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8 毫秒
1.
本研究在海南全省范围进行了柑橘黄龙病的发生分布调查和病原种类鉴定,共采集了14个市县62处柑橘种植点的不同柑橘品种样品1227份。用柑橘黄龙病菌亚洲种和非洲种rpIA-rpIJ基因片段的通用检测引物A2/J5和柑橘黄龙病菌美洲种16S rRNA基因片段的特异检测引物GB1/GB3,对样品进行PCR扩增,发现海南柑橘黄龙病的病原为柑橘黄龙病菌亚洲种,检测样品中阳性率为79.01%,未发现柑橘黄龙病菌非洲种和美洲种。结果发现,柑橘黄龙病已分布在海南的琼中、澄迈、儋州、琼海等8个市县。同时选取海南澄迈、儋州、琼海等4个市县有代表性的甜橙、柚子、柠檬感染黄龙病的样品,扩增样品的rpIA-rpIJ基因A2/J5片段,进行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序列比对结果发现,海南各地不同品种中的柑橘黄龙病菌rpIA-rpIJ基因A2/J5片段序列一致性为99.87%,序列十分保守。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海南各地不同品种的柑橘黄龙病菌都与黄龙病菌亚洲种聚集为同一进化分枝,与黄龙病菌非洲种和美洲种分属不同的进化分枝。本研究明确了海南柑橘黄龙病的发生分布情况和病原种类,对柑橘黄龙病的防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湖南省柑橘黄化症状与柑橘慢衰病和柑橘黄龙病的相关性,应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湖南省永州地区表现黄化症状的柑橘进行了两种病原的鉴定及分布调查。结果表明,造成该地区柑橘黄化现象的主要原因为柑橘半穿刺线虫和黄龙病菌对柑橘的侵染。所检样本中,柑橘慢衰病平均发生率为82.1%,土壤中的半穿刺线虫群体密度最高达到3 077条/100mL。永州地区柑橘黄龙病病菌属于韧皮部杆菌属类细菌亚洲种,平均检出率为64.3%。柑橘半穿刺线虫和黄龙病菌在柑橘园存在混合侵染现象,混合侵染率为53.6%。柑橘半穿刺线虫在永州地区柑橘产区分布广泛,是造成柑橘黄化症状的重要病因,重视并有效防控柑橘半穿刺线虫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3.
长期的观察发现,不同柑橘品种感染黄龙病后出现的病症也不尽相同,针对这种现象本文检测了浙江柑橘黄龙病病原β-操纵子核糖体蛋白基因并进行了序列比对,BLAST比对结果说明所扩增的基因序列之间差异性为0,与基因库(NCBI)中黄龙病亚洲韧皮杆菌DNA序列相似性为100%,由此说明浙江柑橘黄龙病病原β-操纵子核糖体蛋白基因并未发生变异,出现上述现象可能是其他基因发生变异或者与品种的抗病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柑橘黄龙病症状较为复杂,且因寄主品种、生长期、病程等因素而异。利用PCR检测其病原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spp."是目前柑橘黄龙病诊断的可靠方法之一。分析柑橘黄龙病症状与PCR检测结果的相关性有助于提高黄龙病的田间诊断准确率。本研究结果表明,与PCR检测相比,根据症状诊断柑橘黄龙病具有较高的假阳性率(8.20%)和假阴性率(50%);通过分析1 839个样品的症状与病原PCR检测结果发现,表现为斑驳型黄化、均匀黄化和"绿岛"这3种叶部症状以及"红鼻子果"和畸形果这2种果实症状的PCR病原检出率高;具有斑驳和黄化、黄化和"绿岛"、"绿岛"和花叶等复合症状样品的PCR检测"Ca.L.asiaticus"的阳性率最高;直径小于1 cm的幼果中的"Ca.L.asiaticus"检测稳定性低。这些结果为更准确地通过症状诊断柑橘黄龙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锈菌是最大的一类植物病原真菌,由其引起的病害严重威胁着全球农业生产安全。锈菌作为活体营养寄生菌,在其与寄主互作过程中会分泌大量效应子以促进其侵染。开展病菌效应子调控寄主免疫机制的研究将为锈病持久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该文主要针对锈菌效应子的功能及其调控寄主免疫机制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概述,并对锈菌效应子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柑橘黄龙病是危害全球柑橘产业健康发展的最严重病害之一,病原为韧皮部限制性细菌,我国的柑橘黄龙病由亚洲种(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CaLas)引起。由于该病原菌难以获得离体纯培养,从而限制了其致病分子机制的研究。本试验根据已经报道的植物病原细菌致病相关基因特点,从黄龙病菌亚洲种Psy62菌株全基因组序列(Psy62:NC_012985.1)中选取3个假定致病相关基因,分别标记为PalCa _(Las)、MotCa _(Las)和HlyCa _(Las),利用Gateway技术的同源重组原理,将3个基因通过BP反应和LR反应,分别构建到植物表达载体psk103中,接种本生烟(Nicotiana benthamiana)后,通过瞬时表达筛选可诱导_(N.)benthamiana产生过敏性坏死反应的功能基因。经过PCR克隆和测序验证,PalCa _(Las),、MotCa _(Las)和HlyCa _(Las)基因均成功构建至植物表达载体上。本生烟瞬时表达试验证实:当含有目的基因的根癌农杆菌菌悬液OD600值介于_(0.)6_(~0.)~(8,)测试本生烟苗龄6周左右,PalCa _(Las)基因在接种4 dpi时可引发明显的HR(hypersensitive reaction)反应,12 dpi时HR反应更为强烈。同等条件下MotCa _(Las)和HlyCa _(Las)均不能引发类似反应。由此证实,Gateway技术可成功用于筛选CaLas致病相关基因,PalCa _(Las)基因可能在CaLas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报道为国内首次采用Gateway技术进行CaLas致病相关基因功能研究,为后续开展CaLas病原寄主互作分子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广东不同地区柑橘黄龙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基因型的黄龙病菌可能具有不同的致病模式,为了探明广东省不同基因型黄龙病菌的分布特点,为该病害的流行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本研究利用PCR-RFLP的方法研究了广东省柑橘产区7个市县黄龙病菌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 OMP)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并对各地黄龙病菌的omp基因进行克隆测序,构建了系统发育树。采用4种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各地区的柑橘黄龙病菌omp基因分别产生了不同的RFLP指纹图谱,每种限制性内切酶均产生了2种类型的酶切谱带;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广东地区的柑橘黄龙病菌属于韧皮部杆菌亚洲种,且亲缘关系非常近。广东地区黄龙病菌在omp基因水平上未见显著差异,未发现其他优势种类。  相似文献   

8.
张利平 《植物检疫》2007,21(6):363-365
柑桔黄龙病菌属难培养韧皮部菌,由其引起的柑桔黄龙病是柑桔产业上的毁灭性病害,本文对柑桔黄龙病菌的菌系鉴别与分类、分子检测以及抗性育种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9.
柑桔黄龙病的鉴定和柯赫氏定理(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龙(梢)病被认为是世界柑橘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已超过一个世纪,但该病害的病原学至今还没有清晰地建立起来。根据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一组被称为"Candidatus Liberibacter species"的难培养细菌被认为与黄龙病相关。然而,要确定"Ca.Liberibacter spp."是黄龙病病原的柯赫氏定理并没有真正完成。令我们担忧的是,近年来有些文献频频指出"Ca.Liberibacter spp."是黄龙病的病原,其实该细菌与柑橘寄主的直接病理反应还没有完全确定。我们建议,在黄龙病病原学清楚之前,文献报道在这方面需要有准确的阐述。  相似文献   

10.
柑橘黄龙病潜伏期长、尚无可用于大田的有效治疗药剂,快速、准确的早期检测是防控柑橘黄龙病的关键.PCR检测是目前柑橘黄龙病最常用的早期检测方法.为提高柑橘黄龙病PCR检测的准确性和检出率,本研究依据已测序的黄龙病菌全基因组序列对检测引物OI2c进行了改进(标记为OI2c-gj),将其与其他常用的7对PCR检测引物进行了特...  相似文献   

11.
植物病原真菌效应子是指可以改变寄主植物细胞结构或者细胞功能的分泌蛋白或其他小分子物质。效应子对病原真菌的侵入、扩展以及致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植物病原真菌与寄主的互作不断演化的必然结果。真菌特有的CFEM(common in several fungal extracellular membrane protein)蛋白对于病原真菌的致病性起重要作用,一些能够被分泌到胞外的CFEM蛋白被证明是病原真菌效应子。由禾谷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raminicola)引起的玉米炭疽病是玉米上的重要病害,常年造成严重损失。本研究运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对禾谷炭疽菌中的CFEM蛋白进行信号肽分析和亚细胞定位分析,进而通过转录分析明确禾谷炭疽菌CFEM蛋白的表达时期。分析结果表明,该病原真菌编码32个CFEM蛋白,其中22个具有信号肽并可分泌至胞外,为分泌蛋白。转录分析表明,10个CFEM分泌蛋白于病菌侵染时附着胞形成期表达,2个CFEM分泌蛋白于侵染后的活体寄生阶段表达,1个于死体寄生阶段表达,其余9个CFEM分泌蛋白在病菌侵染时期的3个阶段均稳定表达。结合生物信息学和转录分析结果,我们预测这22个CFEM分泌蛋白为禾谷炭疽菌致病相关的效应子(简称CFEM效应子)。明确禾谷炭疽菌中CFEM蛋白数量,预测病菌致病相关的CFEM效应子组成,可为开展病原真菌CFEM蛋白介导的病菌—寄主互作研究奠定基础,并为玉米炭疽病的防治和抗性育种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玉米大斑病菌菌丝蛋白单克隆抗体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在研究玉米大斑病菌与寄主互作的模式时,推测病菌可能的致病机制是大斑病菌产生的HT-毒素先与玉米细胞膜受体蛋白(结合蛋白)结合,进而引发寄主的生理生化过程并导致表型的病变。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柑橘叶际微生物组对黄龙病发生的响应规律,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采集柑橘叶片感染黄龙病菌的情况,通过扩增子测序分析法对PCR检测结果为阴性和阳性叶片的微生物群落进行比较,并通过相关性分析和网络分析对黄龙病菌和叶际微生物的相关性进行解析。结果显示,夏季采集的柑橘叶片中黄龙病菌的检出率为7.5%,而到秋季黄龙病菌的检出率上升到32.3%。黄龙病的发生显著改变了柑橘叶际细菌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对于细菌类群的丰度也有一定影响;而对叶际真菌群落的组成和结构无显著影响。黄龙病菌与叶际细菌存在普遍的负相关关系,正相关关系相对较少但相关性更强。黄龙病菌可能通过与厌氧棍状菌Anaerotruncus sp.、梭菌Clostridiales sp.、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鞘脂单胞菌Sphingomonas sp.、毛螺菌Lachnospiraceae sp.和链球菌Streptococcus sp.的负向互作对柑橘叶际整个细菌群落产生负影响。表明黄龙病发生对柑橘叶际真菌和细菌群落的影响规律不同,同时黄龙病菌可能通过与几种主要细菌的负向互作来实现对叶际微生物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细菌Ⅲ型分泌系统可向寄主植物细胞分泌多种效应蛋白,在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a)侵染猕猴桃致病中发挥关键作用.但是,尚不清楚Psa如何利用这些效应蛋白与寄主互作.Psa的5个生物型群体具有不同种类的效应子,但其中共有的14个效应子可能是参与病菌与寄主亲和互作的关键因子.本研究系统调查了其中HopAZ1的功能.结...  相似文献   

15.
柑橘黄龙病的传播介体-柑橘木虱在广东果园的发生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柑橘木虱是重要害虫也是柑橘黄龙病的传播介体,因此调查木虱发生动态及其携带黄龙病菌的情况对指导黄龙病的防控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调查了广东多个果园的黄龙病发病情况,观察了柑橘木虱的生物学特性,统计了柑橘木虱在不同月份的发生数量,检测了木虱携带黄龙病菌情况。结果发现:失管果园中,黄龙病发病严重且木虱数量大,已成为散播病害的重要源头,而与失管果园保持一定距离且加强木虱防控可减轻黄龙病危害;还发现:广东地区6月份柑橘木虱种群已有一定数量,7、8月,其种群数量再次攀升,到了9、10月份,种群数量保持在高位。11、12月间,种群数量快速下降。最后根据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提出了一些加强黄龙病防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菌毛装配蛋白(Flp pilus assembly protein, PAP)是一种分泌蛋白,参与细菌菌毛的组装,表达量高。本研究以感染柑橘黄龙病的海南琼海市绿橙叶片为材料提取总DNA,用其菌毛装配蛋白基因(PAP)的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获得该基因的目的片段,序列分析表明海南琼海柑橘黄龙病菌PAP基因与柑橘黄龙病菌亚洲种(GenBank登录号:CP001677.5)PAP基因序列一致。功能预测表明它含有两个与分泌功能相关的CpaC和Secretin结构域。PCR产物通过EcoRⅤ和XhoⅠ双酶切构建重组载体pET32a-PAP。将pET32a-PAP载体转化BL21(DE3)大肠杆菌,经终浓度为1 mmoL/L IPTG诱导,目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目的蛋白经Ni~(2+)-NTA层析柱纯化,并作为抗原腹腔免疫小白鼠,获得效价在1∶500~1∶1 000的多克隆抗血清。Western blot分析表明,PAP多克隆抗血清特异性强;以田间样品总蛋白做抗原时,能特异性检测染病样品。本研究为PAP蛋白功能研究和开发柑橘黄龙病菌的蛋白检测产品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7.
张伟 《江西植保》2012,(2):164-168
以柑橘黄龙病病原亚洲菌系β-操纵子的特异引物fA2/rJ5进行PCR扩增,依据是否有目标DNA片段的产生来检测柑橘黄龙病菌的存在与否。该检测技术,具有快速、简便、灵敏等特点,可用于柑橘黄龙病的早期诊断,对控制该病害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采用PCR扩增和核苷酸序列测定技术,对分别采自江西省大余县青龙镇郭屋坝果园和丰顺果园的各5份疑似柑橘黄龙病样品进行病原检测。结果表明:2个青龙郭屋坝果园样品中检测到柑橘黄龙病菌,分别命名为DY-LAS01和DY-LAS02,其他8份样品中则未检测到该病菌。此结果表明大余县已有柑橘黄龙病发生,希望引起当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快速检测单头柑橘木虱体内黄龙病病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通过采用简易的柑橘木虱制样方法,利用PCR检测技术在单头柑橘木虱体内检测到黄龙病病原,并利用XbaⅠ限制性内切酶将从柑橘木虱体内扩增的黄龙病病原16SrDNA酶切成520bp和640bp两个片段,证实了木虱体内黄龙病病原为亚洲种。本研究成功地建立了一套快速检测柑橘木虱体内黄龙病病原的方法,可为检疫工作者和相关研究人员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0.
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Kuwayama)是柑橘的重要害虫,也是传播柑橘黄龙病菌的唯一昆虫媒介,给柑橘生产造成很大损失.相关研究表明,芸香科Rutaceae植物是柑橘木虱的主要寄主[1].受全球性暖冬气候的影响,木虱的生存空间和寄主范围逐渐扩大[2],导致黄龙病大面积发生.国内外对柑橘木虱生物学特性、逆境耐受性等做过一些研究[3].而关于柑橘木虱耐饥渴能力和寄主选择性的报道较少,为此,作者选取7种常见的芸香科植物,在室外条件下研究柑橘木虱对各种寄主的选择性,并在室内条件下检测其耐饥渴能力,以期为柑橘木虱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