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对乡村文化振兴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宁  瞿阳  冯献  李瑾 《中国农学通报》2021,37(26):159-164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快乡村文化建设与振兴,利用文献演绎法和归纳综述法,研究了当前中国乡村文化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发现中国乡村文化服务仍存在着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资源供给形式单一、治理机制尚未完善、数字型人才紧缺等制约乡村文化振兴的困境。但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国家“数字乡村”战略的实施,为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缩小城乡文化鸿沟、提升乡村文化自信、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等提供了全新机遇。应以数字技术为依托加速乡村文化振兴,重点通过科学规划和政策财政支持,完善乡村数字文化服务基础设施、资源供给和治理机制等实现乡村文化跨越式发展,并通过鼓励数字消费和培养数字型人才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动能,加速乡村文化振兴进程。  相似文献   

2.
研究旨在探索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农民科普信息化服务工作新模式、新路径、新方法,为全国各地各级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及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提供借鉴。在文献研究农业科学普及工作新模式、新方法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辽宁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经验以及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所取得的实际效果。辽宁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开创了“五位一体”农民科普信息化服务新模式,构建了国家、省、市、县、乡五级“三农”综合信息服务体系。2019—2021年间,平台累计向全省提供科学普及服务1130.71万例,现已成为辽宁“互联网+农业”的典型案例,是辽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品牌。各地农业管理部门有必要借鉴辽宁12316平台的建设经验,完善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各级地方农业主管部门应重视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高素质农民队伍;各省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有必要建立“星系式”科普服务体系,跨区域开展科普活动;各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要积极探索多元化信息服务模式,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3.
试验以湘潭县杨嘉桥镇原种场轻度污染农田为对象,早稻以‘中嘉早17号’和‘湘早籼24号’为供试品种,晚稻以‘H优518’和‘岳优27’为供试品种,采用“VIP+n”综合降镉技术,开展“VIP+n”修复技术模式区域化研究与示范工作,旨在探究不同“VIP+n”降镉技术组合模式在轻度镉污染区域的适应性,围绕轻度镉污染区域的生态、经济、种植习惯因地制宜地构建最佳“VIP+n”县域本土化技术模式。结果表明:早稻米镉含量低于晚稻;不同“VIP+n”降镉技术组合模式在轻度镉污染区域适应性良好且降镉率至少在40%以上,都能够降低稻米镉含量并使其远低于国家标准0.2 mg/kg。结论 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稻米降镉效果来看,“当地水稻品种+撒施石灰”修复技术组合是降低轻度重金属污染农田稻米镉含量的最佳推广模式。  相似文献   

4.
论乡村产业振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如何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产业兴旺,这是值得研究的紧迫而现实的重要问题。本文首先从乡村产业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入手分析,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乡村产业发展的历程进行了简要回顾,并将其划分为4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7年,传统产业缓慢发展;第二阶段:1978—2000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第三阶段:2001—2011年,新型产业不断涌现;第四阶段:2012年至今,乡村产业绿色“转型”。同时也指出了当前中国乡村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即:产业门类少、生产规模小、产业层次浅、产业链条短、生产效率低、特色产业弱、品牌产业缺、产业环境差、产品质量低和缺乏竞争力。最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产业振兴要遵循的6大原则和10项具体措施,以期为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为科学布局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提供技术支持。从分析建设适宜性和空间稳定性入手,提出了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冷热点分析的项目区遴选方法,并在吉林省舒兰市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舒兰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潜力较大,高适宜区和中适宜区合占耕地总面积的74.91%,主要分布在北部乡镇;空间稳定性与建设适宜性的空间分布大致相同,整体呈现“北部高于南部”的特征;高标准农田建设呈现明显的“北部易于南部”特征,其中优良协调类占耕地总面积的52.92%,主要分布在平安镇、金马镇、七里乡、开原镇、水曲柳镇和天德乡等,该类耕地自然禀赋较好、基础设施完备,并且与城镇、交通干线有一定距离,建设占用的可能性较小,高标准农田建设难度最小;高标准农田建设适宜性和空间稳定性耦合协调度的热点区主要分布在法特镇、莲花乡、天德乡、平安镇、七里乡等北部乡镇,是高标准农田项目的优先选择区域。结合研究区实际,确定舒兰市“十三五”期间高标准农田建设区总面积10828.89 hm 2。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经济发达地区广东省农地边际化现象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单位成本纯收益指标”、“农地利用集约度指标”和“农作物播种面积指标”三大主要指标,对广东省2000—2015年农地边际化特征进行提取。选择影响农地边际化特征的19个因子,利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对农地边际化现象的核心影响因素进行挖掘。结果表明:2000—2015年广东省共发生3次比较明显的农地边际化现象,分别在2001—2002年、2005—2006年、2010—2013年,且第3次边际化持续时间最长,情况最严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结构指标和农户家庭资源要素结构变化指标对农地边际化的影响程度较大,其中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农村农户固定资产投资、粮食总播种面积对农地边际化现象有较强的解释力,q值分别为0.8067、0.8055、0.7916。任何两因子相互交互作用都能增强对农地边际化现象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7.
通过剖析西非地区玉米品种情况及其面临的问题,提出援西非农业项目玉米育种的策略建议:根据不同国家情况确定育种目标,培育不同类型玉米杂交品种,并注重品种耐旱、耐贫瘠等优良性状的选择;按“地方系”与“外来系”的配对模式组配,提高育种效率,并兼顾自交系一般配合力和产量选择;开展示范与配套技术研究以利于新品种推广等。同时对今后的工作思路进行探讨,加强西非地方种质与引进外来种质的研究利用,针对当地生产条件及收获习惯选育品种,以相对简单科学的试验设计获取完整、正确的试验结果,稳定援外项目育种队伍及为育种成果联合开发寻求出路等。  相似文献   

8.
农业是奠定基础、保障人民生活的基础产业,是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和带动农民脱贫的关键环节。农业上市公司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顶梁柱,应在乡村产业由增产导向型向提质导向型的转型升级中发挥“头雁效应”。本研究基于因子分析方法对包含农林牧渔业在内的农业上市公司进行绩效评价,对于农业上市公司运营管理和公司治理水平提升,并更好地被国家和其他机构投资者所了解和掌握,最大限度发挥对其他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的引领带动作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农业上市公司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农民及相关主体共同参与,从技术、人才、资源、政策等方面综合发力,精准施策。  相似文献   

9.
在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针对乡村中赋存的地质遗迹和化石资源,探讨如何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发挥其科学普及和研学旅游功能,以带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就业。文章提出了“化石村”的概念以及如何建设化石村的建议。总结了中国第一个化石村——湖北远安化石村的建设成效和建设经验,并提出了在全国推广化石村品牌的设想。为指导化石村的建设,避免盲目开发,笔者建立了一套化石村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为展示悠久的中国农业生态智慧,推动“生态智慧—生态实践—生态文明”的融合共生,通过对历史典籍资料和传统农业实践的文献分析和归纳演绎,总结了中国农业土地利用的生态智慧及其规划思维。研究表明:因天时、就地利、重人和体现了中国农业土地利用的生态智慧。整体生态观念、时间循环思维和要素统筹思想是中国农业土地利用的规划思维外在表现。在今日城乡空间规划和乡村振兴中要树立整体思维,通过生命共同体视角下的空间分配实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通过控制线划定为未来的空间布局打下基础;通过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通过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通过战略性留白实现城乡发展的增值。在土地和人口要素统筹中,倡导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尽管古代中国农业土地利用是小尺度的土地利用与生态实践活动,但对于理解和推进今日的规划实践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高红 《中国农学通报》2021,37(35):136-140
为深入剖析和总结中国集体建设用地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中出现的问题和治理经验,探索系统推进中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路径。本研究运用数据、规范和比较分析方法,对中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公共性缺失问题进行了反思和探讨。从公共性生产逻辑的视角,提出在协调现行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融合发展的公共利益、集体经济的共同利益和农民的财产权益”基础上,建构以多元主体协同共治为基础,以数字化治理技术创新为保障,以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改善为支撑,以城乡要素市场双向流动建设为目标的产权制度改革路径。为此,本研究建议进一步明确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公共性目标,从城乡融合发展的视角系统地推进各项配套改革措施的完善,并加强对其改革效果的公共性评估。  相似文献   

12.
农民文化权益受损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长期以来,农民的文化权益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广大农民群众享受不到应有的文化权益,这将非常不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当前农民文化权益受损的原因主要在于:新农村建设对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忽视了农村文化建设;农民是文化的被动受众,未能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传统文化的裂隙和现代文化的陷阱制约着农村文化自身的发展等。切实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必须在新农村建设中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充分肯定农民主体地位,发挥农民主体功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领下很好的继承传统文化,避免现代文化的陷阱,建设符合新农村发展、满足农民文化需求的农村文化,农民的文化权益才能得到切实保障。  相似文献   

13.
利用EST-SSR标记评价羽扇豆属(Lupinus L.)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基于窄叶羽扇豆转录组开发并筛选出的95对多态性EST-SSR标记,对羽扇豆属的22个种133份资源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初步探究羽扇豆属下种间的进化关系,分析来源于"旧世界"羽扇豆种间的遗传多样性,为羽扇豆优异资源的挖掘和创新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用95对SSR标记共检测出1318个等位变异,每对标记平均检测出3~37个等位变异,平均为13.87个;多态性信息量(PIC)变化范围0.39~0.91,平均为0.75;基因多样性变化范围0.41~0.92,平均为0.78。基于邻接法(NJ)的系统发育初步探究了羽扇豆种间的进化关系,22个羽扇豆种分别来源于"旧世界"和"新世界",与之前研究结果相对一致。聚类分析、群体结构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均表明,来源于"旧世界"的7个羽扇豆种被划分为4个组群,各组群所包含的参试资源没有种间交叉重叠。  相似文献   

14.
研究水稻梯田氮、磷、钾速效成分迁移与分布规律,为实现精准配方施肥提供依据。选择白石村10个有水稻梯田分布的村民小组,每个村民小组为一个采样区,按照水流路径,每个采样区梯田分成6层,每层采用“S”形布点法采集5个土样,分别测定土壤的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并建立与梯田层次间的函数关系式,研究其横向迁移分布情况与规律。结果表明:白石村土壤主要养分平均含量:碱解氮103.3±13.67 mg/kg、速效磷42.84±5.42 mg/kg、速效钾95.25±13.91 mg/kg,营养等级为中上;碱解氮、速效钾从上层梯田向下层梯田迁移,并有显著的指数回归趋势,平均相关系数分别为0.9719和0.9885,低洼地氮素含量偏高;速效磷纵向迁移不明显,但其含量与碱解氮含量呈负相关,拟合度为72.72%。白石村水稻梯田碱解氮、速效钾含量随着水流由上层向下层迁移,并具有明显的指数回归趋势;速效磷随水流迁移不明显,分布相对稳定,有富集倾向。  相似文献   

15.
为了全面了解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发展特征,促进当代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本研究对1998—2015 年间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研究表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出台呈现出重视基础设施建设、重视文化权益保障、重视文化工程带动、重视全覆盖和均等化等特征。深入分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发展特征,对于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政策体系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徐晓 《中国农学通报》2021,37(21):160-164
电商扶贫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并最终摆脱贫困的一种创新型扶贫手段。黑龙江省作为中国最北的农业大省,一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农村贫困问题,另一方面又具有生态环境良好、绿色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因此十分适合运用电商手段助力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对象,通过全面梳理和系统性分析黑龙江省农村电商扶贫现状,发现电商扶贫中存在农民从业人员“等靠要”思想严重、电商产业缺乏领军人物、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和基础设施相对不足等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提高贫困户电商脱贫意识、培养农村电商领军人才、建立本土农产品电商知名品牌和完善基础设施等对策建议,为黑龙江省进一步发展农村电商扶贫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17.
杨静  张红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1):186-190
村落是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一个基本要素,也是农村社会变迁的基本单位。从日常生活这一新视角切入,选取典型个案村落为类型代表,通过访谈调查和案例分析,对村落村民具体细微日常生活世界的直接观察,对村民日常生活行为和观念的叙述,直观展示它们生活的基本样式及其变化,在日常生活中来捕捉、探究这一类型村落社会变迁的历程和轨迹。研究结果表明:X村的日常生活世界具有多元并存的特点:既有农耕特点,又有城市特性,既有传统特征,又有现代特色,是一种完全意义上渐变型自然经济村落。这种村落在现代农村社会变迁中是最具理想的一种,但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一定要找准它们的衔接点,这样才能更好的平衡农村与城市两者间的关系,引导传统村落更加合理的进步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