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从有机水产的起源、认证制度、养殖状况、市场前景等方面阐述了国内外有机水产养殖业的兴起与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有机水产养殖业与国外的差距,并对我国有机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
从国内水产养殖行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出发,自主研发“生物质炼制”技术和成套装备,从天然植物中提取高活性小分子水溶性的有机碳材料,并将其引入水产养殖中,结合企业多年研究和实践案例,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分析,证明植物源高活性的小分子有机碳在水产养殖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国内水产养殖行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出发,自主研发"生物质炼制"技术和成套装备,从天然植物中提取高活性小分子水溶性的有机碳材料,并将其引入水产养殖中,结合企业多年研究和实践案例,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分析,证明植物源高活性的小分子有机碳在水产养殖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水产养殖规模化、集约化及精养技术的发展,池塘中的残饵、排泄物及其他有机污染物也日趋增多,严重影响了水产动物的生长、繁殖,再加上天气情况的恶化,尤其在冬季,使得水产养殖面临重重困难,养殖成本不断增加,经济效益日益下降。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开启信息化时代的大门,互联网与水产养殖的融合发展成为了我国水产养殖发展的热门话题,"互联网+水产养殖"已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对我国的水产养殖业的创新发展,完成生产方式转型的发展目标有极强的推进效果,为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开创了现代化的新道路。笔者从科技信息发展的角度,将互联网与水产养殖技术有机融合,进一步讨论水产养殖业的现状和难题,希望能够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生意动态     
市场动态养殖新宠——有机水产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养殖国,年养殖产量占世界养殖总产量的60%多。为了有效保护环境,提高养殖水产品质量和确保人类健康,有机水产品、绿色水产品的生产方式将成为今后的研究热点。目前,国内外有机水  相似文献   

7.
1 范围 GB/T 19630的本部分规定了农作物、食用菌、野生植物、畜禽、水产、蜜蜂及其未加工产品的有机生产通用规范和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有机生产的全过程,主要包括:作物种植、食用菌栽培、野生植物采集、畜禽养殖、水产养殖、蜜蜂养殖及其产品的运输、贮藏和包装.  相似文献   

8.
有机水产养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产养殖的快速发展在带来经济回报和为人类提供蛋白质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构成了危害。为此,国际社会都在寻求产品生产方式的变革,有机生产方式已经成为国际上的研究热点。目前,有机产品在国际国内发展势头迅猛,而有机水产品的生产在国内外基本上空白,有机水产品(主要指海洋有机食品)的开发将成为全球性的新的追求热点,它不仅带来经济的发展,也将推动整个水产品行业的变革。机水产养殖是指建立一种水产品生产系统,该系统保护和促进它所依附的自然环境的形态和功能,致力于从依靠外部能量和物质的投入向光合作用、废物重新利用以及尽可能利用本系统中的可再生资源转变,而不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有机水产养殖有利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向社会提供高品质健康的水产品,有助于增加农民收人。有机水产养殖比常规养殖方式生产的水产品所受的污染风险小,更具有安全性和健康性,将是未来成功经营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9.
水产养殖工程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水产养殖集约化水平的提高, 特别是鱼类人工繁殖和工厂化养殖技术的广泛应用, 推动了相应配套养殖工程设施和设备的设计与建造技术的不断创新, 并把建筑科学与生物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水产养殖工程学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内在发展需要和外在学科关联体系的独立学科。水产养殖工程学所涵盖的范畴都有一些新变化和新发展。研究从变化和发展的角度, 阐述了水产养殖工程学的概念、内涵、分类、主要研究内容和国内外发展简况等, 以供从事水产养殖工程学教学和科研的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对安徽省四方湖自然保护区内湿地、林地、水产养殖地、耕地及撂荒地5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表层(0~10cm)有机碳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湿地(19.94g/kg)>林地(10.63g/kg)>水产养殖地(8.84g/kg)>耕地(7.29g/kg)>撂荒地(4.68g/kg);湿地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极显著高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P<0.01),湿地、林地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耕地与撂荒地(P<0.5);耕地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撂荒地(P<0.5);湿地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变异系数较小;受人为干扰强烈的水产养殖地和撂荒地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变异系数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同时也对水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通过分别论述池塘、湖库、海水等不同养殖系统对自身养殖水体及周围水域的影响,探讨了环境友好的工厂化养殖和生态养殖模式的现状及发展前景,提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结合生态养殖和封闭式循环水工厂化养殖模式,应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管理系统,发展有机健康养殖模式.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理论研究及法律法规支持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12.
针对水产养殖活动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日益严重这一事实,创新性地将绿色环保理念有机融入到高校水产专业核心课程——养殖水化学相关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旨在扩大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对养殖水化学知识的掌握,同时提升学生对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绿色理念的理解能力,使其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能自觉地将绿色环保理念融入其中,形成科学的生产意识,将生态养殖新生产模式付诸行动,寻求水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推动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同时也对水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通过分别论述池塘、湖库、海水等不同养殖系统对自身养殖水体及周围水域的影响,探讨了环境友好的工厂化养殖和生态养殖模式的现状及发展前景,提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结合生态养殖和封闭式循环水工厂化养殖模式,应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管理系统,发展有机健康养殖模式。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理论研究及法律法规支持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同时也对水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通过分别论述池塘、湖库、海水等不同养殖系统对自身养殖水体及周围水域的影响,探讨了环境友好的工厂化养殖和生态养殖模式的现状及发展前景,提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结合生态养殖和封闭式循环水工厂化养殖模式,应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管理系统,发展有机健康养殖模式。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理论研究及法律法规支持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15.
由于人类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日趋增加,对大自然的毁坏与污染以及养殖者自身环境污染的加重,使养殖者水体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各类致病生物数量日益增加,养殖疫病时有发生,致使水产养殖事业遭受了重大损失,严重威胁到了水产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由于养殖废水的大量排泄,长期沉积可导致水体环境富营养化。但目前仍没有抑制与处理的有效办法,因此,应当做好对池塘水产养殖中有机污染物的管理与预防。  相似文献   

16.
稻蟹生态种养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田养蟹是根据稻蟹共生互利原理进行的,可充分发挥稻田面积和水域空间,发挥土地资源潜能,将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和水产养殖,有机结合起来,达到高产、高效、立体开发综合利用的目的,提高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复合经济效益。稻蟹种养是寓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于一体的种养模式,涉及种植业与水产养殖等多学科的交叉,  相似文献   

17.
翟洪民 《新农村》2013,(12):29-29
综合养鱼又称综合水产养殖,即以水产养殖为主,养鱼与农林种植业、畜禽饲养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有机结合起来,实行综合经营利用的一种可持续生态农业模式,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种较好经营模式。1.综合养鱼的优点(1)降低生产成本。综合养鱼可明显提高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生产经营的安全性,扩大和增加就业机会,使更多的农民富裕。(2)合理利用水陆资源。推行综合养鱼可有效提高水体和土地利用效率,增加水产养殖的饲料和肥料来源。  相似文献   

18.
《安徽农业科学》2020,(1):281-282
专业实践教学是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水生生物学是水产养殖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通过研究性教学方法将水生生物学课程的相关内容应用到水产养殖专业基础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中,采用科研项目设计的方式,将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凸显了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意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和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19.
随着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日益增多,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恶化和养殖自身污染加剧,养殖水环境日益严重污染,各种病原生物不断增多,不断变异更新,养殖疾病频发,导致水产养殖蒙受了巨大经济损失,严重威胁着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养殖污染物的排放、沉积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但目前仍缺少控制和解决的有效措施。为此,必须加强池塘养殖中有机污染的控制和防范。  相似文献   

20.
以安徽省蚌埠市龙子湖湿地周边林地、防护林带、水产养殖地、公园绿地、耕地5种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湿地转变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后,土壤有机碳呈现显著的土层表聚性,林地较其他土地利用类型有更强的碳截存能力。同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易氧化有机碳质量分配比例随土层深度变化产生的变幅范围较小,公园绿地、防护林带和水产养殖地土壤表层颗粒有机碳质量分配比例出现集聚,然而在10 cm以下土层其变化范围较小。土壤有机碳、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土壤颗粒有机碳质量分数之间存在极显著(P<0.01)的相关关系,三者在公园绿地与水产养殖地土壤表层质量分数的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显示,颗粒有机碳对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响应要比土壤有机碳和土壤易氧化有机碳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