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4 毫秒
1.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真菌种性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当前应用于真菌分类学中的六种分子生物学技术术(G+C值、DNA互补、RNA技术、RFLARAPD五种核酸技术和一种蛋白质技术──同工酶技术)的原理、操作、适用范围及其应用状况,为食、药用真菌研究者和生产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广西锥属树林下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采用随机踏采法收集标本,共鉴定出大型真菌2门2纲9目19科33属61种,其中子囊菌门1种,担子菌门1纲8目18科32属60种。广西新记录属3个,新记录种28个;单属科14个,寡属科4个,中等科1个;单种科12个,寡种科4个,中等科3个;林下可食用大型真菌22种,有毒大型真菌19种;濒危等级中易危(VU)1种、无危(LC)30种、数据不足(DD)30种。研究为锥属树林下大型真菌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为确保大型真菌的安全食用提供技术保障,为广西红菇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3.
作物真菌病害发生普遍,危害严重,是制约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 RNAi)是真核生物中基于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dsRNA)介导的同源mRNA降解、沉默相关基因表达的一种机制。近年来,利用RNA干扰技术防控作物真菌病害是研究热点,并已成功应用于农业生产,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该研究就作物真菌病害防治现状、RNA干扰技术原理、防控真菌病害机制及其在作物真菌病害防控中研究进展、基于RNA干扰生物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应用前景进行了综述,旨在为RNA干扰技术在作物真菌病害防治中的广泛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采集广西大明山的变色杜鹃,用分子检测技术对其根部真菌的r DNA-ITS序列进行扩增、克隆、测序,以及序列分析,共检测到6种真菌,包括子囊菌门(Ascomycota)5种。6种真菌分别为:锤舌菌纲(Leotiomycetes)1种、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2种、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1种和1种未知的子囊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1种,为伞菌纲(Agaricomycetes)的蜡壳耳目(Sebacinales)。Dothideomycetes sp.和Sebacinaceae sp.的多度较高,分别占所有序列的33%和22%。6种真菌OTU的NCBI序列号为KX022391-KX022396。该研究揭示自然生境中杜鹃花根部真菌物种组成,为进一步筛选适合野生杜鹃引种、栽培的高效优质共生菌株提供物种信息,对杜鹃花引种栽培中共生真菌的应用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贵州百里杜鹃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利用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2007年春季、秋季和夏季3次对贵州百里杜鹃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的调查,共采集标本500多份,隶属于29科、66属。已鉴定出130个种,其中子囊菌9种、担子菌121种(发现一新种)。调查结果表明药用真菌43种、习性未明真菌8种、食用真菌58种、毒菌22种、菌根真菌47种和木材腐朽菌31种等。  相似文献   

6.
罗汉果生产技术研究的思路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了罗汉果生产技术研究思路,提出选育、引进优良品种,培育茎尖脱毒壮苗,建立种薯基地,采用容器无土栽培、平地栽培、设施栽培,施用天敌真菌、接种VA菌根真菌防治根结线虫等技术建议。  相似文献   

7.
真菌完整染色体DNA的几种不同制备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系统地介绍了目前用于真菌电泳核型分析的真菌完整染色体DNA的7种制备方法,并讨论了各种方法在真菌中应用的优缺点,为真菌电泳核型分析提供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8.
湖南师范大学张志光教授主持的食用真菌、工业真菌、农业真菌的原生质体分离、再生和融合技术,今年元月份通过专家鉴定。他们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对平菇属的粗皮侧耳与佛罗里达两个品种,作了种间原生质体的融合,选育出“平杂49”、“平杂52”等5个具有推广价值的平菇杂交新品种,在浏阳、长沙等地试种,比原品种的产  相似文献   

9.
《食用菌》2021,(4)
采用随机路线、踏查、访谈和市场调查相结合等方法,调查云南省新平县林下大型真菌资源。初步统计云南省新平县有大型真菌157种,隶属于2门、15目、42科、72属,其中食用真菌有63种,药用真菌有22种,毒真菌有23种;新平县大型真菌以世界广布属和北温带分布属种类为主,具有北温带分布特征,但仍有一定比例的热带、亚热带种类分布。研究可为该地大型真菌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羊肚菌栽培地内土壤为试材,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方法,研究了羊肚菌在进行栽培时翻地处理前后的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以期为羊肚菌栽培时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4组土壤样品的真菌群落在门分类水平结构分析中共有优势菌门3种,分别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鞭毛菌门(Mortierell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在属分类水平结构分析中仅有优势菌属2种,分别为Mortierella属和Tetracladium属。通过差异分析,发现翻地处理前后,不同土壤深度下真菌微生物群落组成发生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1.
食用菌产业升级存在其领域内的特殊性,电子商务运营效果不佳、产业升级转型成效不显著是其当前存在的显著问题。通过对食用菌电商运营进行研究分析,把握食用菌领域电商运营发展现状和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加大电子商务对食用菌升级助推的对策建议,对食用菌产业升级科学有效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针对食用菌产业中出现的菌种选取不精,产量过剩,加工发展缓慢和环境污染以及技术创新力度不足等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应出台一系列的财税激励政策,重点推进食用菌产业全面的转型升级,切实提高食用菌产业的经济效益。通过分析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市场状况,总结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的限制因素,为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提出相应的财税激励政策建议,以推动食用菌产业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食用菌种类丰富,历史文化悠久,其不仅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还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分析食用菌文化在城镇设计中的作用,为更好的利用食用菌文化元素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食用菌产业和旅游业是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然而全国各省市的食用菌产业与旅游业在耦合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差异,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彼此的发展。为促进食用菌产业与旅游业耦合发展,加快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基于产业融合理论,对乡村振兴战略下食用菌产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发展进行分析,旨在引导食用菌产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发展。结果表明,2010年~2018年,全国各省食用菌产业与旅游业普遍处于高度耦合发展阶段,二者的耦合协调度逐渐提高,到2018年,多数省份达到勉强协调。2015年,各省食用菌产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度处于0.2~0.3,食用菌产业与旅游业紧密合作,推动了乡村旅游业与食用菌产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大型真菌生物多样性及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大量实地调查和数量统计.对山东省大型真菌进行了生物多样性研究.按照目前国内外普遍使用的Ainsworth G.C.(1973)的分类系统,共有255种隶属于6纲、14目、45科、儿3属。根据其生长基质和营养方式的不同可划分为昆虫寄生菌、木腐茼、菌根菌、粪生菌、土壤腐生菌、真菌共生菌、落叶生茼、真菌寄生茼、植物寄生菌、天麻共生菌等10个生态类型.阐述了山东大型真菌的资源开发与保护利用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提出了进一步研究、保护和持续利用这一生物资源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李慧 《中国食用菌》2020,(2):155-157,160
中国和日本都属于亚洲东部的国家,菌菇文化在两国都有悠久的历史。中国的食用菌文化对日本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两国的食用菌文化虽有诸多共同之处,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和民族风俗等方面的不同,两国的食用菌理念存在较大的差异。为此探究两国的食用菌文化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国和日本两国的食用菌文化特点为切入点,探究两国食用菌文化的差异,总结日本食用菌文化发展的积极因素,以此来巩固中国的食用菌文化的发展,让中国的食用菌文化能够真正发掘自身的内涵和价值,促进其产业文化的转型和升级。  相似文献   

17.
对山东昆嵛山林场生长的食用、药用真菌资源进行了鉴定,并分类汇总,其中食用大型真菌共计33种,隶属于15科;药用大型真菌共计26种,隶属于15科。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及保护该区真菌资源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8.
利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对食用菌出口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食用菌出口国际竞争力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但是我国30个省市间食用菌出口贸易竞争力呈现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其中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食用菌出口贸易竞争力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农业产值、城市化水平、食用菌生产规模进口国购买力与食用菌出口国际竞争力之间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汇率水平、食用菌产品价格与食用菌出口国际竞争力之间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从位于海南省海口市的文心兰(Oncidium sp.)栽培基地的温室采集‘博大1号’植株发病叶片258份,分离纯化培养真菌,采用分子技术鉴定其种类,并回接验证优势真菌的致病性。共分离到119株真菌,划为39个OTU。其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占90%、毛霉菌门(Mucoromycota)占8%,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占2%。分离到的真菌中有31种对应60%以上的叶片样品真菌高通量序列。最常见的真菌有巨座壳属Muyocopron alcornii、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间作壳属Diaporthe spp.和弯孢属Curvularia spp.。所分离到的真菌主要为病原真菌和腐生真菌,在24种病原真菌中,有9种为病原—共生型真菌,5种为病原—腐生—共生型;9种为腐生型,1种为腐生—共生型。回接试验表明,分离频度最高的前10种真菌均能快速侵染文心兰幼苗,使其叶片出现坏死与腐烂;致病性较强且快的有Muyocopron alcornii、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Diaporthe miriciae等,接种后1 ~ 2 d即表现出明显的坏死症状。  相似文献   

20.
韩叙 《中国食用菌》2020,(3):135-137
为了剖析以食用菌资源作为基础的旅游产业和乡村经济振兴间的关系,对当前食用菌资源以及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将食用菌资源和旅游产业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实现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还可以为食用菌资源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所以,未来食用菌资源旅游开发的整体策略为发展以食用菌资源作为主题的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