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为明确利用氨基寡糖素增强棉花自身抗逆性,辅以乙蒜素杀菌协作来缓解棉花黄萎病蔓延危害方案的效果,完善新疆棉花黄萎病防控技术,2021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芳草湖农场、第七师130团、第八师143团设计25%(质量分数,下同)寡糖·乙蒜素微乳剂1 000倍液于棉花苗期、蕾期、花铃期各喷雾1次和5%氨基寡糖素水剂1 000倍液于苗期、蕾期、花铃期各喷雾1次+头水、初花期每666.7 m2用80%乙蒜素乳油100 m L各滴施1次2种处理方案,并设空白对照(喷施清水),开展了药后苗期、蕾期、花铃期农艺性状调查和蕾期、花铃期和收获期黄萎病病情调查,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总体上2种用药方案对棉花的生长发育均无显著影响,收获期5%氨基寡糖素1 000倍液喷施3次+80%乙蒜素滴施2次处理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最高为71.44%,25%寡糖·乙蒜素1 000倍液喷施3次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最高为47.17%。表明新疆棉花生产中,苗期、蕾期、花铃期用5%氨基寡糖素水剂1 000倍液各喷雾1次+头水、初花期每666.7 m2用80%乙蒜素乳油100 m L各滴施1次对棉花黄...  相似文献   

2.
多酚氧化酶(PPO)及过氧化物酶(POD)对植物抗性起重要作用,可被诱抗剂诱导产生。因此,本研究应用三种诱抗剂(水杨酸SA、壳寡糖CO、茉莉酸甲酯MeJA )及其不同浓度喷施“川苎8号”苎麻幼苗,测定喷施后不同时间其叶片内PPO及POD活性,根据酶活性升高程度来筛选能使苎麻产生较大抗性的合适诱抗剂及使用浓度。结果表明喷施上述三种诱抗剂均能使叶片内PPO及POD活性升高;0.8 mM SA、3 g/L CO和1 mM MeJA喷施均比同类诱抗剂的其他浓度酶活性要高;同时,三种诱抗剂相比,0.8mM SA喷后7-8d, PPO和POD酶活性均达到最大,效果较其他2种诱抗剂稳定。由此认为SA为诱导苎麻产生抗性的合适诱抗剂,0.8 mM浓度提前7 d喷施能达到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对2017―2021年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的581个棉花品种(系)枯萎病、黄萎病的抗性进行分析,为新疆棉花抗病育种及品种推广提供参考。结果表明,581个品种(系)中未出现对枯萎病和黄萎病免疫的品种;对枯萎病的抗性水平较高且稳定,达到抗级及以上的占比在90%以上,其中2019年早中熟棉、2020年早熟棉和早中熟棉、各年彩色棉和长绒棉中抗级及以上的品种占比均为100%;除参试长绒棉品种(系)对黄萎病的抗性水平较高外,早熟棉、早中熟棉和彩色棉品种(系)均以耐病为主,5年中耐病的品种(系)平均占比为60.0%;长绒棉和早中熟棉品种(系)对黄萎病的总体抗性优于早熟棉,不同年份间彩色棉的黄萎病抗性波动较大。所有参试品种(系)的总体抗枯萎病指数(rF)远大于总体抗黄萎病指数(rV)和总体枯黄萎病兼抗指数(rFV),各年份均表现为rF>rV>rFV。可见,筛选出抗黄萎病的品种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审定双抗棉花品种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氨基寡糖素防治棉花枯萎病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氨基寡糖素具有抑杀真菌、细菌和病毒的作用,还能调节作物生长,诱导植物产生抗性和增强植物免疫力。试验旨在配合万绿源公司实施氨基寡糖素对棉花枯萎病防治及添加在种衣剂中对棉花苗期抗病、促进苗齐、苗壮、根系发达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水杨酸处理对花生主要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不同浓度水杨酸(SA)处理花生植株,然后测定不同时间花生叶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等主要防御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水杨酸处理花生叶片可明显诱导花生防御酶活性提高,且以7.5 mmol/L浓度水杨酸的作用效果最为显著,各种防御酶在24~48h内逐渐被诱导达到活性高峰。外源水杨酸诱导花生防御酶活性提高,使花生获得系统抗性。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新途径,采用不同浓度的牛蒡寡糖(BOS)(0.5~20.0 g/L)溶液处理小麦幼苗,分析其感染白粉病菌后病情指数、苯丙氨酸解氨酶(PAL) 、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 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BOS溶液浓度的升高,小麦幼苗的病情指数越来越低,对白粉病的抗性越来越强,在BOS浓度达到10.0 g/L时,抗性最好.BOS处理后的小麦幼苗叶片PAL、POD和CAT活性均高于对照,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酶活性随着BOS浓度的增加而升高.PAL的活性在BOS处理浓度为5.0 g/L时达到最大,而POD和CAT活性在10.0 g/L时出现峰值.说明适宜浓度的牛蒡寡糖诱导可以提高小麦幼苗内部相关防御酶的活性,进而增强其白粉病抗性.  相似文献   

7.
黄绿木霉菌及其混剂对大豆菌核病的诱导抗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人工接种方法,测定拮抗菌剂对大豆菌核病的抗扩展能力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同时研究黄绿木霉菌及其混剂对大豆菌核病的诱导抗性。结果表明:离体试验中,叶片接种后,拮抗细菌和黄绿木霉菌及其混剂均可较好的抑制菌核病病斑的进一步扩展;盆栽试验中,黄绿木霉菌处理对大豆根、第1复叶、第3复叶的PAL、PPO、POD活性均有明显增强作用,而解磷钾菌或拮抗细菌处理对PAL、PPO、POD活性的变化无明显影响,化肥处理则降低PAL、PPO、POD活性;有机肥处理对PAL活性有明显增强作用,对PPO、POD活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针对新疆存在的大面积多年连作、种植耐病品种仍不能有效控制黄萎病发生的重病棉田,于2016―2018年,在新疆阿克苏开展试验和示范,建立了“三联绿色防控法”棉花黄萎病控制技术方案,即“耐病品种+微生物有机肥+诱抗剂”。结果表明,采用新疆棉花耐病品种中棉所49,底肥每666.7 m2施自制的CEF08111微生物有机肥3 m3左右,在发病前期叶面喷施诱抗剂棉萎克3次,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在60%以上,显著高于单项技术的防病和增产效果。依据该技术方案,生产中采用抗病性好且丰产优质的棉花品种,利用CEF08111、芽孢杆菌等生防菌剂和新鲜羊粪发酵,自制微生物菌肥作底肥,并于发病早期喷施棉萎克、氨基寡糖素等诱抗剂,可有效控制黄萎病的发生为害。该技术在新疆多年连作、黄萎病重病田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棉萎克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控效果及使用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15年于河南安阳黄萎病人工病圃和新疆黄萎病重病田研究了棉萎克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人工病圃黄萎病发生的中期,连续喷施600倍棉萎克2次后,处理区的病情指数下降14.3%,标记病株的平均病级由4.0下降到2.8;而对照区病情指数增长92.6%,标记病株的平均病级由4.2上升到5.9,对黄萎病的防治效果为55.4%。在新疆阿拉尔和石河子重病田黄萎病发生初期,连续喷施棉萎克3次后,对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6.1%和73.1%。本研究表明,在棉花黄萎病发生初期喷施棉萎克对棉花黄萎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利用植物疫苗及生长调节剂缩节胺控制棉花黄萎病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2008-2009年于棉花黄萎病重病田研究了植物疫苗渝峰99植保、激活蛋白、氨基寡糖素单独使用及与植物生长调节剂缩节胺混合使用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并选择激活蛋白和缩节胺混合施用研究了不同施药时间和施药次数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渝峰99植保、激活蛋白、氨基寡糖素和缩节胺单独使用,以缩节胺防治效果最好(平均防效41.3%),其次是激活蛋白(平均防效36.7%)。3种植物疫苗和缩节胺混合使用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防治效果,渝峰99植保+缩节胺、激活蛋白+缩节胺、氨基寡糖素+缩节胺的平均防效分别为52.9%、52.2%、47.9%。在2个棉花品种上的试验结果均表明,于5月30日开始用药,每10天1次,连续用药3次,间隔20~30天再用药1~2次,对黄萎病的控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概述了冀棉315的选育过程、生物学特性、产量、纤维品质、抗病性及主要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2.
孙天曙  刘训宝 《中国棉花》2008,35(10):32-32
概述了冀棉315的选育过程、生物学特性、产量、纤维品质、抗病性及主要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3.
利用湖北省四个地点的马铃薯青枯病样本,对其病原物的菌落形态、碳水化合物利用、显微形态、鞭毛引物序列、演化型以及致病力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培养基上检测得到16个病原物菌落符合青枯菌菌落形态特征,包括菌落圆形,隆起,中间红色,乳白色分泌物,并伴有褐色物质;显微观察16个病原物中仅有6个病原物具有短杆状、两端钝圆的特点;而其中能够通过PCR扩增得到鞭毛序列的病原物仅有源自武汉的HZ4-14和HZ5-1,序列比对发现两者序列一致且与GMI1000等已测序青枯菌株同源性达到99%;演化型测定结果显示HZ4-14和HZ5-1均能得到144 bp的目标条带,为演化II型;利用四种不同马铃薯材料试管苗伤根接种鉴定结果显示两个菌株均具有一定致病力。结果表明,引起湖北省武汉市青枯病的病原物为雷尔氏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生理小种2号,演化II型(美洲组)。  相似文献   

14.
黄瓜枯萎病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瓜枯萎病危害严重,为了筛选出防治效果较好,本试验选用四种药剂适乐时、广枯灵、菌克毒克、贝林,在黄瓜不同生长期进行药效试验。结果表明:适乐时与菌克毒克、贝林防治黄瓜幼苗枯萎病药效有显著差异;适乐时与菌克毒克、贝林开花期防治效果相比极显著,四种药剂中以适乐时效果最好;适乐时与广枯灵、菌克毒克、贝林的结果期防治效果达到极显著作用,但是从整体上分析,结果期采用灌根的方式防治黄瓜枯萎病,防治效果比较差,最高不到20%。  相似文献   

15.
玉米青枯病大面积发生与防治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白石  赵杨  李士东 《杂粮作物》2007,27(1):43-45
玉米青枯病也叫玉米茎基腐病,是由几种镰刀菌(Fusarium spp.)或腐霉菌(Pythium spp.)引起的危害玉米根和茎基部的一类土传真菌病害,是对玉米生产影响较重的病害。在我国各玉米产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病株率为10%~20%,普遍发生在玉米穗灌浆期。青枯病一旦发生,全株很快枯死,一般需要5~8d,快的只需2~3d。严重影响了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6.
马铃薯青枯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枯病(Bacterial Wilt)是由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世界范围内的植物细菌性病害,可侵害马铃薯等数百种植物.Ralstonia solanacearum是一种土传性的微管束病原菌,可通过土壤、灌溉、植株、种薯等进行传播,寄主范围广,并随着气候变化、土壤类型、地理位置和耕作方式的不同而变化,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严重者可使马铃薯减产80%,甚至绝产.由于该病的寄主不断增加,防治技术有限,该病已成为目前许多栽培植物的重大病害.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不同药剂对西瓜枯萎病防治的试验结果表明,2.5%适乐时悬浮剂1000倍对西瓜枯萎病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中国马铃薯》2017,(5):302-306
马铃薯枯萎病是一种由镰刀菌(Fusarium spp.)引起的土传病害,该病在全国马铃薯主产区均有发生,且危害逐年加剧。概述了马铃薯枯萎病病原菌的种类、报道区域、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和遗传多样性研究,为今后深入研究马铃薯枯萎病的发生规律、流行规律和病害防治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棉花萎蔫综合症的病原物分离培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棉花萎蔫综合症是棉花上出现的新病害,通过3年4个单位用PDA平板培养基多次分离培养,没有培养出真菌性致病病原物。结合其症状及田间表现认为,可能属于生理性病害。  相似文献   

20.
花生青枯病的分布及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我们对巴蜀地区(原四川省)花生青枯病的分布及防治对策作了大量研究。发现该地区有花生青枯病发生,发病面积30khm^2左右、约占全国发病面积的10%;本项目明确了四川盆地南部的酸性红、黄壤土区是主要病区,其次是江河沿岸的老冲积黄壤和新冲积潮沙区土,在碳酸盐紫色土上尚未发现花生青枯病;明确了汞制剂、铜制剂、托布津等杀菌剂,和一般性轮作、深耕等农艺措施,对花生青枯病无有效防治作用,而抗病品种能有效地遏制花生青枯病蔓延为害,并筛选出一批抗病品种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