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阐明秦岭南坡油松林、锐齿栎林及其混交林3种典型次生林群落各层物种组成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探讨不同植被层对同一环境因子的响应差异,并确定影响群落各层物种组成的主要环境因子。【方法】在秦岭南坡火地塘林区和黄柏塬自然保护区等5个松栎林典型分布区共设置45块样地,分草、灌、乔3层进行群落学调查,并运用CCA排序法分析3种群落各层物种组成与海拔、坡度、坡向、坡位、林分郁闭度和枯枝落叶层厚度等6种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1)所调查的45块样地中共记录维管植物321种,隶属于73科183属,其中乔木78种,灌木(含木质藤本)105种,草本植物138种。(2)海拔和坡度与草、灌、乔3层的物种组成均显著相关,坡向和枯枝落叶层厚度对草本层物种组成有显著影响,坡向与乔木层物种组成也有较显著的相关性。【结论】草、灌、乔3个层次的物种组成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有差异,海拔是影响群落草本层和灌木层物种组成最主要的环境因子,其次是坡度;影响乔木层物种组成最主要的环境因子为坡度。  相似文献   

2.
对大通县退耕还林浅山区不同配置模式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配置模式的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标的变化规律不尽相同,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排序为模式C>模式D>模式B>模式A>模式E,不同配置模式群落乔、灌、草三层结构物种多样性指数呈现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研究贵州草海湿地流域不同坡度的典型喀斯特森林植物群落物种和植被特征,为丰富草海流域森林生态系统植被数量和恢复当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标准样地调查法对贵州草海湿地流域典型喀斯特森林植物群落,针叶林、针阔林、灌丛、灌草和退耕荒坡植被类型等调查样点进行乔木、灌木和草本的调查。【结果】不同坡度乔木群落中壳斗科植物出现率最高,其在草海湿地流域乔木群落中分布较为广泛;不同坡度灌木群落中蔷薇科植物出现率最高,杜鹃花科、忍冬科次之;草本群落中一年生草本植物随坡度增加呈现出减少趋势,而多年生草本植物呈现出增加趋势;禾本科植物出现率最高,随坡度增加呈现出先增后降趋势,菊科植物出现率次之,呈现出先降后增趋势。【结论】壳斗科、蔷薇科、杜鹃花科、忍冬科、禾本科、菊科植物是构成草海湿地流域森林群落的主要植物组成部分。对草海湿地流域进行植被生态修复时,乔木应多选用壳斗科植物,灌木应多选用蔷薇科、杜鹃花科、忍冬科植物,草本应多选用禾本科和菊科植物,并考虑所选植物的生活型与地形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贵州草海湿地流域典型喀斯特森林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调查研究贵州草海湿地流域不同坡度的典型喀斯特森林植物群落物种和植被特征,为丰富草海流域森林生态系统植被数量和恢复当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标准样地调查法对贵州草海湿地流域典型喀斯特森林植物群落,针叶林、针阔林、灌丛、灌草和退耕荒坡植被类型等调查样点进行乔木、灌木和草本的调查。【结果】不同坡度乔木群落中壳斗科植物出现率最高,其在草海湿地流域乔木群落中分布较为广泛;不同坡度灌木群落中蔷薇科植物出现率最高,杜鹃花科、忍冬科次之;草本群落中一年生草本植物随坡度增加呈现出减少趋势,而多年生草本植物呈现出增加趋势;禾本科植物出现率最高,随坡度增加呈现出先增后降趋势,菊科植物出现率次之,呈现出先降后增趋势。【结论】壳斗科、蔷薇科、杜鹃花科、忍冬科、禾本科、菊科植物是构成草海湿地流域森林群落的主要植物组成部分。对草海湿地流域进行植被生态修复时,乔木应多选用壳斗科植物,灌木应多选用蔷薇科、杜鹃花科、忍冬科植物,草本应多选用禾本科和菊科植物,并考虑所选植物的生活型与地形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按照乔-灌-草、乔-灌、乔-草、灌-草、乔木、灌木和草本不同配置结构,对哈尔滨市主城区113块样地固碳效应进行研究,通过植物实际监测,计算了哈尔滨市20种常用绿化植物的固碳效应,并对不同配置结构绿地固碳效应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乔木中糖槭、榆树、银中杨、垂榆,灌木中接骨木、黄刺梅都是固碳能力较强的园林绿化树种,在园林绿化中可优先考虑。不同配置结构的绿地单位面积固碳量从高到低依次为乔-灌-草、乔-灌、乔-草、乔木、灌-草、灌木、草本,其中,乔-灌-草的配置能够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最大限度发挥其固碳效应,可以充分发挥单位绿地面积的固碳潜力。  相似文献   

6.
将滇东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分成草丛阶段、草灌阶段、灌木林阶段、次生乔林阶段、滇石栎和高山栎林阶段、麻栎和高山栎林阶段、高山栎林阶段. 以空间代替时间选取典型样地, 分析了各演替阶段群落的物种组成; 应用物种丰富度、 Simpson指数、 Shannon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研究各演替阶段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和群落总体的物种多样性. 结果表明: 滇东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 草本层和灌木层物种多样性表现为波浪式前进趋势; 乔木层的多样性先上升到滇石栎和高山栎林阶段达到最大, 然后下降并逐渐趋于稳定; 群落总体的多样性也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 除滇石栎和高山栎林阶段灌木层的多样性大于草本层外, 其余各阶段均为草本层多样性大于灌木层并大于乔木层, 乔木层多样性最低. 云南松作为乔、灌层的先锋种, 作用突出; 壳斗科植物则为乔木层的建群种.  相似文献   

7.
天津滨海几种人工植被的碳汇作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天津开发区滨海几种人工植被的碳净贮量、平均积累速率及其分配格局作了初步研究:碳净贮量从大到小依次为乔-灌-草群落(12.93 t/hm2)>灌木群落(12.205 t/hm2)>草本群落(4.725 L/hm2)>灌-草群落(1.61 t/hm2)。平均碳净积累速率是灌木群落(4.07 t/hm2·a)>乔-灌-草群落(3.23 t/hm2·a)>草本群落(1.18 t/hm2·a)>灌-草群落(0.81 t/hm2·a)。以木本植物为主的群落中,主要依靠地上部分贮存碳,并且随着层次的增加,地上部分贮量所占百分比有上升的趋势。乔-灌-草群落中,乔木贮量占群落总净贮量的84.49%、灌木占14.81%、草本仅0.70%;灌-草群落中,灌木占91.95%,草本占8.05%。乔木种的各器官碳净贮量中,皮所占比例最小,根、枝、干三者比例较为接近,都在30%左右;灌木种则都是枝>根。  相似文献   

8.
桂西喀斯特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桂西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后,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可分成草丛阶段、草灌阶段、藤刺灌丛阶段、次生乔林阶段和顶级群落阶段。以空间代替时间选取典型样地,分析了各阶段群落的物种组成,应用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研究各演替阶段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和群落总体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在植被演替过程中,除草本层外,各生活型物种丰富度从草丛阶段开始增加,到次生乔林阶段达到峰值。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指数略有波动,Simpson指数和均匀度都逐渐下降,到顶级群落阶段达到最低;灌木层、乔木层和群落总体各测度指数均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但各测度指数达到峰值的阶段不同。草丛阶段物种多样性为草本层大于灌木层;进入草灌阶段以后,灌木层多样性上升并逐渐超过草本层;当乔木出现后,乔木层多样性最低。  相似文献   

9.
桂西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后, 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可分成草丛阶段、草灌阶段、藤刺灌丛阶段、次生乔林阶段和顶级群落阶段. 以空间代替时间选取典型样地, 分析了各阶段群落的物种组成, 应用物种丰富度、 Simpson指数、 Shann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研究各演替阶段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和群落总体的物种多样性. 结果表明: 在植被演替过程中, 除草本层外, 各生活型物种丰富度从草丛阶段开始增加, 到次生乔林阶段达到峰值. 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指数略有波动, Simpson指数和均匀度都逐渐下降, 到顶级群落阶段达到最低;灌木层、乔木层和群落总体各测度指数均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 但各测度指数达到峰值的阶段不同. 草丛阶段物种多样性为草本层大于灌木层;进入草灌阶段以后, 灌木层多样性上升并逐渐超过草本层;当乔木出现后, 乔木层多样性最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运城进行园林植物调查,研究园林植物组成及多样性,探索科学的配置模式,打造可持续的景观生态模型,为更好地建设城市园林绿地、创造可持续植物景观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运城市盐湖区71条交通要道、12个居住区绿地植物配置进行了实地调查,从种类构成、配置类型、物种多样性等方面分析园林植物在各样地的应用情况.【结果】调查样地共有植物有122种,分属65科、98属,其中乔木53种,灌木45种,草本18种,藤本6种;出现频度较高的乔、灌、草、藤本分别为国槐、大叶黄杨、鹅绒藤、葡萄.乔木、灌木、草本、藤本树种配比为26.5∶22.5∶9∶3,常绿乔灌木种类应用较少.4类观赏特征植物在调查样地中以观花和观叶型植物较多,占总数的66.39%.居住区物种丰富度以乔木层最高,物种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为灌木层最高,其次为乔木层、草本层.RDA分析结果显示,绿地景观类型、配套设施与灌木层植物多样性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结论】调查样地落叶树种应用较多,缺乏草本和藤本植物的合理搭配.道路绿带应用的植物类型较为全面均衡,居住区绿地以乔木层物种最为丰富.在5个环境因素中,绿地景观类型与居住区植物物种多样性相关性最强.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两种气候区(半干旱干热河谷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汶川地震后植被恢复群落特征,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不同样地植被恢复群落物种组成、重要值和物种多样性的差异特征。结果表明:(1)两个气候区内乔灌草物种数量存在差异,其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1年生草本和多年生草本物种数高于干热河谷气候区,乔灌植物差异较小;受地震和人为恢复措施影响,两个气候区内未受损区和受损未治理区的草本生活型物种数较高,受损治理区则灌乔生活型物种数较高。(2)研究区各样地物种分布不均匀,尤其在受损治理区,因人为种植灌木及乔木,少数优势物种出现在样地中,物种重要值差异大。(3)研究区各样地乔灌植物香农-威纳指数为未受损区>受损治理区>受损未治理区,但草本的多样性指数在受损治理区最低,受损未治理区(自然恢复)的草本多样性指数最高。地震灾区受损治理区通过人工种植灌木及乔木丰富了物种组成,促进植物群落垂直结构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自然群落中常见重金属分布格局,为环境治理功能型常绿阔叶林的构建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华西雨屏区典型常绿阔叶林不同生活型的5个优势乔木物种、3个灌木物种和3个草本物种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器官(叶、根、皮、枝和茎)常见重金属Cu、Zn、Cr和Pb的含量。【结果】①从生活型来看,草本叶片中Cu、Zn和Cr含量均显著高于乔木和灌木,且草本根系中Cu和Zn含量也显著高于乔木及灌木;Pb含量在不同生活型叶片和根系中均无显著差异。②相对于其他物种,水麻(Debregeasia orientalis)叶、皮、枝和茎中Cu含量相对较高,丛枝蓼(Polygonum posumbu)叶和根系中Zn含量相对较高,灯台(Bothrocaryum controversum)各器官Cu和Zn含量相对较低,而在灯台根系及皮中Cr和Pb含量相对较高,但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各个器官中Cr和Pb含量相对较低。【结论】同一群落中不同物种表现出对不同重金属富集或排异等不同的适应对策,在功能型常绿阔叶林的构建过程中可根据污染源类型选择合适物种进行配置,研究为环境治理功能型常绿阔叶林的植物配置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发挥灌木植物在山西退耕还林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分析山西自然地理和天然植被状况入手,对草灌乔特性进行比较,探索在黄土高原开展退耕还林适宜的种植模式。最适模式为以灌木为主,乔木、草本为辅。适当配置抗逆性强的草本植物和乔木植物,形成林草搭配、灌乔相间的各种种植模式。发挥灌木植物在贫瘠干旱地区的优势作用,并列出在该区适宜种植的主要灌木植物品种。  相似文献   

14.
陕北旱区榆林市公园绿地植物群落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明榆林市公园绿地植物群落的结构与配置水平,为榆林市及类似地区绿地植物群落的合理配置与节水型城市绿地建设提供参考。【方法】以陕北榆林市河滨公园、沙河公园和东沙生态公园绿地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法调查划分为10块样地的公园绿地,分析其植物群落的总体特征、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和季相特征。【结果】榆林公园绿地群落共有植物58种,分属31科53属;其中蔷薇科和菊科植物种类相对较多,分别为14种和11种,占总数的25%和19%,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的种植比例为3∶7;绿地植物群落"乔-小乔-灌-草"4层结构样地中,河滨公园河北杨群落、沙河公园刺槐群落、沙河公园桃树群落样地乔木种类较多、优势种突出;"乔-小乔-草"3层结构样地中,植物配置层次感强,绿地开阔;各类乔灌木结构所占比例依次为观花类乔、灌木植物(均为20%)常绿乔木和其他落叶乔木(均为16%)常色叶乔木(8%)常色叶灌木、变色叶乔灌木、常绿灌木和其他落叶灌木(均为4%)。【结论】榆林绿地以半稳定群落结构为主,植物种类较为丰富,旱区地域特色凸显。  相似文献   

15.
戴月  吴瑞云  崔妮 《安徽农业科学》2012,(31):15303-15307,15340
采用典型样地法和群落多样性指数模型法调查和分析了二妃山的植物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样地中共有植物88科243属329种,以灌木和草本物种的多样性较高,乔木物种尤其是常绿乔木的多样性偏低。山体植被主要分为4个植被型组、7个植被型、18个群系、21个群丛,包括零散分布在下坡的落叶阔叶林,较大面积分布于中上坡的常绿针叶林,以及大面积连通或点缀其间的灌丛和灌草丛。山上缺乏自然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等植被。由于垃圾填埋、挖方、修路等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植物群落的结构和物种组成都较简单,具有"乔-灌-草"3层结构的复层林甚少,物种多样性水平总体不高。不同植被类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H'、D和均匀度指数Jsw表现出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灌丛>常绿阔叶灌丛>草丛群落。群落内各层的物种多样性表现为:常绿针叶林(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落叶阔叶林(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皆以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水平最低。为提升二妃山作为城市生态绿楔的价值,促进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提出了保护和优化其现状植被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受损边坡生态修复工艺选择、目标群落设计与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道路边坡、采石边坡2类最常见的受损边坡生态修复工程的工艺选择、目标群落设计进行了总结,对工程效果进行了调查和观测。结果表明,道路边坡的植物群落总的演替顺序为草本植物群落→灌、草混生群落→乔、灌、草立体群落,单纯草被群落在后期生物演替过程中存在退化,而乔、灌、草混合生态模式则具有相当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丰富,是值得推荐的植物配置方式;采石受损边坡植被覆盖率较高,复层混合群落结构占主导,生物多样性丰富,演替过程明显,但局部存在植被退化现象。总体而言,调查样地受损边坡生态修复工艺选择与目标群落设计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7.
长汀县崩岗侵蚀区不同治理模式植物多样性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对福建省长汀县崩岗侵蚀区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选择4种生物治理模式,分别从植物的种类、数量、盖度及生长状况等方面进行群落调查,同时对乔灌层、草本层植物种类、重要值、生物多样性指数进行不同治理模式下植被恢复效果的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生物治理模式下植被恢复效果不同,经济林+封育模式>乔灌草混交模式>灌草模式>灌木模式>对照,其中经济林+封育模式和乔灌草混交模式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高,植被均匀度高,植被恢复效果好,是崩岗侵蚀区较为理想的生物治理模式.芒萁为崩岗侵蚀区先锋植物,在崩岗侵蚀区的植被恢复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黔西北喀斯特区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空间代替时间方法研究了黔西北喀斯特地区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草本群落阶段、藤刺灌丛阶段、灌乔林阶段、次生乔林阶段和顶级群落阶段的物种多样性,分析各阶段群落的物种组成,应用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研究各阶段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在植被演替过程中,乔木层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在藤刺灌丛阶段达到最大值,以后随着乔木树种的发展而迅速下降;苹本层的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在不同阶段上升后下降,藤刺灌丛阶段达到峰值,顶级群落阶段最低,Pielou均匀度指数在草本群落阶段最高,且在藤刺灌丛阶段、灌乔过渡阶段及次生乔林阶段波动不大,顶级群落阶段最低;灌木层各项测度指标在不同演替阶段变化规律一致,但峰值时期不同,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在灌乔过渡阶段达到峰值,Pielou均匀度指数则在藤刺灌丛阶段达到最高;乔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在次生乔林阶段均略高于顶级群落阶段,可能与次生乔林阶段伐薪等人为干扰严重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太白山不同植被区域中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药用植物区系特征,探明不同植被类型下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样点调查法,并划分阔叶林区、针叶林区、针阔叶混交林区和高山灌草丛区4个植被类型区,在其中设立样方,研究太白山不同植被类型区药用植物的生长型、区系的基本组成及地理成分。【结果】太白山典型植被群落中共有野生药用植物221种,隶属75科180属。参照Whittaker生长型系统,将植物生长型划分为草本、灌木、乔木和藤本4类,其中有草本类药用植物119种,灌木类药用植物62种,乔木类药用植物17种,藤本类药用植物23种。针叶林区和阔叶林区药用植物较为丰富,而针阔混交林区和高山灌草丛区药用植物相对比较贫乏。太白山自然保护区75科180属药用植物的科属均可划分为13个分布区类型,分布区类型多样,且与世界各地联系广泛,其中温带性科属占有主要优势。【结论】药用植物物种多样性与海拔高度和一定的植被群落类型有关,不同森林群落乔木层植被的生长状况和生长特性,改变了林下光照和养分的循环,从而影响林下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陕西米仓山自然保护区内6种典型天然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其影响因子,为进一步了解保护区内物种的生长发育和揭示典型群落的更新演替规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典型取样的方法,分别从6种典型天然林群落(包括铁杉群落、马尾松群落、胡桃楸群落、大叶榉群落、油松群落和栓皮栎群落)不同层次的丰富度、均匀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等方面,对陕西米仓山自然保护区典型天然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马尾松群落与油松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数分别为14,32,16种与17,50,51种;大叶榉群落、铁杉群落与栓皮栎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数分别为11,12,12种,7,15,11种与4,15,14种;胡桃楸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数分别为1,4,14种。6种典型天然林群落在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差异较明显,灌木层和草本层的多样性指数大于乔木层,不同群落间物种相似性指数普遍偏低。其中油松群落各层次的物种最为丰富,各层次平均优势度指数也大于其他5种群落;胡桃楸群落各层次优势种地位突出,铁杉群落和栓皮栎群落乔木层的优势种显著,油松群落和马尾松群落各个层次的物种多样性丰富;此外,马尾松群落、胡桃楸群落和栓皮栎群落灌木层中建群种幼苗、幼树数量丰富。【结论】铁杉天然林群落已经处于演替的顶级阶段,群落相当稳定;油松群落和马尾松群落物种丰富,群落相对复杂,森林结构比较稳定;马尾松群落、胡桃楸群落和栓皮栎群落自然更新的潜力较大,应加强对这些天然林群落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