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肥料配施对白菜型冬油菜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白菜型冬油菜品种天油8号为指示品种,研究了有机肥与氮磷钾化肥不同配比对冬油菜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能明显提高冬油菜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有机肥与氮磷钾肥配施效果更显著。以施精鸡粪(干重)7 500 kg/hm~2、尿素150 kg/hm~2、普通过磷酸钙75 kg/hm~2、硫酸钾75 kg/hm~2处理的冬油菜越冬率为98.56%,较对照不施肥提高9.37%;折合产量为2 575.04 kg/hm~2,较不施肥对照提高550.00%;水分利用效率为5.80 kg/(hm~2·mm),较对照提高了504.17%。所有施有机肥的处理折合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优于不施有机肥处理,说明有机肥和氮磷钾化肥配施是提高冬油菜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2.
以黄绵土雨养农业区长达37年(1981—2018)的土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选取其中2年,研究在黄绵土雨养农业区长期不同施肥对冬油菜、冬小麦产量和养分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和化肥的作物籽粒产量较不施肥(CK)明显增加,以有机肥配施化肥增产效应更显著。冬油菜和冬小麦的产量均以MNPK产量最高为2 576.1和5 542.2 kg/hm~2,均比不施任何肥料(CK)高552.01%和207.77%,其肥料贡献率为84.66%和67.67%;地上部N、P、K携出量均最多,分别为冬油菜(130.49、19.86、130.18 kg/hm~2),冬小麦(136.39、27.76、86.12 kg/hm~2)。冬油菜中N、P、K的收获指数分别为氮的收获指数在NPK为最高2.8%,其次在CK为2.79%,而P和K均为对照最高分别为3.8%和0.83%;冬小麦均为单施N最高分别为0.77%、0.75%、0.83%。N、P、K肥的表观利用率冬油菜为单施有机肥最高107%,P和K均以NPK最高分别为20%和130.13%;冬小麦表观利用率均以N、K最高为55.53%、56.72%,P是MN为最高27.54%,其余处理均在配施有机肥后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3.
长期施肥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第32年度的测定数据进行分析,探讨长期施肥对黄绵土区冬小麦产量和土壤水分的变化及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提高了冬小麦籽粒产量.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的增产效果更显著。肥料单施增产率在60%以上,肥料配施增产率在120%以上。冬小麦产量以有机肥配施氮磷钾处理最高(4 932.00 kg/hm~2),较对照(不施肥料)提高189.16%.水分利用效率也最高[9.65kg/(hm~2·mm)],较对照提高174.15%。不同施肥处理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较播前下降缓慢,20~8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则均迅速下降。冬小麦收获后0~100cm土壤有效储水量较播前下降,下降最大的是有机肥配施氮磷钾处理,为56.6 mm,土壤耗水量最大,为511.00 mm。可见,肥料配施提高作物产量,但也增加了土壤耗水量,土壤干燥化程度也将加剧。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不同比例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对番茄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以冬暖番茄为研究对象,田间试验设计4个处理,分别为常规施肥对照(CK)、施有机肥1 500 kg/hm~2+常规化肥施用量90%(T_1)、施有机肥3 000 kg/hm~2+常规化肥施用量80%(T_2)、施有机肥4 500 kg/hm~2+常规化肥施用量70%(T_3),3次重复,随机排列。结果表明,不同比例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不但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养分,减轻土壤酸化程度,还能不同程度增加番茄产量,以施有机肥1 500 kg/hm~2+常规化肥施用量90%、施有机肥3 000 kg/hm~2+常规化肥施用量80%处理增产较为显著,分别较常规施肥对照增产4.53%、9.05%,施有机肥4 500 kg/hm~2+常规化肥施用量70%处理增产不显著。综合分析认为,施有机肥1 500 kg/hm~2+常规化肥施用量90%、有机肥3 000 kg/hm~2+常规化肥施用量80%可以保证番茄增产、增效。  相似文献   

5.
为寻求合理的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探索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对冬小麦-夏玉米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在山东典型农区,采取大田小区试验,设5个施肥处理:(1)100%有机肥(M),(2)75%有机肥+25%化肥配施(MNPK1),(3)50%有机肥+50%化肥配施(MNPK2),(4)25%有机肥+75%化肥配施(MNPK3),(5)100%化肥(NPK),以不施任何肥料的地块为对照(CK)。结果显示:以MNPK3处理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产量最高,达12 565.95 kg/hm2(其中,冬小麦6 188.15 kg/hm2、夏玉米6 377.79 kg/hm2),较对照提高1.20倍(其中,冬小麦90.5%、夏玉米1.59倍),与NPK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有机肥与化肥不同配比处理,冬小麦-夏玉米籽粒粗蛋白含量均有所提高,以成熟期籽粒粗蛋白含量为例,75%有机肥与25%的化肥配比处理效果显著,冬小麦粗蛋白含量较对照提高1.29倍,较化肥提高3%,夏玉米粗蛋白较对照提高53%,较化肥提高7%。100%有机肥处理冬小麦籽粒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和沉淀值均明显改善,较全化肥处理分别提高3.95%、4.32%、降低2.55%。在兼顾产量和籽粒品质等因素下,利用常规化肥用量的75%其余亏缺的养分用有机肥补充,能获得比单施化肥处理更高的产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作物品质,减少过度使用化肥造成的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减量施肥对陇东旱塬区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减量施用配施有机肥模式可增加0~60 cm土层有机质、速效钾含量,改善土壤肥力状况;化肥减量施用配合秸秆还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实施当年0~20 cm土层全氮、全磷、全钾含量,但短期内造成土壤0~100 cm土层内有机质、速效磷及0~60 cm土层土壤矿质氮和速效钾含量下降。氮磷钾肥配施有机肥、氮磷钾肥配秸秆还田的减肥措施均可有效提升冬小麦产量,折合产量分别为7 254.8、7 114.8 kg/hm~2,较不施肥模式分别增产8.13%、6.05%。  相似文献   

7.
化肥减量配施生物有机肥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化肥减量配施生物有机肥对油菜产量和土壤细菌的影响,进行了生物有机肥+化肥减量施肥(T1)、灭活生物有机肥+化肥减量施肥(T2)、常规施肥(T3);空白对照(T4)4个处理的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处理T1油菜的株高、一次分枝数、二次分枝数、角果数、每角果粒数和千粒重与T2、T3、T4均差异显著。T1地上部生物量最多,达9 904.5 kg/hm~2,T4地上部生物量最少,为3 301.5 kg/hm~2。4个处理的籽粒产量在833.8~1 850.9 kg/hm~2,其中以T1籽粒产量最高。4个处理的纯收益在4 752.7~7 497.6元/hm~2,其中以T1纯收益最高。T1能促进油菜对N、P、K养分的吸收和显著增加油菜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及土壤中细菌的数量。说明化肥减量配施生物有机肥能促进油菜的生长,增加籽粒产量和提高经济收益。  相似文献   

8.
《山西农业科学》2019,(12):2131-2134
基于在褐土条件下长期定位施肥试验,通过对8个不同试验处理的土壤养分动态监测,探讨褐土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质、氮动态变化的影响,以期为该类型区域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连续施肥25 a后,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有机质、氮含量均发生了明显改变,其中,不施肥处理土壤全氮含量较试验初下降了19%;有机无机配施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全氮含量,N 120 kg/hm~2+P_2O_537.5 kg/hm~2+有机肥22.5 t/hm~2(N_2P_1M_1)、N 180 kg/hm~2+P_2O_575 kg/hm~2+有机肥67.5 t/hm~2(N_3P_2M_3)、N_240 kg/hm~2+P_2O_575 kg/hm~2+有机肥45 t/hm~2(N4P2M2)这3个施肥处理较不施肥处理分别增加了44.7%,21.3%和74.5%;施肥各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均较不施肥处理显著增加,且变化趋势与氮肥施用量密切相关,会随着无机肥投入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氮磷有机肥配施时土壤碱解氮增加更为显著,N3P2M3处理较不施肥处理20 a间平均提高了51.13%;氮磷有机肥配施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高于施用氮磷化肥处理,并随着有机肥投入量的增加而增加,N3P2M3与N4P2M2处理的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各处理,分别比不施肥增加了59.6%和38.1%。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有机肥与无机肥不同配施处理对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习惯施肥处理(CK)小麦长势最佳,产量达7 451.96 kg/hm~2,比不施肥处理(T0)高121.89%,但氮肥回收利用率(NRE)偏低(30.70%)。氮磷钾肥均减量20%,梯度配施3 750、7 500、11 250、15 000 kg/hm~2有机肥,小麦产量分别为:6 416.72、6 578.70、6 780.71、6 770.88 kg/hm~2;NRE分别为24.30%、36.87%、44.42%、13.40%,小麦产量和NRE均随有机肥施入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不施氮肥,磷钾肥分别减量20%梯度配施有机肥,小麦产量在4 079.37~4 940.60 kg/hm~2之间,显著低于CK、氮磷钾肥减量20%有机肥配施组(P0.05),NRE值(4.37%~72.71%)变幅较大且无规律。合理配施化肥与有机肥,可以维持小麦产量,降低化肥施用量,提高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10.
不同施肥处理对辽北春玉米土壤理化性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针对辽北地区由于不合理施肥导致的土壤物理性状恶化,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对春玉米土壤理化性质及产量的影响。【方法】在辽北玉米主产区进行2年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不施氮肥(CK)、常规施肥(CK1)、优化施肥(T1)、优化施肥配施有机肥(T2)、优化施肥配施腐殖酸(T3)土壤容重、土壤养分、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变化。【结果】化肥配施腐殖酸、有机肥处理能够有效降低土壤容重,收获期5~10、10~15和15~20 cm土壤容重2年均值比常规施肥处理降低2.97%和3.94%、1.22%和3.08%、2.67%和3.60%。化肥配施腐殖酸、有机肥处理显著提高土壤肥力,与常规施肥2年均值相比有机质增加2.38%和2.98%,碱解氮增加5.69%和9.82%,有效磷增加14.47%和19.60%,速效钾增加8.07%和7.92%。与常规施肥相比,配施腐殖酸、有机肥处理2年平均产量增加950和852 kg·hm~(-2)。【结论】综合分析认为,腐殖酸用量为600 kg·hm~(-2)/有机肥用量为1500 kg·hm~(-2)并配施氮肥198.9 kg·hm~(-2)是辽北地区较为适宜的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   

11.
土壤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汪媛媛  杨忠芳  余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617-22622,22657
阐述了土地质量及土壤质量评价的内涵,综述了国内外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土壤质量评价方法,以反映土壤质量评价的发展过程。系统总结了土壤质量评价最新研究进展,指出土壤生物学指标的研究是我国土壤质量评价研究未来发展的方向,提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除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外,将土壤质量与社会经济指标相结合能更有效地预警和监测土壤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土壤质量及土壤质量评价的内涵,并从土壤质量评价的3个过程,即评价指标的筛选、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评价方法的选择分别进行了分析。目前土壤质量评价工作中指标体系最小数据集筛选方法、评价指标转化的数学模型、定量化评价方法是当前土壤质量评价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3.
万源市土壤质量初步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综合判别指数法和内梅罗指数法分别对万源市土壤肥力质量和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以土壤中Cu、Zn、Mn、Se、N、TFe2O3、K2O、Ni、P、Co十项指标对万源市土壤肥力质量进行评价,且进行质量分区。规划出万源市土壤营养元素优势区、土壤营养元素适宜区(包括良好区和一般区)及土壤营养元素劣势区,土壤营养元素优势区主要分布在庙子乡、大竹河一带,万源市大部分地区处于营养元素适宜区,西部少数地区及南部固军部分地带土壤处于营养元素劣势区。总体上呈现出东高西少的分布趋势。以Pb、Cd、Cr、As、Hg五项指标对上述分区进行了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营养元素优势区及良好区大部分地区土壤重金属元素累积达到轻污染级别。而营养元素一般区及劣势区其土壤较为清洁。从单项指标上来看,全区范围内,除Cd以外的其他重金属元素污染指数均小于1,无污染。  相似文献   

14.
土壤环境质量研究回顾与讨论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土壤环境质量的研究和应用是环境科学和环境土壤学的重要命题。本文简要回顾了与土壤环境质量密切相关的土壤质量的概念与质疑,给出了土壤环境质量的参考定义,强调了这些概念和定义仍处于发展之中。土壤环境质量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土壤自身性状对其持续利用以及对其他环境要素,特别是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生存、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性。土壤环境质量是土壤环境“优劣”的一种概念,是特定需要之“环境条件”的量度,它与土壤的健康或清洁的状态,以及遭受污染的程度密切相关。本文重点讨论了土壤环境质量研究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土壤环境质量应用中的突出问题,包括标准的制订和土壤“可提取态”和植物有效性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土壤质量及其时空变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些年来,土壤质量评价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土壤质量的概念、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重点分析了土壤质量的时空变异,并探讨和展望了土壤质量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6.
沼液排放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沼液排放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对比研究了沼气站周边在不同沼液影响频率下的土壤容重、酸碱度和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结果表明,受沼液影响的土壤质量发生了变化,其中长期受沼液排放影响的土壤、人工每年灌溉4次沼液的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土壤容重降低,酸碱度变化不大;与海南省砖红壤农田平均水平相比,受沼液排放影响的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钾含量明显增高,全磷含量偏低,说明长期排放沼液已经造成了土壤氮、钾盈余,磷缺乏,养分供给不平衡。  相似文献   

17.
邓照亮 《现代农业科技》2023,(22):127-130+135
通过比较不同质量类型土壤的团粒结构,可为基于团粒结构初步鉴别土壤质量提供一种参考。本研究比较了海南连作蕉园抑病型和导病型土壤的团粒结构差异。结果表明:无论是砖红壤还是沙壤,抑病型土壤>2.000 mm和>0.250~2.000 mm粒级团聚体含量均比导病型土壤高,其中>2.000 mm粒级团聚体含量差异更加显著;在0~<0.25 mm和0.25~2.00 mm粒级之间,抑病型土壤比导病型土壤含有更多大颗粒;二者在0~<0.25 mm之间粒度分布差异更加明显。由此表明,含有更多水稳定性大团聚体的土壤质量可能更好。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已建成绿地的土壤现状及质量管理状况和将建绿地的土壤现状及质量管理途径,提出如何在绿化施工过程中进行土壤质量控制,以提高园林绿化质量,促进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土壤肥力对花生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影响花生品质的主要土壤肥力因子,量化主要影响因子的作用程度,为花生品质区划、优良品种的选育和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08年全国18个花生主产省的花生品质数据及其对应点的土壤数据为基础,通过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研究肥力因子对花生品质的影响.蛋白质含量测定采用凯氏定氮法;脂肪含量测定采用索氏提取法;油酸和亚油酸含量测定采用气相色谱仪法(以占干物质重量的百分率表示);土壤有机质的测定采用K2Cr2O7-H2SO4氧化法;土壤全氮测定采用凯氏法;土壤速效钾测定采用火焰光度法;土壤速效磷的测定采用钼蓝比色法.[结果]相关分析表明,花生蛋白质含量与土壤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花生脂肪含量和油亚比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通径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全氮含量是影响花生蛋白质含量的主要因子,它们之间的关系为:Y=0.000 179 4 X2+25.597;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花生脂肪含量的主要因子,它们之间的关系为:Y=0.162 X1+43.317;同时土壤有机质也是影响花生油亚比的主要因子,它们之间的关系为Y=0.015 04X1+0.954.[结论]不同肥力因子对花生品质的影响不同,改善花生的品质应通过施用合适配比的肥料来实现.  相似文献   

20.
土壤肥力对花生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影响花生品质的主要土壤肥力因子,量化主要影响因子的作用程度,为花生品质区划、优良品种的选育和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08年全国18个花生主产省的花生品质数据及其对应点的土壤数据为基础,通过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研究肥力因子对花生品质的影响。[结果]土壤全氮含量是影响花生蛋白质含量的主要因子,它们之间的关系为:Y=0.0001794X2+25.597;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花生脂肪含量的主要因子,它们之间的关系为:Y=0.162X1+43.317;同时土壤有机质也是影响花生油亚比的主要因子,它们之间的关系为Y=0.01504X1+0.954。[结论]不同肥力因子对花生品质的影响不同,改善花生品质应通过施用合适的配比肥料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