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战略性意义,对生态保护红线的概念、划定方法及存在主要问题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根据四川省环保厅《关于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指导意见》和生态红线划定目标,以四川省渠县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为基础建立指标体系,对县级生态保护红线调整方案及技术进行讨论研究,运用GIS技术平台确定研究区域内生态保护的重点与调整方向。结果表明:1渠县生态保护红线区域主要分布在东部边缘,覆盖面积较小,包括卷硐乡、汇东乡、汇南乡、东安乡、望溪乡和龙潭乡等。2此次生态保护红线调整包括城市建设区(含工业发展区)、农业发展区、商品林(地)区、矿产资源开采区等78个图斑。3调整后的渠县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仍存在斑块破碎化、落地管理困难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生态保护红线"是继"18亿亩耕地红线"后,另一条被提到国家层面的"生命线",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制度创新,是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文章以福建省生态保护红线调整完善为例,以问题为导向,厘清福建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原方案中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产生问题的根源,总结了福建省生态保护红线调整完善的具体措施,基本解决原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不尽、划定不实等问题,把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使真正需要保护的生态空间和生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4.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而划定生态红线对遏制生态环境退化、加强区域生态保护和维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以重庆市江津区为例,借助空间技术方法,选取高程、坡度、土壤类型、植被覆盖度和水体5个指标评价区域生态敏感性;并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出发,将研究区分为9类生态系统类型,选取11个指标衡量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后根据生态敏感性结果和生态服务价值结果共同划定土地生态红线。结果表明,江津区土地生态红线面积为1 091.30 km~2,占江津区总面积的33.9%。土地生态红线的划定可为三峡库区县域生态保护提供一定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5.
生态保护红线是指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严格保护的区域以及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的严格管控边界,是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以吉林省为例,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估和生态敏感性评估,通过识别去区域生态保护关键区域,划定吉林省生态保护红线区,为吉林省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提供思路和方法。划定吉林省生态保护红线区总面积为6.38万km~2(扣除重复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34.04%,分为5类,分别是水源涵养红线区、水土保持红线区、生物多样性维持红线区、防风固沙红线区、水土流失红线区。  相似文献   

6.
研究以生态空间重要的生态因子为切入点,在妥善处理"三生"空间用地矛盾的基础上,探索湘阴县县域生态空间划分途径,重点对生态保护红线、涵养水源与生态敏感区进行划分,针对不同因子的相对特征和评分准则来确定因子的等级和分值,构建了基于现状生态要素的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出湘阴县生态空间划定的合理途径,以期为今后其他县域生态空间的划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生态红线是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一项创新,它不仅与中国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密切相关,更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山东省烟台市为例,就其沿海低山丘陵区的特点从生态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2个方面构建评价体系,进行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在遥感影像处理平台与Arc GIS的支持下,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权重,运用空间叠置分析法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最终将烟台市划为生态红线与3个级别管控区,其中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主要从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洪水调蓄、碳固定与维持生物多样性等5个方面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包括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海岸线侵蚀等3个方面。最终划定的生态红线面积为3 432.49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24.97%,主要包括中部山地区域、南部地区与沿海地带。  相似文献   

8.
速览     
正我国到2020年基本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环境保护部11月2日公布的《全国生态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加快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到2020年基本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11月1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按照山水林田湖系统保护的思路,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对此,《纲要》提出,按照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原则,各省(区、市)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相似文献   

9.
基于生态红线的洱海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生态红线是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为洱海流域土地资源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以洱海流域为对象,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的方法划定红线区;基于土地适宜性评价,将生态红线区作为生态源地,建立最小阻力模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结果根据生态红线具有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将其划分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红线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生态红线区”和“水源涵养生态红线区”3类,面积分别为81.92、656.37和536.06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15%、25.24%和20.62%。洱海流域生态安全格局由生态源地,高、中、低3种水平缓冲区,47条生态廊道和14个生态节点构成。其中,高、中、低3种生态安全格局缓冲区,面积分别为359.88、294.9和1 945.42 km2,分别占总面积的13.84%、11.34%和74.82%。结论本研究根据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功能之间的空间对应关系,选取参评因子划定生态红线,为区域生态红线的划分提供了实践参考。根据生态红线区识别生态源地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不仅具有全面性和准确性,也为区域生态红线的划定及应用于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0.
生态保护红线是我国近年来在环境保护领域提出的一项突破性的制度。2014 年我国 颁布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明确提出了这一概念。可以肯定的是这是我国在 生态环境立法上的一个进步,表明了我国运用法律手段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然而,目前虽然 有了这一制度的概念,但是在实际的运行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目前如何实现这项制度的细化 以及明确相应的法律责任是实现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一步。本文通过对生态保护红线内涵的 分析,旨在探究生态保护红线归责机制的完善,希望能为我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相关法律责任的 明确提出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生态保护红线关键区的确定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保护红线是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是人居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生态保障。生态保护红线关键区是指对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关键区域。笔者在生态保护红线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关键区的方法,并划定了河北省生态保护红线关键区,提出了建设管理与保护措施,结果表明,(1)河北省生态保护红线区总面积为47 086.99 km2,占河北省国土面积的24.98%;生态保护红线关键区面积为8 443.34 km2,占红线区的17.93%,占河北省国土面积的4.48%。(2)河北省生态保护红线关键区建设管理与保护措施包括:一是以生态红线区为生态源地,以关键区为战略节点,构建了区域安全格局;二是以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机制建设为基础,突出关键区域的示范带头作用;三是明确生态保护红线关键区生态保护具体措施;四是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县建设进行衔接,形成长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希望能以关键区作为生态保护红线的管理示范区,以点带面,带动整个红线区的管理建设。  相似文献   

12.
生态红线管理是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一项制度创新,建立健全越线责任追究制度是为了使依法划定的生态红线能够得到严格遵守.生态红线管理中越线责任追究法律制度应以生态安全为基本价值取向,以责任具体化、举报法治化和司法生态化为基本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国家相继提出生态红线划定及将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纳入"多规合一"的要求。以生态红线为载体,科学界定和划分城市生态空间,并与其他相关规划协调管控城市空间意义重大。基于此,对鹰潭市生态红线划定工作进行分析,从"多规合一"角度,研究生态红线如何更加有效融入城市生态空间管控中来。  相似文献   

14.
林地和森林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其生态红线的划定对生态安全和国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生态红线提出时间短,林业生态红线的研究和划定尚处基础阶段。在对生态红线及林地和森林红线研究现状梳理的基础上,归纳前人研究成果,提出初步划定方法,总结森林生态功能重要性和敏感性评价的重要指标,并比较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及模糊层次分析法等确定权重方法的优缺点,分析了当前林地和森林红线划定面临的挑战。以期为今后林地和森林红线的划定和管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常州市新北区为研究区,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进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并采取分级管控的政策,以期为快速城镇化地区城郊结合部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参考。结果显示:(1)区内土地可划分为3个等级,其中I等区划为一类红线区,II等区划为二类红线区,III等区划为非红线区,分别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保护方案。(2)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确立了新北区"一个生态保育区、五片生态林、六条生态廊道"的生态空间保护格局。(3)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较好地模拟了生态景观单元的水平动态过程。相比于其他方法,此方法划定的生态红线保护区破碎性降低,连片性增强,更有利于生态用地的集中保护。  相似文献   

16.
为进行内蒙古东部地区国土空间规划下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基于兴安盟资源禀赋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构建兴安盟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集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脆弱性评价对兴安盟生态保护重要性进行分等定级。结果表明:1)兴安盟生态保护极重要区总面积为27 986.88 km2,占全盟总面积的50.75%;2)兴安盟生态保护重要性空间分异明显,高值区和较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盟域的西北部阿尔山和主要的国家级保护区范围内,而较低值区则主要分布中南部丘陵和草原区域;3)水土保持功能和水源涵养功能对于兴安盟生态保护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可为兴安盟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生态空间划定、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构建绿色生态环境保护屏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农技服务》2016,(10):91-92
林业生态红线是保障和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人居环境安全、生物多样性安全的生态用地和物种数量红线。生态红线是党和人民的"生命线",是林业事业的"目标线",是政府执政的"高压线",是保障和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人居环境安全、生物多样性安全的生态用地和物种数量,构建我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底线"。划定生态红线,对于保障和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人居环境安全、生物多样性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本文以四会市为例,分析了当前林业生态红线划定成果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湿地生态保护的有效途径是通过划定湿地生态红线,对湿地实施严格保护。安徽省湿地面积大,湿地面临的压力大,亟待采取有效保护途径。在分析安徽省湿地生态环境特征和重要性的基础上,构建安徽省湿地保护红线划定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得出各评价单元内综合指数,确定安徽省湿地保护红线区范围。最终,安徽省湿地划为Ⅰ类红线、Ⅱ类红线和Ⅲ类红线。结果显示:Ⅰ类红线面积约为50.53万hm2,主要分布在淮河、长江两大流域及其水系,Ⅱ类红线面积约为22.02万hm2,包括南漪湖,Ⅲ类红线约为31.61万hm2,分布零散。3类红线湿地各占研究区域湿地面积的48.50%、21.14%和30.36%。基于湿地生态红线,对省内所有湿地应采取严格的分类分级管控措施。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江苏省永久基本农田红线与生态保护红线(以下简称"两线")冲突现状,指出了"两线"冲突协调面临的困境,从生态功能与农业功能复合利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路线制定、"两线"划定主管部门衔接、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管控政策出台等方面系统分析了"两线"冲突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据实核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制定永久基本农田有序退出机制、合理调整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建立"两线"共存机制等政策建议,为统筹生态保护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提供政策支撑。  相似文献   

20.
为我国各地区划分城市生态红线、确定生态红线保护区的现实需要,在城市生态系统识别和划分城市生态用地类型方法的基础上,参照了国家与省市有关重点生态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划分的标准,依据生态红线划分的目标,从生态的重要性、脆弱性与危险性三方面着手,建立了生态红线划分的三级科学指标体系,并确定了生态红线保护区划分的方法。在5S技术支持下,创建了网格空间属性数据库,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叠加分析、空间分析等技术方法最终完成苏州市吴中区生态红线划定方案。为今后我国城市生态红线区划分和生态红线保护区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法指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