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寻找能够高效降解磺酰脲类除草剂苯磺隆的新型菌株,为生物降解苯磺隆提供微生物资源。对明党参内生菌进行分离、培养与纯化,从筛选得到的多株内生菌株出发,采用富集培养法筛选苯磺隆降解菌。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苯磺隆的含量,计算苯磺隆的降解率。结果表明,从29株明党参内生细菌中筛选出8株能降解磺酰脲类除草剂苯磺隆的菌株,通过复筛得到高效降解苯磺隆菌株PMG3,其降解率为89.07%,并经鉴定为芽孢杆菌属。PMG3比以往筛选出的苯磺隆降解菌降解效率都要高,为利用中草药内生菌对受农药苯磺隆污染的土壤进行原位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利用睾丸酮丛毛单胞菌(菌株C.tes+ act5)具有消化多环芳烃类化合物这一特性,以甲磺隆为底物筛选其降解甲磺隆的培养条件,使甲磺隆在土壤中的含量相对降低,以期为高效降解环境中多环芳烃类物质奠定基础.研究结果:菌株C.test+act5降解甲磺隆的最适底物浓度为200 ~ 300 μg/mL,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值为6.0.在此条件下培养36 h,甲磺隆的降解效率达70%以上,培养72 h甲磺隆几乎完全被降解.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除草剂在土壤中持续积累,对后茬敏感作物造成严重药害,导致作物减产甚至绝产,氯嘧磺隆就是其中一种广谱、超高效和残留期较长的磺酰脲类除草剂。该试验通过氯嘧磺隆降解菌的筛选并作用于受氯嘧磺隆药害的萌芽水稻种子,利用测定筛选出的氯嘧磺隆降解菌对氯嘧碘隆的降解作用来研究其对氯嘧磺隆的降解作用效果。结果表明:所筛选的氯嘧磺隆降解菌对氯嘧磺隆有一定的降解作用。在同一菌不同浓度下,氯嘧磺隆5μg.kg-1时降解效果最好。在同一氯嘧磺隆水平下,降解菌稀释倍数为100倍时降解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采用富集培养方法从氯嘧磺隆生产单位排污口处污泥中分离得到一株能降解氯嘧磺隆细菌,命名为D310-5。通过对该菌株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 DNA序列分析,将菌株D310-5鉴定为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sp.)。采用响应面分析方法探究底物浓度、温度、p H和培养时间对菌株D310-5降解氯嘧磺隆影响,优化菌株D310-5对氯嘧磺隆降解条件。结果表明,菌株D310-5最佳降解条件为底物浓度101.57 mg·L-1,温度30.25℃,p H 6.63,培养时间5 d。在最佳条件下,菌株D310-5对氯嘧磺隆降解率为87.57%。  相似文献   

5.
氯嘧磺隆高效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氯嘧磺隆驯化的土壤中分离大豆田除草剂氯嘧磺隆的高效降解细菌1株.通过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命名为B1菌株.通过对该菌株的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株B1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5~37℃,pH值6~7,最适培养基装液量为50mL.在37℃,无机盐培养基中120r/min振摇96h,对10mg/L氯嘧磺隆的降解率达80%.  相似文献   

6.
土壤中降解甲磺隆除草剂的微生物的分离与筛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甲磺隆为唯一碳源,从经甲磺隆驯化的华家池潮土分离到细菌4株,真菌9株和放线菌20株。根据分离微生物的最大忍耐浓度和甲磺隆降解速率,筛选出其中的最优菌株F7(简称优选菌株),并初步鉴定为青霉属(Penicillium sp.)。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吉林克雷伯氏菌2N3菌株对噻吩磺隆的降解特性及其对土壤的修复效果,为2N3菌株实际应用奠定基础。【方法】利用HPLC和振荡培养法,研究噻吩磺隆初始质量浓度、接菌量、温度、pH、NaCl体积分数以及土壤是否灭菌情况下,克雷伯氏菌2N3对噻吩磺隆的降解效果。【结果】在无机盐液体培养基中,2N3降解噻吩磺隆的最优条件为:噻吩磺隆初始质量浓度50 mg/L,2N3接菌量为5%(体积分数),pH 7.0,NaCl体积分数为0.3%。在此条件下于30 ℃、150 r/min恒温振荡培养24 h,噻吩磺隆的降解率可达90.41%。在土壤中,2N3对噻吩磺隆最高降解率可达96.03%。在未灭菌土壤中,2N3对噻吩磺隆的降解速率较灭菌土壤快,说明其能协助土壤微生物共同降解噻吩磺隆。【结论】吉林克雷伯氏菌2N3菌株能有效降解噻吩磺隆,并对噻吩磺隆污染土壤有较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8.
甲硫嘧磺隆,试验代号为HNPC-C9908,化学名称为2-(4-甲氧基-6-甲硫基嘧啶-2-基)氨基甲酰基氨基磺酰基苯甲酸甲酯,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磺酰脲类除草剂品种,主要用于防除麦类作物田各种阔叶杂草和一些禾本科杂草,且对作物安全.采用HPLC和LC-MS等手段研究了甲硫嘧磺隆在水体中的水解动力学及机理,结果表明,甲硫嘧磺隆的水解遵循一级动力学反应,且受溶液pH、温度、粘土矿物和表面活性剂等因素的影响.在pH1~10时,甲硫嘧磺隆的水解速率先随pH值增加而缓慢降低,至pH值为7时达到最低,此后呈显著增加的趋势,至pH10达到最大值.甲硫嘧磺隆在pH5、7、9缓冲溶液中的水解速率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加快,其水解主要是由反应的活化熵所驱动的.池塘水和稻田水中的微生物对甲硫嘧磺隆的降解无明显影响.表面活性剂0205、EL-40和NP-20对甲硫嘧磺隆的水解速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0205对甲硫嘧磺隆水解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EL-40对甲硫嘧磺隆的水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NP-20对甲硫嘧磺隆的水解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膨润土对甲硫嘧磺隆的水解具有明显影响,甲硫嘧磺隆在含粘土矿物的水溶液中的水解速率明显低于重蒸水中.甲硫嘧磺隆的水解途径主要涉及到脲桥断裂,其主要降解产物为2-氨基-4-甲氧基-6-甲硫基嘧啶、2-氨基-4-甲氧基-6-甲基亚砜嘧啶,2-氨磺酰基苯甲酸甲酯和2-亚磺酸基苯甲酸甲酯.  相似文献   

9.
生物肥和氯嘧磺隆对水稻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三种不同生物肥在不同浓度氯嘧磺隆胁迫下对水稻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拔节期,供试三种生物肥在不同浓度氯嘧磺隆胁迫下均可提高土壤细菌数量,生物肥Ⅰ可提高土壤放线菌数量,生物肥Ⅱ在低浓度氯嘧磺隆胁迫下,土壤放线菌数量与CK无差别,高浓度氯嘧磺隆(3μg.kg-1)胁迫下,可提高土壤放线菌数量。生物肥Ⅲ在施用0.3μg.kg-1氯嘧磺隆时可提高土壤放线菌数量,而氯磺隆常规浓度胁迫下,显著降低土壤放线菌数量。在水稻成熟期,生物肥Ⅰ低浓度氯嘧磺隆胁迫下对水稻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无影响,高浓度氯嘧磺隆胁迫下土壤三种微生物数量减少。生物肥Ⅱ在低浓度氯嘧磺隆胁迫下对三种微生物数量无影响,高浓度氯嘧磺隆胁迫下可使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生物肥Ⅲ在不同浓度氯嘧磺隆胁迫下对细菌数量影响不明显,高浓度氯磺隆胁迫下,显著降低土壤放线菌数量。供试三种生物肥在不同浓度氯嘧磺隆胁迫下均可提高土壤脲酶活性。生物肥Ⅱ解药害能力弱其他两种生物肥较好,有待于田间试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0.
从长期使用噻吩磺隆的农田土壤中筛选到1株能高效降解噻吩磺隆的细菌LXL-3,按照16S rRNA分析方法并参照其生理生化特点,鉴定LXL-3为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菌株LXL-3在含100 mg/L噻吩磺隆的培养基中培养48 h后,噻吩磺隆降解率可达81%以上。菌株LXL-3的适宜p H值和适宜温度分别为7.0~7.5、25~30℃,该菌还对噻吩磺隆和Na Cl有很好的耐受性。研究表明,该菌在噻吩磺隆等农药污染物的生物治理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机油降解菌的筛选及其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福州祥坂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到12株机油降解菌,经复筛得到1株具有较强降解能力的菌株(命名为FZ5),初步鉴定为产碱菌属(Alcaligenessp.),并对菌株FZ5的生长和降解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最佳生长条件为:温度30℃,pH7.5,培养基装量为250 mL三角瓶装60 mL.在N46机油初始质量浓度为3.5 g.L-1时,培养48 h的降解率为21.86%,培养120 h的降解率为23.96%.此外,降解的广谱性研究发现,该菌株能降解链烷烃,对环烷烃和芳香烃不能降解.  相似文献   

12.
【目的】筛选苯酚化合物相关降解微生物,确定其相关功能特性,为进一步揭示相关降解机制以及开发利用该菌株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方法】以苯酚为筛选压力对盐爪爪根际微生物进行分离筛选,采用16S rDNA序列测序确定相关降解菌的生物学地位,并对其抗逆特性和功能特性进行分析,开展其对苯酚和玉米赤霉烯酮降解的研究。【结果】获得了一株编号YZZ-9的菌株,经鉴定该菌为沼泽考克氏菌(Kocuria palustris),其能够在10%的NaCl,3.5 g/L的苯酚下生长良好,且能利用多种苯类化合物为单一碳源生长。当培养基中苯酚浓度低于1.0 g/L时,苯酚可在120 h内完全降解;当苯酚浓度达到1.5 g/L,培养基中的苯酚降解几乎完全被抑制。同时,菌株可明显降解玉米赤霉烯酮,当菌株培养144 h时,培养基中玉米赤霉烯酮降解率可达68.9%。【结论】菌株YZZ-9具有良好的苯酚和玉米赤霉烯酮降解能力。  相似文献   

13.
铅抗性细菌的筛选及其对铅活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固体培养基中加入一定浓度的Pb(NO3)(2Pb2+),从6份土壤样品中筛选到2株较强铅抗性的细菌JH13和Y7,经初步鉴定分别属于芽胞杆菌属(Bacillus)和节杆菌属(Arthrobacter)。将菌株JH13和Y7分别接种于不同环境条件中(添加PbCO30.02g的培养液、土样2中)进行沉淀态铅的活化试验。结果表明,培养液中活化态Pb2+含量比土样2中活化态Pb2+含量高。培养液中,菌株JH13和Y7的活化态Pb2+含量分别为1.809和1.513mg·L-1;土样2中,菌株JH13和Y7的活化态Pb2+含量分别为1.022和0.996mg·kg-1;两株菌对沉淀态铅都有很强的活化效能,且活化量高于对照达2倍之多。  相似文献   

14.
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材料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可降解塑料,在堆肥或高温条件下可以快速生物降解,但在自然条件下降解缓慢,产生大量的微塑料。本研究拟从黄粉虫肠道中筛选具有降解聚乳酸能力的微生物,鉴定降解菌的种类及测定降解菌的降解特性。采用PLA粉末为唯一食物喂养黄粉虫60 d,将其肠道提取液接种在以PLA为唯一碳源的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富集、筛选及纯化降解菌。结合菌种形态观察、扫描电镜分析的方法和ITS序列序列信息构建系统进化树确定降解菌的分类;将筛选菌接入添加不同营养条件下的PLA液体发酵培养基,测定其降解效能。结果筛选出11株具有降解PLA塑料潜力的菌株,其中一株鉴定为真菌毛栓孔菌(Trametes hirsuta)FJ001菌株,接种在含有1.0%葡萄糖的PLA薄膜无机盐液体培养基中连续培养30 d,降解率可达20.1%。研究表明,黄粉虫肠道存在对PLA塑料有一定降解性的真菌,为降解聚乳酸材料微生物资源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掌握微生物降解甲基毒死蜱的特性与机制,首先从土壤中分离不同的甲基毒死蜱降解茵,然后对其降解效率、降解过程中中间产物3,5,6-三氯-2-吡啶酚(TCP)的质量浓度变化、对TCP与其他6种有机磷农药的降解能力以及磷酸酯酶活性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到2株能高效降解甲基毒死蜱的菌株,经鉴定命名为地衣芽孢杆菌ZL-7与荧光假单胞茵ZHLXL-2,其降解甲基毒死蜱的5d降解率分别为90.6%和99.4%;在菌株ZL-7降解甲基毒死蜱的过程中检出了TCP,而在菌株ZHLXL-2的降解过程中未检出.菌株ZHLXL-2能降解TCP,48 h降解率可达91.0%,而菌株ZL-7不能降解TCP.两菌株都能降解6种供试的有机磷农药,但菌株ZL-7降解率更高,其10 d降解率在92.1% ~99.8%,菌株ZHLXL-2的10 d降解率为89.2%~93.4%;同时菌株ZL-7的磷酸酯酶活性显著高于菌株ZHLXL-2.分析表明,这2种菌株的磷酸酯酶活性与其降解有机磷农药的能力呈正相关性,而菌株ZHLXL-2因可有效降解中间物TCP,从而能更快地降解甲基毒死蜱.  相似文献   

16.
土壤中棉秆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应用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从棉田土壤中筛选纤维素降解菌株,通过CMC酶活、FPA和实际降解效率的测定,筛选出5株能分解纤维素的菌株,分别编号为T4、T3、T2、M4、M3。结果表明,通过对培养和培养温度的优化,发现在培养时间为72 h、培养温度为30℃时纤维素分解酶的活性最佳。在第5 d、10 d、15 d、20 d测定菌株对棉花秸秆中纤维素和木质素均有一定的降解能力,在培养20 d时,对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速率分别为T4 18.62%、14.2%;T3 18.27%、12.97%;T2 17.53%、13.54%;M4 19.69%、13.56%;M3 19.21%、14.25%。  相似文献   

17.
[目的]筛选具有降解氧化乐果能力的菌株。[方法]以延安市宝塔区枣园长期施用氧化乐果的蔬菜和果园土壤为菌源,以氧化乐果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采用逐渐加量的方式,分离可降解氧化乐果的菌株,对其进行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特征鉴定。[结果]经过富集、驯化,共得到16株能在含氧化乐果的基础培养基上生长的菌株,其中有3株菌在含有亚适量葡萄糖的氧化乐果培养基内有较高的生长量,均在24h内OD600值达到0.6左右。生理生化实验显示这3株菌株有较强的将氧化乐果降解为小分子化合物的能力。[结论]该研究为解决农药污染环境及农药残留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降解稻草秸秆的菌株的分离筛选方法,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筛选方案,即筛选能直接降解稻草秸秆的菌株。以稻草粉琼脂平板进行初筛,以NaOH处理过的稻草粉为发酵培养基进行复筛,得到对稻草降解较为完全的一株菌株。研究表明,该菌株对纤维素、半纤维素及稻草的降解率分别达72%,93%及84%。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出能在低温条件下高效降解纤维素的菌株,提高秸秆在低温条件下纤维素的降解速度,以新疆寒冷地区腐木为试验材料,对低温纤维素降解菌进行筛选,在4 ℃条件下筛选得到4株可在低温下生长且具有纤维素降解作用的真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低温菌进行鉴定,分别为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genum)、桔绿木霉(Trichoderma citrinoviride)2株、脉纹孢菌(Neurospora sitophila);耐冷试验表明,筛选获得的菌株都为耐冷菌。通过对4株低温菌产酶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株产纤维素酶的最佳培养时间为9 d,培养基最适初始pH值为7,最佳温度为25 ℃,最佳接种量为5%。秸秆降解试验表明,筛选获得的4株真菌对秸秆具有降解能力,对玉米秸秆降解效果最好,酵解率都在40%以上。  相似文献   

20.
In order to screen and isolate microorganisms capable of degrading nicosulfuron, five strains of microorganisms coded as YF1, YB1, YB2, YB3, and YB4 that can take nicosulfuron as the only source of carbon, nitrogen, and energy were obtained by enrichment culture.Of the five strains, YF1 was a fungus and the others were bacteria. All of the microorganisms were inoculated into the culture media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nicosulfuron and shaking culture was performed for 5 days at 30°C and 150 r·min−1.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was used to detect the concentration of nicosulfuron and calculate the degradation efficienc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gradation rates of the five strains of microorganisms were higher in low concentrations than in high concentrations of nicosulfuron. YF1 had the highest degradation rate of 80.31%, followed by YB1 and YB2 with degradation rates of 78.18% and 73.72%, respectively. However, YB3 and YB4 had lower degradation rates of 36.82% and 25.75%, respectively. Upon primary identification of the three strains of microorganisms with higher degradation rates, it was discovered that YF1 was Aspergillus niger, while YB1 and YB2 were Bacillus sp.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Chinese Journal of Pesticide Science, 2007, 9(3): 275–279 [译自: 农药学学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