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为了平衡产业发展与资源维育间的矛盾关系,建立环境与产业的正向反馈关系,本文以崇湖湿地公园为例对乡村水域景观资源开发模式进行研究。根据水域景观资源的特征划分出三大水域景观资源类型,明确了产业开发与资源保育的关系;依据不同的乡村水域景观资源类型,提炼出人工资源主导型产业开发、旅游资源主导型产业开发、生态资源主导型产业开发和无明确资源导向型产业开发等四种产业开发类型;从资源保育的视角探索了乡村产业低影响开发模式,以图式化的语言在崇湖湿地案例中通过具体的空间布局加以体现。以期为实现土地功用与水文过程及资源特征相匹配的产业开发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和建设参考。  相似文献   

2.
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自然旅游资源成景背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旅游资源单体的大普查,将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自然旅游资源概括为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分析了不同旅游景观类型的成因与演化过程,并且概括了旅游资源的特点,旨在为全县旅游规划与发展提供依据,以期为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打造知名旅游目的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卢洁  万涛  沈慧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3029-13031
对安徽省池州市大王洞风景区的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动7类旅游资源进行了调查,总结出其地文景观丰富、农家风情浓郁、水景美不胜收、山体景观秀美、生物景观丰富以及人文资源积淀深厚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吸收以往专家、科研人员在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上的经验,运用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体系,利用AHP法、德尔菲法、旅游地综合评估模型,将评价因子分成资源价值、生态安全、开发条件3个方面,对各种影响因子进行归类和层次划分,确定出属于不同层次和不同组织水平的各种因子的相互关系,确定评价因子权重,进而对主入口广场区、胜境湖游览区、田园风光区、诗神游仙景区、洞府乾坤景区的生态旅游景观资源进行开发时序评价,得知洞府乾坤景区较其他景区有较好的资源优势,具有成为一流旅游地的条件,但仍需改善生态安全和开发条件,其他4个景区需要针对具体的特点做进一步规划和开发。  相似文献   

4.
使用武汉市城市圈Landsat TM(1987、1995、2000、2005、2011年)五期遥感影像,采用机器和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法得到土地利用信息,进而提取水域信息,分别从区域和市域尺度上探讨了武汉城市圈1987-2011城市化过程中水域景观格局的变化机制,对水域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进行分析,探讨水域景观格局对城市化因子的时空响应。结果表明,在城市圈尺度上,城市化率、总人口、GDP以及建筑物面积等城市化因子均可以较好的预测水域景观格局的变化,但水域景观总面积与城市化因子的相关性较弱;在市域尺度上,不同城市影响水域景观格局变化的城市化因子不同,且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在城市圈和市域两个尺度上,水域景观变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均呈现出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非农人口比例增高、以及建设用地扩张(城市化强度提高),水域景观面积先减少再增加,景观破碎度降低,稳定性增强,形状趋于规则,水域景观聚集度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方仁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381-12382
述评了玉溪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的地理环境、植物资源、民居建筑、人文环境、新建的景观设施,总结出其中的乡村旅游景观特色以及乡村民俗旅游活动,为新平的乡村旅游开发和对少数民族村寨现代化的推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张艳 《甘肃农业》2023,(10):77-80
本文重点探讨了生态休闲消费需求视域下乡村旅游园林景观的营造策略。分析了生态休闲消费需求的内涵及特征,指出其对乡村旅游园林景观的影响和要求。根据功能、形式、风格等维度,将乡村旅游园林景观分为生态性景观、生产性景观、生活性景观、设施性景观和人文性景观等类型,并分别阐述了各类型的特点和价值。针对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园林景观,提出了相应的营造策略,包括保护和修复绿地和水域资源、优化农田布局和作物配置、改造和保护乡土建筑、去城市化打造设施性景观、挖掘和展现乡村文化内涵等,旨在提高乡村旅游园林景观的生态性、功能性、参与性、适应性、亲和力、教育性和感染力,满足生态休闲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江西三爪仑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对其进行景观资源调查,利用差异分析法和对偶比较法研究了森林公园声景观与视觉景观的耦合效果,初步探讨了声景观与视觉景观的相互关系,以期为森林公园的景观规划与评价以及景观旅游资源的开发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乡村景观与乡村旅游的定义及其关系进行了研究,总结了我国乡村景观旅游开发现状及开发的价值、意义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试论中国乡村旅游景观开发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乡村旅游的兴起与发展带动了乡村景观的变化,在分析乡村景观对乡村旅游的作用的基础上,对我国开展乡村旅游景观开发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谢晓燕 《浙江农业科学》2018,59(10):1939-1942
生态休闲旅游与乡村振兴存在互动关联关系,发展生态休闲旅游是促进农村现代化的可行之路。但乡村旅游发展存在全天候休闲旅游未实现,水域旅游资源开发不深入,全域乡村旅游发展不均衡,吸纳农户就业不充分等现象。建议推进生态型景观设施建设,实行责任梯次划分的河长、湖长制,促进旅游资源的协同深度开发;引导知识青年下乡返乡旅游创业,构建旅游企业与农户多维利益联结机制,打造特色休闲旅游示范小镇;开展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活动,促进农户就业增收。  相似文献   

11.
李建华  陈端吕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5):12283-12287
旅游景观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旅游生产力增长的潜力所在,必须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准确评价。根据郭来喜的旅游景观分类分级系统,常德市主要旅游景观共270余处资源单体分为3个景系9个景类和52个景型,并按景型规模大小分为“景域”、“景段”、“景元”进行旅游景观综合评价。常德市旅游景现生态类型多、组合配置好、文化底蕴厚。  相似文献   

12.
李杨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8):3684-3685
用SWOT分析法,对德州市乡村生态旅游进行分析,研究了鲁西北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因素,并提出开发对策,为鲁西北农业旅游的合理开发和健康运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陈芝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7):2950-2951
以福建省永安市吉山旅游区为例,在对旅游地景观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按照P-C-M模式,拟定旅游规划方案,分别就旅游区斑块、廊道、基质设计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4.
方丹  郑钦玉    鑫等 《安徽农业科学》2014,(1):162-163,184
以宜宾市玉和苗族乡的乡村旅游开发为例,探讨乡村旅游、生态农业与民俗文化产业的联动效应,提出玉和苗族乡乡村旅游与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思路与发展模式,以期推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与区域产业的良性互动与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5.
冯红英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11813-11815
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季节性明显、产品结构单一是摆在多数乡村旅游地面前的重要问题。根据地域特色,将大尺度地域景观与季节相结合,在打造各季节主体景观的同时,开发相应的旅游产品,并以休闲、度假、体验为主线贯穿其中,从全新视角构建乡村四季旅游开发模式,可为以上问题找到适宜的解决方案。最后,根据河北省永清县乡村旅游资源状况,构建永清乡村四季旅游开发模式,为国内其他乡村旅游地提供更多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风景道作为一类线性景观空间,对于打造城市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引导旅游带游憩空间景观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游憩利用适宜性评价的风景道选线是评估城市景观印象、游客游憩体验的重要指标。以游憩利用适宜性评价为导向,选取水域因子、地形坡度、绿地斑块、旅游资源、交通道路5个因素作为风景道选线的指标因子,依托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平台,结合层次分析法(AHP),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适宜性及其效益研究,得出风景道游憩利用适宜性评价的分析结果,建立旅游带风景道最优选线的普适性思路,为环巢湖风景道旅游空间的上位规划及其他相关环湖区域布局分析提供案例参考。  相似文献   

17.
黎森  王娜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043-18045
指出风景资源是森林公园吸引游客的根本,客观正确的风景资源评价是确定森林公园开发方向的基础。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首先对柳州市君武森林公园的风景资源进行定性评价,总结出其森林景观特色鲜明、品位较高,林间景象缤纷多彩,山水地貌景观组合良好以及森林生态环境质量优良的特点,进而采用《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GB/T18005-1999)国家标准,对柳州市君武森林公园的风景资源进行定量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君武森林公园的开发价值,突出了其森林美学、科普教育、康疗保健、旅游文化以及旅游经济价值,以期为君武森林公园开发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了给淮北市临涣矿区的矿产资源开发、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采煤塌陷区的生态环境修复与重建提供参考.采用临涣矿塌陷区2004年的IKONOS影像和2014年的WorldView-3影像,结合eCongnition分类技术和景观指数分析方法,研究景观格局时空动态变化,并对其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4年临涣矿塌陷区不同景观类型间的转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净减少43.7%,其中约有236 hm2的耕地转化为塌陷区、126hm2耕地用于堆放粉煤灰与煤矸石和359 hm2耕地转化为工业用地与居民区等;塌陷区的面积由2004年的96 hm2变成2014年的443 hm2,大幅增加了246.6%.该矿区景观格局时空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是煤矿开发、农业发展和生态治理政策.这些驱动因子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共同影响矿区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9.
在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基于对开封农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总结了"十一五"时期开封市农业取得的成就,分析了当前开封市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一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地下水研究成果较少及以往地下水资源研究中仅追求最大开采量单一因素的现状,加之洛阳市水文地质条件差异、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不尽相同等客观因素,综合考虑洛阳市现状开采量及地下水可开采量的互馈效应,对洛阳市地下水资源进行开采区划分,结果表明洛阳市地下水资源可划分为:可增强开采区、控制开采区和调减开采区。据此提出洛阳市地下水资源的合理保护对策,为洛阳市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以及饮水安全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技术支持与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