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气候变暖背景下太原市霜冻发生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霞  钱锦霞 《中国农业气象》2010,31(1):111-114,120
基于太原市1951-2008年逐日最低气温资料,按轻微、中度和重度3级霜冻强度,分析了太原市霜冻发生的基本特征;采用累积滤波器法结合非参数统计检验方法分析了太原市霜冻的变化趋势;利用异常霜冻指标,分析了太原市霜冻的异常发生情况。结果表明:1)太原市轻微霜冻平均初霜冻日为10月14日、终霜冻日为4月15日,平均无霜冻期为182d。与轻微霜冻相比,中度、重度霜冻平均初霜冻日分别推后9d和23d,平均终霜冻日分别提前11d和24d,平均无霜冻期分别延长20d和47d。2)各级霜冻强度下,初霜冻日在年代际间的变化较为复杂,终霜冻日则表现为20世纪50-70年代偏晚、80年代之后偏早,无霜冻期表现为50-70年代缩短、80年代之后延长为主的变化特点。3)在α=0.05显著水平下,太原市各级霜冻的初霜冻日呈现显著的推后趋势、终霜冻日呈现显著的提前趋势以及无霜冻期呈现显著的延长趋势,以重度终霜冻日提前趋势最显著。4)太原市轻微偏早初霜冻、中度偏晚终霜冻和重度偏早初霜冻发生频率达15%以上,其余各级异常霜冻的发生频率在5%~10%;大多数异常霜冻发生在50-70年代。5)太原市轻微异常初霜冻对秋粮作物的产量影响较小,中度和重度异常初霜冻会使大白菜遭受不同程度的冻害;春播幼苗主要受到特晚终霜冻的影响;冬小麦遭受终霜冻危害的平均频率为5年一遇,尤以拔节后5d内发生的频率最大。  相似文献   

2.
近50年西藏主要农区霜冻指标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最低气温≤0℃作为霜冻指标,利用西藏9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逐日最低气温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信噪比和R/S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西藏主要农区初霜日、终霜日、无霜期和霜冻日的异常气候变化,以期提高对异常霜冻灾害的预测能力,为有效防御霜冻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近50a西藏主要农区部分站点具有初霜日推迟、终霜日提早、无霜期延长的趋势;所有站点的霜冻日均表现为显著的减少趋势,减幅为1.9 ~9.6d/10a(P <0.05).(2)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大部农区表现为初霜日推迟、终霜日提早、无霜期延长和霜冻日减少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尤以21世纪初明显.(3)近50a来,主要农区特早初霜冻发生频数为1~5次,以波密最多;特晚终霜冻发生频数为1~6次,仍以波密最多且主要发生在60年代;特短无霜期发生频数为1~7次,以波密最高;特少霜冻日的发生频数为2~10次,主要在21世纪初;特多霜冻日的发生频数为1~7次,多发生在60年代.(4)突变检测表明,拉萨的霜冻日,泽当的终霜日、无霜期和霜冻日以及浪卡子的无霜期和霜冻日发生了气候突变,突变点分别在1992、1991和1998年.(5)根据R/S分析,大部农区终霜日的Hurst指数大于0.5,说明未来终霜日仍将趋于提早,以泽当最为突出;各农区霜冻日Hurst指数均大于0.5,表明未来霜冻日仍趋于减少.  相似文献   

3.
近50年冬小麦主产区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冬小麦主产区内选取113个气象站点的1961-2008年逐日气象资料,应用Mann-Kendall突变检测和气候线性倾向率方法,分析冬小麦生育期内农业气候资源变化趋势和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近50a冬小麦生育期内≥0℃积温呈明显的增加趋势(P〈0.01),90年代初期以来,≥0℃积温增加趋势更加显著(P〈0.05);冬小麦生育期内的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也不存在突变现象,但降水量年际间变化较大;冬小麦生育期内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变化趋势不显著,80年代出现弱的减少趋势(P〈0.1),90年代以后有弱的增加趋势(P〈0.1);冬小麦生育期内的初霜冻日期呈推迟趋势(P〈0.01),终霜冻日期呈提前趋势(P〈0.01),导致霜冻日长度呈减少趋势。21世纪初初霜冻日的推迟趋势、终霜冻日的提前趋势更加显著(P〈0.05)。  相似文献   

4.
基于1971—2016年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逐日地面最低温度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学方法,研究了霜冻初、终日和无霜冻期时空变化、异常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最早霜冻初日为8月25日;最晚霜冻终日为6月28日;平均无霜冻期125~149 d。近46 a来,研究区域霜冻初日呈推迟趋势,平均每10 a推迟3.1 d,无霜冻期显著延长,平均每10 a延长3.9 d。无霜期日数显著延长,增加了作物生长季热量条件,有利于作物生长季延长,使得喜温和越冬作物适宜种植区域由低海拔向高海拔区域推进。冬小麦、玉米适宜区、可种植区扩大;春小麦适宜种植区、不可种植区缩小;农作物复种指数明显增加,但霜冻波动的不稳定性变化增加了低温冻害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春霜冻发生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对春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省春霜冻的发生演变有一定的规律,而且对春茶生产的影响明显。利用江苏省35个气象站1961-2008年的观测资料,分析近48a来春霜冻发生演变趋势,并利用1995-2008年苏州洞庭碧螺春茶叶开采期的实际观测资料及相应时段苏州吴中气象观测站的气候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建立由温度指标推算茶叶开采期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近48a来,江苏省平均终霜冻日期呈显著提早、春霜日数呈显著减少的变化趋势;特晚霜冻均出现在1981年之前,偏晚霜冻均出现在1995年以前;终霜期和春霜日数均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生气候突变;气候变暖虽然使茶芽萌发提前且萌发速度加快,但茶叶采摘期提早的速度不及终霜期。所以,春茶采摘期遭受霜冻的可能性逐渐减小,江苏春茶的春霜危害呈减轻趋势。2-3月上旬≥10℃的活动积温、2月下旬-3月上旬均温之和是决定茶叶开采期的2个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降水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借助武功地区1955—2015年逐月降水量和气温实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武功地区近61年来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降水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武功地区年降水量总体上呈-15.56 mm/10 a的减少趋势,其中春、夏季降水量下降显著,秋、冬季则较为平缓;年和季节降水量的典型突变时间节点在1983年附近,表明了年降水量和季节降水量变化趋势的一致性,也印证了20世纪90年代关中平原西部降水趋势发生了突变;武功地区气候偏冷期主要在1955—1994年,气温降低使得年降水量呈39.46 mm/10 a的减少趋势;气候偏暖期主要在1995—2015年,气温升高使得年降水量呈98.63 mm/10 a的增加趋势;气候冷暖变化通过影响蒸发量、蒸腾量和水汽输送速度,来影响武功地区年降水量;降水量增多有利于解决当地水资源短缺问题,同时也增加了极端天气和洪涝灾害发生的几率。  相似文献   

7.
为了揭示黄土高原红枣种植区积温的变化特征,为红枣产业的布局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利用1971—2010年12个气象站日平均气温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M-K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对≥0℃,5℃,10℃积温及负积温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0年来≥0℃,5℃,10℃积温呈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64.557℃/10 a,66.235℃/10 a,48.023℃/10 a。负积温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33.759℃/10 a。持续日数呈增加趋势,各界限温度初日呈提前趋势,终日除10℃外均呈推后趋势。各界限温度积温均发生突变现象,负积温突变出现最早1986年,其次为≥0℃积温1995年,≥5℃、≥10℃积温1996年;各界限温度积温变化存在多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特征,具有2~4,9~11,32~33 a左右的周期振荡,其中32~33 a左右的周期最为明显。黄土高原红枣种植区近40 a来0℃以上各界限温度积温和持续时间呈增加趋势,热量资源明显改善,适宜种植红枣的区域扩大;但需采取有效措施防御可能发生的干旱灾害及红枣病虫害。  相似文献   

8.
以1961−2018年长时间序列的格点化气象数据替代以往研究中站点数据,通过趋势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中国区域内适合格点数据的霜冻辨识阈值、霜冻发生时间及霜冻强度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合理利用气候资源,降低霜冻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结果表明:(1)日最低气温0℃相比日最低气温2℃作为阈值辨识初/终霜冻和无霜期的空间分布更加合理。(2)1961−2018年中国大部分地区初霜冻日期推后(1~3d·10a−1),终霜冻日期提前,无霜期增加(1~3d·10a−1)。(3)不同强度的霜冻年累计发生次数在中国北方有微弱增加态势,在南方呈现明显的减少趋势。其中,晚霜冻不同霜冻强度年发生频次高于早霜冻。(4)以霜冻日期和霜冻发生频数为标准进行中国霜冻灾害区划,全国可分为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青藏高原5个分区。其中,以青藏高原不同霜冻日期变化最为剧烈。整体上,中国区域的气候变暖对于霜冻灾害的发生在时间、空间和强度上有明显的减弱效果。  相似文献   

9.
选用万载县1987—2016年气温、降水、日照气象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距平分析法分析该县气候变化特征。得出:近30 a万载县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418℃/10 a,四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春、夏、秋、冬季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61℃/10 a、0.298℃/10 a、0.579℃/10 a和0.173℃/10 a;万载县年平均降水量整体呈减少趋势,每10 a约减少9.58 mm,其中冬季降水量减少是致使年降水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日照时间也呈波动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88.2 h/10 a,春、夏、秋、冬季平均日照时间除春季有略增多趋势以外,其余三季均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796 h/10 a、-12.509 h/10 a、-11.236 h/10 a和-6.456 h/10 a。  相似文献   

10.
山西近50年初霜冻的时空分布及其突变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山西62个测站1961-2010年的逐年初霜日及地面最低温度资料,应用EOF和M-K突变检测方法对山西初霜冻的时空分布及其突变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提高对霜冻的预测、服务能力和有效利用农业气候资源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山西近50a平均初霜冻日在空间上大致呈"5节阶梯"型分布,9月中旬-11月上旬,自北向南相继出现初霜冻,且东部早于西部;(2)山西出现正常初霜冻的概率为62%~82%,从北向南呈"大—小—大"分布;偏早初霜冻出现概率为6%~26%,从北到南呈"小—大—小"分布,中西部是出现偏早初霜冻概率最大的地区;特早初霜冻出现概率为4%~22%,出现概率最大的地区在西部及中东部地区;(3)初霜冻、轻微初霜冻、中度初霜冻和重度初霜冻发生年份大都表现出一致的推后或提前,也存在纬向差异,但总体一致性是山西初霜冻变化的主导特征;(4)M-K突变检测表明,山西近50a平均初霜日在1989年产生明显突变;对全部62个站点的检测表明,59个站点都存在突变,且主要发生在20世纪80-90年代;仅西北部3个站点没有检测出突变;从其区域分布看,北部和南部突变偏早,中部偏晚。  相似文献   

11.
基于淮河流域1960-2015年61个气象站点地面0cm日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反距离加权、Mann-Kendall突变检验、滑动T检验方法,分析近56a淮河流域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的时空变化特征及突变年份。结果显示:(1)研究期内,淮河流域平均初霜日期 、终霜日期和无霜期分别以2.15、2.49、4.38d·10a-1的速率呈推迟、提前、延长的趋势(P<0.01),其中,在20世纪90年代的变化最为显著(P<0.01),速率分别为16.38、5.34、20.6d·10a-1。(2)平均初霜日期在空间上呈北早、南迟,山区早、平原迟的分布;86.9%的站点初霜日期呈显著推迟趋势(P<0.05)。终霜日期呈西南早、东北迟,平原早、山区迟的分布;83.6%的站点通过0.0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以3.44~5.92d·10a-1的速率呈提早趋势。无霜期随纬度和海拔升高而缩短;93.4%的站点通过0.0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变化率为3.56~7.59d·10a-1,无霜期整体延长。(3)11月8日线、4月1日线、220d等值线位置较其它各气候基准期和各年代分别偏北约1个和2个纬距,在32°N和34°N附近的偏北趋势最为明显,佐证了该区初霜日期整体推迟、终霜日期整体提前、无霜期整体延长的趋势。(4)初霜日期、终霜日期和无霜期分别在2002年、1995年和1998年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12.
西北地区晚霜冻结束日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西北地区135个测站,1961-2009年历年逐日地面最低气温和NCEP/NCAR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K检验、子波分析、功率谱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对近49a西北地区晚霜冻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晚霜冻结束日期具有较大的空间差异,青海高原晚霜冻结束最晚,其次是北疆—河西走廊—宁夏,陇东—陕北,结束最早区为南疆和陇南—陕南.全区平均以1.9d/10a的速率提前,其中45%的站点显著提前(P<0.05),提前最大的地区在青海西北部—南疆东部,达5~8d/10a.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西北地区晚霜冻结束早且年际变化小,1997年有明显的突变现象,近49a来晚霜冻有显著的2.4a和2.7a周期.表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地区晚霜冻的结束逐年提前,但近10a呈推迟趋势的站有所增多;影响西北地区晚霜冻的环流特征量主要有北非副高和极涡,与北非副高呈负相关,与极涡呈正相关.近10a晚霜冻结束偏迟的原因可能与极涡面积增大和北非副高面积减小有关;5月500hPa高度场合成分析表明,晚霜冻结束偏早年,亚洲北部盛行纬向环流,东亚大槽浅,西北地区受蒙古高压脊控制,不利于降温天气出现;晚霜冻偏迟年,亚洲北部盛行径向环流,西北地区上空不断有来自西北欧滑下的冷空气,易形成强降温天气.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和分析贵州省气候变化的特征,以期为当地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治提供参考,根据1960—2018年贵州省17个气象站的月降水数据,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法、滑动平均法及反距离权重插值的方法,对贵州省59年不同地貌类型降水的时空变化进行研究,并采用有序聚类法和Mann—Kendall法对降水量进行突变性检验。结果表明:贵州省59年降水趋势系数为-0.102,表明全省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岩溶峡谷和非喀斯特区的年均降水量虽递增,但增加的趋势并不显著。其他4个地貌区(岩溶槽谷、峰丛洼地、岩溶高原和岩溶盆地)的年降水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下降趋势最显著的是岩溶盆地,其递减速率为-37.57 mm/10 a,是其他3个地区的1.37~2.25倍。全年降水倾向率为-16.50 mm/10 a,降水倾向率在空间上呈现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减小的趋势。全省秋季、冬季的降水量呈波动上升,而春季、夏季的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年降水日数和最大日降水量均呈递减趋势,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平均最大日降水量下降至60年代的1/10左右。此外,非喀斯特区和岩溶高原年均降水量在1985—1986年左右发生突变,岩溶峡谷、岩溶槽谷、峰丛洼地的年平均降水量无突变现象,岩溶盆地约在2001年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14.
利用北京及周边地区21个台站的均一化日最低气温资料,通过百分位法定义了不同台站的逐日极端低温阈值,分析了冬季极端低温事件发生频率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并对极端低温的变率和趋势及其频次变化周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58-2006年北京及周边地区冬季极端低温天数呈减少趋势,极端低温减小速率的最高值位于北京、河北的保定、石家庄及邢台,大多地区基本都在-11d/49a左右。从区域平均来看,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极端低温发生的频率迅速减小。近49a来,除了天津塘沽区、河北沧州东部及邢台南部地区最低气温高于-20℃外,其余地区最低气温均低于-20℃。极端最低气温整个线性变化梯度呈西北-东南方向,其变化趋势呈显著增加。增幅最大的地区位于河北的邢台,变率高达1.4℃/10a。河北承德-北京-石家庄一带变化速率均在1.0℃/10a以上。冬季极端低温事件发生频次均是从1970年前后呈现减少趋势,且均发生了突变现象,但突变的时间不一致。北京、天津及河北南部地区极端低温事件减少频次突变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河北北部及东部部分地区减少突变主要发生在70年代中后期。低温事件发生频次均具有7~9a的周期振荡。研究结果对华北地区冬季设...  相似文献   

15.
川东盆地高温、暴雨特征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更好地掌握川东盆地极端气候特征,采用线性回归、反距离加权空间插值(IDW)等方法就近54年来气候变化背景下川东盆地的高温、暴雨等极端气候事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近54年川东盆地年平均气温以0.10℃/10 a的速率显著增加,年平均降水量以21.63 mm/10 a的速率显著减少,气候暖干化趋势明显。(2)川东盆地年平均高温日以0.95 d/10 a的速率增加;年平均高温日在空间分布式上具有明显地域差异,川东盆地全区年高温日均呈增加趋势。(3)川东盆地年平均暴雨日以0.03 d/10 a的速率减少;在空间分布上,万源、雅安是暴雨发生的高值中心;川东盆地的广元—阆中—遂宁一线以东地区年暴雨日呈增加趋势,广元—阆中—遂宁一线以西的大部分地区年暴雨日呈减少趋势。(4)川东盆地极端气候事件对暖干气候的响应表现为:高温日的发生频率增加了38.81%,强度加剧1.18%;暴雨日发生频率减少了0.78%,但强度增加了1.66%。  相似文献   

16.
近54年濮阳市降水变化特征及突变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和t检验、滑动t检验方法对濮阳1954年12月-2008年11月的月、季、年降水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濮阳年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8.66mm/10a,|t|=1.5694t0.05/2=2.0084);按季节分析,春季降水量有增多趋势,冬、夏、秋季降水量均呈减少趋势(春季,3.66mm/10a,|t|=0.3773;秋季,-8.85mm/10a,|t|=0.7076;夏季,-3.33mm/10a,|t|=0.1;冬季-0.14mm/10a,|t|=-0.06);按月分析,2-3月和5-7月降水量总体呈增多趋势,其余月份降水量均为减少趋势。突变分析结果显示,当地的降水存在明显突变现象,70年代中后期-80年代初突变明显,年和5月份的突变极显著,3月、5月和11月突变前后的距平百分率差值达59~64个百分点,春、秋季突变前后的距平百分率差值也在30~40个百分点;90年代末-21世纪初也存在突变现象,7月份突变极显著,3月和7月突变前后的距平百分率差值在52~77个百分点,春、夏季突变前后的距平百分率差值也在29~31个百分点。降水日数随年代变化也有减少的趋势,平均减少1.8d/10a(|t|=1.9037t0.1/2=1.6684)。暴雨天气发生时间在逐渐提前。强降水日数的多、少与该年代降水量偏多、偏少的趋势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浙江茶树春霜冻发生规律及其与太平洋海温的遥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浙江省68个气象站1971-2013年的最低气温观测资料,定义茶树早春可能受冻害的气象指标,应用Kriging空间分析法和气候统计方法对43a来霜冻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变趋势进行分析;并结合同期太平洋海温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奇异值分析方法(SVD),研究茶树春霜冻发生与太平洋海温的遥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浙江省茶树春霜冻日南少北多,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加,霜冻总天数和强度影响最严重的区域均出现在浙北,尤以浙西北山区严重,而浙南地区和金衢盆地较轻;43a来霜冻总发生日数基本呈震荡变化,但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霜冻日数普遍较多,90年代后期开始霜冻发生天数较少,但近年又呈现增加的趋势;浙江省茶树春霜冻与前一年南太平洋关键区(130°-170°W,18°-28°S)的8-9月海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即前一年8-9月该区海温异常偏高(低),则当年霜冻偏少(多),因此,该关键区海温场的异常变化是预测霜冻异常的一个重要前兆信号,研究结果可为浙江省茶树春霜冻的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河西走廊东部不同类型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甘肃省武威市气象局1980-2004年对多年生植物旱柳和中国槐物候期、1981-2008年对一年生植物春小麦和玉米发育期的观测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法、膨化相关、SPSS统计软件进行逐步回归和方差分析,建立了关键物候期的气候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在分析期内,多年生木本植物相同物候期最晚与最早出现日期相差达20~38d,一年生草本植物达11~30d,反映出物候期对气象条件年际变化非常敏感。(2)分析期内多年生植物春季多数物候期提前(线性倾向率-2.008~-3.246d/10a,P〈0.05),秋季物候期推迟(线性倾向率6.631~7.108d/10a,P〈0.01)。一年生植物的春、夏季物候期均有提前的趋势(线性倾向率-1.494~-4.122d/10a,P〈0.05),秋季物候期推后不显著。(3)从各物候间隔期变化看,多年生植物绿叶期延长速率为1.046~7.738d/10a,营养生长期延长速率为0.877~8.454d/10a,干物质积累期延长速率为4.392~7.738d/10a,秋季生长期延长速率为0.477~3.015 d/10a。一年生植物春季营养生长期缩短速率为2.17~3.41d/10a,秋季生殖生长期延长速率为3.322d/10a。(4)对多年生植物而言,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20cm、80cm、160cm地温是影响春、夏、秋季物候期的主要气象因子,温度越高春季物候期越提前,夏、秋季物候期越推迟。对一年生植物而言,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20cm、80cm、160cm地温也是主要影响因子,气候变暖,春、夏、秋季物候期均提前。  相似文献   

19.
宁夏霜冻致灾因子指标特征及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宁夏23个气象站1981-2010年日最低气温观测资料,借助数理统计和空间分析方法,从气候致灾的角度,对宁夏霜冻发生范围、频率、强度及致灾因子危险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30a来宁夏霜冻发生范围呈缩小趋势,且轻霜冻发生范围明显大于中霜冻和重霜冻;轻霜冻发生频率普遍较大,各地差异不明显,中霜冻和重霜冻发生频率小且空间差异明显;霜冻发生强度区域性明显,其中,轻霜冻和中霜冻强度指数呈中北部偏小、南部和北部偏大的趋势,重霜冻强度指数普遍偏小;宁夏霜冻致灾因子危险性南部普遍高于中北部,其中,隆德、兴仁等地是霜冻致灾因子危险性较高的区域,中北部大部地区处于低或次低危险区。研究结果作为霜冻风险研究的基础,可为区域防灾减灾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闽江河口湿地气候变化趋势与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线性倾向估算法、累积距平以及Mann-Kendall法对闽江河口湿地1961-2006年以来的降水量、温度的变化趋势和突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6a来闽江河口湿地的平均气温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其倾向率为0.26℃/10a(P0.01),在1994年发生突变;四季温度表现出增加趋势,其中冬季增温最为显著,突变时间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不显著,且没有突变发生。总体而言,闽江河口湿地近46a来的气候存在由冷干向暖湿变化的趋势,这种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有利有弊,但总体上是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