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正> 在制种种茧保护时,一般认为:茧内蛹由于茧壳的保护,蛹体在茧壳内保护比削茧后的裸蛹,保护发育快。因此,生产上在进行两对交品种调节时,往往将发育慢的迟削茧,延长蛹体在茧内保护时间,相反,将发育快的早削茧摊入箔中裸蛹保护,而生产中削茧过早,蛹体较嫩,在削茧鉴蛹、复鉴摊蛹等操作过程  相似文献   

2.
削茧机研制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削茧机改手工削茧为机械削茧。采用弹簧控制自动开合夹具、圆盘旋转送茧、蚕茧在垂直偏水平 40°时高速切削等技术 ,使蛹体在垂直向下时脱出 ,随后驱壳而实现自动切削和蛹壳分离。蚕种场试用 ,其削茧速度可达10kg/h ,伤蛹率低于手工削茧。  相似文献   

3.
<正> 发生旋蛹,轻者影响公斤茧制种量和单产的提高,重者导致克蚁制种量不及格而被淘汰。今年春天,我们前批饲养苏三、秋三、苏四,后批饲养东肥、华合。苏四和华合是最易发生旋蛹的品种,因此,在削茧鉴蛹时,我们边注意边试验观察,探索防止旋蛹的方法,防止旋蛹的发生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对旋蛹发生的时间,摊蛹材料和气象环境等分别作了调查试验,试验调查的结果如下:一、削茧时期与旋蛹发生。苏四在上簇后第十天,华合在第十一天削茧,即在少数复眼变黑时削茧,削出的蛹体在半小时后开  相似文献   

4.
<正> 在蚕种生产上,往往因后期僵蛹(削茧后感染)造成丰产不丰收,我场在以前有过沉痛的教训。为此对防止后期僵蛹作了多次的试验,其结果如下:一、在75℉温度保护下,上簇后第十二天削茧鉴蛹,除六○三外,其他品种能完全防止后期僵蛹的发生(见附表)。二、如需提早削茧鉴蛹,可在削茧当天晚上用2000倍402药液喷蛹体,喷匀喷到,必要时可在第二天晚上再喷一次。据试验,  相似文献   

5.
<正>蚕种生产由专业场转向原蚕区的初期阶段,原蚕区饲养的种茧运回到专业场内进行削茧、鉴蛹和制种。在种茧削茧鉴蛹过程中,常发现数量不少的蛹体后2~3个体节半套缩于前体节内从而使整个蛹体变短小以至死去,造成公斤茧制种量大幅降低,蚕种企业种茧丰产却不丰收。为弄清楚其发生的原因,笔者收集了江西井冈蚕种科技有限公司在2005~2008年间万年和修水两个原蚕基地饲养的蚕品种、原蚕上蔟、蔟中管理、采茧与种茧保护、种茧收购  相似文献   

6.
旋蛹的防止     
<正> 近年来,在削茧鉴蛹后,常有旋蛹发生,即蚕蛹(?)部左右旋转经久不息,导致蛹体过多消耗体力和受伤出血,形成缩尾死蛹,影响蚕种产量和质量。为了提高斤茧制种量,防止旋蛹的产生,我场对最易发生旋蛹的华合和苏4进行了四次的试验和观察。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以下二点规律。一、旋蛹最容易产生的时间是在蛹期复眼着色后削茧鉴蛹。在复眼着色前削茧,即使温度偏高(80℉以上)湿度偏干(干湿差6℉以上)的情况下,均很少发生旋蛹。在  相似文献   

7.
茧比重是指单位体积的重量,一般以克/厘米~3表示。我们对茧壳及蛹体的比重进行了测定,其重量是把茧壳或蛹体放在天平上称得的。为了使测得的比重更精确,重量是将茧壳或蛹体烘干后再称的;茧壳或蚕蛹的体积是用液体排量法测量的。由于茧壳和  相似文献   

8.
柞蚕倒置蛹发生原因的调查及防止办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柞蚕是一种大型泌丝型昆虫,五龄老熟后可吐丝结茧,在一般情况下结茧化蛹后其蛹头部都朝向有茧柄的一端,但在生产中我们发现每年都要有3%~5% 的蛹的头部不朝向有茧柄的一端,称之为倒置蛹.在柞蚕制种生产中,河南采用穿茧加温暖茧,倒置蛹发蛾后无法顺利钻出茧壳,给蚕种生产造成一定的损失.为了查明倒置蛹的产生原因,寻求降低倒置蛹产生机率的有效办法,我们做了相关调查.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利用现行家蚕品种限性斑纹的特点,在饲育期鉴蚕,种茧不削茧、不鉴蛹,采用蚕蛾自行破茧发蛾制种,与常规削茧、鉴蛹发蛾制种的过程进行了比较试验,针对试验结果提出了不削茧、不鉴蛹的相应技术管理配套措施,以期减少削茧、鉴蛹人工,提高蚕种品质,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推动蚕种生产的省力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正> 苏四苏三秋三这对品种是当前夏秋蚕的“当家种”,约占全年发种数的70%左右。所以,养好这对品种,对完成农村夏秋用种关系较大。苏四这一原种,削茧后蛹旋动比较厉害,特别是秋期制种,由于蛹体旋动擦伤而出血,造成后期死蛹,据调查削茧后一天内,严重的蛹匾,伤亡在80%以上,损失较大。不死的蛹因大量消耗体力,不发蛾和不良蛾的发生也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1.
死蛹分前期死蛹和后期死蛹。前期死蛹是指熟蚕上蔟后至第7~9天(一般以茧质调查为界)发生的死蛹,蛹死于茧内。前期死蛹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大蚕期或上蔟时感染病原引起,对后期死蛹影响较大。后期死蛹是指从茧质调查结束(开始削茧鉴蛹)到化蛾这段时间发生的死蛹。主要有各种败血蛹  相似文献   

12.
<正> 熏烟防僵,已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接受。但在裸蛹保护期间,蛹匾是处于原封不动状态,上下层蛹匾对熏烟效果有明显的差异。一般靠近四个下层角的蛹匾僵病的危害,要比其他区域的蛹匾来得严重一些。尤其是削茧  相似文献   

13.
<正> 原蚕后期死蛹,指蚕种繁育。中削茧鉴蛹后陆续发生的败血性死蛹,是蚕种生产丰产不丰收的主要原因之一。关于后期死蛹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曾有一些专家提出看法。就防治方法一般强调从上簇开始特别是采茧以后的削茧鉴蛹等过程,要求动作轻,不使蛹体受伤;夏耀等(1987)提出蚕期应提高饲料营养质量,避免喂湿叶、  相似文献   

14.
现行的桑蚕茧评茧方法是剖削鲜上茧茧壳,用评茧仪烘得鲜茧茧层的无水恒量(习惯称干壳量),这是一个极不经济的办法,把大量上好的缫丝原料茧变为削口茧,使国家在缫丝原料和经济上都受到很大的损失.且目前养蚕、售茧千家万户,每笔售茧数量大大下降,削去的鲜上茧数量则成倍增加,实是一种浪费.笔者认为:不削茧壳直接要  相似文献   

15.
<正>蚕种生产中健康雌蛾产下的卵受精率由交尾率决定,产出率由交尾时间决定,因此雄蛾的交尾能力是保证单蛾产卵量及受精率的关键,雄蛾交配能力不足,就会导致交尾率下降,易散对,不受精卵和遗腹卵增多,造成极大的浪费。以下是我们在雄蛾保护与使用过程中的几点做法。1保护雄蛹是保护雄蛾的基础(1)收茧后如某品种由于健蛹率过低或者其他原因造成雄蛹与对交品种的雌蛹对交比例过大,则要推后该品种的削茧时间,应安  相似文献   

16.
作者简述了为增加产丝量的目的而选育出来的TG蚕的性状,并指出当茧层量达到23—24%时,蚕蛾羽化后,经常不能穿破茧壳而出来。这种情形,在两亲都是茧层厚的中国品种初次交杂时,特别显著。有些近于球形茧的品种,虽然丝量不见得特别丰富,只是因为茧腔狭小,妨碍蛹体活动,也每每发生这种情形,即由于茧形异常和不能穿破茧壳。但TG蚕没有出现不正形茧,茧腔也有足够蛹体自由活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柞蚕茧壳内污染蛹的子代软化病发生情况试验调查,并以洁净茧壳内蛹的子代软化病发生情况作对照,得出了茧壳内污染状况与蛹的子代软化病发生量呈正相关性的结论,并提出了在种茧期有效减轻子代软化病发生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李文蒲 《四川蚕业》2011,39(3):34-35
阐述了搞好蚕期饲养工作,抓好上蔟、采茧、蛹期保护和削茧鉴蛹工作,才能减少原蚕户后期死蛹的发生,多制合格蚕种,为种场、农户创造较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为加强削茧后的裸蛹保护,防止旋蛹发生,减少后期死蛹,提高制种成绩,2021年秋季和2022年春季在陕西省安康市蚕种场有限公司进行了雌蛹成人护理垫摊蛹与焦糠摊蛹、锯末摊蛹对比试验。结果显示,与焦糠摊雌蛹和锯末摊雌蛹相比,成人护理垫摊雌蛹的后期死蛹率至少降低0.55个百分点和0.94个百分点,死蛾率至少降低0.52个百分点和0.88个百分点,公斤茧制种量至少提高0.08张和0.12张,用成人护理垫摊雌蛹能有效抑制旋蛹的发生,提高制种成绩。  相似文献   

20.
<正>家蚕后期病死蛹是蚕种制造过程中常碰到的难题,也是影响千克茧制种的重要原因。在一般情况下,后期病死蛹秋季比春季发生多,5龄盛食蚕饲喂嫩桑叶比饲喂适熟叶发生多,削嫩蛹茧比削老蛹茧发生多,高温多湿环境比标准温湿度的保护环境发生多。针对上述的不同情况,笔者结合我场生产实践就后期病死蛹的发生与防治简述如下。1后期病死蛹发生原因1.1饲养季别与后期病死蛹的关系我场地处四川北部,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