高增加,结荚部位提高,分枝数减少,单株荚数、粒数及粒重降低,但单位面积荚、粒数增加。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高油大豆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以高油大豆淮豆8号为材料,研究了播期和密度两因子对其产量及品质性状影响。结果表明:①A3B4(播期6月20日、密度30×104株/hm2)是适宜的播期和种植密度处理,籽粒产量达到3103.75kg/hm2;②播期对大豆产量与品质影响大于密度;③随着播期的推迟,单株荚粒数呈下降趋势,随着密度的增加,单株荚粒数由多到少,百粒重与播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超高产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对春大豆植株性状、产量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以及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变化特点。结果表明,随密度的增加,株高和底荚高度增高,茎粗、节数、分枝数、分枝总长度降低,倒伏加重,单株有效结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籽粒重降低,百粒重与种植密度关系不显著。叶面积指数随密度增加呈上升趋势,以45.0万株/hm2处理最佳,产量达5547.81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